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8177|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正成]略論魏啟后先生書法藝術的當代意義 (代序)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08-1-23 00:34: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德無量壽無量   書常珍畫常珍
---略論魏啟后先生書法藝術的當代意義 (代序)
          劉正成

二書友從山東匆匆來舍下,攜來魏公啟后先生之命,為其近日的一個書畫展作品集作序,讓我覺得事情重大:魏公近些年已紙貴洛陽,名滿天下,為什么不請位高名重者屬文?二書友云:你對魏老很了解!
仰慕魏公已久,但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即三屆全國書法展評審會上我才與魏公初次相識而請益,雖有恨晚之慨,但二十余年間相聚不過數次而已。我想起來了,我們曾做過兩次長談,記錄稿一篇發表于《中國書法》雜志,一篇發表于網絡,曾驚動書壇反響出乎意外。當時,談笑間評點天下書事,堪稱酣暢淋漓。末了,魏公彈煙而笑曰:“平常我不多評時事,今天真人來了,我要說真話!”很顯然,魏公認為我也在說“真話”,其中包括我對他書法的評價!常言道:隔靴搔癢贊何益, 入木三分罵亦精!魏公其人如其書云:“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他絕不喜歡虛譽,也絕不缺少虛譽。魏公非僅只歷下之魏公,乃天下之魏公;我談魏公,實談天下也!于是,我慨然會心于二書友之語也。
我贊魏公之書有兩句話,云:神交米芾不師跡,意會簡牘有其新!不過這句話卻有大義存其中,容我試析之。

神交米芾不師跡

以《中秋帖》為證,米南宮實北宋之二王也!不學米南宮,豈能入二王之堂奧?然后一千年,學米南宮者,代不乏人,偶有所得,皆可名世。然真得南宮旨意者,明有徐青藤,清有王覺斯!余者,邯鄲之步夥矣。有之,則當世歷下之魏啟后也!
學米芾者,最易得其形似。米字個性特出,用筆側鋒取勢,結字倚斜得形,易辨易別。倘功力用淺,則不得體;倘功力用深,即入網絡,便難翻身。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寫米芾而名世者,前有白蕉,后有曹寶麟,堪稱獨步。自八十年代中期,中原書風力主王鐸大幅巨制,四海響而應之,恢宏則恢宏也,沖激則沖激也,然點畫粗糙不琢之病起。繼之,又“回歸二王”以求精緻。所謂“問歸二王”,實際追逐南宮而已。試問今日二王墨跡何在?除了《蘭亭敘》的幾個唐人摹本,大約都從宋人出。《淳化閣帖》在其先,米芾摹王在其后,果如趙松雪天姿獨秀,也去南宮之東晉氣息遠矣!故當今名家,寫《蜀素》則《蜀素》,寫《圣教》即《圣教》,形肖已屬不易,傳神豈得其門哉!偶有寫《喪亂》、《書譜》者,亦不敢問津于風神風骨倜儻豪放之致,徒學聳頭縮尾之怯懦姿態,號為“內斂”,實近蜂腰鶴膝之陋,與米南宮入東晉路途可謂南轅而北轍也!
魏公則不然。舉世皆稱魏公寫米芾,細究之,似又無一字逼肖于米芾!何哉?得米芾之神氣,成自家之英氣也!
魏公曾夫孒自道云:“書學二王、初唐及北宋諸家,真書多隸意,草書多章草法,行書近米元章。”①其中一個“近”字便道盡機關。“近”者,非似者、肖者。近其性情、近其風度、近其神采,近其意境耳!米南宮自稱“刷”字,我云魏公深得南宮“刷”字之法。“刷”者,信手涂抹之意也。有人標榜“書法有法”,傳習所用之。書家最難在“逾法”、“旡法”,或“法外之法”,以脫其巢臼也。學米芾者,最難在“脫其巢臼”,近而不肖。當世書家多倡個性,偶有逼肖古人者,便可稱奇,這是誤區。吳踞學米,便是例證。
米芾在評論贊賞楊凝式書法時,他引用了王安石的一句話:“此書意之所至,筆之所止,則已不曵以就長,促以救短。”②這顯然也是魏公之不二法門。山東同人都知道魏啟后先生有兩種“不同凡響”的“脾氣”:一,在此浮華時代卻不輕易進飯店“侍宴”,即使五星級酒店豪華別墅也不去住,而長年堅守于幾十平方米的“陋室”自得其樂:二,不參加時下書壇上行下效的名家“筆會”,每日先小睡一覺,深夜人靜時起床揮毫,天亮人喧馬叫時撇下一堆墨寶獨自閉門高臥去。什么叫特立獨行?一般人學不到也不想學的行為就叫特立獨立。米芾拜石是特立獨行,魏公此行亦叫特立獨行。不按世俗的“㳺戲規則”行事,就是“不曳以就長,促以救短”,隨人俯仰。每聽魏公歷下故事,每見魏公那些不衫不履之書,便想起劉熙載云“書如其人”的實踐意義。魏公似乎欣賞徐悲鴻先生的名句“獨持已見,一意孤行”,以對聯書之選入其1992年問世的《魏啟后書畫集》中,倒頗有標榜之意。想一想,今世之書家,亦標榜性情個性,在宣紙上各盡其“怪”,但又有幾人不去競展、不去入會爭位、不去攀附名人、不去堂會上揮毫亮相混個臉熟擴大宣傳效應以圖遐爾聞名留芳百世?言與行異、心與書不一,無非貌合神離之作遮住落款能知道是誰寫的嗎?這值得我輩在追求藝術創作的獨特性上深長思之!
還有一個故事:魏啟后賣字不漲價,讓濟南其它想漲價的書畫家十分尷尬為難大呼奈何!在當今以每平方尺潤筆價格相攀比的風俗下,似乎誰的字畫價格高誰的藝術水平就高身份地位就高!魏公何等自信,他低價多寫,讓自家翰墨“飛入尋常百姓䆥”,並不擔心藝術被別人貶低!你說其書之奇不箇其人之奇乎!

意會簡牘有其新

在這里我又說,藝術個性未必等于藝術價值。換句話說,若魏公啟后先生的書法僅有獨異的個性,其藝術的審美價值未必就高。倘若你的“個性”里面沒有內容、沒有味道、沒有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大書特書的“美的積墊”,本身也說不上真正的藝術個性化。“典型”一詞,近于中國傳統詩歌所說的“典故”之意。按作家們的說法,不能從“濃后之淡”的清湯里品出母雞的香味來,你的作品就是一碗白開水。魏公書法的獨異個性就是他自己說的“近于米芾”的那碗“湯”,但是他似乎沒有說明這碗“湯”是加了什么燉出來的。我在與魏公的兩次對話中,應該是說到的,并得到魏公的默許,那就是米芾這碗“湯”里是加了秦漢簡牘這只“雞”燉出來的!
杜甫《戲為六絕句》中說:“李杜詩篇眾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魏公深諳其理趣,早早在八十年代初,在他最初嶄露頭角于書壇時,他的“米芾”就是“嫁接”了簡牘筆法、筆意的。當年,并世而寫簡牘者,老尚有錢君匋,少尚有趙正、毛峰者流,皆為其先聲。然最不露形跡而入化境者,非魏公而其誰?魏公把簡牘這只“雞”偷偷放進米芾這鍋“湯”里慢慢煨燉,然后用蛋清將湯清了,讓人得其味,尚不得其味之所來。今天,書法家們大炒簡牘,寫隸書者炒楚簡,寫篆書者也炒楚簡,并泛濫于行揩書中,終演成“流行書風”中一大潮流。孰知始作俑者誰,魏公在其中也!
魏公山東人士,偏愛《五鳳刻石》,在他1992年和今次的作品集中,皆有其臨書,則可見其端倪。在曲阜碑刻博物博館里,《五鳳刻石》旁就擺設有《史晨碑》、《禮器碑》、《乙瑛碑》、《孔宙碑》等漢碑巨制,魏公卻偏愛早其二百年的《五鳳刻石》,何哉?我看就在于《五鳳刻石》有兩漢古隸簡牘書的筆意,而非東漢末年銘石書的程式化規范。這一點可以1992年集中《徐悲鴻聯》看出一些消息:魏公自稱“集泰山經石峪字成此聯”,其實他亦僅取僧安道一似隸似楷中的隸意而成,直是漢簡筆法,與《泰山經石峪》已沒多大關系了。如界說魏公在1992年竹品集中對聯多用漢簡筆法,那么本集中所書對聯除了章草外,其行楷書中仍用瀟灑的簡牘筆意,如所書《徐霞客小香山聯》、《李大釗鐵肩妙手聯》、《李易安詞條幅》等。其實,魏公所謂章草,已不是宋元以來流行的史㳺《急就章》、索靖《出師頌》這種刻帖中“仿造”的呆板章草,而是直追漢簡中開放自由的草書結體與筆法。
聽說這次作品集中披露了魏公新近的楷書《千字文》冊頁,我找來排版樣來看,以我之見,嚴格地說應叫“行揩”,因為它很像僧安道一之書多存隸意的寫法。其中的捺法、豎鉤法,包括折彎轉筆之法,均與歐、顏經典唐楷緊裹行筆旡關,大多皆用鋪毫出鋒的隸法。這種鋪毫出鋒的隸書、章草中的“燕尾”筆法,幾乎貫穿于他的所有行書之中,這樣就大大地改變了米芾行書中鋪裹兼用、以裹為主的東晉程式。就這一點來說,恰恰又暗合了米芾的“刷”筆之意。漢簡出土僅僅一百年,魏公啟后先生這種戛戛獨造的以漢簡“嫁接”米芾的創造,當然為徐青藤、王覺斯時代所未見,是一種“推陳出新”的“新”!從這里可以看出,魏公“近”米芾而高出儕輩群倫者,即是用了簡牘的古意,而開出米芾的新意。就這一點說,魏公與董其昌的學米一較,這種用漢簡的古意去其董其昌的輕薄的俗意,就是魏公制勝的“新意”。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魏公雖有名于書壇,然未大名于書壇。二十年過去,當歷史拂去塵世的浮云飄煙之后,人們重新“發現”了幾乎隱居于歷下的魏啟后---這個當代書法創作中的先知先覺者!魏公現今紙貴洛陽應接不暇的事實,不僅證明了一個藝術家保持“獨持已見,一意孤行”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也證明了當代書法史和書法鑒賞史的進步!許多人未有點滴新的創造而靠因襲即獲大名終身榮焉者,人去名消歷史選擇自會公正無情。魏公獲大名雖晚矣,但必將久而遠之!可以斷言,古今中外一切藝術史只會記載那些奮博追求而真有所獲者的功績與足跡的!

畫稱宋元好悠游

新本《魏啟后書畫作品集》共送入作品216件,其中畫作僅11件列于后,但堪稱壓卷之作。
魏公1992年書畫集自擬簡介云:“山水竹石法宋元文人畫而自有新意。”當此之時,中國畫壇“新文人畫”說法尚未起勢,魏公顯然不是去趕風頭,而是自出機杼“有新意”。這個“新意”是什么呢?且看畫款便知!
本集中選入的第一幅畫便開宗明義,款云:“趙松(雪)甞作戴勝竹枝,妙冠古今。慕其清標,戲筆草草。” 今世所謂“新文人畫”不求形似,畫只鳥不知什么名不說,畫個人也不知所云,題款多是窮款姓名而無他。這種畫可以叫畫,但決不可與“文人”相聯系,因它實在無“文”,徒具荒率外形而已。魏公所畫之戴勝鳥,雖逸筆草草,但形神兼備,生動可喜,自然令人想起賈島《題戴勝》詩:

星點花冠道士衣,紫陽宮女化身飛。
能傳上界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敘歸。③

文人畫之“文”乃意境之所出,魏公之戴勝竹枝之“畫”從元人花鳥而來,“文”也許從唐人詩意而出。這個戴勝是穿著“星點花冠道士衣”的隱土,又是“紫陽宮女化身飛”。竹葉搖風,鳥啄聲細,畫家生動的表現力未在炫技,而在表情達意。此幅《戴勝竹枝》雖無趙松雪的敦厚,而靈動親切過之。此非元人摹仿之作,而是得元人真意者也。魏公對戴勝情有獨鐘,他的另一幅《戴勝竹枝》則題之曰:“戴勝以冠羽得名,象征勝利。”又是一種樂觀情緒的宣泄,情新而真摯。
本集中《武昌魚》留下幾乎一半的白,又題一詩,云:

友人遺我武昌魚,不忍烹之置缸里。
老眼寫生太模糊,燈前昏暗窗前雨!

這兩條鮮活㳺弋的武昌魚,似用宿墨滲水之法畫出,讓你感覺到一種濕溜溜毛茸茸的生氣。老人用一根竹竿在愛惜地逗弄,㳺魚在水中起舞,口舌之味已演變成精神的愉悅,實在有莊子一般幽默快活的濮上之樂!文人之意趣情境,盎然于紙上。
沈鵬先生在1992年《魏啟后書畫集序》中引了陳師曾先生關于文人畫的解釋:“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于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用之論魏公之畫,善哉!但是,這大約在六十年前說的話,顯然未針對今天的現實。以今日之畫壇論,受西洋抽象繪畫影響,破除傳統繪畫的筆墨觀念,一大批中國畫畫家、尤其是標榜“新文人畫”的寫意畫家,缺乏用書法的筆墨觀念而構建的“藝木上之工夫”,其畫作的審美價值和魅力確實要大打折扣。因之,我以為,魏公以書法筆墨的“藝術上之功夫”,可以為文人畫的繼承與發展提供一個很好的范例。
也許,你會覺得,魏公之畫材不多,所畫皆為戲筆而矣?非也!李笠翁云:“唯情而已!”倘僅僅得其形,而不能傳其情意,縱多何益!三十多年前,石壺先生對我論畫,便稱:“要一樣一樣地畫,方能盡其妙處!”魏公有所不畫,畫則到宋元境界,便是好畫也!魏公在另一幅《雙魚圖》上,除了頂上寫有一叢吳鎮筆意的叢竹之外,下方題上“優逰”二字,確實是點睛之筆。以純熟的筆墨功夫,未獲功名的文人的雅致,點染丹青,足以暢敘“優逰”之懷抱了!

宮女化魏公啟后先生今年已屆米壽,但回想二十多年前的初識,竟有昨日之感。前年,我曾為山東師大研究生上課時,專門造府看望了一次魏公,見其形色之間似不著歲月痕跡:談鋒依然機敏而有趣,笑聲依然溫潤而幽默,染翰落墨依然清健而活躍---尤其今日面對這些即將展覽、出版的魏公書畫玲瑯佳什,我不由想起了杜工部的會心之論:“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魏公書如其人,亦如其壽也!
魏公不以我淺陋,命屬文,我愧不能盡魏公書畫之意也,奈何!唯祈魏公囿之。且代為序。

丁亥冬至后六日于松竹梅花堂燈下


① 《魏啟后書畫集》,山東美術出版社、香港東方國際藝術出版社,1992年版。
② 劉正成、曹寶麟主編《中國書法全集38-米芾二-米芾書論選注》,榮寶齋出版社1993年版,第545頁。
③《全唐詩》,上誨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9頁。
2#
發表于 2008-5-19 21:32:14 | 只看該作者
::gif88::gif ::gif88::gif ::gif88::gif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07:48 , Processed in 0.4199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