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5817|回復: 3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展訊】“中國夢---飛彩紅荷”劉明波、蘇曉敏書畫展將于7月20日在滕州美術館隆重開幕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15-7-10 09:56:31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展訊】
“中國夢---飛彩紅荷”劉明波、蘇曉敏書畫展
將于7月20日在滕州美術館隆重開幕





主辦單位:
山東省書法家協會
棗莊市文聯
中共滕州市委宣傳部
承辦單位:
棗莊市書法家協會
滕州市文聯
滕州市文廣新局
滕州市美術館
開幕時間:
2015年7月20日(上午10點30分
展覽地址:
山東省滕州市美術館


2#
 樓主| 發表于 2015-7-10 10:05:03 | 只看該作者




劉明波

號一缽山人,齋號見山堂,1989年畢業于臨沂藝術學校,1997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2001年結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課程班。2008年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并任教于廣西大學藝術學院。2009年任教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3#
 樓主| 發表于 2015-7-10 10:06:12 | 只看該作者
鵲華山間訪明波
文/于水


蒲松齡是這樣描述明波工作室的外部環境的:“城里看山山欲幽,依微城畔雨初收,樓臺影浸花千畝,煙水晴歸鷺一洲。”正好也是雨剛過,我和老楊、海波、子游、陸虹、黨震等十余人,進明波工作室吃茶。我站在陽臺上,想尋找一下蒲老師詩中的景致,可惜天已黑,眼前一片黛霧,景色模糊,只有青草味飄來飄去。明波指著一巨大黑影說,這是華不注山,它對面是鵲山。我驚問,是趙孟頫《鵲華秋色圖》中的那兩座山嗎?“正是”。我眼前頓時就有了圖像。

七百多年前的此地,元代最偉大的山水畫家趙孟頫先生晚飯后在這里背著手散步,由于皇上只給了他濟南路總管府事的小官,(頂多也就是縣團級)他才比較有閑心,細品鵲、華兩山景致,也許他的官邸就安在兩山之間,也許曾在山下與一位山東姑娘約會,總之,一來二去,趙老師就對此二山產生了感情,于是,揮毫創作了不朽名畫《鵲華秋色圖》。這張畫,差不多達到了中國山水畫的一個巔峰,“無一筆不好,無一筆不妙”。這兩座山也因此畫而名聲鵲起。如今,山水畫家明波把工作室就安在了這幅“名畫”里,恐怕,一動筆就有如神助,令我們羨慕不已。

一道茶過后,明波給大家看他為今年成都藝術雙年展創作的巨幅山水,果然有如神助,筆墨極其靈動,意境極其空蒙遙遠,山巒之間有一大鵬在飛,氣脈與趙孟頫相通。我猜想,此幅佳作一定與居在鵲華兩山之間有某種神秘關系。

我看過明波作畫,筆在宣紙上一跳一跳的,有點像神仙在山中漫步,節奏很獨特。屬于那種天生性靈的畫家。我一抬頭,墻上掛著韓羽先生表揚明波的對子:“筆從山轉,墨隨水流”。一個轉,一個流,對明波作品之評價既老辣又準確!

仔細端詳明波工作室的玩意兒,完全符合古代文人書室十三事的標準:一隨意散帙:善本名帖,自由案上;二焚香:一縷沉香,裊裊彌漫;三淪茗品泉,黑虎泉水,武夷巖茶;四鳴琴:架上古琴,高山流水;五揮麈:名士雅集,談古論今;六習靜:誦經打坐,養心養性;七臨摹法書,二王千遍,每日功課;八觀圖畫:古畫今畫,展卷把玩;九弄筆墨:山水羅漢,揮灑暢懷;十看池中魚戲或聽鳥聲:魚游石缸,鳥鳴竹林;十一觀卉木:蘭草修竹,舞弄清影;十二識奇字:黃金萬兩,四合為一;十三玩文石:太湖壽山,漏透潤澤。總之,好玩的東西太多,至深夜,大家仍不肯離去。

這樣一間雅室,又居于鵲華兩山之間,修出一個的畫家、一個風流才子、一個文人雅士,就沒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4#
 樓主| 發表于 2015-7-10 10:07:57 | 只看該作者
不隔之隔:心畫互文
——劉明波的寫生觀以及由此而生的新境




寫生,是寫活、寫真、寫意、寫心。

那些落于紙面的痕跡都是有待釋義的符號,被不同的藝術家編入自身系統進而獲得不同的語義——藝術家充當了風景的過濾器,讓我們無論如何看不到同一景色里兩張完全一致的畫面;而即使是同一位藝術家面對同一景色,也會因為心境的差異而顯現不同,如同語言學的驚喜,讓我們時常會在不同語境下發現同一句話的多種含義:前種突出寫生的個人化、多元化、感知差異,趨向于人的個性,趨向于對答;后者強調寫生的永恒性、唯一性、不可復現,趨向于人的共性,趨向于詩。

其實“寫生”對于藝術家的重要性猶如日志之于小說家、游歷之于詩人,它是藝術家形成感知經驗的第一步,而不同于任何經典文本的轉譯。如同尼采筆下的日神狀態,理性又不乏鮮活,顯現出人間幻象的表層美好——盡管那些山石樹木、流水云煙,無一不是真相的毛發。



一直以來,“寫生”都不是一個唯一概念。作為藝術創作初級階段需要解決的“寫生教育”與作為藝術創作方式的“寫生”,完全是兩個精神層面的創造。此篇文章中提及的“寫生”并非是學院的“寫生教育”,而是作為發現、理解、闡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等諸多問題的“寫生”,引領藝術家到達某種情境的“寫生”。在藝術家劉明波十余年寫生的漫漫長路上,“寫生”早已嬗變為一種修行:把他內心之于客觀自然、傳統圖式、經典文化的渴慕與虔誠,都灌注在這種創作方式當中,在個性與共性之中往復穿行。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學藝應先“師古人”、“師造化”,而后“天真爛漫是吾師”。而劉明波的“寫生”是經過了學院系統教育之后的再出發,視野捕捉自然萬象,即是一個同時面對“古人”和“造化”的過程。于他而言,“寫生”其實是一個思考過程,寫生的對面,早已不僅僅是客觀自然本身了——古人的技術方法、視覺經驗、甚至藝術觀、世界觀都如在目前,與客觀自然交相影綽,彼此互文。古代觀看和描述世界的方式已普遍被認定為藝術規范,替代了他種方式,而只有面對共同層面的自然,絕對的“臨場感”帶給他于自然之中發現古人法度、古人視眼、古人心志的機緣,跨時空的體驗交疊,竟感同身受。他深知“文之為物,彌患凡舊;若無新變,無以代雄。”(蕭子顯語)傳統形貌是窺探的參照,他要做的,是直面自然萬象而游離其外,回觀傳統圖式而游離其外。這兩種游離,生成一段奇異的距離,在這段距離中生發出非功利的審美心理,直接導向與藝術家心靈彌合的軌跡。

自然與他之間,始終隔著一層傳統圖式的鏡像,而正因如此,他才能夠遇見多個層次的自然以及與之相關的聯想。經由一棵樹的抒寫,與倪瓚對談一個下午;信手涂抹一方頑石,窺見石濤的身影;途徑幾處云煙、近旁路人,輕易地謀面傅抱石……傳統如流,從未止息,對于劉明波而言,即使是傳統經驗的回憶也是不自覺的,有時連他自己都分辨不清,多年來如此醉心于“寫生”,究竟是源于自然世界生動、鮮活的誘引,或者探索方式的慣性,還是為了去重逢那些與心對應的真相——盡管如此,絲毫不妨礙他在自然世界中找到符合程式語言、又別具內心秩序的潛流。

中國畫流傳于今,形貌可由求學獲得,而精神從來都因領悟而生。劉明波的悟性,不僅僅體現在他的寫生絲毫不帶有凝滯氣,帶有無需多言的直接自紙上撲面而來,意趣趨近于王國維所言的“不隔”之境,天真爛漫,語語目前;更在于他深知古來名畫可貴,全在筆墨,從藝之路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積淀,因而他不期 “求脫太早”,力避時下中國畫壇江湖氣、市井氣的虛榮攪擾,經年不急不躁,蒼行四野,孜孜耕耘。
跳脫有致,不滯于物,沒有一筆不自然,是我對其寫生系列作品的最初印象。劉明波借助“寫生”這一創作方式,把自身和觀者暫時帶離現實世界,趨向真實自然的虛處,在特定的臨界點上顯現人與自然的關系——盡管于他而言,這意味著視覺經驗與文本經驗的纏繞,而自己所要做的,也絕不僅僅是記錄這些風物:他只是借助它們,達成一種立體的虛構,心靈的延伸。形式語言方面他尤其注重線條的張弛有度,墨色的法度修持,力求樸質自然,剛柔得中。正如他一直所期待的:把自己“修”進一條線里。正是這種期待,賦予他筆下的風物以心性之力,滋發出恣意率真、疏朗瀟灑的風神。另一種存在秩序被悄然喚醒,呈現出一個鮮活的世界:藝術家劉明波的世界。這些時間與空間交匯的詩意,與司空圖《詩品》有所對應:“生氣,活氣也。活潑潑地,生氣充沛,則精神盡露,遠于紙上。”




以文學量度,古人筆墨法即語法。沒有不可改變的語法,藝術家之于筆墨的主體經驗更多時候延展了它。內心是畫面的底色、氛圍,是境界之本,決定了語法落于紙上究竟是真實妥帖,還是滿紙謊言。在劉明波看來,畫一張好畫并非難事——此處他所指的“好畫”,是傳遞既定的美妙語法。能夠做到這一點固然讓人欣喜,然而,如何在語法重構的基礎上傳達內在精神則并非易事。內在精神與語法的貫通、契合,是形而上的物化過程。若顧此失彼,難免會遇到不自然的光景:實力派演員在完成一個無需演技的角色,或者一個缺乏感知經驗的人在執著寫詩——徒有語法,惰于思考,縱使舌燦蓮花也難掩內心枯槁;徒有精神,無從表達,也不過是一個缺乏實踐落地的空想。

掠過隱匿于深山疏林中的亭臺廟宇、曲徑回廊,或是梨花旁岸、垂楊臨水的幻影,沿途偶見羅漢獨坐幽篁、或與同道石間寂然私語。筆墨中流溢而出的鮮活、空寂,仿佛是劉明波十余載的寫生沿途。這些時光印痕泄露了他的思想變遷:從最初的期求營造高妙野逸之境,舒展濃郁的文人氣息,再到悟會通神、放筆直寫,一步步在作品中實踐內省與自觀。

劉明波性情曠達,治學敏思,讀書成癡,收藏成癖。每每下筆行云流水,快意勁健,于信手意筆之中顯現秩序。仿佛與王國維闡釋的言不盡意、委婉綿遠的“隔”分毫無干。而事實上,幾乎沒有哪幾件作品是他的一氣呵成之作——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坦誠樸茂、落落于前的寫生。他要做的,是面對自然又游離其外,經由寫生發現主體語言、主體視眼、主體心象。如他所言,紙上的言說終究隱晦,有轉譯的委婉,這一點比較接近于文學中的詩,本質上有逃脫不掉的“隔”,承載了畫面耐讀的部分。但審美的至高處是“不隔之隔”:初見語語目前,是為“不隔”;再見懸隔深慧,是為“隔”。

“寫生”是一個歸去來的旅程,你走出去,尋找“不隔”引發的感動,你終究還是要回來,把這感動消隱在一筆一墨之中,“隱”引發“隔”。單純的“不隔”,只不過是寫生的半途。真正意義上的寫生,是完整的創造,既包含來時路,又裹挾歸去途。毫無疑問,劉明波的“梨花帶雨”系列脫胎于他的寫生經驗。一筆一墨,取于自然又超離自然,成為自然的概念;花樹禪房,似曾相識又隨心造景,成為自然的門牗。與其說是詩,倒更像是一些有關于詩的只言片語,追求“不隔之隔”的境地,手法接近于“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樂府指迷》云:“如說情,不可太露。”劉明波的“梨花帶雨”系列作品,采取的是傳統文學創作中的“舉隅法”:由點至面,由提供局部碎片設法使人重新聯想到隱沒的整體。舉隅法是一種隱秘的補充,借助觀者的想象完結無數未完成的邏輯秩序。該系列的另外一個重要特征是,摒棄傳統文人畫的之于“趣味”的執著,不僅因為它過多地遮蔽自然真相使之依從于某種情趣需要,還因為它拋離了心靈真實。
“梨花帶雨”系列作品絕非客觀自然的映像,而是蘊含了畫外余情的第二自然,回憶借助這個空間再次回到目前,成全了人的自然。風物被構想重新安排,向被回憶的空間無限趨近。這些取自自然的各種形象——并非依據經驗世界的規則,而是情感世界的法則,被藝術家轉化為心理狀態的符號,在那里,印象與心象通融和解。用他的話說,“梨花帶雨”系列是在傳統的屋子里鑿壁偷光,一寸心性之光。一件藝術作品僅僅跳脫紙面是遠遠不夠的,把自己畫進去才是根本,于自然之中完成內在超越,心畫互文,是劉明波的藝術理想。

莊子云:道是自然,是萬物之本原;技若有效,必合于道,亦即合于自然。劉勰《文心雕龍》有云: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寫生”之所以是最簡單又是最難的創造,源于人與自然的共情、通約。藝術家要發現自然風物的鮮活節奏,找到與之投契的語言,又要發現其陰影的意義:如花開的形式,初見蓬勃感性,仔細想來,卻有人性最嚴肅的性質。面對自然,為了讓心有地方擱,劉明波越畫越敏感,越畫越率意,越畫越趨近自然本色、自我本真。“最高的藝術乃是以人格為對象的藝術”(費肖爾語),在寫生創作之中趨近于自我人格的發現,或許就是劉明波十余載始終在路上的意義。


2013年12月
孫欣于望京
5#
 樓主| 發表于 2015-7-10 10:09:25 | 只看該作者
劉明波的作品并不是一個記實性的山水空間,他所展現的是一種帶有寄托性、抒情性的心理空間,在這片空間中,他放棄了對真實景物的刻畫,也摒棄了傳統中的經典格式,而是在感覺與理性中謀求一種狀態與物相接的因緣。


他選用了梨花這一創作母題,將其提煉成近乎于抽象的團塊和浮游的點、線來進行組合。這種提煉、組合是想象的、詩意的、“心化”的。為此,他充分發揮了自己對墨對色的敏感,用筆精微、細膩,用墨清淡、溫潤,用色典雅、明麗,使筆墨在整體畫面的塑合中,一任感覺流發,淡淡的墨漬,若隱若現的線條,便是這種“流發”的軌跡,這種軌跡使他聯結了物象與心象的因緣,因此,他的畫具有一種心性的色澤,一種單純、簡潔的品質。

——范迪安

劉明波的作品在平面空間與深度空間中分別作了不同的探索與嘗試,并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在這個點上,他對畫面的結構、筆墨、形態進行了一個整體性的塑合,以此,來營造了自己的山水畫語境。


——田黎明
6#
 樓主| 發表于 2015-7-10 10:10:51 | 只看該作者
劉明波作品選粹

安禪冊之三 33.5cm×33.5cm 紙本設色 2012.jpg (549.77 KB, 下載次數: 139)

安禪冊之三  33.5cm×33.5cm  紙本設色  2012.jpg
7#
 樓主| 發表于 2015-7-10 10:11:18 | 只看該作者
劉明波作品選粹

安禪冊之四 33.5cm×33.5cm 紙本設色 2012~.jpg (620.54 KB, 下載次數: 94)

安禪冊之四 33.5cm×33.5cm  紙本設色  2012~.jpg
8#
 樓主| 發表于 2015-7-10 10:11:42 | 只看該作者
劉明波作品選粹

禪心盡入空無跡 23cm×18cm 紙本設色 2015.jpg (505.25 KB, 下載次數: 93)

禪心盡入空無跡  23cm×18cm  紙本設色   2015.jpg
9#
 樓主| 發表于 2015-7-10 10:12:06 | 只看該作者
劉明波作品選粹

應真冊系列之八 21cm×26cm×12 紙本設色 2013.jpg (621.85 KB, 下載次數: 140)

應真冊系列之八 21cm×26cm×12  紙本設色  2013.jpg
10#
 樓主| 發表于 2015-7-10 10:12:41 | 只看該作者
劉明波作品選粹

應真冊系列之九 21cm×26cm×12 紙本設色 2013.jpg (530.96 KB, 下載次數: 118)

應真冊系列之九 21cm×26cm×12  紙本設色  2013.jp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18:35 , Processed in 0.29355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