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英國Saffron出版社賽吉特先生談書法創(chuàng)作 為什么傳統(tǒng)的書法創(chuàng)作都是以黑色作為顏色?
103120rt6073bbizz63ot2.jpg (80.04 KB, 下載次數: 59)
下載附件
2014-5-16 10:12 上傳
賽吉特:為什么傳統(tǒng)的書法創(chuàng)作都是以黑色作為顏色? 劉正成:在我們眼中墨分五色,它雖然是很單純,正因為它有輕重濃淡,讓你感覺它不是單調的。
賽吉特:水墨畫也一樣。 劉正成:石濤、八大的畫主要還是以墨為主,然后再附了一層。
賽吉特:我想跟你分享一下,我欣賞書法作品的時候,我有的時候覺得在看書法作品的時候,像在欣賞一個音樂作品。有的時候有些字好像發(fā)的聲音更大一些,有些字比較緩和,非常輕聲的一樣。你是怎么看的? 劉正成:這個理解很準,說明你是一個真正的藝術的欣賞者。
賽吉特:有的時候寫的風格是不是跟書法的內容也有一定的關系,比如說寫一個跟軍事方面相關的內容,或者是皇帝下一個命令,或者政府傳達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字是不是就要寫的更加有力、強勁?如果是寫一首非常浪漫的情詩作為書法作品的內容,你寫的時候會不會更加細膩一點?字的風格會細膩。我的這種理解對不對? 劉正成:理解的很對。
賽吉特:中國大部分的書法家都是男性,女性書法家創(chuàng)作的風格跟男性書法家有什么樣的不同? 劉正成:這個就像詩歌一樣,女性的詩歌要細膩嫵媚一些,男性的詩歌比較豪放一些。像宋代有兩個很著名的詞人,一個辛棄疾,一個李清照。李清照的詩很細膩,女人的心里很細膩,但是寫的很嫵媚。而辛棄疾就像拍著欄桿寫的,非常豪氣。男性、女性除了生理條件,也有一種社會的塑造。因為到今天在縮小性別差異的時候,有的女性寫字很粗放,穿的衣服也跟男人一樣的,這一部分是社會的塑造。
賽吉特:這寫的是什么東西? 劉正成:松低壓竹,草長礙花。這是我的一個對聯,表示我對社會的一種批評觀念。這紙很大,一丈八。那么我就用對聯,少數字來表現。我們有各種不同的書法格式,條幅、中堂、斗方、手卷、冊頁。當然寫信就是很細膩的,所以一些書法基本的幅式就適宜某種情感表達的作品,我們這個是已經比較習慣性地掌握了這些特點。
賽吉特:一丈多是多少米? 劉正成:六米,一個字就一米多。
賽吉特:我看到不同的紙,寫的作品都有不同的紙張的顏色,背景顏色有的時候是紅色,有的時候是深棕色的。當選紙的時候,有什么因素決定選什么樣的紙作為背景? 劉正成:一般大紙,大字的,要反應筆墨和濃淡效果,我都用純白色宣紙。如果只是表達一種細膩的細節(jié)的作品,我就選有色的紙。因為它小,大的不好看。大的要看筆劃中間的濃淡墨色,而小字就不看筆劃中間的。因為中國古話就是這個字一定要有如童子之睛,像兒童眼睛一樣非常黑,這作為一個面的處理出現。而這個是要把這個里面,要看出它的變化關系。
賽吉特:你是說小字的話要用黑色是吧? 劉正成:要特別黑,像兒童眼睛那么黑。大的字就要注意復雜的變化,特別是草書。深色紙一般就寫行書、楷書,主要看這個字的形態(tài)。這一點就跟音樂里邊,有的是用交響樂,有的是用輕音樂,有的用小調、大調、快板,不懂的一些調式、曲式來決定表達的情感。
賽吉特:我感覺書法作品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對于觀眾的控制力比繪畫更強。書法的話必須像你剛才說的,有時間的過程和運動的方向,觀眾在看你這個作品的時候,必須從上到下,他們欣賞的方式被你控制了,畫家畫的畫從什么地方看都可以。但是書法是你想讓他怎么去看就怎么去看,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嗎?我這么理解對嗎? 劉正成:對的。
賽吉特:你所創(chuàng)作過的最大的一個書法作品有多大? 劉正成:就是剛才我給你看的這個作品,這個六米的,就是BBC叫我寫的。另外一件就是把兩件弄到一塊,就這四個字。
賽吉特:橫著寫是什么意思? 劉正成:當時BBC讓我寫,這張紙沒有裁開,橫著來,寫了四個字,一個字很大。寫大字有個什么難處呢?你必須要有筆畫,并不是畫過去就完了。所以不是特別大,你的工具沒有配合的話,光大也沒有什么意義。用肘部來寫就沒有什么意義,它必須還有筆畫的變化。
賽吉特:這是放在地上嗎? 劉正成:就在地上,在中山公園的廣場上,鋪了大的張紙寫的。他們用很大的架子拍的。
賽吉特:你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生涯中,有沒有不同的藝術創(chuàng)作階段? 劉正成:有。
賽吉特:能不能簡單地介紹一下不同階段的心得,分享一下經歷。 劉正成:我在三十歲以前,我的書法還是在模仿和創(chuàng)造各種風格之間互相的矛盾,既要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要創(chuàng)造自己的個性。在三十歲以前學習傳統(tǒng),但是又想創(chuàng)作獨立的個性。在這個階段對傳統(tǒng)理解并不深,而自己的創(chuàng)作個性并不強烈。
賽吉特:這是第一個階段是嗎? 劉正成:對。從三十到四十五歲這個階段,才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了。但這個風格還不是完全,風格很突出,但是成熟度不夠。
賽吉特:你現在有沒有一些三十歲、四十五歲的時候的作品? 劉正成:有。
賽吉特:能不能給我看一下?在第二階段的話,你的風格是不是表現力更強、更自由? 劉正成:比較強,但是它不精致,它顯得粗糙。
賽吉特:你在三十歲和四十五歲創(chuàng)作的風格是為了表達一種什么樣的風格? 劉正成:表達自己的個性,表達一種激情,表達自己與眾不同。
賽吉特:第二階段,三十到四十歲? 劉正成:四十五歲。四十五歲以后,四十五歲到六十歲左右,這個階段我的個人風格在慢慢地細化、精致化。到了六十歲以后,我覺得我的表達既有個性,我覺得我的個性也很成熟了,六十歲以后比較成熟了。它既跟古人的一些東西很接近,同時又是我很嚴格的區(qū)別了。這個時候我覺得我的作品,至少放到明清作品中間是不比他們差的。
賽吉特:從八十年代到現在,中國社會經歷了很多變化,這些變化在你的書法風格中有沒有一些影響? 劉正成:影響很大。
賽吉特:怎么影響的? 劉正成:我舉個例子,我自三十五歲到北京去,到現在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年。這三十年也是中國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時段,我個人對社會的看法發(fā)生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主要反應在我現在更具有批判的意識,所以我的作品有書法表達的一種批判的觀念。我先是政府的一個書法機構的官員,在領導中國書法的發(fā)展。我又是中國最大一個雜志的《中國書法》雜志的主編,又是學術委員會的負責人,又組織各種展覽。我作為一個政府官員,我對我的工作,認為這個藝術就應該發(fā)展。對社會的觀念不去批評,內心有,但不具備批判的意識。 我在五十五歲左右,因為書法藝術又和利益相關系,因為書法要賣錢。社團里邊矛盾很沖突,結果就把我整下來了。我在做領導者的時候,我是主張書法的創(chuàng)新,著重在藝術上。把我搞下臺以后,現代書法更多從市場商業(yè)方面的發(fā)展。我感覺我那種,在我們那個社會體制下,我這種愿望的表達是實現不了的。所以接近六十歲以后,我的作品更多有批判的意識。我覺得我們的文藝,它應該和政府保持一段距離,不是按照政府的方向去發(fā)展文藝,而是要對這種社會現實持一種批判態(tài)度,你的作品才有價值。 以這個作品為例,松低壓竹,松樹長得很低的時候,它把竹子壓著,不能往上長。我家里有個小院,種了一棵松,竹子在松樹下面老上不去。我太當時喜歡草,種了些草,我喜歡草坪,又栽了些花在里邊,花的養(yǎng)料就被草爭走了。花就越來越瘦了,草長礙花。這就是我發(fā)的牢騷,我對社會的不滿,這是我對社會批判的觀念。這樣一個作品留下以后,就會記錄一個藝術家在這種環(huán)境中間的生活態(tài)度。它和抄一首唐詩宋詞,意義就不一樣了。 中國古代的藝術家,比如書法家,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在困難的時候寫出來的,他在挫折中間,最好的詩歌也是這樣子。
賽吉特:現代科技這么發(fā)達了,很多的人只會用手指摁鍵盤,已經不會寫字了。包括很多在學校的學生,他們現在有都是只會用鍵盤輸入,不會自己手寫了。像這種情況你是怎么看的?這可能是文字的危機了。 劉正成:正是在這個時候,我們要追求個性表達,就像現在為什么體育很發(fā)達呢?工業(yè)化的社會,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樣的,怎么表現我的存在呢?所以他要參加體育,足球、體操,表現他的個性。我們這個社會,工業(yè)化社會以后,大家都像機器零件一樣,他們尋求自己和別人不同,就尋找這種藝術,來表現自己個性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反而能得到發(fā)展。
賽吉特:中國對于少年兒童的教育,他們這種教育的方式對書法,他們有沒有弘揚書法和一些其他藝術? 劉正成:因為中國現在各種社會狀況,民眾主義的思想在提升。所以他們想特別要表現中國人和西方不一樣,所以才開始重視書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