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正成掀起“翰札風”的文化意義!
張公者
0ff41bd5ad6eddc4d6a0c8b63edbb6fd52663333.jpg (549.07 KB, 下載次數: 27)
下載附件
2016-11-7 18:22 上傳
劉先生您好!
周末因故未能前往榮寶齋拜觀您的翰札展及聆聽講座。非常遺憾!
看了關于此次學術活動的報道。想談談我的觀點。
一、信札在今天
1,時代到如今,信札已不再用做“傳信述事”了,這種功能已被微信、短信、電話取代。
2,因而,今天人們之間若相互用毛筆通信,更多的還是“以藝術的角度”與“收藏的目的”。這一點,魏晉時期與今天相類,但是,彼時尚有“傳信述事”的作用。今天則“全無此功能”。
但是,也不能因此認為今天的信札便是“偽札”。這種觀點同樣也是“欺負”“真心與有心人”。
二、藝術性與文學價值
1,做為書法,藝術是第一位的。
一件書法作品,若藝術價值不高,文學內容再深、再高,也沒有更高的價值。否則,我們去讀思想深刻的圖書文字就是了。
2,但是,一件經典書法作品、一件杰作,書法藝術價值與文學(思想)內容之深遂,一定是同時具備的。諸如,“三大行書”。
且文學內容應該是書法藝術創作者本身的創作------這才有資格與可能產生杰作。
藝術價值很高,文學內涵不足,只能是“高妙的藝術品”,而非杰作。
3,當下所缺少的,一是文學內容(作者自創),二是獨特的藝術風格(今天書法,僅談藝術方面,也只是強調藝術的形式,而缺乏藝術的內涵)。
三、無意識創作產生至上經典
無意識創作,有稱其為“日常書寫”的,是相對于有意識創作而言。即日常書寫是無意識的創作,它的實用性是第一位的,是書寫者因內容而進行的文字記錄,沒有“使其成為作品”的目的性。歷史上最經典的作品,就是在無意識使其成為經典的情況下產生的經典杰作。
有意識進行的創作,從文詞內容到形式(包括紙張、筆墨、字體等等)都是事先考慮好成竹在胸而有意為之,它的目的就是創作出精彩的作品。
無論是無意識創作的作品、還是進行反復創作追求“完美”的有意識作品,對作品的審美標準與要求都是一樣的。
作為無意識狀態下形成的作品往往會有精彩的地方出現,而這種精彩的程度往往超過有意創作的作品;但是不完善的程度,也往往要多于作為有意識創作的作品。
有意識創作的精彩度經常不會超過無意識書寫下的精彩,經典杰作往往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形成的。
有意識創作往往比較完整,也會有經典產生,但它不會比無意識創作產生的經典更經典,有意識創作的作品經典高度始終低于無意識創作的經典高度。無意識產生的經典是至上經典。
由此看來,今天缺少杰作出現,除了具有獨立風格的書家缺乏之外,還有就是缺少“無意識創作”。而能為之者,必然是書法藝術與文學內容與文化內涵與思想高度之共有者。
謝謝先生在如今“缺乏的書界”能夠舉行此雅譚。其意義已經超越活動本身。
公者 上
11月6日深夜于京西漠塵草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