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評委、討好觀眾、賣弄、邀寵
把書法變成了純粹的技藝
(濟南對話會之五)
105554vf1f2vh4fv1rrctv.jpg (89.9 KB, 下載次數: 43)
下載附件
2015-2-6 13:50 上傳
提問:劉老師好、于老師好。我是德州學院司長富。古代大師還有那些近現代民國大師日常書寫的手稿,還有經典書法作品的聯系,這對學生現階段研創轉換的好的啟示在哪兒?
劉正成:這個問題提的很好,我又講到我們三個轉折點,我們明代中晚期以前,我們書法的所有書寫樣式基本上是按照文房(音)的規定寫的,寫書信、寫信稿。蘇東坡的《赤壁賦》楷書后面有一個跋,他的款,他落了一個下款,他說欽之,他的朋友,近來找我求近文,而不是求近書。我就把《赤壁賦》寫出來了,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可示人。因為當時蘇東坡被貶到黃州是因為差點殺頭貶到黃州去了以后,寫的很少詩文,寫了以后都不往外傳,因為當時州官要把他的詩文向朝廷報告。這個人他寫了,這個人求近文,而不是求近書,寫了以后才深藏之,不過世人。那就說明當時書法的作用必定是和實用聯在一塊的。
到了明代中晚期以后,到文征明的時候,蘇州出現畫廊、書畫市場,寫字就直接通過畫廊,為市場書寫的。那么今天我們為展覽會書寫,為市場書寫,這個創作的心理,因為審美功能的變化,創作心理也發生變化了。蘇東坡說的,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現在我們要去參展一個作品就是想寫好,不想寫好,我寫這個書法干嗎呢?這和古代是有矛盾的。蔡邕說了欲書先散懷抱,我們現在寫個字先想結構,怎么裁紙,一大堆思想在自己頭腦里面。
為什么我們現在民國以來學者書法受到追捧呢?我們去看看這些學者的寫字非常自然書寫,一下看出這個人的,他是瀟灑的、純樸的。而我們今天看我們的書法作品,不能說每一件作品,基本上絕大部分作品你就看見作者有一種賣弄的心理、表現的心理,非常強烈地反應在作品中間。那么我們要追尋這個藝術的本源,要看看我們的作品從哪里來的,那種自然的、非理性的美的書寫,它和我們表現性的,按照藝術方式的書寫到底是怎么樣的?所以我們今天的書法家很少有人能寫規規矩矩的行書字,能做一個很好的題跋。我參與了北京圖書館的碑帖題跋,做新的題跋。前面就有羅振玉、翁方綱的題跋,現在叫我們當代書法家做題跋,后來印了本書我看,哎呀,我們那里邊可以說95%以上都不會題跋。因為在題跋的時候他就得表現,表現欲很強的寫字。如果說書如其人,一個這個學者自然地書寫,這個人的純樸、高雅,自身的本性就表現出來了。而今天我們書法家書法作品跟我們對這個人的了解、人的認識是剝離開的。你們看這個作品還不能看見這個人,只有少數比較優秀的書法家能看見人。我說了于明詮教授的字,他就寫的很樸實的,洋洋灑灑,寫點自己詩歌,你看這個人有涵養,不是張揚的人。所以一個字要能看出你的本性來,這是書法審美的最高的境界。所以我們今天重新看待我們古人的字,和我們現在表現主義的藝術創作做一個調整,不是全部拋棄我們現在藝術創作、藝術書寫這種心理。而是我們要吸收古代的經典中間,他們文人創作的特點,我想這個就是書卷氣。
什么叫書卷氣呢?書寫中間所流露的自然的美的流露,或者非理性的下意識的流動。像寫小說都不需要打稿,佛洛依德、茨威格他寫的小說,寫人的心理,是自然流動的,不需要你先寫出結構,按照意識流寫出來的,他就是追尋這種自然的心理的狀態,而不是作為一個,完全就是說一個美術作品的結構,這個方法去理解它。我的理解的話,我就是對我們這個,這個也是復古,復古并不是走回原路,而是對歷史的經驗有所取舍。
于明詮:我覺得劉老師講的非常精彩,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今人書跟古人書的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古人很注重自己內心的感受,今人做書老想著去征服別人的感受,其實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
劉正成:討好評委。
于明詮:對,討好評委、討好觀眾,賣弄、邀寵。最后變成一個什么?就變成一個純粹的技藝。大家如果看看劉老師的展覽,看看劉老師的作品集,劉老師有很多他在學術研究的過程當中,他在一些生活交往,和朋友們一些聊天交往的過程當中,他有很多即興的題跋,文采非常優美。我現在感覺到很多人看展覽、看作品集,只關注字、只關注章法、結體,他從來不關注文字內容。今天我們在座的朋友們以后看作品的時候一定要轉換一下,劉老師今天說的這個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