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4527|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謙和儒雅天然成 墨通秦漢石為金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12-11-26 23:46: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謙和儒雅天然成 墨通秦漢石為金
             —— 金石書畫家徐葉翎先生散記
常保成
    二十年前,初識金石書畫家徐葉翎先生。
        時值中秋,叔父家的小院里,月光皎潔,修竹婆娑,正助談興。先生談起王蒙的“意識流”,賈平凹的小說,余秋雨的散文,論點獨到,見地深刻。我深感驚詫,一位勤于臨池的書畫家竟會有時間讀那么多書!一位耕于古璽年愈六十的老者,竟對當代文學了如指掌!
        隨著交往的深入和對先生作品的了解,我仿佛尋到了先生不乏思想內涵、充滿生活情趣的金石書畫作品的創作源泉—厚重的文化底蘊,無怪乎先生總是淡然地把自己的作品歸結為“文之余事”。
    中國的書畫藝術家大多家學淵源深厚,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文化藝術啟蒙,先生亦如此。生于書香門第,祖父輩中不乏書畫造詣深厚者。與有“天下漢碑第一”之稱的曲阜孔廟比鄰而居,使先生的童年便置身于書法藝術的世界里。說起童年,先生總會提起孔廟里的《禮器碑》、《乙瑛碑》、《張猛龍碑》,廟墻外立滿的歷代名家碑刻。“那時候每走一步都會有名碑映入眼簾!”——說這些時先生總是沉醉在對童年的美好回憶之中。那些名碑在童年時就已深刻在先生的腦海里,無疑成了先生走向更高書畫境界的堅實基礎。
    2009年冬,曲阜師范大學舉辦了《徐葉翎師生書畫作品展》,在開幕式上,先生動情地稱自己的故鄉曲阜為“書法之城”。
    藝術家的人生歷程總是和國家的歷史進程密切相連。
        五十年代初,先生因家庭出身未能進入專業藝術院校深造,這被先生視為終生憾事。先生參加工作在曲阜總工會圖書館,有很多書可看,這實在是求知欲旺盛的先生之幸事。這期間主要隨享譽魯南的書畫家周鳳羽先生演習書畫。我想先生身上那種謙和儒雅,令人肅然的“民國文人范”多與鳳羽老人的影響有關。
        文革的疾風暴雨中,先生被放逐鄉野,懲罰似的勞動改造、無休止的政治迫害當然在所難免。但在先生平時的言談和書畫作品中,我們找不到怨言和控訴,所能見到的只有—“臟水不污人”,“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來趕集”之類的畫作,先生用畫筆記錄的只有那段不堪歲月中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可見先生的心靈是釋然與陽光的。
        2000年初先生創作了名為《飄渺孤鴻影》的國畫力作,謫居黃州的蘇東坡眼望滿天陰霾,臉上寫滿凝重與堅毅,留白處先生以水墨風格意臨了《寒食帖》。這類在先生畫作中極少見的人物畫題材,可能是先生那段歲月中處境和心境的寫照。
        文革十年,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窒息的文化荒漠期,憑著對傳統文化和金石書畫藝術的摯愛,先生艱難地跋涉于文化荒漠中,在藝術旅程中先生是幸運的,他總能在荒漠中尋到一眼眼滋潤藝術生命甘泉。在曲阜期間結識書法家蔣維崧、靳濤先生。七十年代初,兗州成立工藝美術廠,憑著深厚的書畫碑學功底,先生告別鄉土來到美術廠,做了“能為國家賺美元,自己身上沒飯錢”的臨時工。這是先生走向職業書畫家的第一步。
        那是一段痛并快樂著的時光——
        物資生活的匱乏和社會地位的低下是痛;與被齊白石贊為“頭頭皆能事”的花鳥名家付星伯先生,與白石弟子有“民國京城四大女畫家”的王若梅先生,與山西壁畫院院長李玉滋先生結下的書畫情緣是快樂的。
        先生經常談起王若梅先生借給他多幅齊白石真跡供他臨摹,回憶起與李玉滋先生共同捉刀治印的時光,在當今書畫市場里,我們還能尋到由先生題跋的付星伯的畫作。
        人生是矛和盾的有機組合。
        生活困頓的先生總能享受到藝術的饕餮盛宴。一九七四年秋,當先生叩開泰山腳下朱復戡先生寓居的小院門時,先生深知他叩開的是金石書畫藝術的恢弘殿堂。朱復戡何許人?他是被中國的文化荒漠近乎湮沒的當代金石書畫大師。大師年少時便名震浦江兩岸,一代金石書畫宗師吳昌碩稱其“小畏友”。享有“五百年來一大千”聲譽的張大千欲拜其為師,因年齡相仿而作罷,但對朱復戡卻不吝贊譽之辭:“所見近代名家書畫篆刻,能超越時流直入周秦兩漢晉唐,镕合百家,卓然開一代宗風者,唯朱君一人而已”。造紙大王汪統變賣萬貫家產購得田黃雞血,求朱復戡治印。朱復戡可謂是民國書畫界的一大傳奇。
    先生當學之年治學于東方圣城曲阜。正值盛年又在文化名山,五岳獨尊的泰山腳下負笈朱門,這兩處堪稱中國的文脈極盛之地,做為先生藝術人生的重要坐標,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種天意。
        對于自己的從師經歷,先生很少談及,我藏有一幅先生以大篆書寫的朱復戡的七絕詩:
神馳珠穆接云天,
欲上奈何腿不前。
幸得名師推妙手,
會當飛步攀峰巔。
        先生特意將原詩中的“幸得名醫推妙手”,改為“幸得名師推妙手”,改這一字全詩便體現出先生負笈朱門后的滿足與自得。  
        我展室有幾幅先生七十年代初至今的書作,從中能清晰地感受到先生從師前后的書風由雋秀飄逸向剛勁雄強,充滿金石氣、書卷氣的演變脈絡,尤其大篆和治印作品,更具朱復戡的神采和氣韻。
    一九八九年朱復戡先生仙逝,先生最早在《書法雜志》、《人民日報》上發表緬懷先師的文章。為籌建朱復戡紀念館,先生和幾位師弟日夜操勞奔波,在濟寧市建起了國內第一座朱復戡紀念館,成立朱復戡藝術研究會,出任副會長。隨后又以古稀之身,南下上海編輯整理恩師遺墨文稿。由先生和幾位師弟主編的《朱復戡篆刻集》、《朱復戡墨跡遺存》五卷分別由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以精裝本刊行。先生生活簡樸,卻命長子文兵不吝重金收購恩師遺墨。甚至用珍藏多年的李苦禪畫作換回恩師的作品。其師生情誼可見一斑。2011年冬先生遷入新居,有一件事是先生必須親自做的,把恩師的照片擺在書房的顯要處,把恩師的墨寶掛在客廳的正中央,今后仍可與恩師終日為伴。
        我無力敘述先生與恩師的深厚情感,特摘抄先生在恩師百年祭時的祭文,以補本文之拙。
泰山嶷嶷,揚子湯湯。
偉載我師,神州之光。
毓秀梅墟,崢嶸滬瀆,
一來山左,高標齊魯。
九龍寶鼎,千文洋洋。
名傳海寓,衣被門墻。
篆刻金石,書畫墨香。
神而兼妙,至精至疆。
功追羲獻,等閑鐘張。
藝林獨步,唯師無量。
岱宗何崇,東溟何滄。
先師道澤,千秋流芳。
    先生詩、書、畫、印、文俱佳,在中國經歷了幾十年文化斷層的今天彌足可貴。2010年先生近20余年的李白、杜甫寓居兗州的課題研究終于結出碩果,出人意料的完成了《東魯尋蹤說李杜》的寫作。先生拿手稿給我看時,說實在的我看不下去,滿腦子想的是先生得多少不眠之夜,才能完成這洋洋30萬言的專著?先生治學嚴謹的近乎苛刻,需要怎樣的毅力去查閱資料,窮盡典籍才能完成這項工程,畢竟是一位75歲的老人。2011年1月,兗州市政協舉辦了隆重的徐葉翎先生《東魯尋蹤說李杜》首發式。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薛天緯題詩為書增色,副會長葛景春親為作序,對該書的學術價值給予充分肯定,并為先生“不知老之將至,在當今一切向錢看的市場環境中,屏除外界干擾沉下心來,一心埋頭做研究工作”而感動。這種超越了實際功利的學術精神,不正是當今居于廟堂的學者們逐漸缺失的學術之魂嗎?
   《東路尋宗說李杜》是當代李杜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學術性和文學性很高的佳作,在兗州學人們20多年的李杜研究中無疑具有總結性和里程碑意義,為兗州的地方史研究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先生七十有八,身健氣朗,每日筆耕不輟,佳作頻仍。無需過多祝愿,中國文化詮釋長壽有“仁者壽”、“善書者壽”之說,這兩者先生占全了。
2#
發表于 2012-12-2 11:24:33 | 只看該作者
泰山嶷嶷,揚子湯湯。
偉載我師,神州之光。
毓秀梅墟,崢嶸滬瀆,
一來山左,高標齊魯。
九龍寶鼎,千文洋洋。
名傳海寓,衣被門墻。
篆刻金石,書畫墨香。
神而兼妙,至精至疆。
功追羲獻,等閑鐘張。
藝林獨步,唯師無量。
岱宗何崇,東溟何滄。
先師道澤,千秋流芳。
3#
發表于 2014-6-17 10:22:37 | 只看該作者
拜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10:18 , Processed in 0.2751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