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研究生新年論壇·高端對話
傳統文化與人格養成
640.webp (1).jpg (42.21 KB, 下載次數: 50)
下載附件
2015-12-22 10:32 上傳
對話嘉賓
樓宇烈先生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
陳鼓應先生
北京大學人文講習教授
特邀主持
王博教授‍
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團委、研究生會
王:因為是高端對話,所以我就站起來,顯得高一點,當然聽我們總主持人的這個意思,高端對話主要是因為高朋滿座,主要是各位,當然大家都知道,既不是因為我,也不是因為你們,而是因為他們,當然論他們身高也比不過姚明,要是那么高的話也很要命,但是如果論才論學論道論講理,當然實在是高,兩位老師都是“高老莊”出來的,都是“搞”老莊,老莊一定很高,所以“高老莊”,今天我很高興,由我來做主持人,我是馬上要進入50后的40后,可是兩位先生都是80后,樓先生是34年12月份出生的,大概10天以前才過了82歲的生日,陳先生是81歲生日,是35年秋天出生的,前不久才過了80歲的生日,所以都是正宗的80后。兩位先生都有各自的學術道路,樓先生1955年來到北大哲學系,來的時候,當時也沒打算離開,55年到今年已經有60年了吧,那么各位想,如果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待60年,而且在一個本來不是自己故鄉的地方,那一定是因為在這個地方找到了故鄉的感覺,當然可能是精神的故鄉,北大這個地方讓很多無家可歸的人覺得,有家的感覺,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臺灣大學讀書、教書的陳先生才會來到北大,對嗎?因為在北大的話呢,可能一會兒陳先生會提到,他也會找到在家里、在故鄉的感覺,兩位先生應該說都有很多的成就,有很多粉絲,我記得樓先生80歲生日的時候在他弟子們幫他操辦的很大的一個場合里面,我用了一個詞,這個詞在網絡上幾年以前很流行,到現在仍然很流行,叫“樓主”,那一有“樓主”那后面就有很多“跟帖”的,估計今天大家都是“跟帖”的,都是粉絲,當然他們也有機會當面聆聽我們北大哲學系更前輩的學者,比如馮友蘭先生,張岱年先生等等,他們的教誨,當然,我們沒有那樣的幸運,而我們另一個幸運就是我們能夠當面聆聽樓先生、陳先生他們的教誨,我們也知道樓先生一直在國學的這樣一個領域中間開展他的學術工作,不管是儒家、道家還是佛教其實都是他很擅長的領域,很多人可能都讀過樓先生整理的很多中國傳統的文獻,包括佛教的,跟石俊先生他們一起做的佛教資料的整理,當然學道家的人絕對不會忘記《王弼集校注》,這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本書,這些年樓先生更多的在佛學這樣一個領域中間向學子們,向社會上很多人做一種宣講,既在學術界有非常大的影響,又在社會上有非常廣泛的影響,前些年樓先生把他的一些對中國文化理解的非常精粹的部分收集在一本書里面,這本書叫《中國的品格》,其實這個跟我們今天的題目也有關系,今天的題目叫“文化傳統與人格養成”,人格養成當然是中國品格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先對樓先生來到今天這樣一個對話的現場,表示我們最熱烈的歡迎。
接下來我來簡單介紹一下陳鼓應先生,如果說樓先生是“樓主”,陳先生可能是金門的高粱——“陳高”,無論從任何角度來說,都是越品越有味道,陳先生在臺大期間追隨著殷海光先生和方東美先生,開始他的學術之路,兩位先生對他有深刻的影響,因為我看陳先生在他自己的新書,就是中華書局要出版的《陳鼓應著作集》有20冊,今年會出10冊,在前面的序里面特別講到了自己的學術之路,也特別提到臺灣大學前輩先生對他的影響。其實在私下聊天里面,陳先生也特別會提到北大對他的影響,包括當時在臺灣讀北大的、讀大陸的很多學者的著作,那么當然,陳先生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跟樓先生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陳先生一方面是從西方的、西學開始的,比如說尼采,另一方面也可能從自己特殊的因緣際會的人生出發,會特別喜歡莊子,會特別喜歡老子,那么當然因為研究老子,不可避免的要牽扯到儒家等等,所以在很大的一個領域中間,由其是老莊里面負有盛名。也許可以說在道家的研究領域里面,陳先生是,而且我想一定是,影響最大的學者。陳先生1984年第一次來北大,后來十幾年之后因為有機會可以回到臺灣,5年以前我們又再一次請陳先生再次回到北大,應該說北大哲學系在他心中的分量至少不亞于臺大哲學系,我們也把他當成自己人啊,我們也特別歡迎陳先生來到我們今天的現場。
老話里面說“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座”,老話都有道理,老理兒嘛,可是各位知道嗎?我昨天晚上跟北大哲學系95歲的張世英先生,兩個人一起吃了個兩個小時的晚飯,而且是張先生請我吃飯,我也特別高興,也特別的惶恐,真的不像是95歲的人,我在想是什么力量,你們覺得樓先生和陳先生像80多歲的人嗎?我后來想的話,從他們的共性來說,這一定是哲學的力量,(笑)所以有人問我北大什么系最好,我覺得這個不用回答,只要我們去思考我們就知道什么系最好,什么系最有魅力。(笑)真的是樓先生、陳先生,不管是從生活的意義還是從學術意義來上講,他們一直是在青春的一個狀態,他們一直在工作,樓先生一直是飛來飛去的,上午參加一上午的活動來到現場,中午沒有休息啊,陳先生也是一直在堅持他的工作、教學和研究。我想把今天這個對話分做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會請樓先生和陳先生各自花十到十五分鐘的時間就“文化傳統人格養成”這個主題給我們做一些“開示”,讓年輕人可以收益;第二部分我會向兩位老師各自提兩三個問題;第三個階段,我們和大家一起參與互動,各位有什么問題可以向兩位老師提出來。下面我們就開始本次對話的第一個環節,我們先請樓先生來講,大家歡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