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書絕句——李一評近現代書法名家系列之陸儼少
640.webp (25).jpg (51.04 KB, 下載次數: 27)
下載附件
2016-3-9 10:22 上傳
編者按:近年來,李一先生選取了近現代書法名家近百人作為品評對象,以絕句的形式表現出來,并附短文于后。《中國文化報》《書法報》已分別連載多期,現將其手稿用微信的形式陸續刊登。
論書絕句——李一評陸儼少
摹狀杜陵力亦劬,中書毛穎脫攣拘。
都將云水氤氳意,闌入清遒筆陣圖。
陸宛若為當世浙派山水巨擘,畢生沉湎藝道,筆耕不輟,自言十分功夫,四分讀書,三分作字,三分繪寫。初執禮問業于吳門王文若太史,后從馮滌舸習畫繢之事,復與吳湖帆游,四始六義、五墨八法俱有可觀。而生涯坎壈,寇戎之亂,黨錮之禍,焚坑之厄,幾無一得脫,顛沛道路,輾轉溝壑,以言獲罪,備極宭辱,杜陵“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之語,正似為渠而發。避寇巴蜀之日,恒以工部集自隨,身經目擊,無非少陵詩境,因發愿化無形畫為無聲詩,半世揮寫,計得百幀,流云逝波,勾摹入神,正側順逆,虛實黑白,極變化之能事,境象聯翩,悉發杜詩之奧,人咸目為國之重寶。精思逸才,溢于其書,用筆結字亦多云水卷舒之意,因勢通變,不主故常,奔縱爛漫之態,觸目皆是。每恃才弄險,輒復自解之,章法吞吐開闔,芊綿映帶,若亂石鋪街,具見妙諦。蓋陸氏幼習北碑,長攻右軍諸帖,復參楊風子并米黃諸家,一以己意運之,初不拘拘于常格也。善用中鋒圓筆,絶去甜俗疲弱之弊,高明處沉著痛快,異趣紛披,庸下者則輕懈躁率,行氣散漫。陸氏平生頗自矜其書,深以掩于畫名為恨,謂與古之大家相高下,己亦無甚愧焉。周覽其作,自足與名手爭衡,欲躋神品,似尚未達一間耳。
陸儼少簡介
陸儼少(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縣南翔鎮人。1926年免費進入無錫美專,未半年即輟學;隨后結識前清翰林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1927年經王同愈介紹拜馮超然為師學畫,并結識吳湖帆,遍游南北勝地;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2至1965年兼課于浙江美術學院,1980年在該院正式執教;1984年被任命為浙江畫院院長。出版《山水畫芻議》、《山水畫課徒稿》、《陸儼少畫集》等。
陸儼少談藝錄
一、氣韻生動
氣韻生動與筆墨有關。中國畫主張在似與不似之間,所以一幅畫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具象部分,即所謂“似”,攝取物象,令觀者看懂所描寫者為何物;另外一個是抽象部分,即除去具象部分以外,其他一切,都包括在抽象部分的范圍之內。即所謂氣韻是一幅作品完成后的整體效果,氣韻包括氣息、氣質、品格、韻味、韻致、氣勢等等。以上種種,首先要生動,即要有生氣以及靈動的感覺。中國畫應和書法一樣,點化要能獨立存在,畫上一點一劃,除了為形象服務之外,要有獨立存在的價值。氣韻之高下,大部分是通過點劃顯現出來的。點劃用筆必須活,如書法講求一波三折,以及龍飛鳳舞、高空墜石、渴驥奔泉等等,簡言之,也不外一個活字,都要達到生動的境界。
二、十分分定法
四分讀書,三分作字,三分繪寫。
四分讀書:我提出這個比例,其用意是學畫不光是作畫,還有畫外的功夫。第一是讀書。因為讀書可以變化作者的氣質,氣質的好壞,是關于學好畫的第一要事。氣質是創作的一面鏡子,直接反映到創作上去。要有寬闊的胸懷,高尚的品德,不為名利所動,加以對事物的敏感性,即有理想,有見解,以及筆有韻味神采等等,亦即前人所主張畫要有書卷氣,有了它,就有文野之分,新的涵義就是有文明的素質,直接反映到畫上去,簡單地說這樣就是好畫。再則古代書畫名跡,寥如星鳳,欲見為難,而自古大文學家、大詩人之鴻篇巨制,隨手可得,一篇在手,諷詠咀嚼,不特其聲容氣勢,甚之通篇結構,繁簡虛實,移之于畫,無非佳制,所以我認為學畫而不讀書,必致營養不良,不獨不能吟詩撰文,見其寒儉已也。
三分作字:第二是三分寫字。中國畫注重骨法用筆,亦即首先研究筆的點畫,一支毛筆,用好它必須經過長期刻苦的訓練,而寫字是訓練用筆的最好方法,要做到使筆而不為筆使,要筆尖、筆肚、筆根都能用到,四面出鋒,起倒正側,得心應手,無不如志。做到這點,是一輩子的事。所以老輩告訴我們,畫不必天天動筆,而寫字則不可一日間斷。書畫同源,字寫好了,對學好畫有很大的幫助,寫字在進程中間,點畫不能有一筆敗筆,同樣情形,一畫之成,中間也要避免有敗筆。寫字中間,不能有敗筆,是人們所能理解的,而作畫中間,點線雜陳,千筆萬筆,要求無一敗筆,人所不能理解。雖然古人有云,一有敗筆可以隨即掩蓋改正。而不知如何改正,欲蓋彌彰,越改越糟,只有在習字中間,一筆不茍,養好無敗筆的習慣,起訖分明,浮煙漲墨,無所點汙,而有透明之感。再則書法藝術,沿流至今,名家輩出,總結了很多好的形象經驗,如折釵股,屋漏痕,錐劃沙等,用到畫上去,能增加線條美。字帖的臨摹范本,亦多反映了名書家的忠義之氣,或瀟灑倜儻的高尚品質,耳濡目染,日久也會潛移默化受到影響,變化了學畫人的氣質。
三分繪寫:所以我提出三分繪寫,人或認為畫的份量太少了一些。其實讀書作字占去十分之七,終極都為畫服務,所以畫是不嫌其少了。
陸儼少軼事
軼事一
陸儼少孩提時就十分酷愛詩文,初中起每年必自學一部古書。平時在家無事,總是手執一卷,如司馬遷、杜甫、韓愈、柳宗元、李商隱、歐陽修、蘇軾的詩文都誦讀吟詠。自他跟翰林學士王同愈學畫之后,首先教他的不是畫,而是詩詞與古文。一次,王先生在讀到陸儼少經一位秀才圈改過的詩稿,發現原稿比改定的要好得多,即認為不是陸儼少該拜這位秀才為師,倒是陸儼少應做這位秀才的先生才是。
軼事二
1939年秋,陸儼少攜畫專程去成都準備辦第二次畫展。當他帶著作品拜訪四川省教育廳廳長時,這位廳長說:“成都開畫展,人事第一,作品第二。”而陸儼少說:“二十年學畫,未學人事。”據此,他草擬了一篇啟事:
“儼自知學問,好弄筆墨。比來二十余年,不敢自謂遂窺六法藩籬。顧于往哲名跡,略得寓目。間覽山川,留情云樹,每成一團,廢寢忘食為之。覺古人造化,所在俱師,心神通悟,情性移化,襟懷既廣,風節斯厲,詩為心聲,畫貴立品,夫豈異哉。良亦木強之姿,不能委順時俗,是以樂志田畝,耒耜躬操。冬夏讀書,春秋出游,窮巖幽谷,興到足隨。況以西川山川風土之美,向往之情,積有日矣。會更喪亂,因緣入蜀,乃逼賤事,四載巴渝,輒用為嘆。今則性遂夙志,將登峨眉,上青城,卷軸自攜,道出上郡,竊欲問藝于賢達之前,得一言以為重。夫物有感召,賞音匪遠,而敝帚自珍,固亦不作善價以沽。嚶既鳴矣,求其有聲,惟褒惟貶,可師可友,并世君子,幸有以教之。”
果然,這次畫展爆出一個冷門,得到了較高的評價。
軼事三
先生一生,大部分是在坎坷中度過,然而他對藝術的追求卻從來未放松。在“戴帽子”時,作品不能公之于眾,就只能自我欣賞。在生活極度困難時,自嘲“畫餅可以充饑”;在“牛棚”里則拿了廢報紙用筆蘸了清水畫云畫水;乘公共汽車時,往往是拿出一張印有“蘭亭序”的小卡片,以指代筆在腿上筆劃不休。先生可以說沒有任何嗜好,除了閱讀書報、觀賞風物外,終日寫字作畫。對于筆,真可說是不可須臾離開也。——劉旦宅追憶陸儼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