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王勝前王”新釋
_DSC0156.jpg (141.25 KB, 下載次數: 32)
下載附件
2014-6-30 11:47 上傳
劉正成
我今天講一個現代書法史上重要的題目,“后王勝前王”。這個提法的來源是村上三島提出來的說法,后王就談到了王鐸,前王就談到了我們的王羲之和王獻之,這可以說是比較書法的一個命題。
村上三島先生第一次到河南孟津去的時候,中國的書法界對王鐸是缺乏研究的,包括河南書法界。他曾經去開封找劉廣普(音)先生討論王鐸,當時河南研究的王鐸的一個專家只有劉先生,可以說是孤芳自賞,鼓掌難免。村上三島先生是日本的泰斗人物,他一生研究王鐸的書法。他三次到王鐸的故鄉孟津去朝拜,王鐸故居前面就有村上三島題寫的“神筆王鐸”四個字,后來他提出了王鐸這個命題。
對王鐸書法的研究,在70年代以前是比較少的,我們當時的改革開放還沒有開始,或者剛剛開始,王鐸的提出對中國書法界很重要的事情。當時我們改革開放之初,甚至到文化革命的后期,日本和中國的交往對國內影響很重大,大家知道,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非常崇拜的林善之(音),也是因為日本對中國書法的影響,引起了我們對林善之(音)先生的注意。同時,也因為村上三島對王鐸故里的三次拜訪,引起了王鐸書法熱潮。
回顧1985年,我剛到北京的時候,又主編《中國書法雜志》,第一期就上了王鐸的專題,當時還王鐸專題還冒了風險,因為書協某某同志就寫封信到中宣部告我,說王鐸是個漢奸,怎么能作為專題呢?我后來找到啟功先生,我去他家里的時候,他家里就掛了王鐸的作品,我當時猜想王鐸投降滿清,而啟功先生是皇族,他非常欣賞王鐸。其實啟功先生并沒有狹隘的民族觀念,他更多的是對王鐸的欣賞。所以,村上三島“后王勝前王”,他的來源我們再探討一下,就是今天張以國先生帶來的王鐸先生的幾件精品,其中有一個是謄卷。我引了啟功先生的《論書詩》,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這種說法其實來源于我們中國第一個提出的,就是啟功先生。
然后是沙孟海先生,沙孟海先生談王鐸是在他的《近三百年的書學》一書中寫到的,他說王鐸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未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了。這個提法就很高了,把王鐸和王羲之相提并論,提出了王鐸在書法發展史上重要的地位。
沙孟海的談法也有更早的說法,就是吳昌碩先生,吳昌碩先生提出了誰執王字相雌雄?他的詩中提到有明書法推第一,屈指匹敵空坤維。他是高于一般的成就之上的,然后提出文安詩亦猛虎吼,王鐸的詩和杜甫一樣,是猛虎吼,誰執王字相雌雄?他也把后王王鐸和前王王羲之相提并論,討論他們誰好誰壞,誰是雌誰是雄。
當然,還有王鐸的同時代人黃道周。黃道周在王鐸第一次出作品集的時候,出了這個序,這時候王鐸大概有40多歲。他提出什么呢?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如欲骨力嶙峋,筋肉輔茂,俯仰操縱,俱不繇人,抹蔡掩蘇,望王逾羊。王羲之一生創作的高峰就在崇禎10年到崇禎16年他50歲前后,黃道周的期待我覺得是有道理的,到了50歲左右,他的書法會發生重大的變化。
剛才我們看到張以國先生提供的杜詩卷就是在50歲前后,崇禎14年、15年,他父母去世,他避難到了懷州那一帶,這時期正好是王鐸50歲左右,他創作的實際反映了黃道周的提法。剛才張以國先生為我們提供的那些杜詩卷也是王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我第一個問題講王鐸“后王勝前王”的來源。
第二是講前王與后王的比較,怎么看這個問題。先講王羲之,王羲之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王羲之的新體,新體確立永字八法的楷書點畫,確立了方圓兼備的楷書結構,終結了書體的進程。王羲之成為書生的第一個重大貢獻,楷書在他這里完成了。所以,他的楷書里面沒有任何隸書的隸意。從王羲之以后,我們楷書這個書體的發展演變就停止了。
王羲之的核心價值之二,變章草為今草。張懷瓘的《書斷》引歐陽詢《與楊尉書馬章草千文批后》,當然,我們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張芝創立今草,歐陽詢是比張旭更早的人,他比張懷瓘年齡更大,他是初唐時的人物,還沒有張旭、懷素的時候,他提出的看法,我們現在看到的《二謝帖》、《得示帖》基本上都是今草,沒有任何章草的痕跡,這是王羲之的晚年做法,所以我認為他的核心價值之二是變章草為今草。
王羲之的核心價值之三,就是《蘭亭序》的書法審美價值觀。《蘭亭序》是藝術價值與人文價值相融合的經典,之前所有的書法作品大多不留作者姓名,為什么呢?從商周青銅器和泰山碑石有一種教化作用,創作的主體并不突出。我們現在談到古今名人之書大部分從漢末開始,這個作品是王羲之的,他把創作的主體和創作對象相結合,觀察作品,可以說是從《蘭亭序》開始,《蘭亭序》表達了王羲之的社會倫理價值觀,他的人生哲學,以前的作品,我們看到的漢碑也好、商周青銅器也好,沒有看到書法作品的表達,而王羲之的作品表達了書法作品的人文價值,表達了書法家的情感、社會觀念、詩意的表達。我認為王羲之的三個核心價值,在我們今天來看是必須肯定的。
第二個,王鐸的核心價值在什么地方呢?從實用書寫到藝術書寫的陳述,王羲之的作品像《快雪時晴帖》,而王鐸的作品比如說《臨王筠帖軸二》,基本上是條幅形式的,以前的作品,我們看的手卷,基本上是實用書寫和藝術書寫同時進行的,而王鐸時代創作的作品就是為了觀賞的,就是給你們一種欣賞的感覺,這是他的藝術書寫和王羲之時代的實用和藝術并行的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而王鐸在這個階段,他是個重要的書法家。
王鐸的核心價值之二,拓而為大的字法與章法。就是把過去的小字變成大字,這就是剛才張以國先生提出的。不是手札,而是拓而為大的作品,把小字變成大字,這是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的典范。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是王鐸臨王獻之的豹努力帖,這個字由小變大,這是王鐸的時代才有的,所以王羲之寫的字最大也沒有核桃這么大,而王鐸的字,每一個字可以大到像西瓜這么大。由小變大,這個是重要的時代變化,明以前就沒有多少大字,除了我們看泰山石以外,拓而為大是王鐸一生的追求。
王鐸的晚年是一日臨帖,一日作書,這個臨帖的功夫就是拓而為大,是王鐸把王羲之的小字變成了大字,傳承了二王的精髓,這個大并不是簡單的模擬而大,而是他的創作方法,他的筆法、他的行氣、他的章法,把這個小字變成了大字。所以,我們如果今天把王鐸和王羲之比較,王羲之能不能寫條幅?王羲之能不能寫對聯?王羲之能不能寫中堂?都是未知數,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時代沒有這樣的創作形式,拓而為大是書法發展過程中間,除了創作的審美不能發生變化以后,這個小字變大字的重要創造是王鐸這一代人開始的,這是王鐸的核心價值。
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王羲之的姨母帖,高26.3公分,寬是53.8公分,藏于遼寧博物館,而王鐸的書增王屋年兄軸,這個是張鐵林先生收藏的,高327公分,寬是72.5公分,是一種新的視覺審美觀念,就是我們現在稱為章法,這個章法是王羲之時代沒有的,而且他們也不需要的,從王羲之到米芾,他們不需要這種大條幅的結構,這種觀念、這種要求是王鐸的時代才有的。拿在手里面看的字和掛在墻上進行視覺審美的字,它的空間有了巨大的變化,它一定有復雜的空間結構,每一個空白都有它的節奏、旋律的變化,而不雷同。如果我們要把這樣的章法移到這里來,肯定是呆板的。
王鐸的核心價值之三,漲墨與視覺審美。大家看,《洛州香山詩軸》,這幅作品從日本拿過來賣了幾千萬,為什么這么高的價值呢?他的墨法運用是一種新的創造,這種墨法如果是王羲之寫出來的話,那就是天方夜譚了。這種墨法是王羲之時代不可想象的,一直到董其昌也不可想象的,王鐸用新的觀念來看待書法。今天張以國先生提供的作品就是漲墨,這種墨法就是王鐸創造的,他通過墨自然的浸潤,形成一種新的視覺效果,這個視覺效果讓這件作品有輕重的變化,讓它的節奏不疲勞、不單調,這是王鐸時代、王鐸的創造。這件作品可以說王鐸創造在什么地方,大家可以看得很明確了。
所以,我作一個結論,我的結論并沒有說這兩王誰高誰低,我是有兩點啟示,第一點,就是創作模式的關注,書法從實用書寫進入藝術書寫的比較研究。我們今天怎么學習二王,怎么研究王鐸?我們要從書寫的創作心理,審美創作的功能去研究到底王鐸的優勢在什么地方,而王羲之的精髓在什么地方,提出我們第一要思考的問題,村上三島提出后王勝前王,過猶不及。我們今天不是簡單的討論到底是王鐸高還是王羲之高,而是研究他們書法發展史中不同的創造,來認識我們今天的創作,我們怎么去學習二王。我可以說現在如果提出回歸二王,我們應該向王鐸回歸,是王羲之的創作發展,而不僅僅是僅僅得到了王羲之的點化。
有一天書協給我寄了五本書過來,就是五個展覽作品集,我一看里面全是小字,寫出來幾張作品拼在一塊的,我就讓助理統計一下,這些小字拼在一塊的作品有多少件。幾乎站了四分之三,甚至五分之四,作品就是回歸二王的非常愚蠢的模擬典范,而不是像王鐸這樣學習王羲之。我最近提到有一個青年書法家,他寫的書法非常好,有一個評論家采訪他,說你寫了多少年?應該幾十年了吧?他說我寫了四個月的時間。但是我們回過頭來問,我們四個月能夠生產一個書法家嗎,如果中國書法是這樣淺薄的話,它就不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不是我們幾千年來我們無數先賢追尋的目標。
所以,我們提出王鐸和王羲之的比較研究,第一個啟示,就是我們從實用書寫到藝書寫發展過程當中,王鐸是怎么做的。第二個就是審美模式,書法從閱讀審美進入視覺審美的比較研究。當然,我們不能忽視這個發展過程,就是書法從文人、文法中間的自我陶醉、相互欣賞的過程變成一種大眾的視覺藝術,這個作品已經不是自己消遣的作品了。今天的創作目的和王羲之那個時代完全不一樣。當時是拿在手里面閱讀的,今天我們的作品是掛出去的,一個展廳掛300件作品,如果你看兩個小時,平均一件作品只能看3、4秒左右,甚至15秒左右,15秒的時間是沒法閱讀一個作品的,你也讀不完。所以,今天作品的審美模式和古代不一樣,從視覺審美進入閱讀審美,反復的交錯。而今天我們的書法作品都是放在展覽會上,幾百件作品放在一塊,你站上兩個小時已經很累了。我們的書法家投稿第一個要看章法,章法不好,評委幾秒鐘就決定把你刷下去了。
所以,我們要比較研究,我們書法從實用書寫,從閱讀審美進入視覺審美的時候,我們作品創作的要素所突出的重點。當然,并不是說書法的閱讀審美就低級,反過來說,閱讀審美作品是中國書法傳統的精髓,實用的書寫更能夠超越意識把握,非理性的美得到很好的表達。我們今天創作需要花一年或者半年的時間,每個作品掛在墻上,每個字天天進行調整,考慮它的布局,這種創作方法和過去王羲之、蘇東坡時代完全不一樣,它的藝術效果怎么樣,我們是需要研究的,它要經過歷史的篩選。
所以,我們今天對中國書法史的選擇、學習、評價都要從書法的創作功能、審美模式去了解變化中的藝術標準的異同。
今天我到講到這里,歡迎大家批評。
——結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