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焦點不在對錯而在方法論上 劉正成 侯勇先生轉發了曹寶麟先生10月帶學生參觀故宮博物院舉辦的“蘇東坡特展”后發的一則微信。他根據曹先生的提示,還特去買了浙大四部本《施注蘇詩》景本來查證曹、劉二家之言不虛。并作了一個結論:《春中帖》確應為東坡寫給其表弟程德孺的信,而不是寫給范仲淹的第四子范德孺的信。 我則對此結論做一個補充:證明曹寶麟先生向故宮博物院研究人員在展覽工作中的學術疵點的批評是正確的,應該得到故宮方面的尊重和回復。同時引申出另一個學術方法論的重要問題:研究人員在對藝術史某一個問題做出解釋時,其原則首先盡可能查閱前代和當代學人有關問題的結論。對此結論如同意則述其引征原著出處,如不同意,則可就此舊論展開批評,把同一學術論點引向深入討論。 曹寶麟先生微信所指重點其實不在故宮研究人員的結論之誤,而是不查閱當代有關的一部比較知名的同代人學術叢書《中國書法全集》的論點,用一種簡單省事的方法妄作結論的失誤,足以引起當代藝術史學者的關注,并從中吸取教訓。如果故宮學者能及時回復和糾正,對解說文字進行及時調整和修改,也會避免參觀展覽的青年學子或有引征的謬誤流傳。 曹寶麟質疑故宮|蘇軾《春中帖》解說詞為何不參考《中國書法全集》 文|侯勇 [attach]329310[/attach] 曹寶麟10月20日微信:今天攜學生三十多人參觀故宮六百歲特展《千古風流人物》·······《春中帖》,解說詞為什么不參考《中國書法全集·蘇軾》的考釋?劉正成說得很準確,收信人“德孺”是程子元,即蘇的表弟,亦即姐夫程之才親弟。蘇程兩家本是姻親,因蘇八娘遭程家(蘇舅氏)虐死,兩家絕交數十年。后來漸釋前嫌,東坡在表弟通融下,也原諒了姐夫。這封信中的“二哥”應即是之才。故宮認為德孺是范純粹,顯然錯誤。 [attach]329311[/attach] 我們來看故宮《春中帖》的簡介寫的什么?手機截圖,文字已看不清,茲錄于下: 蘇軾 春中帖 (故宮版考釋) 北宋 紙本 行書 此帖是蘇軾寫給范純粹的信札。范純粹字德孺,為范仲淹第四子。北宋元豐末年,由陜西轉運判官進為轉運副史,這與帖中德孺之官銜“運使金部”是一致的,由此可得知此信札的書寫時間約為元豐七八年間(1084-1085),蘇軾年約五十左右。此帖筆法自然流暢,寓巧于拙,有渾厚凝重之韻致。雖有缺字、缺損,仍不失為蘇軾中年時期的上乘作品。· 故宮版的理由是,范中淹的第四子范純粹字德孺,在元豐末年任轉運副史,蘇東坡這個時候正好五十左右,因此,這封信就是蘇東坡寫給范純粹的。是嗎? 我們來看一看劉正成先生在《中國書法全集-蘇軾》卷中,對于《春中帖》的考釋: 劉正成先生在榮寶齋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書法全集-蘇軾》(1991年10月第一版)考證則說《春中帖》致“德孺”,乃東坡表弟程之元,字德孺。約書于元祐七年(1092),引蘇詩“施注”,并考《東坡紀年錄》謂“元祐七年六月,東坡在知揚州任上,故札中有‘子由不住得書’與‘會合何時’云云。‘二哥’應是東坡堂兄蘇子明,曾任嘉州通判?!比钠濅浻谙拢ㄔ斠姟吨袊鴷ㄈ?4·蘇軾二》) [attach]329312[/attach] 春中帖(中國書法全集版) 蘇軾約書于元佑七年(一o九二)。紙本。行書,信札一則。凡十三行,計八十二字。二八·二X四三,一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此札致“德孺”,乃東坡表弟程之元,字德孺。本集《送表弟程六知楚州》(施注云:“東坡母成國太夫人程氏,眉山著姓。其侄之才,字正輔,第二:之元,字德孺,第六,即楚州;之邵,字懿叔,第七。······德孺以父文應蔭入官。其自江右移節廣南,為郎金部。元符三年,由河中守為兩浙轉運使。東坡歸自海外,會于金山。后為衛尉少卿,坐曾承相布取金山下鼻塘地,德孺嘗與調護,蔡京與布不協,德孺亦得罪,時崇寧二年秋也。” “運使”,即轉運使。宋初設隨軍轉運使、水陸計度轉運使,供辦軍需。太宗以后,轉運使漸成各路長官,經度一路全部或部分財賦,監察各州官吏,并以官吏違法、民生疾苦情況上報朝廷。 東坡元佑七年有《程德孺惠海中柏石,兼辱佳篇,輒復和謝》【施注一:“程德孺,名之元。持節廣南歸惠此石,故皆用嶺南事,德孺時為主客郎中?!薄俺止潖V南”即為廣南路轉運使之職??肌独m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七四:“元佑七年六月,庚午,右朝奉郎程之元為主客郎中正合“金部”之職。金部隸屬于吏部,該部郎中“參掌天下給納之泉幣”,即有關轉運等事。 考《宋史·職官九》,主客郎中屬中行郎中,主管金部。因此,此札上款“運使金部”正和程德孺是時官職。 考《東坡紀年錄》,元祐七年六月,東坡在知揚州任上,故札中有子由不住得書”與“會合何時”云云?!岸纭睉菛|坡堂兄蘇子明,曾任嘉州通判。蘇子明大約卒于元佑中,具體年月待考。 參考 《蘇軾詩集》卷一一七、三六 《續資治通鑒喪編》 《宋史,職官》三、九 釋文 軾啟。春中口口口口必達。久不聞口,渴仰增積。比日履茲,余口尊侯何似。眷聚各無恙。軾蒙庇如昨。二哥口春口口口有書問往還,甚安也。子由不住得書。甚健。會合何時?惟祝倍萬保嗇。不宣。軾再拜德孺運使金部老弟左右。七月廿六日。 (劉正成) [attach]329316[/attach][attach]329318[/attach][attach]329317[/attach] 為了確診確證劉正成老師的觀點,我還新購浙大四部本《施注蘇詩》景本以確證。 [attach]329314[/attach][attach]329315[/attach] 我們先來了解施注“德孺”來源的蘇詩《送表弟程六知楚州》《程德孺惠海中柏石兼辱佳篇輒復和謝》以及施注。 送表弟程六知楚州 蘇軾 炯炯明珠照雙璧,當年三老蘇程石。 里人下道避鳩杖,刺史迎門倒鳧舄。 我時與子皆兒童,狂走従人覓梨栗。 健如黃犢不可恃,隙過白駒那暇惜。 醴泉寺古垂橘柚,石頭山高暗松櫟。 諸孫相逢萬里外,一笑未解千憂積。 子方得郡古山陽,老手風生謝刀筆。 我正含毫紫微閣,病眼昏花困書檄。 莫教印綬系余年,去掃墳墓當有日。 功成頭白早歸來,共藉梨花作寒食。 施注: 公母成國太夫人程氏,眉山著姓,其姪之才,字正輔第二。之元,字德孺,第六即楚州也,之邵字懿叔第七。 [attach]329319[/attach][attach]329320[/attach] 程德孺惠海中柏石兼辱佳篇輒復和謝 蘇軾 嵐薰瘴染卻敷腴,笑飲貪泉獨繼吳。 未欲連車收薏苡,肯教沉網取珊瑚。 不知庾嶺三年別,收得曹溪一滴無。 但指庭前雙柏石,要予臨老識方壺。 施注:程德孺,名之元,持節嶺南歸惠,此石故皆用。嶺南事德孺時為主客郎中。 《中國書法全集》《春中帖》的考釋,一是,蘇東坡和程之元的關系。程德孺是蘇東坡的表弟?!爱斈耆咸K程石”,蘇、程都是當時眉山的大戶。他們從小一起玩。這是蘇東坡和程德孺的關系。二是元佑七年,蘇東坡在揚州任上,程德孺在右朝奉郎程之元為主客郎中正合“金部”之職。金部隸屬于吏部,該部郎中“參掌天下給納之泉幣”,即有關轉運等事。 [attach]329313[/attach] 《施注蘇詩》是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詩集,有南宋施元之注。蘇軾詩詞文三絕,千年來擁有眾多擁躉,施元之的注是保存到現在較早的蘇詩注本。清代宋犖寫刻本《施注蘇詩》,刊刻極為精美,底本保存極好。是刻本時代刊刻最精、學術價值最高的蘇軾詩集。 施元之,(1102-1174)字德初,吳興(今湖州)人,1174年逝世。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乾道二年(1166)除秘書省正字。五年進著作佐郎,國史院編修,左司諫。七年知衢州,后知贛州。是南宋著名的刻書家,室名“坐嘯齋”。在衢州時,刻有《五代史通錄》、《五代會要》、《新儀象法要》、《蘇子美集》等。著有《注蘇詩》42卷,世稱“施注蘇詩”。 結論:**以上結論?!洞褐刑反_應為東坡寫給其表弟程德孺的信,而不是寫給范中淹的第四子范德孺的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