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男VS劉正成】 置疑和討論的核心問題是什么?
近日,尹吉男先生發表了《貴族、文官、平民與書畫傳承》一文,劉正成先生在微信中對其有關書法的論述進行了置疑,尹吉男在微信中看到劉正成先生的置疑后又發表了《對劉正成的置疑的回復》,一時激起千層浪,引發了書法界數年以來少有的熱議,許偉東先生在文中說,學術辯論,有比無好,它不僅滿足人們的好奇心,還快速提升我們的思辨力。我們期待二位先生更精彩更深入的討論。中國書法在線全程跟蹤此次論辯的進行,這個議題中,置疑和討論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尹、劉二位先生以及書法界的熱議中,置疑和討論的核心問題究竟是什么呢?我想,我們還是多點耐心,一起來關注這場學術討論,也希望關注書法的你,發表相關高論,可以跟帖,亦可將相關內容發郵件給書法在線,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發布在中國書法在線、中國書法在線-竹溪山房微信公眾號、中國書法在線頭條號上面。期待你的參與。
7月25日更新
劉正成:尹吉男的書法誤區在哪里?----關于對《貴族文官、平民與書畫傳承》置疑回復的回復 http://zgsf.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6068&fromuid=8677
7月5日更新
36樓 書法報6月29日兩個整版《關注《劉正成、尹吉男藝術史論爭》》
37樓 7月3日晚,與央美應屆畢業生談尹吉男的文章
6月20日更新
35樓 美術報6月18日第23版刊登《劉正成、尹吉男藝術史論爭》相關內容。
刊發劉正成《我對尹吉男有關書法論述的置疑》、尹吉男《對劉正成的置疑的回復》、朱中原《關于劉正成、尹吉男藝術史論爭的個人之見》三篇文章。
附劉正成說明:
6月9日,《美術報》蔡樹農先生提議將上述三篇文章在美術報發一版《爭鳴》,我的回復原文是:是否合適請酌!把微信語言和平面媒體語言分開,我在外面游蜀南古鎮,回北京后會認真寫一篇文章,討論一下當代藝術史研究的問題,到時再請教如何?今天,我看到美術報已經將上述內容刊登出來了,我想既然已經發出來了,首先感謝媒體的關注,但也必須做出上述說明。
劉正成
2016.6.20
6月13日更新
31樓 許偉東:談尹吉男、劉正成之辯
6月10日更新
22樓(朱傳義)讀了尹吉男先生的文章,我的四個“呵呵”!
6月8日更新
7樓:劉正成對尹吉男回復的簡復 17樓:朱中原:關于劉正成、尹吉男藝術史論爭的個人之見
對劉正成的置疑的回復
尹吉男
劉正成在微信公眾號中國書法在線-竹溪山房上發表了《我對尹吉男有關書法論述的置疑》一文。這是對我的所謂的文章《貴族、文官、平民與書畫傳承》的置疑或批評。我的文章分別發表在《東方早報》和《書法》(2015年 11期)上,實際上是我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一次講座,被人錄音后整理發表了。兩次發表都未經過我本人同意,也未經我本人審閱,當然也未收到任何稿酬(一笑),實屬侵權行為,此不贅述。這個記錄稿雖然粗陋,但大體上反映了我的學理和思路。
劉正成的置疑不是一篇嚴肅的論文,本不需要回復,但其中有明顯的知識錯誤(至于價值觀就不在這里討論了),需要糾正,以免錯誤的知識繼續流行。
第一, 劉正成沒有讀過我的系列論文,所以沒讀懂我的文章。我的大邏輯如下:藝術是一個不斷民主化的過程,藝術權利不斷下放,由貴族而文官,由文官而平民。個性和創新被強化正是反映了這一過程。這一過程常常是非遺式的傳承的斷裂形成的。僅從個性和創新角度來觀察,對于有天賦的人本不構成障礙。我強調的是另一點,筆法的傳承問題,晉唐的筆法和宋人的筆法在難易程度上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才有尚法和尚意之說。歐陽修對這一斷裂早有認識。
第二, 劉正成在文中用明顯的錯誤知識在指正別人。其一,劉說:黃庭堅還向石揚休借了《懷素自敘》來臨摹,黃庭堅在考中進士前活動于江西,石揚休活動于開封,二人沒有交集。等到黃庭堅 1067年中進士時,石揚休已經去世 10年了。劉先生依據的文獻是南宋曾敏行(1118-1175)的《獨醒雜志》,其中講到黃庭堅在紹圣中(1094-1098)從石揚休家里(應為石揚休的后人)借摹過懷素真跡。如果這件事發生在紹圣元年(1094)的話,石揚休已經去世 37年。黃庭堅應該是從石揚休的兒子石康伯那里借摹的。此時黃庭堅不是少兒,年紀約 50歲,換句話說,黃庭堅在 50左右歲才看到懷素的真跡。
其二,劉說:蘇東坡的鄰居、眉州石揚休就是北宋的大收藏家,劉在暗示,蘇軾在兒時看過鄰居石揚休的書法藏品。石揚休比蘇軾年長 38歲,在蘇軾兩歲時(1038年)中了進士,先后在陜西同州、河南中牟縣、河南開封做官。1057年 20歲的蘇軾在開封中進士時,這一年石揚休去世。蘇軾和石揚休的小兒子石康伯認識,1080年蘇軾給石康伯寫過《石氏畫苑記》,這一年蘇軾 45歲,康伯 62歲。蘇軾和石康伯的交往在開封,而不是眉州。眉州鄰居之說從何而來?石揚休在蘇軾兩歲時離開眉州,也可能蘇軾在一至兩歲時看過石揚休的書法藏品,或者石揚休抱過這個蘇軾小兒。這也需要證據。
其三,劉說:蘇東坡的同鄉,距他家不出二百公里的銅仁蘇舜欽是五代人傳承大收藏家,你怎么斷定蘇東坡學書法只能看刻本贗品 ?這更是一個錯誤。蘇舜欽是開封人,祖籍四川綿州鹽泉,其郡望為陜西武功。這一點早有學者研究過。按現在便捷的高速公路,眉州距離開封一千三百多公里。一些辭書將蘇舜欽的籍貫寫作梓州銅山人(劉文又誤寫作銅仁,銅仁在貴州,更是錯上加錯。今天的貴州銅仁距離四川眉山市 1135公里。)蘇舜欽的祖父蘇易簡的籍貫是綿州鹽泉,這才是蘇舜欽的祖籍,而非籍貫。蘇易簡曾以寄應方式在梓州銅山應舉,被后人誤認為梓州銅山是他的籍貫。蘇舜欽是在開封出生長大的,無論是梓州銅山,還是綿州鹽泉,他都沒有居住過,跟蘇舜欽毫無關系。蘇舜欽自蘇軾出生的 1037年到 1048年之間從未去過眉州。如果蘇軾和蘇舜欽有交集的話,只能是蘇軾進京趕考之后,蘇軾于 1056年進京,此時蘇舜欽已經離世 8年了。蘇軾如何從蘇舜欽那里獲觀書法藏品?除非蘇軾盜墓。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蘇軾從蘇舜欽的兒子蘇泌(進之)那里獲觀大師的真跡。但從文獻上看,米芾看過蘇泌家的懷素真跡,可見他的《畫史》。從未有過蘇軾或者黃庭堅從蘇泌處獲觀真跡的記載。
第三, 我一直強調晉唐書法傳承中的真跡加真傳的非遺模式,這個模式在宋代已經大規模解體,并非絕跡。宋綬和蔡襄的關系是這一模式的殘余。但對蔡襄來說,他認識宋綬時他已經 25歲,并非少兒。普遍地晚于晉唐大書家真跡加真傳的早期學習的年齡段。我說大部分北宋文官(特別是中小地主)在少小時沒有看到高水平的書法真跡,不代表他們日后沒見過。黃庭堅最早在 50歲時才看到懷素真跡,所以此前被錢勰(穆父)批評。米芾例外,米芾在小時侯見過好東西,只是沒有得到大師的筆法真傳。黃庭堅自稱初師周越,周越的死年有二說,一說 1028年,一說 1046年,即便按最后一說,這一年黃庭堅才2歲,不可能隨周越學習書法,所謂學,一定是學周越的墨跡或碑帖,不是親傳,而是遠師。
第四, 作為嚴肅的學術討論是很正常的,不要動輒就進行人身攻擊或價值判斷。要就事論事,就文論文。諸如像這樣當教授和主任,怎么能把中國的大學書法藝術理論教育搞好?、尹教授雖然跟著看了中國古代幾十萬件書畫真跡,他其實真不懂書法!這些結論下的太早,過于武斷。書法藝術不是一門手藝(這個我的確不懂),書法藝術是一門學問,中國書法史更是如此。任何人都不是上帝,都要拿證據說話。
2016年 6月 6日于中央美術學院
附文一:
劉正成對尹吉男《貴族文官、平民與書畫傳承》一文的置疑
原創 2016-06-02劉正成 中國書法在線-竹溪山房
我對尹吉男有關書法論述的置疑
劉正成
尹吉男教授《貴族文官、平民與書畫傳承》這篇文章讓我徹底改變了對他的學術評價,原來 我真佩服他:我曾參加過他做中央美院史論系主任的博士答辯,他當時向博士候選人闡述的 做研究就像法官斷案一樣有證據和邏樣推論的方法論!但現在我懷疑他了,除了池魚先生的 置疑外,我也想隨機問幾個常識性問題:
1、是的,屈原是貴族,陶淵明、李白、懷素、元慎、蘇東坡、黃山谷、米芾、文征明、王 寵、徐渭、施耐庵、鄧石如、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這些非貴旌的藝術創造都是低級的? 沙士比亞是在鄉村演戲的,高爾基是打工流浪者,是不是他的作品都不在你的話下?很奇怪, 這種枉顧藝術歷史的書畫血統論怎以會出自一個現代學者之口?
2、蘇東坡、黃庭堅、米芾前期沒有看過真跡,是通過贗品來學習書法這個結論的證據在哪 里?蘇東坡的鄰居、眉州石揚休就是北宋大收藏家,黃庭堅還向石揚休借了《懷素自敘》來 臨摹,蘇東坡的同鄉、距他家不出二百公里的銅仁蘇舜欽是五代人傳承大收藏家,你怎么斷 定蘇東坡學書法只能看刻本贗品?
3、臨蘇黃米蔡、臨董其昌是沒有什么難度的,但是要臨這個陸柬之是有難度的。因之他的 的書法水平最高,蘇黃米蔡都達不到,這種極為個人學習經驗怎么就拿來做藝術價值的評價 依據?你在書法史上還找到過這種類似的價值評論,從而證明你的藝術經驗有一點點的可靠 性?
4、比如說唐朝跟宋朝是平行的兩個國家,他們做一個對抗賽,大宋國出了蘇黃米蔡,作為 國家隊代表。唐朝不用派更多人,唐朝只派陸柬之一個人就夠了。藝術還可以這樣打擂臺? 你能不能在古今書法界和藝術理論界找出哪怕一個同意你這個觀點的書法家來?
5、尹教授在中央美院人文學院培養了這么多書法研究生,難道自已沒有讀過阮元、包世臣、 康有為等的碑學理論著述,從而完全無視自乾嘉以來三百年的碑學理論歷史,把歷史上從漢 唐以來的所有石刻書法作品貶為不足取法的贗品?
我的結論:尹教授雖然跟著看了中國古代幾十萬件書畫真跡,他其實真不懂書法!當然這不 是我的最后結論,因為我尚未看過尹教授本人的書法臨習和創作作品以及他的其他書法研究著述。
我的憂慮:像這樣當教授和主任,怎么能把中國的大學書法藝術理論教育搞好?從西方引進 的文化人類學方法論,怎么讓中國藝術史研究真正走進藝術本體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