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第十三 傳曰,人心不同如其面,然山川之形亦有然。余嘗北出長城而臨大塞,東泛滄海而觀芝罘,西窺鄂漢南攬吳越,所見名山洞壑,嵚嶠{穴叫}窅,無一同者,而雄奇秀美,逋峭淡宕之姿雖不同,各有其類。南洋島族,暨泰西亞非利加之人,碧睛墨面,狀大詭異,與中土人絕殊,而骨相瑰瑋精緊,清奇肥厚仍相同。夫書則亦有然。 真楷之始,濫觴漢末,若《谷朗》《郛休》《爨寶子》《枳陽府君》《靈廟》 《鞠彥云》《吊比干》《高植》《鞏伏龍》《泰從》《趙褵》《鄭長猷造像》,皆上為漢分之別子,下為真書之鼻祖者也。太樸之后,必繼以文;封建之后,必更郡縣。五德遞嬗,勢不能已。下逮齊、隋,雖有參用隸筆者,然僅如后世關內侯,徒存爵級,與分地治者,絕界殊疆矣。今舉真書諸體之最古者,披枝見本,因流溯源。記曰,禽獸知有母而不知有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大夫及學士則知有祖。今學士生長于書,亦安可不知厥祖哉?故凡書體之祖,與祖所自出,并著于篇。 《葛府君碑額》,高秀蒼渾,殆中郎正脈,為真書第一,古石《梁石闕》其法嗣,伯施、清臣其繼統也。同時有蜀漢《景耀八石弩釠銘》,正書字如黍米大,渾厚蒼整,清臣《麻姑壇》似之,可為小楷極則。此后正和、太和之弩體亦相近。又有太康五年楊紹瓦,體勢與《瘞鶴銘》同,雜用草、隸,此皆正書之最古者也。 《枳陽府君》體出《谷朗》,豐茂渾重,與今存鐘元常諸帖體意絕似。以石本論,為元常第一宗傳,《大祖文皇帝神道》《暉福寺》真其法嗣,《定國寺》《趙芬殘石》《王輝兒造像》其苗裔也。李北海毫鋪紙上,亦源于是,《石室記》可見。后此能用豐筆者寡矣。 《爨龍顏》與《靈廟碑陰》同體,渾金璞玉皆師元常,實承中郎之正統,《梁石闕》所自出。《穆子容》得《暉福》之豐厚,而加以雄渾,自余《惠輔造像》《齊郡王造像》《溫泉頌藏質》皆此體。魯公專師《穆子容》,行轉氣勢,毫發畢肖,誠嫡派也。然世師顏者,亦其遠胄,但奉別宗,忽原籍之初祖矣。 《吊比干文》瘦硬峻峭,其發源絕遠,自《尊楗》《裒斜》來,上與中郎分疆 而治,必為崔浩書,則衛派也。其裔胄大盛于齊,所見齊碑造像百種,無不瘦硬者,幾若陽明之學,占斷晚明矣。惟《雋修羅碑》加雄強之態,《靈塔銘》簡靜腴和,獨饒神韻。則下開《龍藏》而胎褚孕薛者也。《朱君山》超秀,亦其別子。惟《定國寺》《圓照造像》,不失豐肥,猶西魏派,稍軼三尺耳。至隋《賀若誼碑》則其嫡派,《龍華寺》乃弱支也。觀《孟達法師》《伊闕石龕》《石淙序》,瘦硬若屈鐵,猶有高曾矩矱。褚得于《龍藏》為多,而采虛于《君山》,植干于《賀若誼》。薛稷得于《賀若誼》而參用《貝義淵》肆恣之意。誠懸雖云出歐,其瘦硬亦出《魏元預》《賀若誼》為多。唐世小碑,開元以前,習褚、薛者最盛。后世帖學,用虛瘦之書益寡,惟柳、沈之體風行,今習誠懸師《石經》者,乃其云礽也。 《石門銘》飛逸奇恣,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門頌》《孔宙》等碑,皆夏、殷舊國,亦與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籠也。《六十人造像》《鄭道昭》《瘞鶴銘》乃其法乳,后世寡能傳之。蓋仙人長生,不顧世間煙火,可無傳嗣。必不得已,求之宋之山谷,或嘗得大丹學飛升者,但力薄,終未能凌霄漢耳。偶見《端州石室》,有宋人劉起題記,點畫奇逸,真《石門》裔孫也,不圖于宋人見之。 《始興忠武王碑》與《刁遵》同體,茂密出元常,而改用和美,幾與今吳興書無異,而筆法精絕,如有妙理,北朝碑實少此種,惟《美人董氏志》娟娟靜好,略近之。至唐人乃多采用,今以吳興故,千載盛行。今日作趙書者,實其苗裔,直可謂之《刁遵》體也。 《始興王碑》意象雄強,其源亦出衛氏。若結體峻密,行筆英銳,直與率更《皇甫君碑》無二,乃知率更專學此碑。竇皋謂率更師北齊劉珉,豈劉珉亦師此邪? 蓋齊書峻整,珉書想亦《雋修羅》之類,而加結構耳。凡后世學歐書者,皆其孫曾也。 《楊大眼》《始平公》《魏靈藏》《鄭長猷》諸碑,雄強厚密,導源《受禪》,殆衛氏嫡派。惟筆力橫絕,寡能承其緒者。惟《曹子建碑》《佛在金棺上題記》,洞達痛快,體略近之,但變為疏朗耳。唐碑雖主雄強,而無人能肖其筆力,惟《道因碑》師《大眼》《靈藏》,《東方朔畫贊》《金天王碑》師《長猷》《始平》,今承其統。韓魏公《北岳碑》,專師《畫贊》,嚴重肖其為人。帖學盛興,人不能復為方重之筆,千年來幾于夔之不祀也。 《張猛龍》《賈思伯》《楊翚》亦導源衛氏,而結構精絕,變化無端。朱笥河稱《華山碑》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奇姿誕譎,靡有常制者,此碑有之。自有正書數百年,薈萃而集其成,天然功夫,并臻絕頂,當為碑中極則。信本得其雄強,而失其茂密。殷令名、包文該頗能學《賈思伯》,其或足為嗣音歟? 《李超碑》體骨峻美,方圓并備,然方筆較多,亦出衛宗。《司馬元興》《孟敬訓》《皇甫摐》《凝禪寺》體皆相近。《解伯達造像》亦有奇趣妙理,兼備方圓,為北碑上乘。至隋《宋永貴》,唐《於孝顯》《李緯》《圭峰》,亦其裔也。 《高湛》《劉懿》《司馬昇》《法生造像》,秾華麗美,并祖鐘風。《敬顯俊》獨以渾逸開生面,《李仲璇》則以駿爽騁逸足,《凝禪寺》則以峻整暢元風,《龍藏》集成,如青瑣連錢,生香異色,永興傳之,高步風塵矣。唐初小碑,最多此種,若《張興》《王留》《韋利涉》《馬君起浮圖》,并其緒續,流播人間。吳興、香光,亦其余派也。 《高植》體甚渾勁,殆是鐘法。《王偃》《王僧》,微有相近,然渾古過甚,后世寡傳,惟魯公差有其意耳。 《張黑女碑》雄強無匹,然頗帶質拙,出于漢《子游殘碑》,《馬鳴寺》略近之,亦是衛派。唐人寡學之,惟東坡獨肖其體態,真其苗裔也。 《吳平忠侯》字大逾寸,亦出元常,而勻凈安整,細觀《蘇慈碑》布白著筆,與此無異。以此論之,《蘇慈》亦非偽碑,不得以其少雄強氣象非之。唐貞觀十四年《於孝顯碑》,勻凈亦相似,以證《蘇慈》,尤可信與《舍利塔》皆一家眷屬。自唐至今,習干祿者師之,于今為盛,子孫千億,等于子姬矣。 《慈香造像》體出《夏承》,其為章也,龍蟠鳳舞,縱橫相涉,闔辟相生,真章法之絕珣也。其用筆頓挫沈著,筋血俱露,北碑書無不骨肉停勻,筆峰難驗,惟此碑使轉斫折,酣縱逸宕,其結體飛揚綿密,大開宋、明之體,在魏碑中,可謂奇姿詭態矣。 《優填王》平整薄弱,絕無滋味,大似唐人書,然亦可見魏人書,已無不有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