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正成微信】6月17日,18日
從曲阜到青州,訪《送賀八歸越詩帖》鄭文公題字
mmexport1403165472314.jpg (219.86 KB, 下載次數: 38)
下載附件
2014-6-19 16:29 上傳
6月16日
在曲阜孔府東廡看李白草書《送賀八歸越詩帖》。李白從張旭學草書,但書名被詩名所掩,故唯一存世墨跡《上陽臺帖》入宋內府所藏而傳世。這次編撰《中國書法全集•張旭懷素卷》中,得見《潭帖》所收李白書皆不如《玉虹鑒真帖》所收之《送賀八歸越詩帖》,此帖字與《上陽臺帖》風格接近,寫得十分精采,于是決定來曲阜看看刻帖原石。泰安紅軍友為我引薦曲阜文化局胡局長,來到孔府東廡,撫看刻石。此帖雖刻于乾隆中,但從刻入帖尾的元、明人題跋所記,此帖曾入宋內府,鈐有宣和、政和二璽。看來,這應該是李白的真正面目了!廡內光線很弱,打著手機燈拍了幾張照片,供大家一賞。很幸運,文物局朋友聽說《中國書法全集》所要資料,馬上表示積極支持,為我制作拓本以供刊印,令我大開心顏!哈哈![呲牙]
6月17日
青州有一個輝煌的宋城。早知道青州有個書畫城,沒想到還有一個令人驚嘆不已的現代文化開發區:宋城。青州乃大禹古九州之一,到宋代亦是一繁華都市,文化底蘊深厚。不過,我二十年前曾隨桓臺鄭小宇先生來過一次,只留下破舊小縣城印象,覺得還不如當年的建材之鄉桓臺。誰知,這個全國第一的書畫之都讓青州舊貌換新顏!在青州母親河南洋河南岸散步,晃若來到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四維打印世界!崇樓鱗次櫛比,高閣此起彼伏,雕梁畫棟真神仙境界!青州呵青州,齊魯大地竟有此江南風光!吳玉平先生向我引薦了宋城的創作者王悅江先生,一個帥氣加儒雅氣的山東大漢富有無穿想像力和執行力深深地沖激和感動我!前天、昨天王總兩次陪我游宋城,今早還九點就等我登七層高樓瞻仰歷代名賢,可惜我看世界杯起晚了,下次我肯定還要去青州,讓王總陪我登高攬勝去俯瞰這個有六百家畫廊的畫廊之都有什么別樣景象!晚上,漿聲燈影中的南洋河,讓我神思縹緲久久而不捨歸去![偷笑]
青州白駒谷訪鄭文公之題字。吳玉平先生就是生于青州玲瓏山白駒谷,他邀我二十年后再來白駒谷,把這里看仔細了!比起我見過的大山峻嶺來說,這個山谷不大,鄭道昭當年來此盤桓并題記之,是有一些哲人之思的。時光如白駒過隙,為鄭公之解脫,故留下他的榜書題記。此地石質堅硬,摩崖內凹,故字口刀鋒峻利,歷一千七百年而如新,令我亦盤桓其下久之乃去![呲牙]
鄭道昭的追隨者們都沒來過白駒谷。吳先生、房先生陪同我沿著白駒谷山道賞碑,真是名家匯萃,摩崖刻字大多是青州人尋來名家作品摩刻,所有題刻均非如鄭道昭來此后所感所書。當然,這里也有一個書法史之見證:鄭道昭來此盤桓題記之后一千多年無人問津,故清以前無人來此關照,直到晩凊碑學書風熾熱,碑學重鎮趙之謙出,乃有他的題刻。鄭刻乃是臨碑習作,所臨必非在白駒谷!因為他把題在后面的“此白駒谷”四字題在前面,這是錯位,顯然是看著拓片臨寫,而非來此親見親為!我戲評白駒谷摩崖林,鄭道昭仍排第一,并非僅僅資格老!趙之謙乃臨摩之作,字小,無鄭公之激情和體式。海上碑學書風名家趙冷月居其后排命三名。濰坊個高小巖排第四名,高氏即學鄭文公出身,他來沒來過白駒谷看過鄭道昭不得而知,但其鄭公之形有,鄭公之神略遜。其余則不足觀也![偷笑]
青州井塘村孫全道老師聞名而贈送我山杏。明代衡王后裔吳玉平邀游千年古村井塘村,在路邊遇一賣杏老人、六十七歲的鄉村小學教師孫全道,便問孫老知不知道書法家劉正成,孫老接口便道:“知道,書壇泰斗嘛!”令我和眾人大驚:在這偏僻山溝竟然有如此粉絲?!吳先生見我遲疑是否安排導游,吳先生咀咒發誓不是安排,他說他一年回不了這個故鄉幾次,這回也是偶然因我才回老家看看!孫老師小我一歲,在小學專教一年級,現已退休,在此賣山杏。在此遇知己不亦樂乎,孫老師也熱情地當了一回導游義工,把井塘村的來龍去脈給大家講了一遍。臨別,還執意揀了一包山杏相贈。我心想,我回家后必書“謝杏帖”相贈而以酬鄉野知己![偷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