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8232|回復: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羅振玉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03-5-6 22:39: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羅振玉:(1866-1940)近代學者,上虞越東人。1896年在上海創辦《農學報》,反對戊戌變法。后從事教育工作。一度經理過清廷內閣大庫檔案,設法使8000麻袋的明清檔案免于付之一炬。并奏請學部購運敦煌石窟故物。辛亥革命后,積極參與制造偽滿州國活動。曾任偽滿州國監察院院長。平生好搜集、整理甲骨、銅器、簡牘、明器、佚書等考古文物資料,有獨到研究。著述甚豐,流傳較廣者有《殷墟書契》、《三代吉金文存》等。
2#
 樓主| 發表于 2003-5-6 22:41:08 | 只看該作者

羅振玉

1

84_25_1.jpg (58.11 KB, 下載次數: 21)

84_25_1.jpg
3#
發表于 2003-5-7 19:35:49 | 只看該作者

羅振玉

                              王國維與羅振玉
                                   吳 云


    王國維(1877-1927年)、羅振玉(1866-1940年)均為清末民初著名學者。在王國維的一生中,除了家人之外,和他關系最密切的就是羅振玉。羅振玉比王國維年長11歲,兩人既是同鄉,對學術研究又同樣認真而執著,有一種獻身精神。1898年,羅振玉在上海創立東文學社,王國維入社學習日文,因其家境貧困,羅振玉讓他做一些事務性的工作,而免其學費,使他繼續學習。兩年之后,王國維翻譯的農業和教育方面的文章開始刊載于羅振玉主編的《農學報》和《教育世界》上。1902年初,羅振玉出資送王國維赴日本東京物理學校學習,但僅有四五個月,便因腳氣病大作,不得不返回上海。他邊學習英文,邊為羅振玉編譯《農學報》和《教育世界》,開始從事教育學、哲學、文學方面的研究。1903年11月,羅振玉應兩廣總督岑春煊之請,出任教育顧問。此前,張謇辦通州師范學校,欲聘心理學、哲學、倫理學教員,羅振玉推薦王國維前往,并訂下教學一年的契約。次年,羅振玉從兩廣返回,至年底,在蘇州創辦江蘇師范學堂,延請王國維前往執教,主講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課程。1905年,王國維第一部文集《靜庵文集》刊行。羅振玉因父親病逝,乞假暫歸。1906年春,羅振玉百日喪滿,辭去江蘇師范學堂監督一職。當時清廷學部剛設立,官員未滿,端方推薦羅振玉為學部行走,羅振玉又攜王國維到北京任職。王國維即住羅振玉家中。至8月,王國維因父親病故,赴海寧奔喪。至11月,王國維將父親安葬,即在鄉守制。1907年春,羅振玉向學部尚書榮慶推薦王國維,王氏于4月抵達北京,任學部總務司行走,并擔任學部圖書館編輯,主持編譯及審定教科書等。
    1908年初,羅振玉、王國維所辦的《教育世界》雜志停辦,而《農學報》已在1906年停辦。他們辦的這兩個雜志在近代史上,屬于時間長、貢獻大的雜志。他們利用這兩個雜志,一方面介紹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也發表了許多自己的研究文章,闡明了個人的觀點與主張。此后的幾年,羅振玉與王國維仍繼續在學部任職,其主要精力,羅氏從事甲骨文和金石學研究,王氏則從事宋元戲曲和詩詞的研究。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京城人心惶惶。11月初,羅振玉和王國維在日本朋友的幫助下,攜家帶口前往日本京都避難。在此期間,羅、王二人仍專心從事國學研究:羅氏以校勘古書,研究金石、甲骨文為主,王氏則舍棄原來研究的西方哲學和中國古代的詩詞戲曲,并專習經史小學,學問日進。至1916年初,國內局勢較為穩定,王國維又不想在生活上長期拖累羅振玉,便決定先行回國,到上海出任英國人哈同所辦的《學術雜志》編輯之職;主管《學術叢編》,后又兼任倉圣明智大學教授。在此期間,羅氏與王氏天各一方,而書信便成為聯系的紐帶。他們在書信中縱論古今,臧否人物,交流思想,其中討論最多的仍為學術問題。
    1919年春,羅振玉攜家人離開日本,至上海嫁女。羅氏三女羅孝純嫁與王氏長子王潛明,羅、王又成為兒女親家。此后羅振玉定居于天津。1923年1月溥儀結婚,羅振玉入賀,被溥儀召見,恩寵有加。本年4月,溥儀又召王國維入值南書房。這樣羅、王二人見面機會增多,還曾一同清查宮中的書籍、古器物。1924年,馮玉祥占領北京,將溥儀驅逐出故宮。次年羅振玉陪同溥儀到達天津;王國維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教授。在此期間,羅、王的著述日益豐富,王國維的進步尤其大。1926年9月王國維長子王潛明在上海病逝,由于婆媳不和,羅振玉憤然攜女兒返回天津。羅、王二人的關系不久即告破裂。1927年6月2日,王國維在頤和園中投湖自盡,羅振玉聞訊后,親赴北京為喪事奔忙。事畢,又和趙萬里一起將王國維遺作整理成《海寧王忠愨公遺書》,至本年冬印行。此后羅振玉與日本帝國主義圖謀復辟清朝,并積極參與制造偽滿洲國的漢奸活動,并出任要職,于1940年6月19日在旅順病亡。

4#
發表于 2003-5-7 19:37:06 | 只看該作者

羅振玉

http://hnbc.hpe.sh.cn/04/yuyanwenzixue/luozhenyu.jpg
羅振玉 (1866~1940) 中國古文字學家、 金石收藏家。字叔蘊,一字叔言, 號雪堂,浙江上虞人。清同治五年(1866)六月廿八日生 于小官吏家庭,16歲中秀才。光緒二十二年(1896)起,在 上海創辦學農社、東文學社,后在湖北等省任農務、教 育方面職務。光緒三十三年,到北京任學部咨議。辛亥 革命后,他自居遺民,策劃清廷復辟,并參預了成立偽滿 的活動。民國二十九年(1940)五月十四日卒于旅順。羅 振玉自青年時愛好金石考訂之學,生平著作130余種,刊 印書籍超過400種。對晚清以來發現的文物,如殷墟甲骨、 西陲簡牘、漢魏石經及清內閣大庫檔案等,他都作過搜集 和研究,有重要貢獻。
     殷墟甲骨發現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兩年后羅振 玉見到劉鶚所藏,建議劉氏將拓本編為《鐵云藏龜》印 行。隨后探明甲骨出土地點,在卜辭中發現商王名號,于 宣統二年(1910)作《殷商貞卜文字考》,同時將經古董 商搜集的甲骨選編為《殷虛書契前編》。次年,命弟振 常等到殷墟收購甲骨等古物。民國四年(1915),他又親 往殷墟調查。他有關甲骨的著作,還有《殷虛書契考釋》、 《殷虛書契菁華》、《鐵云藏龜之余》、《殷虛古器物 圖錄》、《殷虛書契待問編》、《殷虛書契后編》、《殷虛 書契續編》等多種。
     關于青銅器,羅振玉編有《夢□草堂吉金圖》、《貞 松堂集古遺文》、《貞松堂吉金圖》等,而《三代吉金 文存》20卷,搜集拓本尤為齊備,是最重要的金文匯編。
     此外,他與王國維合著的《流沙墜簡》,以及著錄敦 煌寫本的《鳴沙山石室秘錄》、 《敦煌石室遺書》、《鳴沙 石室佚書》正續編、《鳴沙石室古籍叢殘》、《敦煌零 拾》、《貞松堂西陲秘籍叢殘》等,也有較大的影響。
5#
發表于 2003-5-7 20:08:24 | 只看該作者

羅振玉

                            百年收藏:雪堂春秋
                                異域桃源  
      甲骨文被確認為是殷商文字之后,京城內外學界和古玩界一片轟動,紛紛要去甲骨出土地作進一步考查和收購。古玩商們為了壟斷新出土的甲骨,哄抬價格,謊稱出土地為河南湯陰和衛輝,學者們跟著兜圈子,并未發現真正的線索,連劉鶚出版《鐵云藏龜》時也誤認為出土地是河南湯陰。后來經過8年的輾轉尋訪,最后才弄清楚真正的出土地是在河南安陽西北洹水南岸的小屯村. 這個出土地址的確定,意義極其重大,因為據此進一步作考古研究,才有了后來的殷墟遺址的確定,也才有了甲骨文形成的年代的確定,以及與史籍上種種記載有關的印證和研究。這個打破古玩商布下的“迷魂陣”的人,就是清末民初著名學者、浙江上虞人羅振玉。
    羅振玉(1866—1940)字叔言,又字叔蘊,號雪堂,自署守殘老人,晚號貞松老人 歷官學部二等咨議官、兼京師大學堂農科監督。辛亥革命爆發后流亡日本,1919年春回國,住天津,當遺老。1924年春奉清廢帝溥儀之召,入直南書房,與王國維一起檢點宮中古器物。溥儀被馮玉祥將軍驅逐出宮后,在天津住日租界“張園”,羅亦同趨,被任命為“顧問”。“九·一八”事變后,他積極參與偽滿洲國的活動,曾任偽滿“監察院院長”等職。他的一生,是晚清一代政治上堅持頑固立場的知識分子的悲劇,然而他在學術上的貢獻,歷數本世紀以來國學類的學者專家,卻又罕有其比,一個人的多面性,竟至如此。
    1894年,他在大收藏家劉鶚家當家庭教師,教劉的四個兒子讀書,后來又把長女羅孝則嫁給了劉的第四個兒子大紳為妻,與劉成了兒女親家。可是羅與劉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兒女親家,他們在甲骨學的研究上亦是志同道合的開拓者。劉鶚在王懿榮去世后,從王懿榮兒子手里買下1000余片甲骨,并繼續收購,羅就催促劉將其摹拓并印出來流傳,供士林研討。劉的《鐵云藏龜》1903年出版時,羅為之作序,在序中,羅對劉與王沒有一句奉承話,滿篇都是考據文字。那時他已認為,龜甲骨片上的文字屬于古代的占卜文字,并具體闡明了古人的灼龜與鉆龜的區別和做法,以及鉆、灼之處的講究。只是那時僅能初步考證“其文字之締造與篆書大異,其為史籀以前之古文無疑,為此龜與骨乃夏商而非周之確證,且證之經史亦有定其為夏商而非周者。因出土所見尚少,且出土地址未詳,尚不能斷定為殷墟之物耳。”
    劉鶚客死新疆之后,甲骨學上的研究,羅振玉成了主帥。他先前在1906年到清廷學部作官后,就開始留意搜求甲骨,1909年委托琉璃廠古董商人祝繼先、秋良臣、范子衡以及弟弟羅振常,四次赴河南收購甲骨,先后所得2萬余枚。羅振常后來曾撰有《洹洛訪古記》,詳細記錄當時的收購情況和當地甲骨的出土情況。1915年,羅振玉又親自前往安陽實地考查,從刻辭中認出殷帝王名謚,恍然悟出它確為殷王朝遺物,沿這一思路繼續深究,果然殷太卜所典藏均深埋于此。這一石破天驚的發現,令整個學術界為之震

    對于羅振玉鉆研國故的“牛勁”,郭沫若曾稱贊道:“這種熱心,這種識見,可以說是從來的考古家所未有。”又說:“甲骨自出土后,其搜集、保存、傳播之功,羅氏當據第一,而考釋之功亦深賴羅氏。”(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他的好朋友又是親家的王國維先生也說:“審釋文字,自以羅氏為第一。其考定小屯為故殷墟,及審釋殷帝王名號,皆由羅氏發之。”這些評價并無過譽之處,羅氏在學問上求實、深究、重考據的作風,亦為乾嘉以來的學界之余緒。
    關于羅振玉收藏甲骨的規模,1912年他在所著《殷墟書契前編》17卷本的自序中說:“因遣山左及廠肆估人至中州,瘁吾力以購之,一歲所獲殆逾萬。意不自歉,復命家弟子敬振常,婦弟范恒齋兆昌,至洹陽采掘之,所得則又再倍焉。”1916年他在所著《殷墟書契后編》自序中又說:“歸而發篋,盡出所藏甲骨數萬。”王國維說:“參事所藏凡二三萬片,印于《殷墟書契》前后編者,皆其選也。” 又說:“丙午(1906)上虞羅叔言參事始官京師,復令估人大搜之,于)丁(1907)以后,所出多歸羅氏,自丙午至辛亥(1911)所得約二三萬片。”(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可見其藏甲骨在當時,僅次于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可惜這些甲骨在羅振玉避居日本時散去許多。據著名學者胡厚宣考證,其有記錄說明的,歸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3599片,天理大學參考館809片,東京國立博物館225片、東京大學考古研究室113片、富岡謙藏800片……總計達5745片。
    羅氏舊藏甲骨,據說在東北解放時頗有損失。其殘存的甲骨,現在收藏在國內各單位者尚有5883片。其中山東省圖書館84盒,1234片;北京圖書館32盒,461片;吉林省博物館11盒,206片;吉林大學8盒,107片;故宮博物院1盒,15片。另外零散沒有裝盒的在旅順博物館有2925片,遼寧省博物館394片,吉林大學377片……以上這些數字都是解放以后胡厚宣在編《甲骨文合集》時,仔細統計、查對、考證過的,而且發現,凡是羅氏木盒原裝甲骨,都是選出的精品,沒有盒裝的零散甲骨中,也有很多精品。與羅氏《殷墟書契前編》、《殷墟書契后編》和《殷墟書契著華》三書核校起來,著錄過的材料只不過三分之一,未經著錄過的甲骨,仍有很多極為重要的材料。 龜甲骨片的收藏,僅僅是羅氏收藏的一部分,他收藏的書畫、青銅器、古籍、簡牘、明器、清宮檔案等等,亦稱山海之富。這些藏品曾編成《三代吉金文存》、《明吳門四君子法書》、《貞松堂歷代名人法書》、《高昌壁畫精華》等。他在國內有重大影響的學術活動,除了甲骨的收藏和研究,尚有搶救大內明清檔案(所謂“八千麻袋檔案”),搶救、刊行敦煌卷子,考證居延漢簡等壯舉。
    羅振玉的嫡孫、現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的羅繼祖,在談到他祖父的收藏時曾說:“十五歲買漢印為有印癖之始;十六歲摩挲西湖諸山銘刻不肯去,為癖金石銘刻之始;十八歲買淮安欽工鎮出土的古鏡為搜集文物之始;二十歲著《讀碑小箋》為著書之始;三十八歲到廣東收買南海孔氏岳雪樓藏書為藏書之始。今更加補充,十六歲手拓‘石鼓文’為肄習篆籀之始;二十三歲得山陽阮葵生《風邪蒙束》稿本,授人印行為謀傳刻前人遺著之始……”并談及羅氏一生不蓄田產,解放時除了長春和旅順兩處住房外,就是一大堆古董。這些古董在羅氏生前曾賣給偽政府一部分古物書畫,還有一批是在1917年河北、山東、河南鬧水災的時候賣掉助賑了。1920年又在北京舉辦“雪堂金石書畫京旗義賑即賣會”,這是為辛亥革命后北京滿族人生計不振者舉辦的義賣,所得2萬元全部充賑。他早期的藏品,幾乎都在日本散去,如羅繼祖說:“在海東八年,全家生活就是靠出賣長物度日的”,其晚年到了東北,“在祖父生前賣給偽滿的一部分古物書畫的代價為偽幣,如扔下水一樣……”(羅繼祖《庭聞憶舊》)羅振玉兩次公開義賣藏品賑災、救窮,目前幸有記錄在世,從中可窺見其收藏的規模與質量。1931年,羅振玉在北京舉辦的“雪堂所藏金石書畫珍品義賣”會上,義賣的歷代法書、名畫目錄為:宋范文正公致尹師魯二札卷(紙本)、明宋仲溫草書《進學解》卷(紙本)、明祝允明楷書《飯苓賦》軸(紙本)、鄧頑伯篆書立軸(紙本)、明吳文定書巨然洽平山寺詩文衡山補圖卷、趙扌為叔隸書立軸(紙本)、吳漁山楷書六言聯、黃小松隸書五言聯、唐顏魯公真跡冊(價6400元)、宋孝宗法書贊冊(價1400元)、明李文正行書詩卷(紙本)、明姚云東行書(唐鷦安舊藏,紙本)、陳老蓮行書五言聯、翁方綱書黃山谷七佛偈、《樂毅論》稿冊(紙本)、劉石庵臨古冊(紙本)。其中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宋拓古碑孤本:唐沈傳師《柳州羅池廟碑》(羅注:葉石君舊藏,近得之道州何氏,傳師書跡人間僅存此一本,價6000元)、隋《舍利塔銘》(張叔未題字)、《祝府君碑》(臨川李氏藏)、《雁塔唐賢題名二卷》(羅注:王壯愍端忠敏公故物,覃溪題字數千,價3000元)。另有宋拓本:漢王稚子闕、漢石經、三段碑、《九成宮醴泉銘》、《皇甫公碑》、《溫彥博碑》、《圣教序碑》、《伊闕佛龕碑》、《麓山寺碑》、《李思訓碑》、《中興頌》、《八關齋記》殘本、小字《麻姑仙壇記》、《干祿字書》、《宋廣平碑》殘本、《段行琛碑》、宋拓《袁州學記》殘本、《醉翁亭記》、《豐樂亭記》、游丞相本《蘭亭》卷、開皇本《蘭亭》卷、晉唐小楷、東庫本《閣帖》卷六、《汝帖》。另又有“孤本與佚石”類、“明拓及舊拓善本”類46品,皆為王懿榮、張叔未、阮文達、汪容甫等名流舊藏。羅振玉收藏的歷史名人法書,至精者曾影印行世,書名為《貞松堂藏歷代名人法書》三巨冊,卷上為晉大令王獻之《鵝群帖》、晉人尺牘(出敦煌石室)、宋吳衛王書《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元俞紫芝臨《樂毅論》、明楊升庵詩稿、明吳文定公詩稿、明文徵明草書《赤壁賦》;卷中為明王雅宜書《史記刺客傳》、明董其昌《陳于廷告身》、又行書秦淮海詞、又臨《郎官石柱記》、又《阿房宮賦》、明黃忠端公詩稿;卷下為清王文簡公書陶詩及臨古七種、清姜西溟《圣駕巡行頌》、清阮玉勾詩評、清張文敏公《千字文》、又詩稿、又書宋人詞、清劉文清公書《秋陽賦》三種。其中王獻之的《鵝群帖》,共49字,有歷朝歷代的鑒賞章82方,又題跋多通,足見其流傳之跡。羅振玉去世后,1942年他的孫子羅繼祖翻檢家中遺藏字畫,錄其題識,略加考訂,遂成《雪堂書畫記略》。羅氏另有《貞松堂吉金圖》影印本三巨冊,著錄其收藏青銅器物,卷上為58品,卷中為77品,卷下為63品;附錄有4個,著錄三代石刻、唐代封泥等古物 羅氏的藏書,其生前未見有目錄。東北解放以后,羅繼祖與其從弟承祖,稟承祖母命全部捐給國家,共計9萬冊,存旅大圖書館;歸遼寧省圖書館的亦不在少數,未計入9萬冊之內。至全國解放初,羅家藏品據羅繼祖說:“被破壞不少”,剩下的“什之一”就作為捐獻,捐給人民政府了。

6#
發表于 2003-8-8 01:19:53 | 只看該作者

羅振玉

羅振玉的《百爵齋藏歷代名人法書》共三冊!《貞松堂藏歷代名人法書》共三冊!確實是羅振玉收藏的!有實印為證,就是在旅順遺失的那本!有要的留價!!
7#
發表于 2005-4-12 23:24:59 | 只看該作者

羅振玉

liyanily  兄:
羅振玉的《百爵齋藏歷代名人法書》共三冊!《貞松堂藏歷代名人法書》共三冊!
說個價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23:13 , Processed in 0.3006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