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法史宏觀的角度著眼,就書法形式而言,篆、隸、真、行、草諸體早已具備,且古人大都已經達到了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要想在書法的外在形式上有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也就是說,從20世紀80年代后崛起的書家群體,作為一個群體,他們的出現預示著一個新的書法時代的到來,而作為一個個具體的個體,則很難在書法史上留下多少痕跡,產生多大的影響。這很殘酷。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清醒的認識并不是為了消極無為,而是為了更好地開拓出新的生存空間。(《漢字的**之美》)
那么,屬于我們的書法文化生存空間在哪里?或者說,我們存在的意義在哪里呢?
這就涉及到書法創作的立足點問題。從歷史宏觀的角度難以立足,則可以換一個角度,從精神個體存在的微觀角度,即“精神個體自我文化生命演變過程的痕跡”來立足,使書法作品主要具有“保存精神影像與生命痕跡的雙重功能”。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精神個體的“精神影像與生命痕跡”都不可能相同,因而意義是自在的。
書為心畫。漢字是象形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有獨特的造型,也有極大的可塑性。當對字形的塑造向擬人化、擬物化(可名之曰“墨象”)方向發展,“所擬之人似‘我’、所擬之物也似‘我’”時,就被賦予了強烈的主觀色彩,進而衍生出具體可感的內涵,但又無須一一坐實,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書為心畫——書法創作實驗》)
希望在本帖,我寫的每一個字,都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或傳達一種文化理想,或表達一份獨特的感受,或與自己某段特殊經歷有關……
這里的“一種文化理想”“一份獨特的感受”“某段特殊經歷”等都可以做成圖文并茂的帖子,而“此字”則成為“此帖”內涵的濃縮,比標題更甚,因為只有一個字。我將她放在篇首標題之前,作為形象代言。
總之,展示的每一個字都有獨特的形象與內涵。集腋成裘,就會成為一部屬于我個人的書法字典。
(《我的書法字典》是我《書為心畫——書法創作實驗》的延續與深化。)
第一批:
“盞” “靜一” “羊” “江” “梅” “花” “云” “山” “樹” “影”等10個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