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書法在線 門戶 松竹書院 查看內容

劉正成|讀《王友誼篆書大系》(代小序)——既得新變 又合六書

2020-5-21 21:39| 發布者: 書法在線| 查看: 1193| 評論: 2|原作者: 書法在線

摘要: 書法古稱“六藝”,而非游戲,當代書(壇)在探索發展領域有一種傾向,即把書法游戲化,把書法之技藝理解為游戲。這并非藝術的俗中之雅,而 ...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書法在線 2020-5-21 21:34

王友誼談大篆書寫國學經典的幾點看法

自從秦代小篆這一書體逐漸形成書法的主流之后,先秦大篆體系逐漸被小篆所取代,尤其是在此之后歷經多少朝代,大篆一直處于邊緣的書體所存在。元代趙孟頫書寫的《千字文》還算是大篆的體系,從元代之后到清代乾嘉時期,鮮有人書寫大篆這一書體。清代乾嘉時期之后,書寫大篆的書家才越來越多,但是這時期的篆書作者用大篆書寫較為長篇的名作也是極少的。清代晚期的吳大澄與李準曾以大篆書寫《大學》《論語》和《中庸》。吳大澄是以小篆為主體,以小篆代替大篆來書寫,而李準是師法吳大澄,也是以小篆為主體。

從當代書壇來看,書寫大篆的作者基數是很多的,但是真正表現性較強的作者卻微乎其微,從全國書法展來看,基本上都是小篆的面貌,大篆的作品比例不高,整體水平也不是很高。

基于目前的這種現狀,也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大篆的豐富性及“正大氣象”,我用了幾年的時間,用大篆書寫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道德經》《金剛經》《論語》《尚書》《孝經》《說文解字》《周易》《曾國藩<挺經十八法>》及《平谷賦》等長篇的內容。從大篆的發展脈絡來看,應該說是開創了大篆書寫長篇名作的先河,真正用大篆來表現國學經典與家國情懷。

在書寫過程中,我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從用字的準確性與字法的嚴整性上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工作,書寫內容的文字也查閱了很多出版社,反復校對,確保書寫內容的準確性,同時更是保證大篆這一文字的準確性。

比如書寫《尚書》時,我用金文資料來解決文字問題,以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為主體(吳昌碩則是以小篆為主體),從風格上以《毛公鼎》來融合《散氏盤》《頌鼎》,體現工整、沉實與飄逸的特點,且相互做了融合,最終體現出統一的面貌。

書寫《周易》時,我則采取《墻盤》的工穩、清和、典雅、靜穆的風格,同時融合《虢季子白盤》整肅的氣韻。

我書寫的《道德經》是以吳昌碩書寫《石鼓文》的氣象融合西周晚期的金文相融合形成這樣的風格。

《金剛經》則是吸收西周早期的較為典雅的《秦公簋》《秦公镈》的風格進行表現?!肚ё治摹肥且晕髦芙鹞闹泻裰?、飄逸的金文表現為主,也融合了大篆書體的“漢簡”的特點,進行了**表現。

《平谷賦》融合了《散氏盤》為主體融合漢簡、楚帛書及西周中早期的金文。

《百家姓》是小篆的面貌,而我所書寫的小篆并不是唐之后的小篆風格,而是借鑒秦漢金文的風格進行創作的。

在我所書寫的這些作品中,無論哪種風格,我最強調還是線的質感表現,線的質量是第一位的。在結構的表現上崇尚“中和”,減少奇怪的結構表現。在章法處理上,我利用的是中軸線去書寫,整齊劃一且帶有節奏感。

為什么要書寫這些內容呢?這些內容都是國學經典,國學經典需要弘揚,尤其是《周易》《尚書》在文辭上佶屈聱牙,那就需要先讀懂經典,才能更好地理解經典,理解了才會弘揚其中的精神內涵。經典的內容應該要以金文呈現出來,且給歷史留下一份資料。前人沒寫過,當代書家也沒有寫過,那么我寫就會帶有強烈的責任感。沒有前人的借鑒,所有的工作量就會加大,難度也會增大,所以在書寫時所有方法都是自己琢磨出來的。在文字使用上的問題是關鍵問題,比如當時的字與后來的文字會產生分歧,也會有大量的通假字存在,沒有的字還要進行“配置”,“配置”則嚴格遵守“六書”法則,這也是“六書”中的用字原則。那么很多問題就應該在書寫中考慮到,確保書寫文字的準確性,這樣的工作都得我自己的整理與研究,完成所有的書寫工作。

在書寫經典的過程中,也會同時發現古人造字的方法、文字的演繹等豐富變化,書寫經典也是學習過程,在書寫中了解文字的知識,也了解中華文化的淵博底蘊。
引用 樂在佛土 2020-11-26 10:11
好字!

查看全部評論(2)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11:09 , Processed in 0.3563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