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9129|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學術講演)關于東西方文明的演進與融合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fā)表于 2011-10-19 12:36: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學術演講:



                           關于東西方文明的演進與融合



                                     朱中原

   

    非常高興跟大家認識,我是第一次來到新疆,但是我對新疆,尤其是對西域這個地方懷著深厚的感情。我的很多朋友都是新疆人,而且我的有些朋友還是從新疆走出來的畫家、書法家和作家。我覺得新疆這個地方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邊疆之地,它曾是中國文化、東西方文化最為繁盛,而且交流最為頻繁的地方,所以在這個地方誕生的一些東西,它可能是我們今天乃至今后我們更多的人應該去研究和關注的。但是新疆的文化、西域的文化現在大部分基本上還停留在地下。有句話叫中原文化在地上,西域文化還大部分埋在地下。當然,隨著20世紀考古學的發(fā)展,讓我們西域和新疆的一些地下的東西慢慢慢慢呈現出來了,但是這些發(fā)現更多的首先還不是我們中國人,而是瑞典人,比如說斯文赫定,德國人,比如說英國人斯坦因,還有日本人橘瑞超和大谷光瑞,等等。

    我們從今天的角度來講,這些人從西域掠走了一些我們的文化遺產,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講,如果沒有這些人,也許我們的西域文化還永遠沉睡在地下,或者是被破壞掉,尤其是絲綢之路。

所以今天我講的這個主題是“東西方文化的演進與融合”。

在我們很多人的觀念里,可能都會存在一個思維定式,以為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是絕對對立的,甚至是絕對沖突的。亨廷頓有一本書叫《文明的沖突》。他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就是“文明沖突論”。我覺得我們今天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人類文明的進程實際上不應該完全是沖突的,更多的是融合演變,東西方文明實際上在人類漫長的發(fā)展過程當中是處于長期的變化狀態(tài)的,我們應該用一種變化的觀點來看待這種人類長程的進程。實際上,我們巴音郭楞自治州這個地方,就是東西方文明演變的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它處于絲路南道。這個地方,無論是人種、民族、宗教、文化習俗、藝術等,都是中西融合的。

    人類的文明,我覺得從總體角度來看,不妨可以分為幾大塊,就是藝術、科學和宗教,這幾大塊表面上看來他們是分離的,絕對的分離的,但是實際上他們是有很多的融合的,就像東西方文明一樣,就像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波斯文化一樣,他們都不是絕對的對立和隔閡的,而是有很多的融合。

    我為什么要講藝術,要把藝術、科學、宗教和我們的文化要結合起來,一個是對于人類文明的考察提供多學科、多角度的新視角。第二個是打破一種二元化或者是一元化的絕對性的思維,就是非此即彼,或者是此優(yōu)彼劣,或者是此劣彼優(yōu),要不是東方文明要優(yōu)于西方文明,要么是西方文明要優(yōu)于東方文明。這個不能籠統地這么看。第三個是對我們考察西域文化與文明有著很重要的參考作用。在我們傳統的文人的視野里頭,包括在敦煌玉門關以西都是一片荒漠之地,那都是沒有任何文明的痕跡的,甚至是沒有文字記載的。這個只是在考古學發(fā)生之前,但是在考古學發(fā)生之后,我們的觀點應該改變了。人類的文明它實際上是從慢慢地從地下往地上有這么一個過程的。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所說的宗教,當然我們在這個地方談宗教似乎有點不合適,但是我所說的宗教是更廣義上的宗教,就是一種精神信仰和精神崇拜。我們現在的中國人是沒有精神信仰的,我們信仰的是什么?信仰的是權力,信仰的是金錢,信仰的是娛樂明星,我們把這些作為一種崇拜,但是實際上我們中國原生態(tài)的文化里邊是有精神信仰的,是有這種原生態(tài)的崇拜的。比如新疆和田這個地方盛產玉,玉文化波及全國。但是和田的玉文化并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早在五千年前的商代就有了。在河南安陽小屯村婦好墓的考古發(fā)掘中,考古人員發(fā)現了大量的玉器、玉璧和玉琮,這些玉器,經過科學鑒定,是來自于新疆和田。也就是說,當時在五千年前,中原與西域之間就已經通過玉,建立起了聯系。這比絲綢之路還要早好幾千年!而且,玉文化最主要還是起源于宗教祭祀,當時的巫師,即貞人,就是用玉器來作為主要的祭祀對象。玉器上的圖案也是神靈的圖案。由此可見,原始崇拜在玉器上體現得十分明顯。

但事實上,原始崇拜并不僅僅體現在玉器上,玉器只是王室貴族的祭祀之物。原始崇拜,包括我們上古時期對于日月的崇拜,對鳥、對魚、對馬、對龍的崇拜,我們從古老的文字刻符里面都可以找到這些痕跡。我們中國漢字的演變里邊其實就包含著人類的精神崇拜的這么一個軌跡。因為時間關系我沒有來得及做一些課件,找一些圖片,實際上這里面有大量出土的考古圖片作為例證。還有對于我們原始人類的巫術崇拜,巫術崇拜也可以說是鬼神崇拜,這個鬼神崇拜是在原始社會人類對于自然的認識還處于模糊狀態(tài)下的一種精神信仰,他必須要有一種精神寄托,我們現在說中國有56個民族,實際上根據我的了解,中國遠遠不止56個民族,有幾百種、上千種。每一個族幾乎都能構成一個宗族的集團,每一個宗族集團都有它自己的崇拜。

    你比如說楚人崇拜什么?他崇拜鳥,崇拜魚。還有直到現在為止,中國大西南的很多山區(qū)里面,那里還生存著原始的居民,他們常年沒有走出大山,雖然說他們生活非常艱苦,他們的生活都是處于我們全國GDP消費的最低層次還要往下,一年四季沒有走出過大山,沒有見過縣長,沒有見過縣委書記,連我們的國家主席和總理都不知道是誰。但他們的生活非常純樸,他們具有原始的婚喪嫁娶和宗教習俗,他們每天都與音樂、與舞蹈、與宗教崇拜生活在一刻。

    關于巫術崇拜,比如湖北,湖北是巴人的發(fā)源地,就是在今天湖北恩施州巴東縣一代,靠近長江邊,與重慶接壤。巴人的起源是很早的,巴文化和蜀文化比,巴文化更具有一種強悍性,他的原始的生存力是非常旺盛的。所以說現在的重慶人,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沒有重慶人,他的性格里多少都帶有一點點巴人的元素,巴人崇拜巫術,我們最早的古文字里面這個舞蹈的“舞”字,它的篆書的寫法大家,和武術的“武”字,還有巫術的“巫”字,他們的筆畫形態(tài)基本都與武器有關。而且,巴人的巫術崇拜本身就是以舞蹈作為載體的,他的舞蹈并不是我們現在的舞蹈,他的舞蹈是很強大的很有震撼力的,也可以說是一種武術。據歷史記載,在秦人攻打巴人的戰(zhàn)斗中,秦帝國是非常龐大的,他的武力遍布四方,秦人的軍隊一度打到了長江流域以南的貴州一帶。當時巴人的勢力還不是很強大,但是他要如何對付龐大的秦軍呢?當時還不屬于秦朝,就是秦這個部落,他通過什么?他一沒有強有力的武器,他的武器是不如秦的,因為秦人在武器上是非常先進的,他擁有很龐大的交通工具——車馬,我們看到,現在出土的很多秦的墓葬里面都有秦人的大型車馬。另外,秦人的起源是起源于我們西部,就是西戎,他跟我們西部少數民族保持著很密切的往來,所以他能夠通過他的文字,通過他的先進的文化跟胡人這些少數民族交換鐵器,所以他有很龐大的武器。但是巴人沒有。那么在一次戰(zhàn)役中,據說巴人就是通過巫術打敗了秦人,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是這種文獻記載現在已經得到了考古學的證明了。現在在湖北長江流域出土的一些大型的墓葬里面都有這種關于原始巫術的一些證據。就說明巴人確實利用巫術戰(zhàn)勝了秦人強大的軍隊。

    這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就說明精神信仰的力量。它并不是說是一種迷信。信仰是什么東西?信仰是人的內心的一種精神的支撐,并不是說宗教信仰,或者是說原始的崇拜,它是一種迷信。我們內心的強大勝過了外在武力的強大。這個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里面是有很多的例證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中國文化在上古時期,在先秦時期,在秦漢時期,乃至是隋唐時期,我們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我們國際史學界有一個觀點就是,人類文明曾經經歷了幾次樞軸時代,就是文化的軸心時代,人類文明的飛躍時代。我們中國的先秦時期就是第一次軸心時代,它可以和古羅馬文明、古希臘文明、古埃及文明,和任何文明相媲美,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中國的文化曾經輻射海內外,但是中國文化相對于其他文明來講,它本身不具有太多的體系性。中國文化的優(yōu)點在于具有很龐大的輻射力和包容性。我們現在的東南亞很多國家都還在用中國的漢字,我去過韓國,跟他們做過多次交流,韓國人一直宣稱我們中國用的宣紙是韓國人發(fā)明的,端午節(jié)是他們發(fā)明的,這個觀點引起了我們中國一些文化學者的強烈反彈,也進行了很多論戰(zhàn)。這個也從另外一個層面說明,中國文化確實是輻射力太強大了。

既然我們講東西方文化的演進與融合,那么到底是怎么演進、怎么融合的?事實上,在西域這個地方就有很明顯的體現。你比如說小河墓地出土的樓蘭美女干尸,樓蘭美女的出土不但震驚了中國的考古學界,而且震驚了全世界的考古學界,震驚了全世界的人類學界。因為樓蘭美女的人種,經過科學的檢測,她是屬于歐羅巴人種。事實上,在小河墓地出土的女尸群中,幾乎都是歐羅巴人種,在我們新疆這個地方,屬于歐羅巴人種的應該說有很多很多。這個說明什么問題?遠在兩千年以前,也就是張騫通西域以前,即絲綢之路開通以前,就在這個地方出現了大量的歐洲人,那么歐洲人是怎么過來的?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人種?這都是今天我們值得去挖掘的。斯文赫定他為什么多次來到樓蘭呢?他為什么要多次來到新疆呢?就是因為他覺得在新疆在樓蘭在塔克拉瑪干大漠,有他們西方文明的影子在里面,所以他要來找找他們西方文化的影子是不是在這兒,所以隨著后來的一些考古發(fā)現,再加上小河墓地的樓蘭美女歐羅巴人種的觀點的出籠,在中國的文化學界也引發(fā)了一個爭論,中國文化到底來自何方?或者是我們的東西方文化到底是誰先影響誰?誰來自于誰?這里邊肯定是有影響的。但是到底是哪個更優(yōu)哪個更劣,或者是哪個傳給了哪個?有些人說中國文化西來說,這就是證據之一。

還有一個證據,我是最近剛剛看到的一個資料。

    我昨天看了一個材料,我們新疆不是盛產葡萄嗎?我們一說起新疆,到了新疆要說水果的話,那有名的水果太多了,但葡萄就是最著名的。但我看到一個材料,根據考古資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區(qū)是小亞細亞里海和黑海之間及其南岸地區(qū),大約在七千年以前,就是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qū)進行了葡萄栽培,那么在吐魯番盆地發(fā)現了這條古葡萄藤,表明在絲綢之路開始以前,這里就已經開始了一條葡萄之路,葡萄之路還不是說在張騫鑿通西域之后,而是在之前。在看到這個證據之前我曾經做過一個假設,我們的絲綢之路雖然說起源于兩千年前的漢代,即在張騫那個時代。但是根據我的判斷,我做了一個大膽的預測,在張騫通西域之前,西域這個地方和中原這個地區(qū)和我們的西亞和中亞地區(qū)就已經存在著很密切的聯系。當然這個我只是作為一種設想,當時還沒有一些有力的證據,但是這次來,我無意中發(fā)現了一個有力的證據。

    也就是說,這條甜蜜之路,沿途的古希臘、古波斯都曾經創(chuàng)立過燦爛的文明。多數歷史學家還認為,波斯還是葡萄酒的原產地。這個東西是值得大家去爭論的。我覺得這些文化的爭論我們要拋開單純的文化的界限,我們就是要本著科學的證據來證明一些問題,這個就是作為一個由頭。

    我們要說到東西方文明的這種演變和融合。任何一個東西要演變,它要發(fā)生變異,它要發(fā)生這種變化,必然和另外一種文化之間肯定會存在很多差異,這種差異里邊又有很多可以互補的,或者是可以進行互相影響的一些東西。那么這就要我們首先明白,我們中國的文化特質是什么?我們中國的文化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化?我們現在,一般都說中國文化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統一了中國數千年,我們在儒家文化之下又產生了很多價值觀,所謂的禮儀,儒家的禮儀,儒家的倫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們儒家的一些宗族文化,在我們的鄉(xiāng)村它形成了一種鄉(xiāng)村權力格局,每一個鄉(xiāng)村在傳統的時代,我們沒有像現在的這種格局,它是由什么作為裁判的?就是由宗族的族長作為象征性的最高權力長官,但是族長或者是一個宗族的首領,他又不是實質上的最高權力者,他是一種精神領袖,他起著維護這么一個小范圍的團體勢力的作用,他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說政治、社會秩序、生活,乃至包括很多鄰里吵架,什么叔嫂通奸啊,什么公公扒灰啊這些事情他都干預。這些事情往往通過現在的法律很難解決,我們現在看到很多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尤其是在湖北,尤其是今年以來,在中國的湖北巴東地區(qū)就發(fā)生過很多的這種刑事案件、民事案件,比如說老百姓圍攻公安局,或者把哪個公安局長給殺了,或者一把火把鎮(zhèn)政府給燒了,這樣的事情今年是時有發(fā)生,這樣的事情通過法律往往幾個月都破不了案,半年破不了案,一年兩年破不了案,三年五年甚至也破不了案,到最后不了了之了,但是在傳統的中國,他可以通過我們由一個宗族的首領說話,我在我這個轄區(qū)內發(fā)生的事情,我來自行解決。他通過精神影響力他可以做到,人家都服他。為什么都服他?我覺得除了權力之外,他還有一種文化和精神的權威。實際上他一個人充當了很多人的功能,中國的文化不像現在的西方文化分成很多領域,他是一個人管多個人的事情。我們現在如果是哪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哪怕是鄰里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哪家的東西被偷了,哪里殺人了,你去找公安局、找政府,要么是不立案,要么是立了案辦不了。就是用現在的行政權力和法律無法解決。但有時候用傳統的儒家文化影響之下的方式往往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想在我們現代的法治社會、法治國家,如果還是一味地遵循過去那種方式,不一定是個好事情,但是如果我們在現在法治國家的基礎上,適當地加入一些儒家的東西,用儒家的文化的信條來解決,也許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剛才說到儒家文化,支撐中國儒家文化的有很多因素,實際上魯迅對我們中國的封建文化他研究得很深,看得很透,轉了一大圈之后得出兩個字“吃人”,當然魯迅他的說法如果單純地拋開其他的因素來對他這個觀點進行評價的話,也許覺得有點偏激、有點突兀。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里面也有很多優(yōu)秀的因素。但是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他是看得很深的,他是在深入傳統,深入進去之后得出的一種結論。

實際上我們現在理解的儒家文化和真正意義上的儒家文化,還是有很大差別的。真正的儒家文化實際上在漢代、東漢以前就已經消亡了,東漢以后隨著董仲舒、賈誼、轅固生這些這些御用的官方知識分子的出現之后,儒家漸漸的和法家、道家融合,成為了統治者的意識形態(tài),即所謂的政統,就是政統和道統的合一。本來原典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其實有更多的一致性。孔子講“天命之為性,率性即謂道。”就是人性與天性、人性與自然性的合一。從這個角度講,原本的儒家和原本的道家實際上是一致的,就是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現在的和諧文化也是發(fā)源于對傳統儒家文化的一種詮釋。原典的儒家主張是人要對天尊重,所以稱天子。君命神授,皇帝還不是最高的主宰,最高主宰是天。這實際上是對君主的一種制約,但是到了漢代以后,天下老子第一,皇帝說了算,皇帝要殺誰就殺誰,他的皇權不再是天授,但是漢代以前基本上皇帝的權力是天授于你的,你皇帝也不是最高的主宰,你皇帝只是上天派給你的,你只是來行使我賦予你權力的,如果你這個權力行使不好我就要懲罰你。當然這只是一種倫理觀。比如中國周朝的時候就是天時大事,列國分封,到了東周時期,諸侯的權力已經達到頂峰了,周王室到了后期是非常腐敗了,諸侯并起,也要爭奪權利,這些諸侯們就要通過用一種天的理念來支撐他的政治,這時,正好中國有一批在原來他們是各個諸侯國的貴族知識分子,像孔子、孟子、韓非、商鞅等等,但是隨著時局的發(fā)展,他們的社會地位開始下降,最后只得游走列國,開始靠自己的知識和思想謀生,到這個時候,這些知識分子就開始反思了,開始反思這個社會,開始反思原來的一套理論,原來的一套體系是不是正確的?所以說在春秋時期達到了中國思想界的最繁盛的時期,出現了這些文化人,當然,這些文化人也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知識分子。

而到了漢代,尤其是東漢以后,隨著儒家文化的變異,儒家、道家、佛教的這種融合已經大大的政治化、上層化了,中國也產生了一批真正維護封建統治的群體,這個群體就是所謂的士人群體,這個群體就是維持中國封建社會三千年不倒的一個重要的群體。這個群體它是一批有精神理想和文化理想的人,然后有專業(yè)的知識技能的一個群體。他們通過察舉制、征辟制、以及隋唐以后的科舉制,由平民階層慢慢地成為中國封建統治的核心力量。他們這群力量跟皇權,跟貴族權力和外戚宦官勢力,形成了一個多足鼎立之勢,正是由于有了這個群體的出現,才使得中國的封建文化它不光是糟粕,它還充滿了一些力量,它還充滿了一些希望,中國歷史上出現了那么多文人,這些文人騷客,他們在得意的時候為國家建言獻策,但是在失意的時候發(fā)發(fā)牢騷,寫了很多的詩歌,像屈原、李白、蘇軾、文徵明、徐渭這些人,形成了一種封建的文人文化,所以說中國的文人文化,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也是一種“騷”文化,“騷”實際上是一種精神,像屈原的楚文化就是典型的騷文化,浪漫主義,浪漫主義又不是與現實絕對的割裂的,屈原整天暢想于神的世界里,實際上他生活在現實生活之中,他的精神是非常的痛苦的,所以說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往往是不分離的,這是中國藝術、中國文化的一個突出的特征,在現實的權力之下誕生了這種中國精英的文人文化,這個是中國文化區(qū)別于西方文化的很重要的特征。

    那么說到禮儀文化,中國的禮儀,中國人自古就講禮儀,我這里講的禮儀文化和現代人講的禮儀還有些不同。我們現在講的禮儀一般就是說做個什么事情,尤其是發(fā)生一個公共事件,要進行什么樣的規(guī)程,我們開會要干什么,怎么坐、怎么安排座位,誰先發(fā)言、誰后發(fā)言,這些是現代的禮儀,這個是學中文、學文秘的要懂得的一個基本的禮儀規(guī)范。但是我說的禮儀文化它還不同,這個禮儀文化涉及到中國原始的儒家文化,這個主要是在秦漢和三代時期,就是夏商周時期產生的,我們的玉文化,青銅文化,我們的宮殿建筑都是跟禮儀有關系。皇帝每次舉行大型祭祀的時候,或者是祭祖的時候都有很繁瑣的禮儀規(guī)程,有這些禮儀規(guī)程就必須有固定的場所,像北京的天壇,就是皇帝進行冊封、祭祀的重要的場所。這個叫祖祭。另外還有一個郊祀,就是在郊外進行的一種祭祀,這個是跟祭奠亡靈有關系的。這個是中國的禮儀文化。這個我后邊要涉及到一些。

    那么西方文明是怎樣的?我們現在其實對西方的理解,我們大部分中國人對西方的理解還是偏于有點狹隘或者偏激。整個西方基本上是發(fā)源于以西歐為主的這種文明,它是一種更注重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的文明,我們現在一講到西方就是西方的技術,西方的科技很發(fā)達,具有侵略性,有些中國學者說,西方有“三片”,芯片、恐怖片、這樣那樣的片,“三片”對中國的“三和”文化構成了對立和沖突,也構成了侵略,我覺得我們西方的“三片”文化對人類文明恰恰是一種促進。在西方的工業(yè)革命以前,中西方文明是各有優(yōu)劣,尤其是中國的文化有很多西方所不及的,但是西方近代工業(yè)革命、科技革命以后,中國落后了,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有很多人會說,西方文明是侵略性的,戰(zhàn)爭性的,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其實,任何文明都有一種戰(zhàn)爭的成分。中國最早的原始部落之間,包括華夏民族的祖先,華族和夏族,也是互相戰(zhàn)爭的,誰贏了誰就坐江山。另外,侵略性、戰(zhàn)爭性不是西方文明的本性。版圖擴張,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一種必然,是一種自然而言的結果。為什么?因為西方科技進步了,科技進步之后,他感覺到很多原料、很多能源都不夠用,工業(yè)發(fā)展的場地也不夠用,這怎么辦?那就要擴張。說到擴張,西方也有支持擴張的先進技術和人才。西方國家的版圖為什么會迅速擴張?這與西方出現了很多環(huán)游世界的地理學家、探險家和考古學家是密不可分的。像斯文赫定,他都是屬于英國皇家探險隊成員,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受皇室支持的,而且他有冒險主義精神。他們往往不是為了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國家利益,抱著一種文化使命。但中國卻沒有這樣的人。中國人不喜歡冒險,沒有冒險主義精神,所以中國沒有真正的資本主義精神,這你不能怪別人,也不能詆毀人家資本主義。中國就是喜歡不斷地把自己輸出,尤其是明清以后,喜歡在世界人面前顯擺。這就是中國近代衰落在文化上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文化里邊還有一個什么?文化神秘主義,主要是受印度梵文文化的影響。印度文化里面很多重要元素都是在中國,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里對中國有很深的影響。佛教,我們都知道,玄奘西游到印度西天去取經,但是玄奘西游的時候,印度的佛教已經處于衰落的時期了。佛教衰落的同時就是印度教的崛起,印度教跟佛教不一樣,佛教講究眾生平等,然后講究佛祖對人類對現世人生的一種救贖。

    印度教又不同。印度教它給人的是一種種性文化,就是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一個是人生來就不平等,這個話題有意思了,我們現在也是一樣的經常會問,我們的工作不如意的時候,生活不如意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問這個世界對我真不公平,很不公平,為什么其他人能夠吃好穿好,能夠有好的工作,或者是能夠有這樣那樣的成就?為什么我就沒有?為什么別人能夠娶個好老婆我就娶不到呢?為什么別人能夠嫁得好我就嫁不了?為什么別人的小孩能上清華、北大,我的小孩就上不了呢?類似這樣的疑問我相信在我們每個人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因為我們都生活在現實中,我們都是凡人,我們經常會問,人生來到底是不是平等的?要按照印度教來說那就是不平等的,種性文化。你既然生下來上天就賦予你,你就是這么一個命運,你就是生活在這么一個層面之內的。如果說你的生活有不如意你也不要去抱怨,你也不要怨這個社會,也不要怨這個世界,所以說到現在為止,要說窮人,我們中國的窮人也很多,富人也很多,但是印度這個國家的的貧富差距也許比我們中國還大。你到了印度之后,你會發(fā)現人真的不像人了,我有時候回了四川之后我就有這種感覺,因為四川人太多太多了,我以前上學的時候,還在上大學的時候,每年春節(jié)回家的時候,尤其是坐火車,坐幾十個小時的火車回老家,一到四川感受到四川人就跟螞蟻一樣。但是你從另外一個層面想,他們?yōu)槭裁催€這樣勞碌奔波呢?他們?yōu)槭裁锤靼蔡烀兀窟@里肯定有一些東西在里面。實際上印度比我們國家的狀況還要嚴重,印度到處是窮人,你隨便坐一個車,印度的大敞篷車里面外面,里面要裝三四十個人,車頂上、兩邊、外邊、有時候人都快到輪子了,印度人很多就是處于這么一種狀態(tài)。還有很多印度的窮人過的是叫花子的生活,到處都是叫花子,到處都是跟你要錢的。印度的貧民窟也很多。但是你會發(fā)現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跟我們中國人不太一樣,你會發(fā)現不管他們處于哪個階層的人,他們的臉上都是笑嘻嘻的,這跟我們看到我們文革時期還不一樣,文革時期的老百姓哪怕是餓得一天三頓都沒有飯吃,都快餓死了,拍出來的照片還是笑呵呵的。這也是一種精神控制的結果,因為那時的老百姓還相信黨相信毛主席。當然這是一種愚弄。但是印度的這種狀態(tài),是一種普世性的文化之結果。他們有一種樂天知命,或者是印度的宿命觀有很大的關系。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我們都生活在現實中,尤其是中國人,我們怎么可能整天的生活在宿命之中呢?我們要是生活在宿命之中的話,我們怎么發(fā)展,這樣的心態(tài)肯定也是不對的。這就產生一個矛盾,很多人就說你這個不是矛盾的嗎?你到底要讓我們積極的生活還是消極的生活?到底要用一種什么樣的生活觀?我想這兩個其實并不矛盾,怎么講呢?我一直講一句話,就是人要知足,但是要永不停留。實際上意義不同。在不同的心境和環(huán)境下,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文化心理。當我們身處磨難的時候,我覺得我們應該有一種樂天知命的心態(tài),像印度教的這么一種觀念,也許這就是上天的命運,不要去抱怨,但是另一方面呢?面對現實,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我自己其實也是這樣的。

    我給大家講一個我自己的故事。我是中國四川農民家庭的一個兒子,我父親當年是村里邊的小會計,當時也是處于文革時期,一個小會計算是一個小官了,但是我父親因為不善于應酬,不善于奉迎,就被村里面幾大員排擠,然后造成了我們家長期的貧困。我經常跟人講,我說我這個人是三無人員,無身份、無背景、無地位,我相信很多中國人跟我一樣。我父親當年18歲的時候他就已經長得非常的壯實了,身體也很好,一頓能吃幾大碗的米飯,他那個時候是村里面勞力最好的,很多人就看上他了,就給他說媒。我父親跟我說當時給他說媒的說了18個女人,這18個女人都很好,就是各有各的好,現在看來如果說要后悔的話也許可能都還覺得心有余悸,但是我父親當時都沒有看上,我父親唯獨看上了我母親,我母親長的一般般,而且我母親當時的生活,她是一個大家庭,生活環(huán)境更差,我母親當時是生活在山上的挖的山洞里面,這個山洞不是山頂洞人,山洞是當年村里邊抓壯丁的時候,為了躲避國民黨抓壯丁然后在山上挖了很多很大的洞,這個洞口很小,一般人上不去的,但是里邊很大,全村的人都住到里面去,就是為了躲避抓壯丁,里面到現在為止都還有很多石灶、石凳。我們小時候還經常跑到里面去玩。壯丁抓完以后,我母親他們家沒有住的地方,就住在山洞里面。我母親經常笑話我父親的時候說,你有什么本事?你現在還不是個農民嗎?你一輩子還是個農民啊。我父親就說那當年我要是不把你從山洞里面接出來的話,你現在可能還在山洞里呢。

    就從這個說明一點,我父親他們的心態(tài)都非常好,他們的婚姻觀、愛情觀非常的樸實,我父親當年的體力是很大的。當年他一擔能挑三百多斤。因為四川紅薯特別多,四川那個地方物產又豐富,甘蔗多,紅薯多,水果多,我父親他們就挑著紅薯去縣城賣,我們村里邊離縣城很遠,又沒有公路。去縣城,走一晚上的夜路,村里邊距縣城大概有20公里路,一晚上一個來回,就是這樣的生活。

    那時一擔紅薯能賣幾個錢?現在紅薯仍然很便宜,我們在城里面吃的烤紅薯都是很貴的,不論哪個城市,一個烤紅薯不論是按斤算還是按個算,大概至少一塊錢一斤。當年的農村的紅薯能賣多少錢一斤?一分錢一斤,現在也不超過一毛錢一斤。不光是在四川,在全國很多農村都是這樣。可能在座的諸位有些從農村出來的有些體會,因為我是從農村出來的,所以說我深有體會。所以當時過著這么一種生活。當時我父親家里面也窮,一頓飯里邊如果說能喝上一頓粥或者是糊糊,那是非常幸福的,現在當然我回想起來覺得玉米糊糊很好吃,能吃上一頓就非常不錯了。我父親家里邊很窮,我爺爺是一輩子犁牛的,54歲去世,去直之前吃了一碗飯,然后就倒地了,腦溢血,送到醫(yī)院去,正好是星期天,醫(yī)院不上班,大家知道中國的醫(yī)院是怎么樣的情況。中國的醫(yī)院是老百姓抱怨最多的,現在的醫(yī)療問題,也許在我們新疆這邊可能我們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這個問題,解決的可能比其他地區(qū)要好。當時也一樣的,星期天你甭管發(fā)生什么情況,人家不上班,不上班怎么辦?等死。過了八個小時之后,我爺爺去世了,留下了八百塊錢,當時的八百塊錢是什么概念?就是留給我父親的。所以他們就是從這樣的生活過來的。

實際上我就講,我們每個人我們都生活在現實之中,我覺得我們要有精神,其實我從小到現在我小時候三年級以前我是特別貪玩的人,上學的時候我要我父親從早到晚陪著我背著我去,然后我上課的時候要陪著我坐在一起(眾笑),然后父親一走我就跑到林子里面躲起來了,家里邊人找不著,老師也找不著。后來還有人開我玩笑說,你又躲到哪里去了?但是,突然從三年級以后,我就突然頓悟,我就發(fā)現父輩他們真的是很不容易,而且我們整個那一代都不容易,不光是我父親,那一代人都不容易,我就覺得我要好好讀書,我要寫字,我要把字練好。抱著這么一種理想,于是,從小學到高中,我從來沒考過第二名,都是第一名,老師學生都特別喜歡我,幫助我。從中學到現在我發(fā)表了很多的文章。高中的時候第一次在四川省的《招生考試報》發(fā)表第一篇文章的時候,稿費是50塊錢。50塊錢是什么概念?當時是震動了整個校園,很多人問我你的稿費怎么花?稿費準備怎么請人吃飯?當時50塊錢確實能夠好好地吃上一頓了。我舍不得,我就吝嗇了一下,我把錢拿回去了,交給我父親了。我說爸爸你當年沒有實現的我實現了。我父親也愛寫點小文章,喜歡書法,但是發(fā)表不了,他那時就是那種文革式的在我看來一點都不入流的文章(眾笑)。他看到之后很高興,說,50塊錢能夠吃多少肉,不得了!所以當時就是這么一種狀態(tài)。

我之所以要拿自己舉例,我是想說明,宿命論和眾生平等論,在我看來都是統一的。你的出生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老天對每個人都是相對公平的。當年整我父親的那個村支書,他的兒子突然在年三十那天中午,觸電死掉了,有的說是觸電死的,有的說是得急病死的,有的人說,不管怎么死的,那都是報應。是不是佛教里講的因果報應,我不知道,其實這件事我早已不當回事了。我只是說,人要正確地看待自己。你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你能成為什么樣的人,不能成為什么樣的人,這都是命運。不必因為自己成了而驕傲,也不必因為自己沒成而怨天尤人。我說,我們的命運,既掌握在上天也掌握在自己手里面。上天和自己一點不矛盾。





    我們講的東方文化,實際上更多還有一種樂感文化,禮樂之邦,禮儀之邦,我們的文學藝術更多的是表現的是禪宗精神,表現的是天人合一啊,這種藝術你說是道家的嗎、佛教的嗎、是儒家的嗎?都是,但又不完全是。所以中國文化講究的是一種融合,不分體系,不是那么絕對分明。禮樂文化,既然要講樂就講禮樂。孔子有句話,叫哀而不傷,如果你聽靡靡之音聽的過多了,消磨你的意志了,所以要讓你自省一點,你不能光聽靡靡之音,還要一點能凈化心靈的東西。說到音樂,我其他的不講,因為在座的這里邊有很多學音樂的,你們都是很專業(yè)的。我要講的是,中國的禮樂文化里面融合了一些西域的元素,我們中國現在很多樂器,我們古典的很多宮廷樂舞都是從西域傳過來的。二胡、胡琴、蕭、笛子,等等,這些都是從西域傳過來的,我們現在的唐代很有名的宮廷樂舞《霓裳羽衣曲》就是根據西域的樂舞改編過來的,當時長安城里邊穿著很多胡人衣服的專門的舞師、樂妓都是胡人,但是他們的地位是很低的,不像古代書法家地位這么高,今天我們的書法家地位不高但也不低,書法家的字能賣錢,成為一種商品,古代文人的字是不賣錢的,寫字都是不賣錢的,都是文人的一種雅好,但是古代的書法家并不完全是書法家,他都是大官,正因為他有很穩(wěn)定的俸祿、很高的地位,所以他才不用靠賣字來賺錢,所以說中國文化里邊就是有很多東西在我們現在看來都是被忽視的,我們一談傳統文化可能都會認為我們傳統文化,我們的京劇,我們的書法、繪畫都是傳統文化,實際上我們傳統文化遠遠不止這些,傳統文化的概念太廣太大了,而且還有很多是被忽略了的,這些被忽略的現在都埋在地底下,隨著考古的發(fā)現這些都會被一一地呈現出來,我們的古代,我們不說其他的,我們講墓葬,到現在為止,四川宜賓地區(qū)的懸棺,這個棺材怎么放上去的,那個懸崖非常高,幾百米高的懸崖上面,怎么把棺材放上去的?到現在為止也有很多科學家、愛好者制作了一些模仿了一些把它如何放上去的,也能放上去,但是都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這些仍然是個迷。

另外,湖南長沙出土的馬王堆漢墓。馬王堆漢墓的發(fā)現是震驚中國考古界的一個盛事。馬王堆漢墓值得說的很多。我只講一點,馬王堆漢墓二號墓里面的代侯夫人的地位,據考證,她的地位應該是一個王侯的夫人,地位很高。當時考古發(fā)現的時候,代侯夫人經過兩千年的時間,遺體不但是完好無損,而且她的肌膚還很軟綿,還有彈性,你說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去世了之后,放在水晶棺里面,他的遺體到現在如果說能夠摸一下的話估計也差不多僵硬了,但是代侯夫人的遺體就像一個腌了的茄子一樣,顏色也是那樣的,而且那個肢體還能夠彎曲,棺材里面還有藥水,那個藥水應該就是保護他的遺體的這么一種技術。當時有一個考古學者找了一些醫(yī)學院的一些專業(yè)人員去鑒定,但是還是沒有得出準確的結論,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個迷。

從這一點講,我們現在要談中國文化的優(yōu)越性,我們現在的中國文化不具有任何的優(yōu)越性了,我們如果要講中國文化的優(yōu)越性那都是在古代。我不是說厚古薄今,其實我們現在發(fā)生的任何事情在歷史里面都能找到,所以古人不比我們現在人傻,我們現在人也不比古人聰明,古人的智慧確實是無與倫比的,有時候是無法想象的,你比如樓蘭出土的木牘和文書,上面的字體當時都是一些民間的書法家寫的,而據考證,樓蘭文書,尤其是其中的《李柏文書》,他的字體跟王羲之的書法十分接近,而李柏的生活年代,跟王羲之差不多但要稍早。王羲之生活在什么地域?他生活在哪里?他大部分生活在洛陽、南京、山東、浙江一帶,他怎么能夠接觸到樓蘭這個地方的書風呢?所以我們想古代文化的交融跟我們現在比,比我們現在還要大得多,它的影響力遠遠要大,我們現在沒有任何值得驕傲的,我們現在都有手機,都有網絡,你要了解什么文化那還不容易嗎?我們有博物館,古代能看到的東西我們現在人都能看到,我們現在人能看到的東西,古人未必能看到,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古人的這種智慧是值得我們去敬畏的。這個是我們?yōu)槭裁匆v學習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不是說一切傳統文化都是好的,都是優(yōu)秀的,更重要的就是我們要去看看古人是怎么生活的,他們對文化是怎么進行傳播的?他們在沒有網絡、沒有電子信息、沒有QQ、沒有MSN、沒有Iphone的情況下他們是怎么進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剛才我講到了西域,我們巴州這個地方就是中西文化的交融點,各種文化、各種藝術、各種宗教、各種觀念在這里融匯,我們向東,要穿越沙漠、穿越羅布泊,向西,還要翻越帕米爾高原,我們的文化在這么惡劣的環(huán)境條件下都無法進行阻隔,可見它的輻射力之廣,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當代人還是要多一分對文化的一種敬畏之心,不管是哪種文化,只要是優(yōu)秀的文化都應該去學習它。

另外還有一個,中西文化的差異性。中國文化實際上剛才我也講到了,就是中國的文化他是由中國的文人和文官制度,這個是中國式的官僚制度構建起來的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文化形態(tài),而且具有一種連續(xù)性,從秦一直到清經歷了這么多年,雖然朝代有更替,一個時代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它的文化是沒有斷裂的,不管是五胡亂華以后,還是元人入主中原以后,還是滿清入主中原以后,中國的文化都沒有斷裂,而西方的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曾經有過輝煌,但是后來因為歷史的原因,因為一次戰(zhàn)爭就滅絕了,只剩下了遺址,所以我們中國文化具有一種連續(xù)性的特征。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文化它很難說是從這一處傳到那一處,比如說漢代的時候,漢朝的中心是長安城,長安城是不是文化的中心呢?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漢朝的中心在長安,實際上你在中國山東很多地方都能發(fā)現代表象征漢代文化最高級的墓葬,出土的很多文物都是,那就說明當時中國文化的輻射,它在各個地方的表現都是平均的,你在山東也好、長沙也好、湖北這些還不屬于正統的中原文化的范疇,但是它的文化的影響力已經遠遠地超過了政權波及的地理范疇,所以說中國的文化實際上表現得非常的平均,不是說從這處傳到那處。西方文化、歐洲文化就不一樣,他是從一個地方傳到另外一個地方,比如從古希臘傳到古羅馬,再傳到東羅馬,所以我們說西方文化往往是有幾個中心,這個中心那個中心的。中國其實不是這樣的,中國不是說我們現在是象征性的,我們現在想象地認為,唐朝的時候長安就是中國文化的中心,它肯定是中心,但這種中心可能更多的是凝聚了文化人才,因為政權在長安嘛,實際上唐朝的時候中國哪個地方的文化都差不多。

    現在不少中國人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一些誤解,要么覺得西方的文化要優(yōu)于中國的文化,要么覺得中國的文化要優(yōu)于西方的文化,實際上不完全是這樣的。為什么這么講?因為現在出現了一個文化的倒置,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倒置,古今文化的倒置,倒置怎么講?比如說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最講究的是道德倫理、與人為善,處處都在講,處處都是以道德作為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價值觀的核心,然后我們中國人經常批評西方人不講道德,西方人都是非常的功利、非常的實際,實際上未必盡然,你跟西方人打交道的時候你會發(fā)現,有些西方人實際上很天真、很善良,西方人是有大智慧,以智慧做事,但是看起來卻似乎傻乎乎的,而我們中國人現在講的是什么?整天講的是斗爭文化,講的是全力斗爭,講關系,講這樣那樣的專業(yè)以外的投機取巧、投機倒把的本事。中國人不但要把假酒當名牌賣給中國人,而且還要賣到西方去,而且還要把西方最好的紅酒牌子參假酒,然后賣到中國來,說這是最好的意大利紅酒。家具也是這樣。出口轉內銷,結果,不但玷污了人家洋品牌,而且還讓中國人丟盡了臉。悲哀的是,中國很多人,尤其是很多高級知識分子,明明看到了這么多問題,卻還在認為是西方文化侵略了中國,是西方人害了中國。

我舉一個例子,我有一個朋友上海人,他是海歸,在美國、在香港、在法國待了很多年了,他做的是投行,就是投資銀行的工作。他的年薪是三四百萬美金,是最基本的年薪,另外再加上獎金,西方人都是處于一種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天到晚都在拼命的競爭,競爭力很激烈,但是這種競爭是一種正當的競爭,是一種憑本事的競爭。但是因為什么原因,他離婚之后回到了上海之后,他發(fā)現他很難在中國待下去,為什么?他自己做一個項目,關于當代藝術家的項目,他跟我說這個項目當時把他的想法跟上海的一個區(qū)的區(qū)政府領導說了之后,區(qū)政府當時也在搞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他就在這個區(qū)劃了一片地,就是把一個一百年的菜場地,這個菜場很雜很亂,改造成一個藝術家的園區(qū),因為他發(fā)現,正好在上海有一批當代藝術家處于很迷茫的狀態(tài),他們的生活也很艱苦,但是藝術追求上又是值得扶持的,他就想通過這么一個事情來做一個公益性的項目。當時他跟我說了之后我覺得很好,合同也簽了。后來我問他你找了區(qū)上的領導沒有?他說這個項目合同簽了之后一直沒有動工,我說你為什么不找領導?他說我在西方待慣了,我不善于跟領導打交道,我不善于搞這樣那樣的關系,他覺得在中國生活非常累,特別特別累,因為他要應付這樣那樣的關系。

其實像他這樣的有這樣想法的人很多,就是在中國,你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這樣那樣的關系。我們現在經常看到新聞,這里有一個市長自殺了,那里的紀委書記患抑郁癥跳樓了,這樣的新聞即便半年沒有,一兩個月也會出現一個例子。為什么?你說他們也是高官了,他們要權力有權力,要地位有地位,要財富有財富,他們還有什么好自殺的?但是為什么很多人患這樣那樣的抑郁癥?抑郁癥在中國當代是個很突出的問題。

    因為他們其實不管處在什么樣的階層,他們都覺得要應付如此龐大的關系網,這個是值得我們當代中國人去反思的。其實,這都是中國文化自身決定的。關系文化、權力文化、宗族文化的幽靈還在閃爍。這使得我們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應酬,去維護自己的關系網,甚至去斗爭。我覺得這是需要改變的。如果不改變這些,永遠沒有出路。我們經常講,在中國,一切問題都是制度的問題,中國一切文化的問題都是制度造成的、體制造成的,曾經我也這樣想,中國很多問題都是體制造成的,但體制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所以把一切問題都歸罪于體制是一個很籠統的問題,不能說不對。但體制也是由人形成的,也是由人的觀念形成的。我們中國人一方面很討厭這樣那樣的丑惡,但是另一方面自己又不得不踐行,處于很矛盾的狀態(tài)。何必呢?

    我曾經跟四川作家流沙河聊過天,現在你要說流沙河你還寫什么東西嗎?你講講文學吧。流沙河說,講什么文學?我跟文學八竿子打不著,我90年代就不寫詩了,那你寫字,聊聊書法吧?他說,我又不是書法家。你看我現在在干什么?他給我把一堆的著作撂在桌子上,什么古文字什么什么,他跟你聊天都聊什么呢,他跟你講一個饅頭是怎么形成的,他跟你從上古講到現在,流沙河他是怎么定位的?他說我現在的身份是成都文人、職業(yè)讀書人、現在每天干的都是遛狗啊、擺龍門陣啊、讀書啊這種狀態(tài)。他說這個環(huán)境不適合讓我搞文學,我心里難受。老頭很可愛,但是你要是跟他講你去咱們隨便聊聊,隨便嘮嘮嗑,擺擺龍門陣,他就蠻高興的。這就是一種生活的真。當然,他的這種狀態(tài)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學得到的。

所以我們現在的中國人老是批評西方是斗爭文化。西方人是崇尚戰(zhàn)爭,尤其是西方古典文學,崇尚孔武有力,西方的影視、文學作品、西方的雕塑藝術都是要講充滿了人與神的斗爭,正義與邪惡的較量。那么西方是不是一種戰(zhàn)爭文化、斗爭文化?錯了。我以為西方文化更多的是一種宗教救贖文化。中國恰恰是一種現實和現世的斗爭文化,中國的權力文化里面衍生出來的斗爭文化,在文革時期表現得最為強烈。

我們現在不要覺得我們的社會關系這么復雜,我們人活著這么累、這么辛苦,我們還是有理想的,但是被磨得很疲倦了,很多人是這樣了,不管你處于什么樣的階層都有這樣的感慨,即使你不說出來心里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實際上一切都在內心。埋怨、抱怨沒有用,關鍵在于如何做到自己,給你一個輕松自由的環(huán)境,你能夠創(chuàng)造出偉大的藝術品,這不算天才,不算偉大,你要在籠子里面帶著鐐銬跳舞那才是偉大,中國歷來的文學藝術家都是這樣出來的。所以我經常講一句話,在不自由中創(chuàng)造自由那才是一種真正的本事。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自由。

    我們講傳統文化,我們原生態(tài)文化的失落,現在我們要找原生態(tài)的文化很少了,所以我們一談傳統文化我們只能談談京劇啊,京劇只是傳統文化形式的一種,或者只是一種藝術形式,而且京劇實際上在中國的地方戲劇里面,它的文化性是比較偏低的,它的動作都是很程式化的動畫,它的唱腔和動作都缺乏戲劇性,跟黃梅戲、昆曲比起來,它的文化的幽雅性是遠遠不夠的。現在能夠聽懂昆曲的人很少了,所以說我們要發(fā)掘傳統文化。我們的文化在民間,我們的文化在地方,我們踩在腳下的也許就是文化,我們的文化在我們內心,不在于我們喊什么樣的口號,喊口號是沒有用的,所以我說文化在我們內心。我們每個人也不要給自己的文化設置一種界限,哪個文化是好的,哪個文化是不好的,東方文化是好的,西方文化是不好的。我們最好不要有這樣的心態(tài),我們要像盛唐那樣,有一種寬容博大的文化胸懷,正是因為有盛唐人那樣的廣闊的胸懷,上至帝王將相,下到平民百姓,他都能夠具有一種寬博的胸懷去接納來自各個不同國家和地域的文化,那么這是一種真正的文化心態(tài)。沒有國家、沒有民族、沒有種族、沒有宗教、沒有信仰之分,這才是真正的文化。

    那么文化什么時候滅絕?自然的滅絕那是它自己的事情,自生自滅,不要人為的強行的去阻礙它、拔高它,對于失去的或者是被忽略的文化我們要去尋找回來。我本來是做美術史,做書法史研究和書法創(chuàng)作,但是我覺得我們整個中國的藝術史唯獨缺少西域這個地方,所以說我今天來到這個地方很高興,我把我一些粗淺的想法給大家匯報一下。謝謝大家!

    主持人:今天特別感謝我們的朱老師,我覺得在咱們新疆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這樣一個地方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這種文化的交融和交流,我想可能給我們在座所有的老師提供了一個研究的思路和思考的方向。所以我想再次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感謝朱老師給我們帶來的精采講座。

    (根據錄音整理)
2#
發(fā)表于 2011-10-19 15:08:13 | 只看該作者
高論。拜讀了、學習了::gif88::gif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yǎng)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qū)|休閑社區(qū)|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10:25 , Processed in 0.2755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