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4137|回復: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成都天回鎮新出土西漢醫書簡美學價值超敦煌漢簡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13-12-18 09:48:47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華西都市報》發表后劉正成先生給記者的信

楊帆吾友:《華西都市報》標題稱《劉正成:老官山漢簡美學價值超敦煌漢簡》,這個說法欠妥。我是比較敦煌紀事簡,而敦煌漢簡種類很多,數量上萬,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我的基本說法就是我當即給你微信所言。正成上

華西都市報記者楊帆回復:

劉老師 實在實在很不好意思。文章標題是編輯取的 我一會兒回辦公室去跟編輯說下。另,那天晚上手機沒電了 沒看到您后來發來的信息,不然就及時更正了。哎。。。
華西都市報記者楊帆
  



成都天回鎮新出西漢醫書簡




劉正成微信:
成都天回鎮新出西漢醫書簡。1980年四川青川木牘出土,那是公元前309年的戰國簡,對研究戰國時期巴蜀文化與書法藝術意義重大。華西都市報記者楊帆提供了一張圖片后進行采訪,我在比較靑川木牘后粗略提出新出天回鎮西漢醫書簡有兩點意義:
     1、書體演變形態意義:青川木牘是五百年隸變前期之物,是古隸,篆多而隸少;天回鎮漢簡是肅變中期之物,故隸多而篆少。
     2、書法藝術發展意義:從用筆來看,青川木牘古隸幾乎無燕尾,天回鎮漢簡燕尾明顯;從結構來看,青川木牘字形長類篆形,天回鎮漢簡字形扁方,與東漢末年八分銘石書近。天回鎮西漢醫書簡的書寫者顯然是有經驗的書法家,其書法水平自然比一般的甘肅河西烽燧出土紀事簡在書法藝術水平上更高一籌。
     等待這些新出簡脫水處理后,這些特征會更多顯現。

附:
華西都市報記者楊帆來信

主題: 劉老師請您掌眼

劉老師您好:

我先把這次考古情況跟您說下。因為專家只給了我們一張照片,但管中窺豹,然后請您從書法藝術、文化價值、歷史意義這三個層面來簡單解讀下這批漢簡。

近日成都市考古專家在天回鎮老官山保護性發掘了一批漢墓,3號墓出土的920余支竹簡,為世人還原出10部醫書(含一部獸醫書)。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認為,“老官山漢墓”此次出土的大量西漢時期簡牘為四川地區首次發現,這一發現使成都地區成為我國又一處重要漢代簡牘出土地。從出土的醫簡內容來看,部分醫書極有可能是失傳了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
據本次考古現場負責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濤介紹,考古人員進行發掘的時候,920余支竹簡分兩處存放。其中一處共有736支(含殘簡)。根據竹簡長度、擺放位置、疊壓次序和簡文內容,可分為9部醫書。其中,除《五色脈診》之外都沒有書名,經初步整理暫定名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癥候》《脈數》。

負責此次簡牘識讀工作的荊州簡牘研究所研究員武家璧指出,上述9本醫書中的《敝昔醫論》中的“敝昔”,與“扁鵲”同音通假,可能就是指脈診法的創始人扁鵲。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也認為,“敝昔”通“扁鵲”沒有問題,這是很重要的線索。

扁鵲是醫方祖師,以診脈聞名,創立了切脈診斷法。此次發現的醫簡,或是“重新找回了中醫扁鵲學派的經典”。

  目前,文保專家正在對此次出土的漢簡進行保護修復,整個工作預計需要兩年時間。由于年代久遠,竹簡上的文字通過肉眼難以識別,考古人員通過紅外掃描,已破解了其中部分內容。

《敝昔醫論》講五色脈。如:“敝昔曰:人有九徼五臧十二節,皆鼂於氣”“敝昔曰:所胃五色者,脈之主”,論述五色脈與臟腑和疾病的關系。

  《脈死候》講脈象與疾病及死亡的關系:“脈絕如□□,不過二日而死,煩心與腹倀□則死”;“[一曰]刑死,二曰氣死,三曰心死,四曰志死,五曰神[死]”。

  《六十病方》有藥方60條。包括“題名簡”“藥方簡”。如:“治穨山十六 治鮮卅一 治消渴卌六”,所列病名包括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疾病。“八治風: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風、細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陳朱臾一分,圭十分,薑六分,皆冶合”。

  《尺簡》共20支,因表面脫落嚴重無法識讀,長度約為漢制的一尺,故暫命名之。

  《病源》涉及病理學。

  《諸病癥候》有268支,包括經脈和病癥部分。此次出土竹簡醫書的最大特色就是藥方和醫病理論數量都很大。如:“女子紅痭,赤白半”“腸癉,食多善饑而少氣,得之饑”,與婦科病和腸胃病有關。

  《經脈書》簡文舉例:“手陽明脈,□□次指與大指之上,出辟上廉,入肘中,乘腝,出肩前廉,循頸穿頰,入口中。其病□□痛,口辟□□”。

  《脈數》簡文舉例:“逆氣兩辟肘陽明各五及□”、“□病□臥兩胻陽明少陽各五”、“轉筋足巨陽□各五”。

  《五色脈診》簡文舉例:“凡五色,以觀生死…”“心氣者赤,肺氣者白,肝氣者青,胃氣者黃,腎氣者黑,故以五臧之氣”。

  《醫馬書》有184支,是治療馬病的獸醫書。如:“盡入馬鼻…以藥灌鼻中”,涉及豐富醫馬內容。此外還有“馬舞”(即“馬操”)的記載,可能與相馬術有關。

  經成都中醫藥大學和中浚教授鑒別,《五色脈診》中的理念與中醫五臟五行思想吻合,《六十病方》中大部分可識別藥材具有去風、祛寒、去濕的作用,很可能是治外風的藥方。(□為缺字或暫不能識讀的字)

附:青川木牘

mmexport1387330523540.jpg (35.78 KB, 下載次數: 16)

mmexport1387330523540.jpg
2#
 樓主| 發表于 2013-12-18 09:57:40 | 只看該作者
華西都市報》發表后劉正成先生給記者的信

楊帆吾友:《華西都市報》標題稱《劉正成:老官山漢簡美學價值超敦煌漢簡》,這個說法欠妥。我是比較敦煌紀事簡,而敦煌漢簡種類很多,數量上萬,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我的基本說法就是我當即給你微信所言。正成上

華西都市報記者楊帆回復:

劉老師 實在實在很不好意思。文章標題是編輯取的 我一會兒回辦公室去跟編輯說下。另,那天晚上手機沒電了 沒看到您后來發來的信息,不然就及時更正了。哎。。。
華西都市報記者楊帆
  


  



書法家劉正成:老官山漢簡美學價值超敦煌漢簡
來源:華西都市報12月18日



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群3號墓,出土了920支竹簡,這在國內的書法界引起強烈反響。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四川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郭強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時很激動地說:“這是一個驚天大發現,四川很少出土漢簡,更別說像這次一口氣出土了900多片,竹簡上的文字對研究中國書法的演變有重要意義。”而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書法》雜志社社長、主編,現為國際書法家協會主席的著名書法家劉正成更是直言:“這批漢簡一看就是書法功力深厚之人所書寫,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劉正成不光是書法家,也是一位中國古文字專家,研究漢簡三十多年。昨晚,遠在北京的劉正成在收到記者發給他的此次出土的漢簡圖片后很是興奮,他說:“1980年四川青川縣郝家坪第50號戰國墓,出土了一批戰國時期的木牘,具體斷代為秦武王時期。”據他介紹,青川木牘是四川所出土年代最早的、書寫有漢字的考古實物。青川木牘上以隸書為主,也看得出有篆書痕跡。中國文字演變歷史上有過一段隸變時期,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古漢字演變成現代漢字的起點,從那時開始,篆書向隸書轉型,隸變持續了500年,青川木牘的書寫時期是在其中期的時候,而這次老官山竹簡的書寫時期又往后推了100年左右,這時明顯可以看出隸書風格更加成熟,是隸變過程的一個重要信物。他認為,漢簡能在千年之后仍墨跡尚在,必須要脫氧保存,這少不了兩個條件,要么需要環境干燥,要么浸于水中,老官山漢簡有幸能存,剛好滿足了第二個條件。

“我曾在大英博物館仔細研究了敦煌出土的漢簡,從書法藝術和美學價值的角度上講趕不上這批老官山漢簡。”劉正成認為,“隸書講求蠶頭燕尾,雖然圖片上的老官山漢簡的不少字跡難辨,但也能從一些字體明顯看出它們的燕尾相當清晰,而且結構方正,已經有東漢末年‘八分書’的感覺,‘八分書體’則是隸書的規范體,也是當時的標準字體。從這幾點就可以判定老官山漢簡的書寫者運用了規范的書體抄寫形式,書寫者的功力深厚,這些字體也頗具美感。”

華西都市報記者楊帆





3#
 樓主| 發表于 2013-12-18 10:01:53 | 只看該作者
簡藏西漢復合藥方
很多方法中醫至今在使用
2013年12月18日


醫簡內含醫書(圖為根據專家觀點繪制的模擬圖。)制圖龔武




醫簡經溶液浸泡后放在玻璃試管中保護及修復。吳小川攝



在成都老官山漢墓群的發掘中,3號墓地出土了 920余支醫學竹簡,由于年代久遠,竹簡上的文字通過肉眼難以識別,考古人員通過紅外掃描,破解了其中部分內容。

其中,醫簡上的“敝昔”與“扁鵲”同音通假,很可能就是指脈診法的創始人扁鵲,考古專家推測,出土的部分醫簡可能屬于失傳的扁鵲學派醫書。

脈診醫簡
找回扁鵲學派經典

扁鵲是醫方祖師,以診脈聞名,并創立了切脈診斷法。“脈相學的博大精深讓中醫成為中國的瑰寶。”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和中浚說,扁鵲學派也奠定了中醫切脈診斷的先河。

在此次發現的醫簡中,《敝昔醫論》、《經脈書》、《脈數》、《五色脈診》等都屬于扁鵲的經典言論。

負責此次簡牘識讀工作的荊州簡牘研究所研究員武家璧指出,特別是《敝昔醫論》中的“敝昔”,與“扁鵲”同音通假,可能就是指扁鵲,“這次發現或重新找回了中醫扁鵲學派的經典”。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也認為,“敝昔”通“扁鵲”沒有問題,這是很重要的線索。

此次發現的醫簡《五色脈診》,詳細記載了通過脈相觀察病痛的方法,“心氣為赤色,肺氣為白色、肝氣為青色,胃氣為黃色,腎氣為黑色,故用五臟氣色……”通過對脈相的觀察、診斷即可找準病癥。

專家解讀
證實成都有獨立扁鵲醫學派系

和中浚介紹說,天回醫簡《六十病方》與馬王堆《五十二病方》同類,但病名和療方不同,表明成都存在一個獨立傳播的醫學派系,也進一步證實東漢時期廣漢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脈診為特色的醫學派都是扁鵲學派的繼承人。一號墓里的經脈漆人,可將醫簡記載的經脈循行路線與經脈人對照,更加立體、形象,解決醫學史上的實踐問題。

醫簡價值遠遠高于馬王堆醫書

此前,馬王堆、張家山漢墓也曾出土過醫學文獻。但成都天回鎮出土的醫簡,在醫學史上數量最大、最集中、和醫學關系最密切。馬王堆醫書的內容有很多原始、巫術的成分,醫方也是以單方為主,經驗的成分比較大。成都天回鎮醫簡的藥方也比馬王堆醫書更加成熟。這批醫簡在醫學史上的價值,遠遠高于馬王堆醫書。

古時病方

迄今為止,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2萬多字的醫學竹簡著作中,大部分巫醫不分,藥方多以單方為主,在現代中醫中,很多已經不再使用。而在老官山漢墓中,天回醫簡中除了經方外,還有多味藥劑的復合方,說明中醫已經走向獨立發展的軌道。“從數量來看,也有2萬多字的樣子。”

蜀椒入藥治痛風

“八治風: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風、細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陳朱臾一分,圭十分,薑六分,皆冶合”——《六十病方》

竹簡中記錄,以蜀椒作為藥引,帶有明顯的四川本土特征。“蜀椒是可以入藥的,可以治療痛風,現在有些中藥藥方中還在沿用。”中醫名醫館醫生張勇說,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覷。

黃牛尿治黃疸

“治黃癉,取黃牛尿,外敷。”

——《六十病方》文中的黃癉即黃疸,黃牛尿治黃疸靠譜嗎?“這是民間偏方,當時可能通過醫生的臨床使用,是有效果的,但是現在看來是沒有科學依據,現在沒有這種治療方法了。”和中浚說,“在馬王堆漢墓醫學竹簡中,這種以原始藥引為主的藥方比較常見。”

很多藥方沿用至今

在這些竹簡中,還發現了3個藥方,內容基本相同,略有增減。藥方中以“柷實”為主藥物,“鳥喙半一物”是藥引子。按照每天的量,逐漸遞減。藥方的格式是:藥名、用量、服藥方法。

從藥方的構成和療程上來說,“基本體現了‘君臣佐使’的基本結構以及中醫‘辯證施治’的治療原理,是中醫藥基本成熟和獨立發展的很好說明。”和中浚說,這次發現的醫書中,很多藥方現在中醫也在使用。而這種療程藥方,在馬王堆漢墓中,也是沒有發現的。

華西都市報記者許冬琳

墓葬4座
  M1、M2、M3為一組;M4為一組
出土遺物
  1、醫簡920支分兩處存放,編 號 M3-121 共736支(含殘簡),根據竹簡長度、擺放位置、疊壓次序和簡文內容,可分為9部醫書;編號M3-137 共 184 支(含殘簡),內容為《醫馬書》
  2、人體經穴髹漆人像
  高約14厘米,五官、肢體刻畫準確,白色或紅色描繪的經脈線條和穴點清晰可見,不同部位還陰刻“心”“肺”“腎”“盆”小字,應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與墓葬出土的經脈醫書相對照。
十部醫書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濤說,發現的920支竹簡分為10部醫書。
  除《五色脈診》之外都沒有書名,經初步整理暫定名為《敝昔醫論》《脈死候》《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癥候》《脈數》。這些醫書中涉及內科、外科、婦科等。
  其中,首次發現的《醫馬書》,填補了中國獸醫史的空白。
4#
 樓主| 發表于 2013-12-18 10:05:46 | 只看該作者
華西都市報頭版

1版.jpg (106.08 KB, 下載次數: 11)

1版.jpg
5#
 樓主| 發表于 2013-12-18 10:07:12 | 只看該作者
華西都市報

2.jpg (94.37 KB, 下載次數: 8)

2.jpg
6#
 樓主| 發表于 2013-12-20 11:51:25 | 只看該作者
華西都市報》發表后劉正成先生給記者的信

楊帆吾友:《華西都市報》標題稱《劉正成:老官山漢簡美學價值超敦煌漢簡》,這個說法欠妥。我是比較敦煌紀事簡,而敦煌漢簡種類很多,數量上萬,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我的基本說法就是我當即給你微信所言。正成上

華西都市報記者楊帆回復:

劉老師 實在實在很不好意思。文章標題是編輯取的 我一會兒回辦公室去跟編輯說下。另,那天晚上手機沒電了 沒看到您后來發來的信息,不然就及時更正了。哎。。。
華西都市報記者楊帆
  
7#
發表于 2013-12-26 23:33:00 | 只看該作者
很多時候,編輯把作者文章改得讓人無語,
編輯,尤其是非所在專業的編輯。應尊重作者。
如果是我的文章,被劉老師改了,我會很高興,
但反過來,我則不會隨便改劉老師文章,更何況是標題。
就算有不同想法也要先溝通為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17:40 , Processed in 0.30975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