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豐原 于 2014-1-22 23:00 編輯
鄭志剛美術評論“麻辣”語摘(1) 按:當下書畫評論界缺乏陽剛之氣,大概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考古學博士、美術批評家鄭志剛的文字,卻血性十足。在這樣透明而又辣穿心肺的文字面前,無論你喝彩,抑或冷笑、不屑、無視,都毫發無損其“悍然出擊”的固有氣質。
1,名氣大不大,賣得貴不貴,是一個中國畫家的“七寸”。在這兩項上無所作為,免不了要令人頓生“英雄氣短”之慨。 ———— 鄭志剛《畫家為什么要炒作》
2,我常常暗自訝異,卅余年來,中國怎么蜂群一樣冒出來這么多所謂的畫家?并且,長發濃髯的畫家們,揮舞著畫筆,如麥客之揮舞鐮刀,在“穴頭”招引之下轉戰南北、樂而無倦。 ———— 鄭志剛《畫家為什么要炒作》
3,畫家之所以喪失道德底線,完全是因為嘗到了無恥帶來的甜頭。 ———— 鄭志剛《畫家為什么要炒作》
4,一個畫家想把自己炒紅,就要在公眾面前大曝其光、大放厥詞。有人質疑吳冠中是這樣,范曾是這樣,陳丹青也是這樣,事實上,哪個畫畫的不想這樣?我們包藏炒作之心,臉上卻故作清傲高深,則毫端必然屎溺橫流。 ———— 鄭志剛《畫家為什么要炒作》
5,頂戴“范仲淹某代孫”、“齊白石私淑弟子”、“大風堂再傳弟子”、“某某畫派開創者”、“著名某某畫大師”、“最具市場潛力的若干大畫家”、“某某畫院特聘畫家”、“某某學府客座教授”等“盛譽”的畫家,在對阿堵物的無限饑渴與美艷想象之中,四處游走,干謁朱門。如斯亂象,識者幾為之嘔。 ———— 鄭志剛《畫家為什么要炒作》
6,朱關田的書法深受沙孟海影響,但沙書縱橫排奡、蒼辣奮迅的個性氣質,卻被朱氏演繹為構件萎縮、體貌支離、筆墨拘訥、狀如速寫符號的一己面目。說朱關田的行草書“局趣如轅下駒”,可能有失刻薄。但從其甚至連書界中人辨識起來都有難度的墨跡中,還是可以覺察出一種藝術家所特有的“感性因子”的先天缺失。 ———— 鄭志剛《鮑賢倫的“軟肋”》
7,陳振濂給人的感覺,或許就是由太聰明而導致的輕飄、由太“眼球”而招引的浮華。如果扯得離譜一點,陳氏在有意無意間違反了傅山“寧拙毋巧”的藝術兼處世方略,腳步太快了一點,表情太豐富了一點,口齒太伶俐了一點,身影太匆匆了一點。 ———— 鄭志剛《鮑賢倫的“軟肋”》
8,鮑賢倫近年來在書法創作上的“變法”,可謂改弦更張,與早歲書風判若兩人。這樣的現象,在清賢趙之謙與近人趙冷月身上都曾出現過。此般大跨度的變革,會使短時間內個性風標極端鮮辣惹眼,但也必然會留下因“極意造作”而導致的技法單調、面目生硬、內蘊粗疏等一系列麻煩。設若積淀不厚、學養不豐、功力不深、悟性不高,則很有可能在短暫瘋狂之后,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之地,甚至最終難免遭遇變法滑鐵盧。 ———— 鄭志剛《鮑賢倫的“軟肋”》
9,當上書協主席,表面上看是好事,但也很不一定。風口浪尖的位置,往往可能使一位有想法、有作法但沒心態、沒時間的潛力書家,在眾目睽睽之下,不數年而泯然凡庸。 ———— 鄭志剛《鮑賢倫的“軟肋”》
10,如果將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書協成立以來的中國書壇比作一段豐盈的甘蔗的話,那么,朱關田當屬飽飲甜汁者之一。 ———— 鄭志剛《鮑賢倫的“軟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