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279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董水榮:書法的審美與感覺(原載美術報)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14-8-15 15:1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書法的審美與感覺


■董水榮



  書法的審美能力就是眼力的高低,尤其是行草書,如果沒有活躍的感官世界,審美能力的解放,一個書家即便有再高深的文化修養、豐富的情感,對書寫將一籌莫展,書寫出來的作品也未必是生動的,因為他筆墨之下的世界可能缺少點畫之間那種動人的形質、空間周旋了無情趣、筆觸游走的地方了無生機,而顯得書寫的單調、枯燥。

  好的書法作品,往往能讓我們感受到,書法家的眼睛是亮著的,甚至耳朵也是傾聽的狀態,觸覺也是鮮活的,所以,我們能在他們的作品中,看到筆跡與心跡一一有秩地開放,聽得到不同的筆與不同的紙,簌簌有聲地書寫,甚至與水量多少在紙面掠過時的細膩的聲音,用筆的輕重如拂過敏感的肌膚。所有這些都可以讓人洞察到書法家心聲的呢喃。在古人的信札里,最能輕易地尋覓到這些消息,現在的書法作品為何單調?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書家對經典世界、審美感覺世界越來越沒有興趣,他們或著眼于一點一畫具體的實證的技術手段,或著眼于一個大而空的形式拼接,卻忽略了書法世界的另一種豐富性——那些種種連心的感覺世界。如果書寫僅僅只是規規矩矩的用筆法則,或經典文本的復制性的技術手法,耳朵里了無古人的書寫聲音、眼睛里了無古人鮮活的筆觸感,不正是心靈世界日漸貧乏的象征么?


  當代的書法家除了這種心靈的貧乏,審美感覺的枯竭同樣值得警惕。在我眼里唐人的書法為何要比晉人的書法更為生動?晉人書法在一板一眼的風規里,表現的是書法總體的一種境界,沒有更細膩、更豐富的書寫表情。唐人的書法有更為開放的書寫感覺,激昂的、寧靜的、淡定的,他們更注重書寫的感覺,同時也給書法帶來豐富的感官聯想。可觀公孫大娘舞劍,觀夏云奇峰,觀驚蛇入草都可一一化作書寫的表達。


  如果一個書法家根本無法進入書寫感覺的調控之中,感覺的遲鈍或者錯位,常常讓書寫變得枯燥,有些是筆墨運動而已,有些重復經典技術而已,總是缺乏感人的力量。書法創作最重要的是有一股鮮活的感覺充盈到你的筆端,不同的筆致正是經由對感覺的捕捉來完成的。個別中青年精英書法家,不約而同地盯上唐代書法的經典,作為調度書寫感覺的切入口,活躍書寫已麻木的定向審美,都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成果。


  絕大部分的當代書法作者一直跟著潮流和市場走,走了30多年,到今天,我們不得不重新反思,尋找一條新的出路,問題也許還要回到一些基本問題上來,比如,感覺的活躍,感官的解放,對于恢復一個生動的書法創作來說,就有不可替代的意義。以用筆為核心的觀點,大多重視書寫點畫的形質與書寫的技術為著眼點,但書法家的內心波瀾與點畫之間有何關聯,如何表達?書法家的情感與審美是否豐富生動,書法語言是否得到相應的表達?這就要求一個書法家要有敏銳的審美體驗和細膩的書法語言感覺。點畫的形質才能被書法家感覺所浸透,形質要和內心相聯,書寫才能不做書法的奴隸,而成為生命富有想象力的演出。


  當書法家內心需要表達的時候,成熟的書法家會將平時積累的書法語言不經意地調動起來,同時讓活躍的手感不斷地把控不同性格的筆與紙。他們知道內心與書寫的狀態中鮮活不改的感覺之間調度,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古人,對書寫的心態與環境的要求,對筆墨的要求,其實就是對書寫感覺的要求。《書譜》曰:“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各種感官的參與,一個書法家的感覺的開放,不同的筆調起伏聚集筆端。書寫中的“五乖五合”,就是對書寫的條件與環境的具體要求。


  書法家一旦亮著眼看、細心體驗之后,他就會從個人的感官世界找到非常獨特的書寫感受,而一個書法家的風格,常常就是通過這樣一些獨特的個人感受建立起來的。王羲之對筆提按的節奏感覺;顏真卿筆觸之感有如屋漏之痕;懷素草書對線條衡定書寫的感覺——這些是奇崛的感受,非常獨特,但合乎書法家各自不同心理。


  一個書法家的感受,在具體的創作中,它不是來自抽象的觀念,不是去重復別人已經有的感受,而是學習用自己的眼睛察看,用自己審美關照,用自己的心靈去體察。優秀的書法家在創作時,要貼著經典寫,貼著感覺寫,就表明要用經典的感覺來觀察世界,經典的審美感受世界。這是書法創作的美學規則,很基本的東西,但是非常考驗一個書法家的書寫才能。所謂一滴水里可以看到一個大海。有時,一個細節里也可以看到一個書法家的功底。


  因此,重提書寫與審美理想的關系,其實是基于對當下書法創作感覺普遍鈍化、麻木這一現狀的不滿。不是說書法家沒有精神,而是他往往沒能找到好的解析方法,把他的精神充分表達出來;更有些人,盲目崇尚大草、寫尺幅大的作品,在細節、點畫、結字層面不愿下苦功夫,結果是“以大失小”,基礎性的東西沒有了,書寫成了一種空洞的表演。


  曾有不少書法家與我談到當代帖學最大的癥結在哪里?其實不用我回答,他們用“偽帖學”來表述當下帖學主流的一種情況。那么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感覺到“偽”,到底它“偽”在哪里?是不是技術與書寫細節的假?從眾多的作品看,肯定不是這個問題,其實恰恰相反,從帖學書寫的技術與細節看,都有著嚴格的專業訓練和科學實證下的細節分析。也正因為這種實證的技術與細節,使得帖學走向統一,又由于帖學取法的對象都集中在王羲之的行草書上,實證之下帖學的作者只是王羲之的一個“影子”。“偽”主要體現在帖學失去了帖學本有的抒情寫意的人文精神,“假”就是指精神的造假,這就是當代帖學內在的病因。也正因為這種假,當代的作品失去了最基本的感動人的力量。


  有感而發,情動于衷本來是一切書法創作的精神起點,現在,卻成了稀有的書寫品質了。新的假大空的寫書,在展廳的、功利的、消費的眼光下,脫離書法本身,甚至與書法沒有多大的關系,忽視書法邏輯和情理的書寫,正在消費文化的包裝下大行其道。強調書寫和感官的關系,歸結起來,其實就是強調書寫的兩點常識:一是要合乎經典審美核心的傳承,一是要用感官鮮活起個人書寫的真實生動。


(原載美術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5 05:19 , Processed in 0.2283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