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書法在線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連載)〖品讀〗[劉正成新著]書法審美歷程《書法藝術概論》下篇十章

[復制鏈接]
41#
 樓主| 發表于 2012-5-23 14:57:03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新著:
《書法藝術概論》下篇
書法審美歷程(十章)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的成熟期與書圣王羲之

張猛龍碑.jpg (129.31 KB, 下載次數: 109)

張猛龍碑.jpg

始平公造像楷書.jpg (165.79 KB, 下載次數: 88)

始平公造像楷書.jpg
42#
 樓主| 發表于 2012-5-23 14:58:59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新著:
《書法藝術概論》下篇
書法審美歷程(十章)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的成熟期與書圣王羲之

泰山金石峪.jpg (118.15 KB, 下載次數: 89)

泰山金石峪.jpg

張黑女墓志.jpg (86.98 KB, 下載次數: 102)

張黑女墓志.jpg
43#
 樓主| 發表于 2012-5-23 14:59:49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新著:
《書法藝術概論》下篇
書法審美歷程(十章)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的成熟期與書圣王羲之

四山摩崖鄒城鐵山1.jpg (150.27 KB, 下載次數: 77)

四山摩崖鄒城鐵山1.jpg

四山摩崖鄒城鐵山2.jpg (119.69 KB, 下載次數: 84)

四山摩崖鄒城鐵山2.jpg
44#
 樓主| 發表于 2012-5-23 15:01:20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新著:
《書法藝術概論》下篇
書法審美歷程(十章)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的成熟期與書圣王羲之

四  寫經與寫本:王僧虔與梁武帝書論

1、敦煌文書  

魏晉時代正是儒教禮崩樂壞之時,從東漢末年傳入中國的佛教,經過中土世俗意識的融入后異軍突起,風行南北。北朝的云崗、敦煌、麥積山佛教石窟的宏大足以證明其傳教聲勢。南朝接見過西來圣僧達摩的梁武帝,也和魏文帝一樣甚至定佛教為國教,抄寫佛經用于誦習、傳播和供養,寫經之風盛行。于是產生了一個抄經人即“經生”的龐大職業書法家群體,他們世代相傳,并以手執紙卷、二指執筆、懸空作書的習慣,流行一種字形扁長隸意甚濃“平劃寬結”的“寫經體”書法。西晉元康六年(296)的《諸佛要集經》是其代表。由于受托抄經的供養人不同,其抄經的水平層級也不同。由于北朝多數抄經人無法得到名家字帖學習取法,只能照前輩寫手依樣畫瓢,其寫經書體往往滯后南朝楷書新體,始終呈現隸楷雜揉的現象,成為后世所稱“寫經體”。敦煌藏經洞所出梁《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券第一》,乃戴蔭桐奉梁武帝敕書于天監十八年(519),由江南名剎瓦官寺釋惠明奉持。戴蔭桐書史無名,想必是當時的寫經高手,其書隸意甚少而多行書意味,當是受東晉南朝書風影響。所謂“敦煌寫經”,其實尚有不少史籍,以及道教經典、儒學文獻和各種寫本,其中有一隋《文選》抄本,書法極似王羲之《蘭亭序》,足見南北朝晚期文化藝術交流增多的狀況。北魏史籍寫本《晉陽秋殘卷》和寫經《維摩詰經方便品》,用筆圓融秀麗,完全沒有北朝碑刻書中的方折圭角,也足見從銘石書和墨跡的比較中,工匠斧鑿所添加的技術因素,擴大了南帖北碑的形質差異性。

2、王僧虔的神彩形質論  

按熊秉明先生說法,西晉索靖的《草書勢》與崔瑗的《草書勢》一樣均是書體擬于自然之美。南朝宋羊欣的《采古來能書人名》則是文苑傳體裁記載秦漢以來書家人名,與虞和《論書表》一樣,亦是品藻人物式的論書論人文獻。而王僧虔(426-485)的《筆意贊》所提出的形神兼備論十分重要,其文雖短,足與鐘嶸《詩品》、劉勰《文心雕龍》、以及謝赫《畫品》之繪畫六法的美學精神相通的。《筆意贊》云:

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6]

這里所說的“神彩”,當然是指人的神彩,即指書法是人的精神本質的表達,而非炫耀筆墨技術。而書之形質,即筆墨結構,是次于人物神采的第二位的東西。明乎此道,二者兼之,乃是論書的重要理論。

3、梁武帝與陶弘景、蕭子云、袁昂論書  

梁武帝蕭衍(464-549)是一位文兼武備的帝王,除了他研習佛學以外,對文學、詩歌、繪畫、弈棋皆有造詣,與他交往的如沈約、謝眺、張僧繇皆文壇藝苑一時才俊,但他在文藝方面對后世影響最深的還是書法。蕭衍經常與當世書家陶弘景、蕭子云、袁昂等論書,並將自己喜歡王羲之、貶斥王獻之的書法主張貫穿在與諸人的論書中。因此,宋人編纂的他的幾篇書法論著如《觀鐘繇書法十二意》、《草書狀》、《古今書人優劣評》等,君臣言論互相混雜不分此唱彼合,不排除帝王喜好而左右臣下的因素。他在《古今書人優劣評》中尊王羲之書為“歷代寶之,永以為訓”,而不喜歡東晉以來比王羲之書名更顯的王獻之,稱其:
   
王獻之書絕眾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悉皆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7]

這段文字與袁昂的《古今書評》相同。蕭衍推崇鐘繇,稱其“如云鵠游天,群鴻戲海”,而冷淡與王獻之表現主義精神相近的張芝,稱其“如漢武愛道,憑虛欲仙”,從中可見其好惡。君臣相和的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中對王獻之風行的潮流大加撻閥,稱“元常(鐘繇)老骨,更蒙榮造,子敬懦肌,不沉泉夜”。并論曰:

比世皆高尚子敬,字敬、元常繼以齊名,貴斯式略,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8]

他還在《觀鐘繇書法十二意》逕直稱“子敬之不迨逸少”。他說:

又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學子敬者如畫虎也,學元常者如畫龍也![9]

蕭衍、陶弘景等君臣齊聲推崇鐘繇、王羲之,貶低張芝、王獻之的書學主張,不僅嚴重遏止了東晉以來表現主義偏激傾向書風的發展,對隋唐以后的獨尊鐘繇、王羲之中和傾向的主流書法審美潮流起到了很大的定調作用。


還值得提到的是庾肩吾(487-551)和他的《書品》。他與其同事鐘嶸著《詩品》一樣,將品藻之法用于品書。《書品》中除了除了將張芝、鐘繇、王羲之列為“上之上”,將王獻之列為“上之中”,與前述蕭衍諸人大同小異外,其用“天然”與“功夫”[10]的標準評論“上之上”三人優劣。所謂“功夫”,即指依靠純邏輯和理性推論的技藝訓練,而“天然”則指向了書法創作主體心理結構的分析,這與佛學的心源求證和心理分析學派的潛意識學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應該是中國中古時期十分重要的文藝理論成果。

〖侯勇品讀〗

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6]

這里所說的“神彩”,當然是指人的神彩,即指書法是人的精神本質的表達,而非炫耀筆墨技術。而書之形質,即筆墨結構,是次于人物神采的第二位的東西。明乎此道,二者兼之,乃是論書的重要理論。這句話的重點在非炫耀筆墨技術,如果形質為上,則成為了工藝品,裝飾畫。而離書之妙道遠矣!
45#
 樓主| 發表于 2012-5-23 15:04:09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新著:
《書法藝術概論》下篇
書法審美歷程(十章)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的成熟期與書圣王羲之

注釋:
[1] 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十四《法帖譜系》宋桑世昌《蘭亭考》卷五。
[2]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別集卷十二《永字八法》。
[3] [7]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佩文齋書畫譜》卷八《梁武帝古今書人優劣評》。
[4] 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晉書》列傳第五十《王羲之》。
[5]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明唐順之《稗編》卷七十五魏文帝《典論論文》。
[6]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佩文齋書畫譜》卷五《齊王僧虔筆贊》。
[8]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法書要錄》卷二《陶隱居又啟》。
[9]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法書要錄》卷二《梁武帝觀鐘繇書法十二意》。
[10] 參見本書上編第六章第二節引文。


〖侯勇品讀〗


三國兩晉以書體演變成熟為標志,書體完備,進入以審美高度為基礎的理論和創作,進而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為中國書法審美史的完善墊定了堅實的基礎。
46#
 樓主| 發表于 2012-5-25 10:19:04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新著:
《書法藝術概論》下篇
書法審美歷程(十章)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的成熟期與書圣王羲之

11、 三國志吳書步騭傳(3-1).jpg (666.4 KB, 下載次數: 324)

11、 三國志吳書步騭傳(3-1).jpg
47#
 樓主| 發表于 2012-5-25 10:31:50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新著:
《書法藝術概論》下篇
書法審美歷程(十章)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的成熟期與書圣王羲之

54、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卷第一-2.jpg (169.06 KB, 下載次數: 108)

54、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卷第一-2.jpg
48#
 樓主| 發表于 2012-5-25 10:40:53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新著:
《書法藝術概論》下篇
書法審美歷程(十章)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的成熟期與書圣王羲之

43、晉陽秋-41.jpg (467.72 KB, 下載次數: 312)

43、晉陽秋-41.jpg
49#
 樓主| 發表于 2012-5-25 11:33:46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新著:
《書法藝術概論》下篇
書法審美歷程(十章)



第五章 隋唐五代時期:書法藝術的高峰期與顏真卿

書法作為國家文化項目發展的高峰期。唐太宗以帝王之尊主導了王義之法則,繼而確立了歐、顏楷法。這個時期的經典書家與經典作品,從技術、技巧層面為書法藝術形式確立了主流法則,并作為文化正統而繁衍于后世。在具有極大文化開放性的這一時期,作為“異端”也產生了張旭、懷素這樣顛狂型創作狀態的書法家。運用比較文藝學的觀點來看,如果說歐陽詢、顏其卿是詩歌中的杜甫的話,那么張旭、懷素則是詩歌中的李白。前者具有“日神”的理性祟尚精神,后者具有“酒神”的非理性浪漫情懷,共同將中國書法藝術推向了無與倫比的歷史高峰。

一  隋代:融合與傳承

隋代(581-618)結束歷時200年的分裂局面,從行政上使南此書風得到融合的機會。隋文帝登基后,首創考試任官的科舉制,并在國子監下首創書學等“六學”系統。他廣收法書名畫,并設立書學博士,招收學生。王羲之書風的傳人之一王褒由南入北,北朝書家風從學之。雖立國30余年,卻書法發展的一個轉折期。

1、智永與《真草千字文》  

智永,會稽人,王羲之七世孫,由陳入隋的僧人。書法繼承王世家法,并加以總結整理,使之法度規范系統,一時書名甚熾,求書者如市。唐何延之《蘭亭記》云:“凡三十年,于閣上臨得《真草千字文》好者八百本,浙東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猶直錢數萬。” [1]所謂“臨”者,乃梁武帝命周興嗣撰寫、殷鐵石摹寫集王羲之真草二體的字書《千字文》。從傳世藏于日本小川氏和敦煌所出唐蔣善進臨本(殘本)智永《真草千字文》來看,其楷書近于王羲之《樂毅論》,草書近于《十七帖》。張懷瓘《書斷》云:煬帝“嘗謂永師書云:和尚得右軍肉。”[2]隋煬帝的評價得到唐人認可,這種“精熟過人,惜無奇態”[3]的傳承王羲之書法的課本,畢竟是齊梁與初唐的橋梁。從現存的敦煌的許多隋人寫經,結體、用筆均近于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真體,傳世隋人書墨跡本《出師頌》則近于其草體。由于智永這個文字工具書臨本甚多,對王書起到了廣泛傳播的作用。

2、《龍藏寺碑》與《董美人墓志》  

隋代雖短暫,但存世碑刻甚多,碑碣、墓志、造像、刻經中,以楷書為多。去掉了北朝的粗拙,也消除了南朝的浮弱,兼收并蓄,融合南北,代表了隋代書法這種過渡期的特征。康有為(1858-1927)充分肯定了隋碑這種過渡性價值,他在《廣藝舟雙楫-取隋第十一》中稱:

隋碑最承周、齊峻整之緒,外收梁、陳綿麗之風,故簡要清通,匯成一局,淳樸未除,精能不露。譬之拼文之有彥升、休文,詩家之有元暉、蘭成,特薈萃六朝之美,成其風會者也。

隋碑中,《龍藏寺碑》與《董美人墓志》最受后世推崇,其原因不僅在二碑的楷體純正端方,書風精致寬博而剛柔相濟,更在于從其中看到了初唐歐陽詢、虞世南的的身影,並斷定其為歐、虞書法的來源。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五》云:《龍藏寺碑》“字畫遒勁,有歐、虞之體”。[4]康有為更是推崇備至稱為“第一”,他說:“隋碑漸失古意,體多闿爽,絕少虛和高穆之風,一線之延,惟有《龍藏》。……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虞、褚、薛、陸傳具遺法,唐世惟有此耳!”[5]


《董美人墓志》原石于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20)在陜西西安出土,立石比《龍藏寺碑》僅晚十一年,但楷法已成熟了許多。羅振玉對其評價也很高:“楷法至隋唐乃大備,近世流傳隋刻至《董美人》、《尉氏女》、《張貴男》三志石,尤稱絕詣。”[6]如果說《龍藏寺碑》“有歐、虞之體”的話,那么,《董美人墓志》則更近唐人法度。如清汪鋆《十二硯齋金石過眼錄》云:《董美人墓志》“字跡端妍含古意,與歐、虞伯仲”。[7]當然,歐陽詢、虞世南原本也是隋人,他們的法式與隋碑相近完全合乎情理之中。歐、虞繼承隋人精神,創變而成唐楷,也符合歷史發展的邏輯。


〖侯勇品讀〗

開題點法。崇的是唐太宗以帝王之尊主導了王義之法則,繼而確立了歐、顏楷法。這個時期的經典書家與經典作品,從技術、技巧層面為書法藝術形式確立了主流法則,并作為文化正統而繁衍于后世。


唐何延之《蘭亭記》云:“凡三十年,于閣上臨得《真草千字文》好者八百本,浙東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猶直錢數萬。”這句可以看出,唐代收藏之風已盛起,而且“猶直錢數萬”。可見上行下效,對書法的尊崇這風。

還有一個知識點,隋代開科取仕。設書學博士,招收學生。可否也是盛唐書法中興的基礎?

龍藏寺碑.jpg (135.08 KB, 下載次數: 89)

龍藏寺碑.jpg

智永真草千字文.jpg (187.07 KB, 下載次數: 100)

智永真草千字文.jpg
50#
 樓主| 發表于 2012-5-25 11:54:12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新著:
《書法藝術概論》下篇
書法審美歷程(十章)



第五章 隋唐五代時期:書法藝術的高峰期與顏真卿

二  唐太宗獨尊王羲之、歐陽詢與褚遂良  

唐代書法步入中國書法發展史的高峰,除了其內在規律作為基礎外,唐太宗李世民(599-649)起了三個重要促進作用:一、科舉制度以書取士;二、教育制度設立弘文館;三、推重書法人才。正是他從科舉、教育和人才倚重這三項最重要的國家制度選擇上,為書法藝術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優越條件。

1、以書取士:歐陽詢和虞世南  

唐代宗本人酷愛書法,競收天下王羲之遺跡真、行、草書二千二百余紙,不遺余地地推崇王羲之書法。還以帝王之尊親自撰寫《晉書•王羲之傳贊》,批評鐘繇“古而不今”,“長而逾制”,不滿王獻之“疏瘦”、“拘束”的字勢,以及蕭子云“無丈夫氣”,而極力贊賞王羲之“煙霏霧結”、“鳳翥龍蟠”,“盡善盡美”,天下一人。唐代科舉設六科,其中就有“明書”科,考試內容主要是文字學和雜體書法。《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 [8]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就是王羲之“以書取士”的寵臣,其中當然也包含了唐太宗“變古制今”的國家文化戰略。


歐陽詢(557一641年)在隋時就以善書揚名,在初唐影響更大,甚至遠播國外。貞觀初,他已年屆70,受唐太宗重視,奉敕與虞世南同于弘文館教習楷法。他的《化度寺碑》字小,結字、用笑頗近于王羲之《黃庭經》,但其一年以后的《九成宮醴泉銘》則是其“歐體”代表作。點畫精致準確定型,尤其結字布局險勁,中宮收縮,外展逶迤,疏密聚散對比強烈,卻具有超級隱定感。清梁巘《評書帖》稱:

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險;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筆險。歐書凡險筆必力破余地,而又通體嚴重,安頓照應,不偏不支,故其險也勁而穩。[9]

中國漢字數萬單字,最難在結構各異,其視覺造型的魅力亦在此,而又施以筆法,得其“險勁”,尤難。縱觀古往今來書法,其結字準確無誤而得“險勁”之美者,歐陽詢堪稱冠絕。歐陽詢來源于王羲之,而實際胎息于匯聚南北書風的隋碑,并集其大成,其《九成宮醴泉銘》也成為具有館閣體書法傾向的楷書典則。歐陽詢還主編《藝文類聚》,足見斯人文才。


虞世南(558-638)小歐陽詢一歲,浙江人,師從同鄉智永,學王羲之書,“妙得其體”,深得二王法度,隋大業初授秘書郎。入唐,引為秦府參軍,弘文館學士。他出名晚于歐陽詢,但很與歐齊名,甚至過之。原因是唐太宗學王未成,后通過虞世南學習二王有成, 深受唐太宗器重。后來書壇總將二人做比較,判其優劣。張懷瓘在《書斷》做了一個很好的比較:

歐之與虞,可謂智均力敵,亦猶韓盧之追東郭(夋兔)也。論其成體,則虞所不逮。歐若猛將深入,時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選,罕有失辭。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10]

所謂“成體”,應指歐陽詢所建立的獨立的楷體規范性;所謂“君子藏器”,即是唐太宗與梁武帝共同的審美頃向,喜歡王羲之更具“中和”的士大夫氣,而不喜歡王獻之的張揚之風,故偏愛更少個性化而“內含剛柔”的虞世南。這從虞世南最重要的作品《孔子廟堂碑》可以看出,結字不似歐陽詢的方勁險峻,而以圓轉為主,變化于微妙之間;用筆溫潤簡潔,總有含蓄流美意趣。

以致虞世南死后,唐太宗痛哭不止,宣稱:“虞世南于我,猶一體也!” [11]

初唐繼承歐陽詢的書法家甚多,但首推其子歐陽通,可以說是歐陽詢的“克隆”,其代表作乃《道因法師碑》。虞世南影響亦及于一代,但可以入史者乃其外甥陸柬之,代表作有《文賦》。

2、弘文館與褚遂良  

唐建國后,繼續隋制,在國子監下設立書學。貞觀元年(627),又在門下省置弘文館,選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姚思廉等以本官兼學士,年輕的褚遂良(596—658)以太子舍人兼充為館主,檢校館務。弘文館學士在館中講學,議事、并傳授書法。并于當年敕令在京五品官以上子,有性愛書學及有書性者,聽于弘文館中學書,從書法內出仕。從科舉制度和教育制度的雙重保證下,書法一時成了顯學。貞觀十二年(638),虞世南卒,太宗嘆虞世南后,無人可以論書,丞相魏征便推舉了褚遂良,稱他下筆遒勁,得王羲之體。太宗命為侍書,從此獲得重用。最后褚遂良位至中書令,太宗臨終時受命為輔佐高宗的顧命大臣。

褚遂良初學史陵,后受父親之友歐陽詢影響,又再學虞世南。當世皆稱二王,但實際上大家仍被籠罩在齊周銘石書風的隋碑氛圍中。張懷《書斷》稱其“少則服膺虞監,長則祖述右軍”。所謂“視述右軍”,其實就是北朝銘石書風的“造反”者,他用南朝翰札書風,改造了頗具北朝銘石書風的歐體楷書,破除了近于雕版化的歐、虞隋碑楷法,創造了一種生動、自然、富有工王行書意趣的唐楷。貞觀中所書《孟法師碑》尚略有歐、虞遺意,其晚年《雁塔圣教序》則自樹高標,創為代表作。孫過庭在《書譜》中云“草不兼真,殆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其實就是褚遂良“變古制今”的新法總結。朱關田在《中國書法全集•褚遂良》之評傳中以劉熙載語撰題為《一代教化主褚遂良》稱:“初唐三家,真正開啟李唐楷書之門戶者,實褚氏一人。”這是對初唐書法斷代特征的精辟分析。

褚遂良書法影響及于有唐一代,如薛曜薛稷兄弟、徐浩、顏真卿、柳公權等,但在初唐至盛唐之間的武則天(624—705)時代則首推薛稷,其代表作《信行禪師碑》雖更為纖瘦,仍是最得褚氏體法者。因之,不少史家所謂“初唐四家”者,將薛與歐、虞、褚并置,亦可見其影響力。


“初唐三家,真正開啟李唐楷書之門戶者,實褚氏一人。”

九成宮醴泉銘.jpg (160.66 KB, 下載次數: 91)

九成宮醴泉銘.jpg

歐陽詢夢奠帖.jpg (147.84 KB, 下載次數: 93)

歐陽詢夢奠帖.jp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01:48 , Processed in 0.5450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