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樓主 |
發表于 2015-7-7 15:07:35
|
只看該作者
碑帖兼融 質妍相生
——讀王國安書法
李剛田
我與國安結識,早在上世紀的90年的黃河碑林獎時,當時國安作為獲獎作者代表來碑林參加活動,與我促膝交流,共研書道。歲月如流,至今已25年了。2008年蘇州成為中國書法名城,舉辦了不少有影響、有創意的書法活動,我曾多次去蘇州,與蘇州和國安接觸多了,也對國安的書法有了更深的了解。
蘇州文化底蘊深厚,傳承有緒,人文會萃。蘇州的書家追求高雅,重視積淀。老一輩書家費新我、沙曼翁、祝嘉、宋季丁等以碑入帖,碑帖兼收,成就卓然,給后學者以啟示。當下中青年書家堅持碑帖結合創作的已為數不多,并且以清雅風格由碑入帖而有收獲者更少,蘇州王國安為其中的佼佼者。
國安早年蒙祝嘉先生指點,從漢隸入手,又隨宋季丁先生游學多年,始知書法有“拙”,并在學習創作中,時時感悟。其早年學習隸書,以漢《石門頌》為主,先后臨習《楊淮表記》、《廣武將軍》、《好大王》、《華山廟碑》、《乙瑛碑》、《禮器碑》、《曹全碑》、《張遷碑》、秦漢帛書等以豐富變化;同時臨摹《散氏盤》、《石鼓文》、《泰山刻石》,以增加隸書的古意;正書臨習《鄭文公碑》、兼及《張黑女墓志》、《瘞鶴銘》、《張猛龍碑》、鐘繇《薦季直表》。90年代開始學習行書,從李北海《麓山寺碑》入,也喜右軍之精妙,董其昌之清逸,兼及米芾、王鐸等,后期比較關注八大、良寬、弘一等,融會貫通在自己的創作中。
國安貌厚樸而心性洞明,每每臨習古代碑帖,力求形神兼備,故而所臨之碑帖少則3~5年,多則10余年,而且選擇喜愛的、需要的、進行階段性的反復臨池,在溫故知新中漸入佳境。其學書從傳統經典入手,取向古樸, 基礎扎實,不斷積累充實。
其書法創作多見隸書、行書,雖體勢稍有變化,但總體追求古雅質樸,沉著內蘊。隸書以《石門頌》為基,追求率真、古拙,近年作隸平添典雅平和、簡樸清逸之美。行書以李北海《麓山寺碑》為基,參以篆隸用筆,大字似近魯公,點畫渾厚、氣息流暢,小行書近右軍、董其昌秀逸靈動,淡雅蘊籍、疏朗遒勁。近年來,以碑入行,作小行楷,似得古意,近八大,弘一意象,溫文爾雅,恬然蕭散。或空靈,或樸茂,漸漸觸摸到了自己想要的某些東西。此也許是廣涉、博觀、錘煉后的偶然所得,更近傳統、更近自然,更彰顯自己個性風格。
書法之“道”,常常為人津津樂道,其實在求“技”的過程中,通過臨習,以經典為師,與古人交流,通過多種書體不同內質的練習,轉益多師, 深思篤行、兼收約取,在錘煉中功力的日積月累,技法的兼收并蓄,性情的自然流露,厚積而薄發,何嘗不是進“道”之路,是一種進“道”的修煉。國安以虔誠、敬畏之心學習書法,潛心傳統、廣泛吸收,不去妄論創新,而日將月就,心中腕底新意自生。
在獲江蘇首屆書法提名獎時,國安在獲獎感言中說:“我學書40年,臨習不輟,崇尚質樸率真、碑帖相益,所謂古質今妍,然不可偏廢。秦漢碑刻,氣象博大、氣息古樸、線質遒勁。而二王法帖精致典雅、秀潤流美,精巧而靈動,又八大、良寬、弘一之筆,寓雅拙于平淡之中,似可窺得晉人率真空靈之趣韻。古法精妙,每每使人廢寢忘食、留戀忘返。……明窗靜幾,焚香開卷,每當會心處,欣然獨笑,興致所致,展紙書來。唯求乞得十年暇,漫隨古跡游天涯,此人生之快事也。”
在幾十年的書法學習、創作中,書法已成為國安的生活方式,從中獲取安靜,得到無限的樂趣。入道愈深,與功利愈遠,進入了放松、自在的書寫狀態。眼界寬闊,襟懷包容,古代作品、現代作品,各種書體、各種風格皆可賞析,皆可為國安所取,正合蘇州的一句俗語:甜中意、咸歡喜。同時進行多種創作嘗試,不同的紙筆材料、不同的碑帖取法、不同的筆情墨趣等等,盡可能避免長時間的重復自己,尋找不同的感覺,以祈求獲得新的靈感。
國安2015年出版書法作品集和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可喜可賀。此集中作品,更加突出國安的審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