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強先生在松竹講壇活動中發言。
希望我們的書法研究把角度拓得更寬一點
——談談我對〖松竹講壇•懷素《自敘帖》論爭〗講座的感受
徐自強
今天劉先生讓我有這個機會來松竹書院參加這個會,來學習,我很感謝,也很激動。尤其在這個會上,劉先生以那么隆重的方式給我過八十歲生日,我實在是不敢當,我現在向劉先生和大家表示真誠的感謝!
在這么多專家學者面前,我確實沒有條件、也沒有資格來說這個話,因為我既不是書法家,我也不是書法的研究者,我最多是個中國書法的業余愛好者。所以,我今天只能是作為一個業余愛好者參加這個會議后,說一點感想,更不能說是點評。
因為我在國家圖書館工作了30多年,主要是對金石組,善本部和國家古籍館的管理工作,在這個過程里面,雖然是以行政工作為主,但確確實實有機會看到了很多真本、好品,因為沒有那么多機會去研究你們的內容,像各位專家學者做得那么深那么透。但是看了總比不看好,所以在看的過程當中,我確實產生了對書法的感想,尤其在以后也不斷編了一些著作,我看到了17000多種拓片和照片,最后也出了一些文字說明,確實對中國書法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我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說一點感想。我在過去的工作當中知道穆棣老師,也知道何傳馨老師寫了很多書,但確確實實沒有接觸過。所以,今天我是第一次當面聆聽穆老師的講解和說明,通過這個學習,我感到收獲很大,開闊眼界,提高認識。我的感覺,我不敢說穆老師的講解演講對故宮本的評價不能說完全百分之百的都正確,我不敢這么說。但是,我的印象里面,他用了非常獨特的視角和方法來發表了一家之言。這是一個新的方向。就像考古學一樣,有黃金考古、動物考古等等,我們還有碳元素的測定,通過碳元素的衰變等等,新科技、新技術加入考古里面,使考古工作大大進步。我們的書法鑒定,何先生他們引進了日本的技術,來堅定了我們今后研究的信心,使我們的研究工作更好的深入,做了很好的示范,這個意義是很大的,應該說是一個開放的新的領域。
我另外還有一個感覺,通過自己的業余愛好和30多年的學習,我感到我們書法界在研究上還有擴充的地方、還有擴充的領域。現在我們中國書法不下幾千件,有上萬件,加上兩位專家的工作,對各界的研究是很廣的,很深的,加上全國的研究也是很不錯了,甚至還上升到對時代的研究,唐代書法、宋代書法等都有很高的成果。但是從我一個愛好者的感覺,我總覺得還有一些問題沒有涉及,或者沒有很好的涉及。比如說在全國、全世界有六七十種人口,有上千種語言,但是為什么在咱們的語言當中,唯一只有一種語言形成了獨立的書法,那就是我們的漢字,以漢字為基礎,形成了完整的、系統的書法藝術。在其他的文字里面,我還沒有看見過,也沒有聽說過有這種獨立的書法藝術。
所以,我覺得我們漢字為基礎的這種書法藝術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現在我覺得也是唯一的。因為我們用的字是漢字,我們用的字是象形文字,跟他們的拼音文字不一樣,所以我們可以形成這種傳統。當然,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是完全對?就是因為我們是象形的漢字系統就可以形成這種獨立的書法藝術嗎?也不一定,咱們國內象形文字的還有不少,比如東巴文、馬歇爾文等等,他們都是用象形文字,但是它沒有形成系統的完整的書法藝術,但是它也可以形成東巴文書法,過去還辦過展覽,我想這些問題是不是可以從更高的程度,從更綜合的角度、更開拓的角度研究一下,為什么在世界整個語言當中,只有漢字為基礎的能夠形成獨立的書法藝術,而這個書法藝術整個來講是一個系統,拿出一種也是一個系統。甲骨文、金文、刻本還有軟筆寫的,不管是篆書、隸書、楷書、草書,拿出一種來,大家都承認這種高明的藝術,而且是精品。
比如今天說的懷素草書,懷素是一個僧人,他的字屬于狂草,但是他們就承認他的作品就是一個很高的藝術,現在看來在全世界沒有不承認的。為什么呢?為什么能達到這個高度呢?我覺得應該值得好好的研究,希望我們專家學者從更綜合的角度、從更高的角度來做一些研究,寫出一些著作來。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分類的從各個時代研究唐代書法、宋代書法、漢代書法,還要從刻本書法,甲骨文是寫的,青銅器也是刻的,碑刻更是以刻為主,當然也有寫的,木板書也是刻的,最后形成的工具都是刻的。這種刻本所形成的書法藝術到底它有沒有特點?是什么特點?是什么風格?這種刻本的書法藝術跟我們用軟筆寫的書法藝術,現在我們研究的好多都是軟筆寫的,軟筆寫的很早,在陶氏文化里面已經有軟筆寫的字了。在春秋戰國里面也有軟筆寫的字了,我們現在研究的都是軟筆寫的多,不管唐代、宋代等等,都是毛筆等軟筆寫的,這方面研究的比較多。
這些都是我的想法,我們的書法研究能否從個案的研究、限定、分析和考證,把角度拓得更寬一點,從時代、從整個綜合的方面做研究,是不是能把我們書法的按照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更高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