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與“神”同在 不知為什么,《蘭亭序》、《祭侄稿》和一些魏碑、漢隸的字帖總會不約而同地出現在各個時代各種各樣的人的書桌上,千百年來一直如此。點畫之間似乎蘊含著高深的哲理,就像一個火苗,可以把無數人點燃,使人們進入一種特定的時空,一個場境。但當有人問起何謂“神”、“神”居何所時,人們就開始支支吾吾,總之“不可言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似乎書法之“神”只能用那幾句只言片語的漂亮話來比喻。絕大多數學書法的人都是那些對神真心順從,但又對其模糊不清的人。所謂的“不可言說”莫非是在告訴人們現在“和你說不清”。 1、什么是“神” 中醫學認為,“神”是人的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是血氣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產物,并由心所主宰。我覺得“神”是一種相遇,每當我提筆“殺紙入宅”在白紙上寫下第一畫時,就會想到了伏羲那粗壯的手劃出開天一畫的。他把這一畫象形為“—”,用來代表“陽”,就像一個人來到世界的一聲諦哭,這就是“一”,代表著“生”,接著開始咿呀學語,有了“二”,代表著“長”,接著就有了歌聲和呼喊,有了“三”,代表著“收”,而后以一聲嘆息而結束,有了“四”,代表著“藏(葬)”。最后,人們用祭祀的方式來為之超度,因而有了“五”,有了“冥界”,代表著“鬼、神”。一以貫之銜接一切形成太極。書法之“神”是和人一起成長、進化而來的。書法之“法”是“神”的魂,各種碑帖是“神”的“肉身”,筆法、章法是用來裝“神”的器皿。“神”是什么?“神”就是一切與你有默契的事物,彼此要好的人。離開了“神”生活中就不會有賞心悅目的東西,就像死水一灘;“神”無處不在,是你與自然萬物的一種相知,是一種你向上的能量。 2、“神”居何所 管理學和哲學都告訴我們,魔鬼就在細節中。書法作品是由點畫組成的,因此,“神”應該居于點畫的“細節”里。具體在哪個點畫里?“不可言說”,千百年來一直如此。到底先有“神”還是先有“所(點畫)”呢?答案眾說紛紜。這仿佛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命題。有人說應該先有“神”。古人云:意在筆先、胸有成竹,書法創作必須先有構思和情感;也有人說可能先有點畫,書法的杰作無一不是在“忘情”、“忘我”的狀態下產生的,作品完成后才發現的“神”,如《祭侄稿》。“神”是在不經意中產生的。 我覺得兩者是同時存在的,如同天地之陰陽不可分割,輪回變化。雞在蛋殼里,蛋殼在雞的肚子里,代表的事物不同的階段。由于人們的視角和階段不同,才覺得是兩樣東西。是“一”的不同孕育與繁衍的方式。“神”是先天之精,當胚胎形成之際,生命之神也就產生了。蛋代表的是時間,雞代表的是空間。書法藝術中的細節——“神”是被人們的心靈發現的,因此,心靈是“神”永恒的寓所,“神”居何所,一個千古的尋問的答案其實就在“一”與“二”之間。 3、與“神”同工 書法非要花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時間去勤學苦練才可以“入道”嗎?我有時會有這種感覺:某天看一種字,非常親切好像我本來就會寫,或者就是我寫的,與它一見如故,就像到了某個熟悉地方或遇見了某個熟人;我覺得愛書法就像愛一個人一樣,不必朝朝暮暮地廝守。愛是一種默契,它來源于對一件作品,特別是細節無微不至地解讀,這種解讀有時只要用幾個月、幾天,甚至一個瞬間,有時則需要用漫長的一生。對一件書法杰作來說,它的一點一畫都是按照“神”的形象而造的,當你的眼睛觸及它們剎那,你的手與“王逸少”的手緊緊地相握了,“神”就和你同在了,就開始和你一起工作,彼此相互認可,相互仰慕,相互欣賞,有一種心靈的感應,一種心照不宣的感悟。 是不是那些想追隨神(喜歡書法)的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去“神”接近呢?這很容易回答:你只要知道“神”所有的計劃,了解他造物的龐大,復雜,美麗和有序,就能隨時與他配搭,和他一起向著標竿直跑,不是去領賞或接受恩典,不是去為“神”工作,而是去做自己的工作,“神”的工作就是去幫助人們去完成他本來做不了的工作。與“神”同工首先要能夠領會“神”的旨意,用你的思想、方法、熱心、認真和努力,在“神”的幫助下去創造你的想造之物。想和“神”一起造物之前,人們首先要做好三件事,做這三件事不是為了今后拿你的大作與某個“書圣”作比較,而是為了去與“神”去建立一個隱密的聯結。 入殼。學書法都起始于對藝術之神的降服與奉獻。最簡單的試金石這就是臨摹,“神”通過他的“肉身”墨跡中的字法、行氣、章法去塑造訓練、鞭打管教他的信徒。凡是出于自己,不是出于傳統的,都不能進入他開辟的天地。因此,初入書法之門的人總是從一些普通或零碎的對一撇一捺的描摹開始,但往往會由于他對“神”之“肉身”過于刻意地模仿而“走樣”,導致“神”的靈性被而毀壞,“神”不再理睬他,他永遠也發現不了“神”。很多急功近利的人學了一些皮毛別出心裁去發明什么“丑書”、“民間書法”,故弄玄虛地“買拐”,結果真的瘸了,就像一個沒有受過精的卵,永遠困死在傳統堅固蛋殼中,并因此被消滅。每一個熱愛書法藝術的靈魂都需要進入一個被傳統文化禁錮的堅硬的外殼,否則,你生命的組織就沒有缽盂。 出殼。神是一種意念,你只要不斷用的心靈源泉去把他澆灌,他就會主動來與你“同工”,你不再是他的仆人或奴隸而是他的密友。你會對每一個細小的筆觸都會心領神會,不必言說,“神”是一種相伴,每當你的目光觸及那些古老殘卷時,總會產生一種溫柔、愜意而美好的意境,讓你如癡如醉,不斷的交流和接觸,就如同在不斷握手和感激。在它目前你永遠不會大吼大叫,你會用一生去慢慢地品茗,與天地之靈共鳴。就像鳥和鳥巢,彼此顧盼。遙相暉映。“神”是一種相助、相生,更是一種相思。當書法之門被你叩開后,你就會有一種永遠的牽掛。“神”這些“給力”的做法會使你很快“破殼”,像雞一樣在藝術荊棘中自由地徒步,擺脫傳統技法這個沉重的十字架。在自己書寫的字里行間展示神永恒的風采。 蛻變。雞離開蛋殼不是為了擺脫蛋殼,而是為了去孕育、孵化大量的具有自己的基因的蛋。是自我得到繁衍。學書法不是為了“效法”(前人或自然),而是為了“造法”。筆法和章法都是一種符合自然法則的秩序,它揭示了人類生命和自然的內涵和意義,然而,世間萬物都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各種秩序也處在變化中,書法之“法”的精髓在于“變”。學習書法的人們往往都是先“啃老”后“反哺”。 4、向誰啟示 古人通過書法告訴了世人什么?它能展現一種什么樣的哲理?一種什么樣的力量?在書法中你能看到什么?我能看到那些驚心動魄的事件和慘痛的教訓,就像讀策蘭的一句詩“你目睹了那些煙/來自明天。”就會去想,他看到納粹對猶太人的第一次大屠殺時悲慘的一幕。書法中有人類的苦難和孤獨。“神”的旨意是無法用語言去描述的,只能藉著啟示而得。“神”常會在一個人處于無助時與他不期而遇,相遇時它會把遠古的秘密和對人類命運的預言告訴他,把自己的力量借貸給他。這種力量需要用“佛眼”才能看到。這只眼睛不僅可以用來觀看萬物生長變化,還可以去諦聽:聽風、聽雨、聽先祖心靈之性情,以及萬物所深藏內蘊的感知靈性與宇宙構造之奧秘。此“眼”無事不知、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5】。 當兩股氣(天地之氣與人之元氣)合二為一時,神就“活”了,通俗地說叫“接地氣”。就是去把許多外在的、不屬你的東西化作你心靈的能量,從而跳出自己的世界,進入到一個更大的世界中。我把這種啟示視為“靈魂借貸”和“靈魂的讓渡”,向大自然和冥冥蒼生去“借貸”越自我的力量;請求蕓蕓眾生把自己獨特的力量讓渡給你,使你能上天入地、騰云駕霧、法力無邊有無數條生命。就像神話故事中“千手觀音”,她這一千只手都是想其他生靈“借貸”而來的,不過,不管何種“借貸或讓渡”都需要在“神”的“擔保”下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