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林聊收藏——我從來沒賣過 對話嘉賓:劉正成、張鐵林 主持人:黃和平、鄭淇心 文字整理:侯勇 ![]() 張鐵林先生和劉正成先生 鄭淇心:明白了。剛剛聊到收藏,我知道二位肯定有非常多的收藏藏品,尤其是張先生的信札,我們好多人都知道,尤其是趙之謙,還有最大的王鐸,是不是也在您這兒收藏著。 張鐵林:我之前蠻以為我那張王鐸的《中堂》是最大的,因為我們見到王鐸的作品也不是很多。但是最近我看到保利最近有一幅拍賣的時候,那真是比我那個還大,還要長一塊。 劉正成:但是紙大,字大,還是你那件。 張鐵林:那您說對了,字大是我那一幅。 劉正成:它是字多,但是字大,沒有你那個字大。 張鐵林:對,劉老師說的對。 鄭淇心:真的非常了不起,而且您收藏趙之謙的時候,好多人都特別羨慕您。 劉正成:不是羨慕,有意見。 ![]() 張鐵林:有很多人有意見,所謂有意見就是,我收趙之謙那個時代還比較早,拍賣的行業和大的形勢,不像今天這么蓬勃,今天還不算最蓬勃,頭些年更火。我還是在趙之謙不是特別特別不太火之前,大概在2000年左右,我開始成批的收手札,是在2000年左右的上海拍賣行。那時候我喜歡用毛筆寫日記,我喜歡小字,在那個年代,拍賣市場還不太火的時候,手札還是相對便宜的。我囊中羞澀,我也買不起大東西,我又喜歡小字,所以我就很關注信札,信札的書法又特別吸引我,我覺得信札的書法所表現的情緒,情操,以及在信札里面所表現的人文精神,往往比那些大的作品更有意思。 我們看到古代的信札能夠傳到今天,它的道理是什么,其實也可能很簡單,大部分都是名人信札,沒名的人可能在遷徙中間就被散掉了。這些有名人的信札,信札通常是大家通信之間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太是絕對大事。所以你看這些名人,他通過信札表現出來的,和他正史所描述的大人物的史記就非常不一樣。它反映了很多生活中間這些大人物的一些行為,規范,形態,情緒,包括他的主義吧。像趙之謙就是這樣,他的書信里頭,有很多反映了他這個人格,和他的價值觀,和他的意識形態都在這個信札里頭。但是正史研究趙之謙,有時候不通過信札,往往看不到這個東西。 所以信札特別有意思,信札寫的東西又很隨意,還不像應酬的那個大幅字,那么樣的規范。所以他寫的東西非常有性情,我們說字如其人。我覺得最準確的就是手札,就是字如其人了。我那時候沒錢,就收了好多手札,哪知道今天都翻了800個跟頭了。 鄭淇心:對,所以您特別有眼光。 張鐵林:但是我沒賣過。 ![]() 鄭淇心:您肯定不會賣。我們知道最近有一場拍賣會,胡適的日記,也算是信札吧。 張鐵林:我知道,賣了好幾百萬。 鄭淇心:一個多億,就是半個月前,巡展的時候。 張鐵林:你說的胡適日記是一套日記本,是這套吧。 鄭淇心:它的里面有信札,全都是信札的信,我們把它統稱為這個信札。 劉正成:這個信札在趙之謙的眼中,它不算書法。他認為,應該掛起來以后,那樣掛著的對聯,才是書法,手稿他不認為是書法,在他的記載里面他講了這件事情。但是恰恰現在這個信札,張先生的眼光在什么呢,成了我們中國文化的絕響了,現在誰不會寫信呢。大家用微信,手機,真是成了絕響了,歷史在這個地方切斷了。所以那一批他收藏的珍品,有眼光。 張鐵林:趙之謙這個信札,我收藏以后一直有一個愿望,希望能夠盡快把它印出來,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經歷了好多好多年,也是各種各樣的原因,最后雅昌幫我做出來了。我印完了以后,出來了以后,我拿到這一批書的第一本,晚上我就拿給劉老師了。劉老師在花園里頭,在他們家的石榴樹下,打著燈看的。我不知道劉老師是不是故意,要營造一個特別特殊的氣氛,要看那個手札。在院里頭,拿著手電照著看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