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10664|回復: 6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鏡頭下的甘肅書法-20世紀甘肅著名書法家作品展播(不斷添加)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13-5-17 16:33:55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鏡頭下的甘肅書法——
20世紀甘肅著名書法家作品展播



甘肅書法到底怎么樣,這是一個一時半會說不清楚的話題,甘肅曾經有過光輝的歷史,曾經是極其重要的戰略之地,有著其特殊的風土人情,有深厚的歷史文化,但這些都是過去,無論歷史上的甘肅多么輝煌、無論甘肅的歷史多么燦爛,甘肅這個地處西北內陸的省份,在今天是比較落后的了,經濟如此,文化亦如此,別的不說,光從書法上來講,這里的書法水平已經遠遠的落后于其他沿海省份,比起其他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差距是非常明顯的。在外人眼里,這里可以是一塊淘金的樂土,同樣的在外人眼里,這里到處充斥著書畫垃圾。字畫質量、字畫行情,非一時一地能輕易改變,沒有數年的積累沉淀,沒有一大批藝術家的共同努力,沒有良好的外部氛圍,恐怕是難以形成一個明顯的地域特色的,甘肅亦不例外。甘肅書法水平到底怎么樣呢?下面我們就從這些在20世紀的甘肅書法界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部分書法家以及他們的作品中去尋找答案,這些書法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這個時間段甘肅書法創作的最高水平,是甘肅書法界的旗手和代表人物,這些人的作品究竟怎么樣,大家對這些人的作品有什么看法呢?讓我們在下面的帖子里了解一下甘肅20世紀書壇的真實狀況,期待您對甘肅書壇會有新的認知,親愛的朋友們,一起來H吧!

說明

1.本次入選的書家以1900年-2000年在甘肅本省生活過的主要書法家為主,包括甘肅籍的、或者在甘肅生活工作過的并在書法上有相當造詣且對甘肅書法有較大或重大影響的人物.
2.出生于1900年前但是主要活動在1900年后的在書法界有一定影響的書法家。
3.生活在1900年-2000年的書法家。
4.1900年后出生至今健在的部分書法家。
5.入選書家部分考慮地域和行業因素,整體以藝術水平較高為入選原則。
6.所有的作者簡介和評論來源于網絡,不公允的地方和錯誤的地方不可避免,需自鑒。
7.作品圖片部分來源于網絡,部分翻拍于作品集,力求真品并反映作者書法創作的基本狀況,質量參差不齊,需見諒。
8.目前確定的書法家有34名,以出生年月為序,其他陸續補充。
9.由于各種原因,所選的書法家不可能得到大家一致的認同,特此說明。
10. 回帖作者可對這些作品發表評論,亦可發表與甘肅書畫創作、交流等有關的文章。

補充說明:
本次發帖的初衷是有好多朋友一直建議發一個有關甘肅書法的帖子,算是對甘肅書法做一點小的宣傳,在操作過程中最初的想法是優秀回帖贈送作品3-5副,所贈作品均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的書法作品或者齋號或書法界資深人士的書法作品或者齋號,題材和形式由贈送作者自己確定并郵寄,同時對贈送作品的作者在各大論壇和這些老書法家一起進行推介,但是后來在和部分人士聯系的過程中,他們對網絡宣傳甘肅書法這方面基本表示贊同,但是對贈送作品這方面絕大部分人都不愿意這樣做,一個是覺得不需要在網絡宣傳自己,一個是不想白白贈送了自己所謂的價值連城的作品,一個是怕花快遞費用(舉例來說,曾經和一個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聯系,該會員當初不答應贈送作品,后來答應最多贈送3個齋號(5個也不行),再后來說可以送5本作品集,但是所有的快遞費用到付并對此行為有點冷嘲熱諷)鑒于上述各種原因,贈送作品的方式似乎不怎么可行,所以就拉倒了。需要強調的是,某些自認為很值錢的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的作品,在別人看來會一文不值(一位資深玩家說“說句不好聽的擦屁股都嫌臟”),某些所謂的作品集連快遞費用都不值,用一個朋友的話說,“他們的作品人家能不能看的上還兩說呢,給我我也不要的,用幾十元的快遞費換一個一般會員的作品集,真不值得,扔都沒地方呢”。因此回帖的朋友什么也得不到,對不住了。

還是那句話,在書法界,別把自己當尿壺,一般情況下,沒人拿你撒尿,也不要把自己當根蔥,因為沒人拿你炒菜,等你能代表21世紀甘肅書法的水平了,再牛X也不遲,我們誰都不例外。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2#
 樓主| 發表于 2013-5-17 16:36:21 | 只看該作者
入選作者名單:
安維峻哈銳 劉爾炘 范振緒馬福祥 裴建準 魏紹武魏振皆 黃文中 汪青丁希農 韓定山 劉養鋒牟月秋 汪若南 馮國瑞王新令 顧子惠 張孝友金玉振 沈年潤雪祁 武克雄  張邦彥 張巨儒劉九疇 魏學文 何裕尹建鼎 張維垣 康務學王維德 趙正 馬玉浩
3#
 樓主| 發表于 2013-5-17 16:38:50 | 只看該作者
1.安維峻(1854年-1925年)字曉峰,號盤阿道人,甘肅秦安縣人,清代著名的諫官。光緒年(公元1880年)中為進士,選翰林院庶士,1893年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安維峻性情耿直,不阿權貴,中日甲午之戰前夕,支持光緒皇帝為首的主戰派,連續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清誅李鴻章疏》,1894年《請明詔討諉法》。安維峻之上書聲震京都,卻因言獲罪,被革職發派張家口軍臺。京城時人以“隴上鐵漢”四字相贈,大刀王五及京城應考文人為之送行。1899年后,安維峻主講隴西南安書院,在家鄉辦學,辛亥革命中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總攥有《甘肅新通志》(100卷),著《諫垣存稿》、《望云山房討集》等5部。
安維峻二十二歲中舉人,光緒六年 ( 一八八○年 ) 二十七歲中庚辰科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編修。他一生氣質清廉,品性耿直,不阿權貴,不結朋黨,仕途不暢。直到光緒十九年十月,才調任都察院福建道監察御史 ( 六品京官 )。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前夕,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入侵,清王朝部發生了嚴重的分歧。光緒皇帝主戰,慈禧太后主和,斗爭很激烈。當時掌管軍政外交大權的直隸總督李鴻章是慈禧太后的主要支持者,主和派的中心人物。安維峻面對國家民族危亡,出于憂國憂民,不顧個人安危,與投降派展開了堅決的斗爭。他以都察院福建道御史諫官的合法地位,在十四個月的任職內接連給清政府' 上呈奏疏六十五道,直接呈奏光緒皇帝的有六十三道。他對嚴重的民族危機,不顧個人安危,義正辭嚴地抨擊了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主和派賣國投降的罪行。特別是光緒三十年 ( 一八九四年十二月,奏請光緒皇帝《請誅李鴻章疏》,憂國憂民,激昂慷慨、激動人心,聲震天下。這份奏章中,列數了李鴻章禍國殃民的罪行,斥責李鴻章平日挾外洋以自重,當倭寇來犯時,『其不欲戰,固系隱情』,甚至『接濟倭賊煤米軍火,日夜望倭賊之來聞勝則怒氣而對我軍之糧餉火器,則『故意勒扣之』; 『有言戰者,動遭呵斥,聞敗則喜,聞勝則怒』正氣凜然地提出:殺李鴻章以振奮人心 ! 他泣淚陳詞' 義正辭嚴地指責了慈禧太后聽信賣國奸臣李鴻章與太監李蓮英干預朝政、專權誤國的丑惡行徑。他說 : 『皇太后既歸政皇上矣,若猶遇事牽制,將何以上對祖宗,下對天下臣民 』又說:『至李蓮英是何人斯,敢干政事乎? 如果屬實,律以祖宗法制,豈可復容 』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慈禧牽制光緒皇帝行使國家政權的隱私。他還說天下,如是而將士有不奮興,賊人有不破滅者,即請斬臣,以正妄言之罪』。
安維峻的這道奏章,震驚了當時的朝野。慈禧閱后,勃然大怒,立下諭將安維峻交刑部嚴加懲處。光緒皇帝惟恐慈禧太后借此大興豐獄,大開殺戒,殺害主戰派的愛國志士,有意保護安維峻,但又愛莫能助,便在當日果斷地以皇帝身份頒發了一道圣旨:『近因時事多艱,凡遇言官論奏,無不虛衷容納,即或措詞失當,亦不加以譴責。其有軍國緊要事件,必仰承皇太后部訓遵行,此皆聯恪恭求治之誠心,臣民早應共諒。乃本日御史安維峻呈進封奏,托諸傳聞,竟有皇太后遇事牽制,何以對祖宗天下之語,肆口妄言,毫無忌憚 ! 若不嚴行懲辦,恐開離間之階端。安維峻著即革職,發往軍臺贖罪,以示傲戒,欽此。』光緒皇帝這道圣旨,顯然是為營救安維峻的生命。但他又怕慈禧加責袒護之罪,便立即召集大臣共同商議,把處分安維峻的決寇奏請皇太后定案。慈禧太后聞奏后大怒說:『即此足了事耶 毋乃己輕 ! 』這時恭親王奕䜣 ( 道光皇帝第六子,光緒皇帝的伯父 ) 跪奏說:『本朝一一一百年,從未殺諫臣,乞太后原之。』經諸大臣奏勸,太后怒意『始為稍解』。這才決定將安維峻革職發往張家口軍臺,效力贖罪,始免除了安維峻的殺身之禍。
有關處理安維峻的經過,本屬宮廷內部事件。孫主喧《忘山廬日記》有載,光緒二十年十一一月初五日記云 :『新吾言:安曉峰事,天子實為援手。蓋上見其奏大驚,急召見大臣,擬旨畢,始并其奏呈太后覽……』這壁的『新五口氣即兩廣總督李瀚章之于李經畝。李瀚章為李鴻章之胞兄,與孫寶后一皆系至親。光緒帝保護安維峻一事,本是宮廷內部之事,外人無從得知。但李經余自由于社會關系特殊,竟獲悉事件內情,并透露給孫寶喧,孫復寫入日記,因此得以流傳。
安維峻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冒死直諫,舍己為國的正義行動,獲得了圭大夫及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與同情。梁啟超將安維峻被革職充軍事件稱之為『西后剪除皇上羽翼第一事也』。《清史稿•安維峻傳》載:『維峻以言獲罪,直聲震中外,人多榮之。訪問者萃于門,錢送者塞于道,或贈以言,或資以陽州,車馬飲食,眾皆為供應。抵戍所,都統以下比白敬以客禮,聘主講掄才書院。』在他被滴貶離京臨行時,京都好友,特地選擇了楊繼盛故宅松簡庵為他錢行,流涕相送。士大夫們還作畫、作序、作詩奉贈送行。有一友人贈聯云:『一不學金人,斯為鐵漢; 暫留西域,終討北洋。』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志銳 ( 伯愚 ) 特于刻『隴上鐵漢』印章一枚相贈。從此,『隴上鐵漢』遂傳遍全國。
安維峻離京時,京師著名俠客『鐵胳膊王五』 ( 名王子斌,別號大刀王五) 等人,主動親來保鏢,并奉贈車馬行資。甘肅赴京參加會試的侯乙青、李叔堅 ( 于鍇 ) 親自護送安維峻至張家口。李叔堅曾作《送安曉峰先生出塞》七律四首相送,其中云 :『己拼一死答君親,補牘重看淚轉新。訓政由來遵圣母,狂言何意有孤臣。』『羽書昨夜達甘泉,橫海樓船塑渺然。杜牧罪言難再繼,公超霧市至今傳。』
在五年的訪戍生活中,安繼峻始終不忘君恩,一片赤誠報國之心不泯。如他《步楊忠憨公韻率成五古二首》詩一瓦:『國賊討未成,遺恨長終古。他生猶諫宮,褒闕五口其補。』『臣罪本當誅,曠典空前古。平生未報恩,付與兒曹補。』
安維峻于光緒二十五年釋還歸里后,先后在南安書院、家鄉私塾講學。光緒三十三年夏,在蘭州主持總寨《甘肅新通志》一〇五卷、八十冊、三百余萬言,現已成為研究甘肅歷史的珍貴參考文獻。《通志》完成后,任內閣侍讀。后又辭職,辛亥革命前夕,曾任京師大學堂 ( 北京大學前身 ) 總教習。宣統三年九月,辭職歸里,在家從事農業耕作和著述。著有《四書講義》四卷、《諫垣存稿》四卷、《望云山房詩集》三卷、《望云山房文集》三卷、《詩文雜集》 一卷等。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在家鄉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隴上鐵漢
清光緒十九年(1893),一份滿紙義憤、鐵骨錚諍的奏疏,從東南沿海的福建直抵大清王朝的金鑾大殿,如同萬鈞雷當空炸裂,頓時朝野震驚,因為這份奏疏的刀鋒,直逼權傾一時的直隸總督大臣李鴻章和恩威并重實握皇家大權的慈禧太后。這份奏疏就是威震天下的《請誅李鴻章疏》,上疏者便是被譽為“隴上鐵漢”的都察院福建道監察御史、甘肅秦安神明川(今西川鄉農民村)人安維峻(字曉峰,號阿道人,生于1854年,卒于1925年)。
俗語道:“亂世出英雄”。但竊以為“亂世見英雄”這句話放在安維峻身上,方見其英雄真本色。
幼年時,安父因三次鄉試不第,遂絕意不仕,一心在家耕作,兼授子侄功課。安維峻自小便受到其父的嚴格教育,同治十二年(1873),他十九歲時,應試考取第一名,得拔貢生,以七品小官在刑部供職。光緒元年(1875)8月,左宗棠以陜甘總督資格,監試陜甘分闈后的甘肅第一次鄉試,應試者3000余人,安維峻考取第一解元,光緒六年(1880)朝考為進土,選翰林院庶吉生,三年后,授編修。光緒十九年(1893年),任都察院福建道監察御史。
此時的中國,當政者昏聵無能,軟弱又自負。為臣者欺上瞞下,唯求一己之富貴和榮華阿諛奉承,買官鬻爵,偷機鉆營,誰愿負國家之重軛?誰又愿承民眾之艱?況且中日甲午戰爭一觸即發,是心向主戰的光緒皇帝,還是主和的慈禧李鴻章之流,成為區分朝臣有無道義之心的風向標。福建道監察御史這一六品官職,是安維峻任翰林院編修十年后方才被授得,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以鮮有的勇氣和剛直,在短短的十四個月的任期內,連續六十五道上疏,直言諫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請誅李鴻章疏》:“李鴻章平日挾外洋以自重,固不欲戰,有言戰者,動遭呵斥,聞敗則喜,聞勝則怒。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欲食他鴻章之肉。而又謂和議出自皇太后,太監李蓮英實左右之。臣未敢信。何者?皇太后既歸政,若仍遇事牽制,將何以上對祖宗,下對天下臣民?”最后,義正嚴辭地提出要將“倒行逆施,接濟倭賊”的李鴻章“明正典型,以尊主權而平眾怒”。如此直呈國情、代言民意的奏疏一俟入宮,其結果可想而知。惱羞成怒的慈禧一道令下將安維峻交由刑都嚴懲,后經光緒皇帝曲意回護,方得幸免一死。安維峻因此遭革職,被發往張家口補過贖罪。但由此憤書一呼,安維峻“聲震中外,人多榮之,訪問者萃于門,餞送者塞于道,或贈以言,或咨以贐,車馬飲食,眾皆為供應。抵太所,都統以下皆敬以客禮,聘主講托才書院”(《清史稿》)。
光緒二十二年(1896),李鴻章簽訂賣國的《中俄條約》,流放中的安維峻痛情難禁,連睡夢中都發出“此疏縱死必上”的呼喊,爾后又奮筆寫下他剛直不阿的長吟:[2]國賊討未成,遺恨長終石。
他生猶諫官,袞闕吾其補。
后來也有一身鐵骨熱血的魯迅先生盛贊他是“中國的脊梁”。光緒二十五年(1899),也就是遭流放五年后,安維峻被釋回鄉,先在隴西南安書院主講,后于家鄉辦學修道。光緒三十四年(1908),應聘總纂《甘肅新通志》共100卷81冊。辛亥革命前夕,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撰寫《四書講義》四卷。宣統三年(1911),復歸故里,在此期間,也就是他的余年里,整理刊印了《諫垣存稿》四卷、《望云山房詩集》三卷、《望云山房文集》三卷等詩文集。
民國十四年(1925),安維峻終老于家鄉柏堂山莊,享年七十二歲。《清史稿》載:“維峻祟樸實,尚跤履,不喜為博辨,尤嚴義利之分。歸后退隱柏堂,杜門著書,隱然以名教綱常為己任。每談及世變,輒憂形于色,卒抑郁以終。”——個剛正耿直一生的人,拋卻身家性命而不顧、勇赴于國難的人,一個熱血的人,面對滿目瘡痍、戰伐四起的山河城垣,怎會安然闔目?
安公卒難瞑目,也是他身上那鐵骨鳴響下已、熱血難以冷卻的結果,這不免讓人想起宋代陸放翁的警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4#
 樓主| 發表于 2013-5-17 16:58:1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韓好古 于 2013-5-20 15:32 編輯

書法作品圖片:

10.jpg (26.96 KB, 下載次數: 12)

10.jpg

11.jpg (175.91 KB, 下載次數: 10)

11.jpg

12.jpg (43.84 KB, 下載次數: 20)

12.jpg

17.jpg (241.24 KB, 下載次數: 17)

17.jpg

18.jpg (97.84 KB, 下載次數: 9)

18.jpg

19.jpg (124.7 KB, 下載次數: 15)

19.jpg

20.jpg (51.69 KB, 下載次數: 17)

20.jpg

21.jpg (58.74 KB, 下載次數: 10)

21.jpg

22.jpg (120.2 KB, 下載次數: 14)

22.jpg

23.jpg (44.1 KB, 下載次數: 9)

23.jpg

24.jpg (53.42 KB, 下載次數: 9)

24.jpg

25.jpg (82.33 KB, 下載次數: 8)

25.jpg

26.jpg (75.54 KB, 下載次數: 11)

26.jpg

27.jpg (147.2 KB, 下載次數: 11)

27.jpg

28.jpg (47.88 KB, 下載次數: 12)

28.jpg
5#
 樓主| 發表于 2013-5-20 15:06:20 | 只看該作者
2.哈銳(1862年—1932年),字蛻庵,回族,甘肅天水人,祖籍福建。出自中醫學世家,19歲入隴南書院,21歲鄉試中舉.31歲光緒壬辰科(1892年)會試,初戰告捷成為進士,又考入翰林院庶吉士,獲得了科舉場中很高的榮譽。成為中國回族文化發展史上獨一無二的翰林公。1895年哈銳考試散館簽分刑部四川司主事,不久,因母歿返里,守孝三年。當回京供職時正值“戊戌變法”與“庚子之變”。“戊戌變法”失敗后哈銳的恩師翁同和作為光緒帝的師傅、智囊,被慈禧開缺回籍,哈銳由此也受到牽連。于1898年10月不得不返回故鄉。1902年再至京師。1905年報牒吏部。1906年起先后出任四川壁山、宜賓、樂山等縣知縣。民國初回天水興辦實業、教育以及地方公益事業,事跡突出,功勛卓著,品德高尚,望重鄉里。民稱“哈瀚林公”。

主要事跡

興辦實業

1917年夏,哈銳于離川返甘,利用天水小隴山林區木材資源開廠生產火柴。當年9月,哈銳攜眷輾轉歸里,隨后,籌集股金、選址建廠、招募技術人員的活動全面展開。哈銳早以前清翰林入官,學博識廣,在家鄉久著聲譽,加以搭檔胡子瞻精通商情,素孚人望,因而籌備工作進展極其順利,地方富商巨室聞風響應,1918年底就募得股金白銀(當時通用貨幣)三萬二千兩(每股50兩,共640股)。購得市區合作巷原黃家煙房為廠址;在小隴山林區黨家川設立山廠,生產火柴梗、火柴盒片;在甘泉寺元店附近建外廠,加工、運送山貨原料;派人去重慶聘請技師、購買生產設備,研制出黃磷火柴。1919年3月召開第一次股東會議,決定設立董事會,選出張仲武為董事長,哈銳為經理,胡子瞻為副經理,王鼎山為監理,同時報請立案注冊,成立“天水炳新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以“雄雞”為注冊商標,1920年正式投入生產,時哈銳已57歲。“雄雞”牌火柴投入市場后,先以質量優于陜西寧羌“松鶴”牌火柴而占領隴南市場,漸次擴及隴東、河西一帶。半年后,又開發出發火迅速而相對安全的“山羊”赤磷火柴,更受消費者好評。炳新聲譽日增,產品銷路日旺,行銷陜西、青海,在西北市場占有很大份額。1921年到1930年10年間,由日產7箱到20箱上下(每箱100包,每包6小封,每封72盒,每盒100枝火柴),年總產值達15萬元以上。

文化教育

1926年前后,他在公司內開辦職工文化培訓班、業務培訓班、職工子弟講習所,以夜校形式使職工及其子弟學技術、學文化。并在公司附近創辦“炳新小學”,免費招收街道居民兒童入學。“翰林辦學”至今在天水傳為佳話。他還被推舉為社長,主持“從古學社”。該學社是由當地一些文人自籌資金舉辦的群眾性業余文化教育團體,位于市區伏羲廟內,由學員唱詩寫文,優者授獎,并予刊印。另外,哈銳還主持編寫志書,延續地方歷史文化。

城市建設

哈銳離川歸里后,時任隴南鎮守使的孔繁錦“惜名譽禮士紳”,多次“情意懇到”地聘請哈擔任鎮守使署顧問,對哈“七八年如一日”的尊重。哈受任顧問一職,“遇事盡言,多見采納”,積極支持孔繁錦從事地方建設。孔“好興土木”,他在任期間天水城市建設面貌發生了顯著改觀,這與哈銳的作用不無關系。當時完成的城市建設工程主要有:開通天水通往周邊12縣的大車道,道路總長2800多里,打通了天水城的四面出入口,對外交通有所改善;對大城通西關的南向迂繞街道裁彎、直達西關后街,俗稱新街,整修大城路段,用石子砌成街道,使大城路面寬達6米,可通私人轎車;1919年,在東校場(現岷山機械廠附近)第一次引進發電設備,后遷至秦州東大街,修廠房、裝設備,定名為天水開明電燈公司(亦稱電燈電話局),發電容量30千瓦,向城內主要公館、商戶及衙門等168戶包燈593盞供電照明,并第一次在大城一帶街道架設了路燈137盞,使天水成為甘肅省第一個出現路燈的城市。

民族團結

作為回族,哈銳對回漢團結有諸多貢獻。當時西北地區災荒嚴重,戰亂迭興,民族矛盾激化,而哈銳則從大局出發,傾力保全天水地方安全和回漢民族團結。1928年,河州回族馬仲英率眾攻天水,吉鴻昌將軍以奇兵挫其銳,使此隴上名城得保無恙,地方父老,感戴頌揚。哈銳亦衷心感動,斷然捐棄民族偏見,為吉將軍寫下了發自肺腑的贊頌之辭。當吉將軍將俘虜數人交于哈銳處置時,哈又能寬厚為懷,對俘虜教育開導,待事平后發放盤纏予以放歸。充分體現了他開明大義、維護民族關系的高遠眼光。十數年中,每遇回族軍隊攻打天水城,為不致城市遭毀、民眾遭難,他總能在關鍵時刻奮身前往,以其學識和威望勸說圍攻者,曉以利害,努力化解干戈。

哈銳故居

如今的哈銳故居位于天水市區澄源巷13、17號院,原為一進三院,現存二院,坐北向南,大門設在東南角。全院前堂后寢,主廳房為兩層木樓房,為清代建筑。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共有房屋35間,均為土木結構,保存完整。2003年7月5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哈銳故居院內由正門、天井、影壁、垂花門、倒坐、廂房、過廳、兩層主樓廳房、后院兩層木樓、后院門等組成。進入院內,南房倒坐3間,北面過廳5間,有副階。中院北3間懸山頂式出檐2層木樓。前院、中院東西廂房均為3開間,后院西房3間為兩層木樓,南、北廂房各3間。東向開一后門。在天水民宅院落中有兩層木結構樓房二座者,并不多見,而哈氏木樓建造十分精美。

哈宅故居院落構思精巧,庭院與庭院空間的過渡是由過廳和廳房西側的圍棚通道來界定的。前院、中院注重中軸對稱,流線型布置明確。廳堂布置在庭院深處的兩層樓上,會客空間布置在樓房的底層中開間,可使人感到空間變化。內廂房均不設廊道,這里有包括庭院和天井的開敞空間。這種空間是開敞空間與封閉空間的直接對話模式,這種構建六式與其他民居建造方式有所不同,而哈氏故居建造風格獨具風韻。

哈銳故居中用磚、木雕刻的植物花草、各種器物圖案,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暗八仙、文房四寶、太極八卦等,顯示吉祥如意和趨利避害的文化構想。特別是正房的窗花圖案令人尋味無窮。窗花圖案稱“冰梅圖”,寓意著“梅花香自苦寒來”。寒梅傲雪。體現了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是主人治家思想的體現。哈宅建筑群,庭院深深,樹木花草繁茂,頗有江南美景移入隴上人家之感,也有著濃郁的西部人情風土和雅風遺韻,透視出一種恬靜休閑與安逸雅致的民風情趣。[1]

編輯本段哈銳詩歌

題賈宇清巢云

安排月榭與風廊,無限塵勞此取償。

卻怪投閑閑不得,一春花事費平章①。

【題解】賈宇清,生卒年月不詳,清秦州道鹽榷主事。據資料記載,1930年河州回民馬廷賢因民族矛盾,率部萬余人攻占天水,哈銳曾與賈宇清等紳耆名流出面調停斡旋才得以化險為夷。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兩人是當時天水地方最有經濟實力和影響的著名人物。賈宇清宅第之精美廣闊,連作者都感嘆不已,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鹽榷主事一職確為“肥缺”。

【注釋】

〔1〕平章:品評,賞析。

甘谷喜晤任賡六部郎同年

蕭然霜雪兩盈頭,留向秦亭①泣楚囚②。

除卻靈巖③無凈土,任他滄海盡橫流。

何因結隊紛狐鼠,不死憑人呼馬牛。

久別重逢三十載,剎那身世一浮漚。

【題解】任賡六(1849年—1932年),名廷飏,甘谷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辛亥后歸里,閉門卻掃,著有《甘谷縣志》等。此詩通過喜晤摯友的心理感受,抒發了作者對亂世滄海、不死便任人宰割的不滿情緒,折射出作者與同年身上的時代光斑。

【注釋】

〔1〕 秦亭:秦人發祥地,此代指包括甘谷在內的天水一帶。

〔2〕 楚囚:原指楚人被俘者,此指活窘迫的人。

〔3〕靈巖:此喻神靈所居之地。

春寒

山色才如笑,無何①忽轉寒。

看花人意懶,爭樹鳥聲干②。

拂面風微勁,圍爐夜未闌。

詩成呵筆凍,夢醒怯衾單。

【題解】乍暖還寒時節,天氣倏忽變化,人意懶散不振,花尚羞探,鳥亦怏怏。詩歌對仗工穩,不簡不豐,用詞古俗結合,活潑而有雅趣。

【注釋】

〔1〕無何:沒什么原因。

〔2〕干:澀而無味。

九日和周子揚兩首(選一)

點綴高秋楓樹林,澆愁莫厭酒杯深。

青山有約移文①在,白發無情老境侵。

人海十年飛萬劫,仙區一刻抵千金。

詎②云賡唱③能為役④,久噤寒蟬偶一吟。

【題解】周子揚(1885年—1928年),名希武,號繩之。天水人,清代稟生出身。曾任甘肅省立一中教務長、武威四中校長、寧海鎮守使馬麒幕僚和西寧縣縣長等職。曾隨天水出身的甘肅忠武軍統領周務學去玉樹勘界和解決民族糾紛,著有《玉樹調查記》。

【注釋】

〔1〕移文:此指有關南廓寺的文字記載。

〔2〕詎:副詞,示反問,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難道”。

〔3〕賡唱:此指作者為周子場所寫的幾首詩。賡,繼續。

〔4〕役:周子揚西上之役。
6#
 樓主| 發表于 2013-5-20 15:31:14 | 只看該作者
書法作品圖片:

20.jpg (73.86 KB, 下載次數: 11)

20.jpg

21.jpg (43.5 KB, 下載次數: 16)

21.jpg

22.jpg (75.12 KB, 下載次數: 16)

22.jpg

23.jpg (18.04 KB, 下載次數: 15)

23.jpg

24.jpg (114.7 KB, 下載次數: 15)

24.jpg

26.jpg (37.69 KB, 下載次數: 10)

26.jpg

27.JPG (41.96 KB, 下載次數: 172)

27.JPG

28.jpg (31.17 KB, 下載次數: 15)

28.jpg

29.jpg (132 KB, 下載次數: 10)

29.jpg

30.jpg (49.88 KB, 下載次數: 13)

30.jpg
7#
 樓主| 發表于 2013-5-21 13:38:52 | 只看該作者
3.劉爾炘(1864——1931),字又寬,號曉嵐,又號果齋,別號五泉山人,蘭州鹽場堡人。22歲,鄉試中舉,設塾授徒。26歲,光緒乙丑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在京供職3年,辭官歸里,主講五泉書院。復又任甘肅文高等學堂總教習,專心治學,培育人才。他創辦了蘭州第一所小學校--兩等小學堂。還主持和舉辦了一些學社、講習所和專修館。
治學紀念
在治學上,他重視實學,反對空讀。要求學生,讀書要“推其究竟,融會貫通”。作到“坦蕩寬平,心境如光風霽月”。當“理欲交爭之際,必堅持理”。他為發展蘭州地方文化事業,傾注了大半生心血,培養了不少人才,王恒、楊巨川、趙元貞等都出自他的門下。在他逝世后不久,一些社會團體便創建了"志果中學"(現蘭州第二中學),就是對他的深切紀念。
劉爾炘辛亥革命后任甘肅省臨時議會副議長,曾經管文教慈善福利社團,后潛心撰寫學術專著。1928年11月起分別派為豫陜甘及行政院賑災委員會委員。著述甚多。

生平

興辦地方實業

從1905年開始,他積極興辦地方實業,解除勞動人民的疾苦。他接辦“興文社”,籌措白銀5000兩,先后創辦中學一所、小學四所,畢業學生萬余人;成立“蘭州修學社”,負責管理孔廟、祀禮和保管淳化閣帖石刻等文物;創立“隴右樂善書局”,出版發行隴上先賢著作;創立"隴右實業待興社",根據資源、資金、技術、銷路等因素,統籌發展地方實業,派人赴大生紗廠學習技術,開辦小型工廠,向同生火柴公司、隴右化學公司投資,振興地方工業;創立“全隴希社”,開辦國文講習所和國文專修館,培養高等人才;創辦“五泉圖書館”,收藏大量新舊圖書,供學人研讀;創辦“豐黎義倉”,實行社會販災救濟;創立“皋蘭同仁局”,舉辦為社會勞苦群眾及無依無靠之人救濟棉衣、棺木、醫藥等慈善事業。以上八社,對蘭州地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1920年(民國9年)蘭州發生大地震,災情嚴重;1929年 (民國18年)蘭州大早,餓殍遍野,疫病蔓延。他目睹災情,寢食難安,親自主持救災,發起社會募款,平倉施粥,挽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主持修葺廟宇

晚年,他集中精力,主持修葺擴建五泉山廟宇。原建于元、明、清的崇慶寺、文昌宮、臥佛殿、大悲殿、武侯祠、千佛閣、地藏寺等,因年久失修,殿宇頹敗,樓閣坍塌,殘存者僅十余處。對于地方名勝古跡慘遭毀環,他深為痛惜,于是向地方官紳和各界人士發起募捐,進行整修,共募得白銀4.8萬余兩。從1919年夏開工修建,到1924年竣工,用了五年半時間,重修了原有殿宇,新建了太吳宮、三子祠、萬源閣、層碧山莊等殿堂十余處。

經過整修,使五泉山殿宇樓閣層疊,廊坊橋謝參錯,布局謹嚴,相互貫連,構成一組廟宇羅列的古建筑群。在整修的同時,還廣植樹木,栽花育草,使五泉山風景變得更加秀麗,成為蘭州著名的游憩園地,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廟會,更是游人如織,盛況空前。

劉爾炘還整修了蘭州小西湖風景區和鹽場堡河堤工程,并舉辦儒醫精舍,開設醫學講習所和同仁施醫館,致力于濟世救人和培養中醫藥人才事業。

著作

他一生好學不倦,尤喜攻讀經史,著作甚豐,主要有:《果齋一隙記》、《勸學跡言》、《尚書授經日記》、《周易授經日記》、《詩經授經日記》、《春秋授經日記》、《果齋日記》、《果齋前集》、《果齋續集》、《果齋別集》、《辛壬販災記》、《蘭州五泉山修建記》、《拙修子太平書》及 《隴右鐵余集》等。所撰白話檻聯,富有哲理。他還擅長書法,晚年習畫,以梅、蘭見長。

劉爾炘逝世后,蘭州人民在五泉山為他立紀念銅像,改五泉山層碧山莊為“果齋祠”,以表對他的懷念。

文學作品

題甘肅蘭州五泉山萬源閣

天與三臺座;

名成八陣圖。

集句題泉山武侯殿

為千秋綿絕學;

留一線是微陽。

題五泉山萬源閣思源樓

你出來要人愛看;

他夸著說我會聽。

題五泉山戲樓

正學廢興關世運;

斯文絕續在人才。

題五泉山萬源閣望來堂

高吟樹蕙滋蘭句;

環顧栽桃種李人。

題蘭州潛園可望亭

作雨還云,隨時天趣;

鐘靈毓秀,他日人才。

題五泉山山門

紅杏在林,是有真宰;

綠杉野屋,說我會聽。

題五泉山山門

打掃開草徑松坡,來盟白水;

收拾起芒鞋竹杖,悔踏紅塵。

題五泉山企橋

何以解憂,萬古牢愁澆濁灑;

偶然小憩,一灣流水滌塵襟。

題五泉山洗心亭

佛老識天倪,不受五行束縛;

圣賢重人事,能開萬世太平。

題蘭州白塔寺

都來游圣人之門,上觀千古;

從此發名山間氣,后有萬年。

題五泉山太昊宮

在何處尋安樂窩,快進來歇歇;

請大家服清涼散,都坐下嘗嘗。

題五泉山摸子泉

糊糊涂涂,將佛腳抱來,求為父母;

明明白白,把石頭拿去,說是兒孫。

題五泉山小洞天

戴將箬笠上山來,兔巢父平章風月;

借個蒲團涼處坐,陪釋迦修理乾坤。

題五泉山滌塵亭

莫只貪身外虛榮,忠孝性天真爵位;

倘能有眼前神悟,山川云水大文章。

題五泉山文昌宮

不足供大雅留連,插架圖書猶恨少;

最難得高人來往,登門杖履敢嫌多。

題蘭州五泉書院

里面清清凈凈,安安閑閑,無非妙諦;

到頭囫囫圇圇,活活潑潑,便是如來。

題五泉山無色界

可有東籬乎?五柳陰中,我愿追隨元亮;

此亦北窗也,萬花風前,誰能高臥羲皇。

題五泉山層碧山莊

白鳥忘饑,任林間云去云來、云來云去;

青山無語,看世上花開花落、花落花開。

題五泉山拈花塢

才叫冤枉呀,拿許多有用精神,我來修廟;

再說甚么哩,能做個正經事業,誰愛游山。

題五泉山醉梨亭

還不起來么?此等功夫,怕是懶人都藉口;

何妨睡著了,這般時代,倘成好夢亦歡心。

題五泉山臥佛殿

睜眼看凡人,為消除怪雨盲風,撥開云霧;

叩頭求上帝,快吩咐恒星列宿,整頓乾坤。

題蘭州白塔寺

未能拔塵,海中歷劫眾生,同向人間游樂土;

莫若修神,境內妙明惠業,別從世外造天堂。

題五泉山地藏寺

是成紀數千年,靈秀所鐘,能依尼山傍日月;

倘孔門二三子,淵源不絕,庶幾中國有乾坤。

題五泉山太昊宮

我問你是謁廟是游山,謁廟須恭,游山須雅;

誰到此不花錢不吃酒,花錢莫浪,吃酒莫狂。

題五泉山太昊宮

倘飛來南海慈云,當為聽泉響空山,不回南海;

這便是西天福地,何必問雷音古剃,又訪西天。

題五泉山嘛尼寺

淘不盡滿腹憂愁,九曲安瀾,任眼底大河東去;

看得開浮云富貴,一場春夢,覺懷中爽氣西來。

題蘭州小西湖螺亭

只我生六十年中,便見茲秋水一泓,滄桑幾度;

任他到萬千劫后,總有個春風二月,花鳥重來。

題蘭州小西湖嘉雨軒

何必說杭州,能逍遙故國山河,頭上有天皆樂土;

既然通瀚海,莫辜負邊關風月,眼前余地是歡場。

題蘭州小西湖藕香館

與天時要息息相關,趁春雨春風,松梅蘭竹齊下種;

愿他日舉欣欣來告,說山南山北,楩楠杞梓盡成材。

題蘭州潛園百獲軒

胸前排數十百里云山,圖畫天開,好趁閑情臨稿去;

眼底是幾千萬人城郭,英賢日出,共邀同志看書來。

題蘭州五泉書院

杭州勝跡倒雷峰,愿北山孤塔凌空,萬古云霄長矗立;

華夏頻年增戰壘,祝東浙大湖無恙,六橋歌舞是升平。

題蘭州小西湖思鱸齋

學如來到無掛無礙,便超萬劫輪回,真個能超方脫俗;

聞菩薩發大慈大悲,要度眾生苦厄,而今不度待何時。

題蘭州五泉山觀音殿

眼不宜多,眼多則偏,觀那人世間困苦顛連,徒增難過;

手尤要少,手少則專,抱我自家的精神念慮,免得亂抓。

題五泉山千手千眼佛殿

進門來有賢有圣有佛有仙,他曾將宗旨說明分為三教;

這路是可東可西可南可北,你須要主意拿定走哪一條。

題五泉山

在三國中,論時會,論遭逢,壯志未酬,天運早歸司馬晉;

從西漢后,數經綸,數學識,真才難得,人間只有臥龍崗。

題五泉山武侯殿

酒當吃醉時,笑也真,說也真,露出真相,便帶幾分仙氣;

仙到修成后,天可樂,地可樂,得來樂趣,豈止一個酒狂。

題五泉山酒仙殿

人都要擠著進來,便鬧得紛紛擾擾亂亂哄哄,我勸你緩些兒好;

你既然游了出去,回想那曲曲彎彎高高下下,他教人看個甚么。

題五泉山太昊宮

云階月路引人來,樂水志在水,樂山志在山,隨處襟懷隨處暢;

學海書城延客入,見仁謂之仁,見智謂之智,自家門徑自家求。

題五泉書院

山即是空,水即是空,花花草草亦即是空,到此恍然空諸所有;

天不可說,地不可說,人人物物都不可說,既然如此說個什么。

題五泉山浚源寺

花即是禪,鳥即是禪,山耶云耶亦即是禪,鐘磬聲中隨你自尋禪意去;

男可成佛,女可成佛,老者少者都可成佛,松杉影里何人不抱佛心來。

題五泉山浚源寺

登斯樓危乎危哉,敢存妄想焉有妄為,能這般面壁十年,入定便成尊者相;

到此處高則高矣,切莫自矜也休自喜,忘不得懸崖萬丈,臨深長抱惖然心。

題五泉山千佛閣

運法眼看得分分明明,這個該如何,那個該如何,到頭來無可如何,絕世慈悲都入夢;

把靈心養的活活潑潑,動機亦在此,靜機亦在此,立腳處全然在此,自家智慧便通神。

題全隴希社

最好四月天,嘗聽此七級臺前,泉聲乎?鳥聲乎?鐘磬聲乎?高下悠揚,引我去游仙境里;

偶登三教洞,試看那萬家城外,車來者,馬來者,木履來者,貧富貴賤,無人不在戲場中。

題五泉山戲樓

看眼中滾滾塵寰,曾講求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以唐虞傳授為經世大猷,天地無私,隨在容佛國袈裟,真人爐鼎;

嘆腳底茫茫孽海,全蔑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被歐美文明奪圣門要道,乾坤將毀,何處著梵王宮殿,仙子樓臺。
8#
 樓主| 發表于 2013-5-21 16:17:53 | 只看該作者
書法作品圖片:

31.jpg (13.92 KB, 下載次數: 9)

31.jpg

32.jpg (67.31 KB, 下載次數: 13)

32.jpg

33.jpg (47.95 KB, 下載次數: 11)

33.jpg

34.jpg (84.4 KB, 下載次數: 9)

34.jpg

35.jpg (60.3 KB, 下載次數: 9)

35.jpg

36.jpg (76.18 KB, 下載次數: 13)

36.jpg

37.jpg (125.77 KB, 下載次數: 13)

37.jpg

38.jpg (66.9 KB, 下載次數: 15)

38.jpg

39.jpg (78.97 KB, 下載次數: 13)

39.jpg

40.jpg (104.27 KB, 下載次數: 16)

40.jpg

41.jpg (137.18 KB, 下載次數: 10)

41.jpg

42.jpg (139.94 KB, 下載次數: 8)

42.jpg

43.jpg (58.57 KB, 下載次數: 13)

43.jpg

44.jpg (76.39 KB, 下載次數: 12)

44.jpg
9#
發表于 2013-5-21 17:18:50 | 只看該作者
樓主辛苦!資料詳實豐富!很不容易!
10#
發表于 2013-5-21 19:13:02 | 只看該作者
::gif88::gif::gif88::gif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15:44 , Processed in 0.30717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