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樓主 |
發表于 2007-8-3 22:02:24
|
只看該作者
一
大家知道,歷史上發展繁榮時期有“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進入清代康乾時期,尤其是乾隆帝在位期間,勤于政務,勵精圖治,開疆拓宇,使清王朝帝國進入了歷史上又一個鼎盛時期,史稱“康乾盛世”,乾隆帝歸政之時,那彥成的詩贊之“敬勤宵旰周花甲,才此駢喜受祉贏”,當并不為過。乾隆帝繼位之初曾表示在位60年當傳位嗣子,不能超過圣祖61年的限度,故在乾隆六十年的農歷九月三日,御勤政殿,召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入見,宣示立皇十五子嘉親王為皇太子,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嘉慶元年的第一天舉行了內禪大典,乾隆帝在太和殿親自將御寶授予嘉慶帝,并接受眾臣朝賀。《草稿》中對授受盛典均有詩贊之,如金士松“禮成授寶帝傳心,景命三朝奉若欽”、彭元瑞“元辰鳳詔福全敷,四國梯航王會圖”等等。乾隆帝在位時對自己的武功很得意,嘗以“十全武功”自居,親自撰寫了《十全武功記》,并命人建造碑亭,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銘刻碑上,以昭示他的武功。所謂“十全”,是指兩平準葛爾,定回部,兩定大小金川,靖臺灣,降緬甸、安南,兩服廓爾喀,合計為十。還自號“十全老人”,并鐫刻了“十全老人之寶”。對此《草稿》中有詩贊日:“十全贏績畫云臺”(董浩)、“箕疇福備功全十”(金士松)、“功紀十全還羨衍”(吳省蘭)等。早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七旬壽誕之時,彭元瑞進《古稀之九頌》,他讀了十分滿意,譽之為“意新而遣辭雅”,為此作了一篇《古稀說》,賦詩并自注說三代以來的皇帝壽登70的僅6人,以梁武帝、宋高宗、元世祖為年壽最高,但梁武帝自貽傾覆,宋高宗忘恥偷安,元世祖雖能開創帝業,是個有為之君,但在位也只有35年,不曾有過五世同堂之盛。乾隆帝認為他能在位長久、年屆70是上天的厚愛,亙古未有,自稱“古稀天子”,御制了“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等玉璽。故《草稿》詩中稱贊“用敷五福遍寰瀛”(王杰)、“五福賡聯五福備:’(那彥成)。乾隆帝歸政前曾下諭:“朕于明年歸政后,凡有繕奏事件,俱書太上皇帝,其奏對稱太上皇”。可見乾隆帝退位并沒有歸政,“尊上為太上皇帝,軍國重務仍奏聞,秉訓裁決,大事降旨敕,宮中時憲書用乾隆年號。”據《清朝野史大觀》卷一“高宗禪后歷書”記載:“高宗御極六十年,親以大寶授之仁宗,真千古稀有。每歲頒朔,二品以上大臣入乾清官,仍給乾隆六十一年至六十四年歷。紀文達公曾拜此賜,親標日月于黃綾面上,蓋紀恩也。藏之足備掌故。”嘉慶四年正月乾隆帝崩后,嘉慶帝才開始親政。由此可知,《草稿》題簽有“乾隆六十一年”字樣也就并不與歷史相矛盾了,因《草稿》出自內廷,此時內廷還在使用乾隆年號。
千叟宴為清朝宮廷大宴之一,創典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是年三月十八日為康熙帝60壽辰。康熙帝為一代有為明君,在位期間深受百姓愛戴。當時各省進京為康熙帝保祜祈福者不計其數,其中老人很多。為此康熙帝分別于三月二十五日和二十七日,召各省官員、士庶年齡在65歲以上者,賜宴于暢春園,皇子視食,宗室子弟執爵授飲,扶掖80歲以上老人到前,親視他們飲酒,還分別賞給90歲以上者40人、80歲以上者730人白金。有清一代共舉行了四次千叟宴,第二次為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二十六日,第三次為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六日。最后一次為嘉慶元年正月四日,這次大宴,據《清史稿》卷88“大宴儀”記載:“與宴者三千五十六人,邀賞者五千人。上自榑槐,下逮袀袯以至蒙、回、番部、朝鮮、安南、暹羅、廓爾喀陪價,略其年甲,咸集丹墀,誠盛典也。”90歲以上老人還被召到乾隆帝御座前賜酒,敘述舊事。這次盛筵,在前一年的十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就已確定了正月初吉舉行。《草稿》中的作者均提到了這次盛筵,如王杰“泰元增筴世升平,再錫耆筵頌兕觥”、玉保“九重疊啟崇年宴,千叟臚歡拜紫墀”等等。時年86歲的乾隆帝,作為有“翰林天子”稱號的老壽星太上皇,自然會詩興大發,吟詠出了這樣的詩章:“歸禪人應詞罷妍,新正肇慶合開筵。便因皇極初臨日,重舉乾清舊宴年。教孝敬忠惟一篤,日今日昨又旬延。敬天勤政仍勖子,敢謂從茲即歇肩?”故董誥有“五集詩成六集開”的詩句。此時皇極殿一派歌舞升平,誠如沈初詩中所言:“嘏詞叟宴韻絲桐,喜氣陽和鼓蕩中”。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由此可見封建社會的帝王亦如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