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11081|回復: 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于甲骨文的五個話題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03-5-5 19:31: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個貼子最后由別部司馬在 2003/05/08 01:48pm 第 2 次編輯]

http://anyang.chinese.com/yinshang/images/pict-2.gif                     
殷墟第二次挖掘開工
                           

                             一、甲骨的源流
   甲骨,即龜甲獸骨。但古玩中所講的甲骨是特指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所出土的甲骨。它們之所以為收藏家、研究家所青睞,也并非是甲骨本身,而是在它們上面所刻畫的各種符號——甲骨文。甲骨文有兩大價值,第一,它是目前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有體系的、最完整的文字,對于研究古文字的發展、演變有很大價值;其次,甲骨文里記錄了不少關于商(殷)朝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等許多方面的內容,是研究上古歷史,尤其是商代歷史不可替代的第一手材料,它們的出現,解決了不少歷史之謎。鑒于此,甲骨的收藏和研究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殷墟甲骨是距今三干多年的商(殷)朝的遺物,但它的發現只是近百年的事。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王朝榮在西鶴年堂買藥,識別出所謂“龍骨”原來是刻有古文字的龜甲獸骨化石。以后他就注意收集。到1902年,王已收集到5000多片。王氏也就成為第一個認出甲骨文的人。這一消息傳開后,立即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一些古玩收藏家與研究者都盡力搜求,不遺余力。古董商們則也乘機四處搜集有字的甲骨出售,索價甚高,甚至以字論價,每字值銀達二兩五錢之多。在諸多古董商中,以山東濰縣兩名古董商范維卿、趙執齋販賣甲骨最有名。他們在兩年時間內,僅從王懿榮一人手中就因賣甲骨而各獲“二百金”和“百余金”,成為暴發戶。但他們為了壟斷甲骨來源,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將甲骨出土的真實地點告訴給一些收藏家和別的同行,只是假說甲骨出土在河南湯陰縣。直到1910年,當時的一位甲骨研究專家羅振玉才揭開甲骨產地之謎。這年,有幾個從河南來的古董商帶來了數干片甲骨,羅振玉獲悉后,即刻前去購置,從中挑選了700片有字甲骨,他十分高興。但一個令人意外的更大收獲則是,他從古董商那里得知,湯陰根本不產甲骨,而是產于安陽西北五里的小屯村,那里曾是殷王朝的古都,因此又被稱為“殷墟”。
   很久以前,當地農民在犁田時就發現了這里的“龍骨”。藥鋪里的人說這是一種藥材,可以收購。于是在農閑的時候,就經常到地里去挖“龍骨”,作為額外收入。趕集時,還把它磨成細粉作為“刀傷藥”在市場上出售。但價格都甚微,而且藥鋪里還不要那些刻有文字的甲骨,凡有字的都要將字鏟削掉才能賣。只是這種“龍骨”被確定為商代的甲骨后,其價格也就猛漲了。因而,私挖和偷掘的現象也就十分嚴重,有時甚至發生搶奪和流血事件。在弄清甲骨的真實產地后,一些收藏家和研究者紛紛遣人親赴小屯村挖掘、收購,這更增加了私挖之風。據統計在1899至1928年的三十年之中,重大的私人挖掘有九次,共出土甲骨八萬片以上。    私人對甲骨挖掘的結果,損失很大,因為村民只知道挖甲骨,卻毀壞了許多相伴出現的其他器物,連埋藏甲骨的地層也被攪亂,給甲骨的鑒定帶來了一定困難。1928年秋天,前國民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派編輯員董作賓去小屯村調查甲骨出土情況,并準備組織挖掘。從1928年秋季至1937年春季,他們在殷墟共進行了十五次發掘工作。最初的工作重點是尋找甲骨文和其他遺物,后來也注意到對宮室遺址和陵墓的挖掘。十五次挖掘共得有字甲骨24918片。第一次至第九次接連在小屯村挖掘,所得甲骨文字收入董作賓主編的《殷墟文字甲編》。第十至十二次,工作重點轉至洹河北岸侯家莊西北崗的殷代墓地,但沒有得到甲骨文字。第十三至十五次,又回到小屯村進行發掘,并集中在村北的兩個地方,所得的甲骨文字收入董作賓主編的《殷墟文字乙編》。
   抗戰期間,國民黨中央研究院的發掘工作被迫停止,取而代之的則是日本侵略者和當地漢奸的狂挖濫掘,所出土的甲骨大批流落國外,有些至今下落不明。
   解放后不久,l950年4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就在小屯村成立了工作站,恢復了對殷墟的大規模的有組織的科學的發掘工作。迄今為止,一次重大收獲是1973年在安陽殷墟小屯村南地出土的一大批甲骨。1972年冬,小屯村村民張五元在村南公路旁的小溝里取土,突然發現在黃土里有些甲骨碎片,其中六片還有刻辭。他立刻向發掘隊報告了這一情況。發掘隊從1973年春天開始進行兩次挖掘,共發現甲骨5041片,包括卜甲70片,卜骨4959片,牛肋骨4片,未加工的骨料8片。這是解放后發掘出的最多一次,所獲甲骨文字經考古研究所的研究整理,編輯成《小屯南地甲骨》一書出版。
   甲骨文發現之后,不但在國內引起了高度重視,也在國外引起了高度重視。當時的一些在華外國人,紛紛通過各種手段搜購甲骨,因而,在解放前有不少甲骨流散到國外。
   早在1903年,美國的一位傳教士方法斂和英國的一位傳教士庫壽齡就從山東濰縣古董商那里得知甲骨文是我國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的文字,就合伙從古董商那里購買了不少甲骨,并轉賣給英國在上海的亞洲文會博物館,從中得到一筆巨款。此后,他兩人就做起販賣甲骨的生意來,先后四次成批地從濰縣古董商那里收買甲骨。其中最多的一次是l904年冬天,小屯村地主朱坤掘出的數車甲骨,且均系真品。庫方二人又偷運了不少甲骨至國外,分別賣給美英兩國的博物館。據了解,方法斂一人在l903—1908年間賣給美英兩國博物館的甲骨就有1700多片。
   1909年,德國人威爾茨在青島買了甲骨711片,二戰后不知下落。另一名德國人衛禮賢買72片,其中70片現藏瑞士民俗陳列館,一片歸德國郎佛中國學院,另一片下落不明。
   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1914年在安陽做牧師時,得知殷墟出甲骨的消息,就經常騎匹瘦馬徘徊于洹水南岸,偷偷考察古物出土情形。為了搜求甲骨,先是在小屯村向農民收買,但是,他嫌農民出售的都是小片,后來就通過古董商收買了一批大的牛胛骨,上面也密密麻麻刻滿了文字,他都裝箱準備運走。但沒過幾天,這些“甲骨”全部在箱內腐爛發臭。原來這批牛胛骨,是古董商為了滿足他求大骨的心理,用新鮮牛骨加工炮制后仿制上一些文字,當作真甲骨賣給他的。他自從這次上當以后,就專門收買小甲骨,并認真鉆研,成為辨別真偽的能手。明氏在l917年所編《殷墟卜辭》中,自稱所藏甲骨達五萬片,實是夸張之詞。但以后又略有所得,估計有三萬片多一點。他所獲的甲骨,一部分放置在當時的南京加拿大大使館;另一部分埋藏在濟南齊魯大學校內,幾次欲運往國外都未成。
   最早在中國購買甲骨的日本人是在天津《日日新聞》擔任主筆的西村博。1902年,早在羅振玉揭開甲骨產地之謎之先,日人三井源右衛門就探聽到甲骨的真正出土地是安陽小屯村,并多次派人到小屯村秘密收買,先后共搜購甲骨30,000片以上。1921年,日人林泰輔把他所收藏的甲骨中比較重要的1023片,編成《龜甲獸骨文字》出版,在日本引起轟動,于是日本人搜集我國甲骨的人就更加多起來。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人加強了對華的文化侵略,他們以“調查團”、“研究班”為招牌,或以私人探訪古跡、考古旅行的名義,在我國的東北和華北地區進行盜竊活動。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華北和中原地區先后為日本人所占領,他們便專門在“殷墟”盜竊和挖掘古物。據日本學者的統計,日本先后購到甲骨的學術單位約有三十多個,私人收藏名家也在三十個以上。
   除上述這些國家外,“殷墟甲骨”還因各種方式流散到法國、蘇聯、比利時、瑞典、瑞士、南朝鮮等國。那么流散到國外的有字甲骨到底有多少呢?其分布情況又是怎樣呢?根據我國甲骨學專家的最新統計,流散到這些國家的甲骨總數約為26,000余片,其分布情況大致如下:
   日本:12,443片,主要藏于東京大學考古教研室,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博物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京國立上野博物館,東洋文庫,書道博物館等。
   加拿大:7802片,主要藏于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英國:3355片,主要藏于倫敦大英博物館,蘇格蘭博物院,劍
   橋大學圖書館,牛津大學東方藝術博物館等。
   美國:1882片,主要藏于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
   佛大學,都市藝術博物館,歷史與技術博物館,自然歷
   史博物館,國會圖書館等。
   德國:715片,主要藏于柏林民俗博物館。
   蘇聯:199片,主要藏于列寧格勒博物館,愛爾米塔什博物館。
   瑞典:100片,主要藏于斯德哥爾摩遠東博物館。
   瑞士:99片,主要藏于巴費爾人種博物館。
   法國:64片,主要藏于巴黎大學,柴魯斯基博物館,奎木爾
   博物館。
   比利時:7片,藏于皇家藝術博物館。
   南朝鮮:6片,藏于漢城大學。
   總之,距甲骨文首次發現,迄今九十年來,發掘甲骨的總數量約在十五萬片左右。其中現在國外有二萬五千多片,現在臺灣的有二萬五千多片,其余十多萬片廣布于大陸四十個城市的九十多個單位,主要集中在中國科學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館等地。
http://jgw.ayinfo.ha.cn/scholar/dongzuobin.gif

董作賓原名作仁,字彥堂,一字雁堂,號平廬,河南南陽人,生于清光緒21年(1895),1963年卒于臺北巿,享年六十九歲。
   1923至24年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研究生;1925至27年先后在福建協和大學、河南中州大學及廣州中山大學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在加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史之前,他時而經商,時而教書,時而辦報,時而求學,可以說完全是舊社會產生出來一位奮發自修的學人。1928年中研院史語所成立后,他歷任通信員、編輯員、研究員及代理所長等職,并在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7至48年,他應美國芝加哥大學之聘,擔任中國考古學客座教授;1949年后擔任臺灣大學教授;1956年任香港大學、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和珠海書院研究員、教授。1958年返臺后,續任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教授,并應聘擔任中研院史語所增設的甲骨文研究室主任一職。
   中研院史語所成立后,董作賓主持了殷墟的試掘工作,這是中國從摸索而全面以科學方法發掘遺址的開始。而后,董作賓不是主持,就是視察殷墟的發掘工作,改良創新了若干考古技術方法,為殷墟的繼續發掘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此外,他也參加了山東城子崖、滕縣安上村與曹王墓的發掘,這些工作對早期的中國考古學極為重要而具開創性。
   除了考古學外,董作賓對中國甲骨文的研究有卓然貢獻,并顯赭于國際間,學界把他與羅振玉(雪堂)、王國維(觀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稱「甲骨四堂」。他對甲骨學與殷商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包含:大龜四版與貞人的發現;十個斷代標準的提出;殷歷的建構,著有《殷歷譜》;甲骨文字的考釋與解讀;殷代地理的推測及制度的研究等。從比較么些文字與埃及文字中,他證明甲骨不是造字的開始,而有更遙遠的源頭,這除了對文字學的影響外,也開拓了古代文化研究的另一途徑。
   董作賓書法及篆刻作品今存《平廬印存》一冊,他的學術論文共計約200篇,多存在《董作賓學術論著》(1962)及《平廬文存》(1963),1978年藝文印書館出版有《董作賓先生全集》,分甲、乙編,凡12冊。

10#
 樓主| 發表于 2003-5-6 12:13:41 | 只看該作者

關于甲骨文的五個話題

[這個貼子最后由別部司馬在 2003/05/06 12:15pm 第 1 次編輯]

http://www.anyang.gov.cn/yswh/ys/jagu/tppic/tp9.jpg

http://www.anyang.gov.cn/yswh/ys/jagu/tppic/tp91.jpg
   
        甲骨拓片
轉自(殷商文化網站)
9#
 樓主| 發表于 2003-5-6 12:09:17 | 只看該作者

關于甲骨文的五個話題

http://www.anyang.gov.cn/yswh/ys/jagu/tppic/tp5.jpg
             甲骨拓片

轉自(殷商文化網站)
8#
 樓主| 發表于 2003-5-6 12:06:23 | 只看該作者

關于甲骨文的五個話題

對不起,文章轉自中國畫像石網,作者名字未注,在下抓緊查一查以補缺陷。
7#
 樓主| 發表于 2003-5-6 12:01:06 | 只看該作者

關于甲骨文的五個話題

[這個貼子最后由別部司馬在 2003/05/06 12:10pm 第 1 次編輯]



http://www.anyang.gov.cn/yswh/ys/jagu/tppic/tp3.jpg
             甲骨拓片
                  轉自(殷商文化網站)
6#
發表于 2003-5-6 00:29:31 | 只看該作者

關于甲骨文的五個話題


這資料很好,再配上一些圖片就更好了。
此文不知是別部先生所著,還是別人文章?
是首次發表還是轉載,敬祈注明如何?
5#
 樓主| 發表于 2003-5-5 19:35:58 | 只看該作者

關于甲骨文的五個話題

五、甲骨的辮偽與綴合
   由于甲骨存在著如此嚴重的偽制現象,因而無論是收藏或是研究,首先面對的嚴重問題都是辨別其真偽。其次,隨著甲骨發現的越來越多,甲骨學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同時人們在發掘實踐過程中又目睹了一些比較完整的甲骨片有破碎的現象,就當場把它們拼合起來,以保存其完整性。于是,人們又進而聯想到其他出土的甲骨片也一定存在著同樣的破損現象,一些研究者就根據甲骨文的內容和殘斷部位的齒痕進行有意識的拼合補綴。一旦補綴成功,新獲的完整甲骨的價值不亞于發現一塊完整甲骨的價值。因為它使零碎的甲骨內容完整化,無論是給甲骨文字的研究,還是甲骨內容的研究都有極大的意義。因而甲骨綴合工作漸漸成為一項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日益受到人們重視。并且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使用,人們又采用了電子綴合的手段,使綴合工作更加科學化。
   (一)辨偽方法
   辨偽工作是古玩收藏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技術性也較強,甲骨辨偽更是如此。因為從時間上講,甲骨片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從內容上講,在所見的甲骨文中還有近五分之四的單字至今不能被識讀,這就更增加了甲骨辨偽工作的難度。
   1.辨骨片之偽  真正的殷墟甲骨由于埋藏在地下的時間很長,表面看來它的骨質較為粗糙松散,其實卻非常堅硬。這是因為一來長期在地下受到持久不斷的壓力作用;二來已發生了化學變化,成為一種生物化石。顏色已有白色變為黑紫色,而且如果上面有土銹的話,土銹也象鐵一樣堅硬,有的甚至比甲骨本身還堅硬,難以去除。因此,對于含有土銹的甲骨的真偽鑒定,只要用手去摳一下它上面的土銹,如果一摳即掉,落下的土銹用手一碾即碎為黃土狀者,則此甲骨當局偽品無疑。其次,真品的殷墟甲骨上還有一種象焦皮一樣的東西,而且這種焦皮無論用什么利刃去刮都刮不掉,即使刮掉上面一層,底下一層仍是這樣。反之,如果刮去表面一層焦皮后,底下一層不呈現焦皮狀,顯出一塊白斑,或其顏色與周圍的顏色有異,則此甲骨也屬偽制。再次,從顏色上看,有的甲骨在紫黑色里稍顯黃色,但也是表里一致。如果表面的顏色顯得老舊,里面的顏色顯得新嫩,則此片甲骨也系偽制。這是對于甲骨片真偽的鑒定,但是稍后的贗品往往是以小屯村同時出土的無字甲骨偽制而成,所以從原料上講,這種贗品與真品就不能去辨別。而要正確辨別它們,也只有從偽刻的字體、內容去辨別。
   2.辨契刻之偽  辨契刻之偽即是辨別甲骨上所刻文字的真偽。首先從刻劃后的刀痕來看,新刻文字的筆畫痕跡與舊刻真品比較起來色調較淺。作偽雖用了土銹煙熏法加以偽飾,但如果用堿開水加以洗滌,新舊之色即可盡露。這主要是因為舊色是經過幾千年的地層變化與化學變化而形成的“天然之色”,其筆跡顏色和整個骨片的顏色已渾然一體,不可區分。反之,新刻字的筆痕,表面上看來雖然與舊色無異,但那是經過后天加工弄上去的,是人為的,故去除它也就較為容易。其次,從字的形態來看,真品的字體無論是寬大粗劣,還是細小精勻,仔細觀摩都有一種自然之美。偽品雖然臨摹十分逼真,但卻顯得十分笨拙,看上去有失自然之神韻。這就如同上了高年級的學生去模仿剛剛啟蒙的小孩寫字,無論怎樣相似、逼真,也只是相似、逼真而已。再次,可以通過對偽品的歸納、分析,而看出它們的破綻與漏洞之所在,反過來再以此去鑒別甲骨之偽,這就是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大致說來,偽刻甲骨文字經歷了六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雜湊單字而又正倒不分。最初的作偽者由于對甲骨文知識一點也不了解,對甲骨文也一字不識,所以往往拿到一片甲骨連正倒都不分。正看甲骨則把甲骨文正抄下來,倒看甲骨就把甲骨文倒抄下來,然后再偽刻時就亂七八糟、東拼西湊地刻上一些甲骨文字,這不但無甲骨文行款的章法可言,而且字體也就出現了或倒或正的現象。因而,這一階段的偽制品最容易辨別。第二階段為雜湊單字而無倒字階段。這一階段雖較前一階段進了一步,字體沒有倒字的現象,但由于不識甲骨文,不懂款式,對于懂得一定甲骨知識的人還是比較容易從內容上看出它的破綻的。另外,這一階段的偽品,多刻在大片的出土的無字甲骨上,喜作大字,小片甲骨、小字均少見。第三階段為雜湊成句成行的卜辭階段,此時有意識照原片整片、整行、整句模仿。第四階段是仿刻全段而又排列整齊,但有時卻又限于偽刻的甲骨片與真品甲骨片的形狀和大小不同,所以在款式上卻又不能不作一些改變,而有的正是因為這一改變而露出了款式上的破綻。第五階段為仿刻全段而又全依原來的款式。前文所述的偽制高手藍保光大多采用這種方法。第六階段是改編為新奇文辭者。這一階段的作偽者已粗識甲骨文,并且對其款式有了一定了解。
   最后為了幫助讀者辨別比照,現將已斷定為偽品的部分甲骨片號,臚列如下,以供讀者與真品相辨析,進而通過實踐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
   《鐵云藏龜》:57·1、84·l、130·1、254·1;
   《鄴中片羽初集》:26·l、3l·6、37·6、37·8;
   《龜甲魯骨文字二》:2·28。12、2·29·12、2·29·16;
   《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中的偽品可分為二類,其編號及分類分別如下(據陳夢家之說)
   全部偽刻者,共71片:
   1、  2、  5、  13、  312、  748、  749、  750、  751、  971、  973、  978、982、  994、  1080、  1082、  1514、  1515、  1517、  1519、  1531、  1532、1533、  1539、  1540、  1545、  1552、  1556、  1561、  1567、  1568、  1571、1605、  1611、  1612、  1613、  1618、  1621、  1625、  1626、  1627、  1628、1631、  1632、  1636、  l639、  1640、  1642、  1650、  l 652、  1653、  1654、1658、  1680、  1684、  1688、  169l、  1704、  1707、  1712、  1727、  1733、1751、  1795、  1796、  1797、  1826、  1827、  1989、  2175、  2177
   部分偽刻者,共46片:
   976上部、977上半、983上左、1226上半下右、1507中右、1520中下、1523中右、1528上中正中、1537正正中下、1541中部、1557中三行、l574上半、1576上中、1580正面、1584中下、1586右半、1598中下、1599下半、1604正面、l609左下二行和右三行、l6lo正面、1615一行三行四行、1617正面、1619正面中右、1622正面、l624右半、1633右四行、1634正面右三行、1635正面、l675左半、1676上中、1678上右、1686中下、1693上中、1695上半、1697左半、1698左中、1703正面、1705正面、1706上半、1726上半和下左、1728中下、1734中下、1740正面、1798上中、2176正面
   限于篇幅,只列如上諸片為要。另有一些偽片,可參閱上文諸甲骨學家的作品中所列。
   除了辨骨片之偽和契刻之偽外,還有辨綴合之偽、拓本之偽和釋文之偽。辨綴合之偽就是由于研究者對甲骨文的識讀不一,有的認為綴合文字可通、文例相符、內容順暢,而有的則持完全不同的意見。辨拓本之偽就是由于在拓印時沒有把所拓甲骨的部位搞清楚,或誤甲背為甲腹,或誤分肩胛骨,或把完好的當作有破紋的,或又反之等等,以致在照拓片重新印刷制圖時擺錯了位置,造成錯誤。辨釋文之偽就是辨別對甲骨文字的誤識,或甲骨文字在拓印傳抄中發生的偽誤。這三種辨偽基本上屬于甲骨文研究中的辨偽范疇,與收藏鑒賞的聯系不甚緊密,故不詳論。
  (二)綴合
  對于綴合工作的重大意義,前文已有所述,在此,只就一些綴合的技巧與注意事項作一申述。
   第一,龜甲上的斷裂齒縫與盾紋(指龜甲上的象盾形一樣的花紋)對于正確的綴合有重大的啟示作用。所謂綴合,就是使兩片殘斷的甲骨能夠完全吻合。綴合起來的甲骨,不但文例(義)通暢,而且首先必須是兩片的齒縫部位與盾紋緊密銜接,這也是判斷綴合正確與否的第一個前提條件。齒縫與盾紋的情況是十分復雜的,在有了計算機之后,可以把甲骨片的各種形式輸入電腦,通過電腦來發現齒縫與盾紋的銜接情況,這樣做既省力又準確。
   其次,辨明甲骨的部位對綴合也有啟迪作用。對于要綴合的甲骨,首先判明它屬于完整龜甲牛骨中的哪一部分,然后順藤摸瓜,有的放矢地找到可能與它綴合的相鄰部位的甲骨。這樣做,就不致于大海撈針。
   第三,甲骨上的卜兆對于綴合也很有幫助。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卜兆本身留下的紋理在綴合后是否一致,這是綴合正確與否的一個檢驗標準。另一方面, 卜辭是根據卜兆紋理的方向而決定其刻寫方向的,所以知道卜兆紋理就可進而推知卜辭的款式,再進而聯想其他卜辭中與此相關的款式和內容。綴合起來就較為方便。
   最后有一點需要指出,做綴合工作最好是根據甲骨實物,這樣可以更好地看清甲骨的部位、色澤、裂紋、卜辭書體、齒縫和卜事等等,比用拓本、摹本綴合更少出差錯。綴合工作也是一項耐心細致的工作,既要博聞強識,又要善于發現。《甲骨文合集》中共有綴合片1600多版,在綴合成果上是空前的。
附:西周甲骨
   前面所述的甲骨都是商代——殷墟甲骨。此外,建國后還發現了一批西周時代的甲骨,總數約在一萬片左右,但公布的有字甲骨只有三百多片。其出土的地方主要有三處:一處是陜西省西安市張家坡和歧山縣鳳雛村,一處是山西省洪趙縣坊堆村,一處是北京市昌平縣白浮村。和殷墟甲骨比較起來,西周甲骨大致有如下幾個特征:
   第一,從甲骨整治方面看,西周卜甲主要是龜腹甲,里面經過鏟挖平整,留有寬厚邊緣。西周卜骨使用的是牛肩腫骨,一般是先把牛胛骨的骨臼和中脊部分鋸割掉,使骨壁變薄,與肩胛扇取平,有的還加挫磨。
   第二,從鉆鑿形態方面看,西周卜甲都是方鑿,且排列密集、整齊。卜骨都是圓鉆,鉆孔的排列也不規整,從上到下都有分布。    第三,從刻辭卜骨的方位看,殷墟卜骨是以有骨臼的一方為上,而西周卜骨卻正相反,無論是豎刻橫刻,都不見有從骨臼一端向肩胛扇一端豎刻的現象。
   第四,從文字特征方面看,西周甲骨文字一般較少,字跡纖細,有的甚至須放大好幾倍才能看清楚。

4#
 樓主| 發表于 2003-5-5 19:35:00 | 只看該作者

關于甲骨文的五個話題

                          四、甲骨的偽制
   相對于其他的古玩偽制品來講,甲骨的偽制方法簡單、成本不高,因此,在發現甲骨的早期偽制情況較為常見,偽制品的數量也就較多。在1914年,久居安陽的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親身往小屯村收買甲骨,所得甲骨共五萬多片,其較為可靠的僅一千三百余片,其余皆是偽制品,且有的甚至在不到幾天內就腐爛發臭。偽品數量之多,由此可以想見。
   清末民初,甲骨文的發現雖然震動了海內外,但是真正知道和十分重視甲骨價值的人尚不多,有的甚至完全持否定態度,如當時的著名學者章太炎。以后,甲骨的價值譽滿海內外,中外博學之士和古玩收藏家紛紛赴小屯村購買,不絕于途,甲骨的需求量急居上升,供不應求的情況顯得十分突出,因此一些古董商就用偽制的方法來滿足市場的需求。
   甲骨以有文字的為最珍貴,在王懿榮收購時即以字論價,每個字高達二兩五錢銀子,相形之下,無字的甲骨就顯得沒有多少價值。所以,當甲骨的價值由一般的作為藥品的“龍骨”的價值猛增到為幾千年前的商代古物時,一些牟利之士,就在同時出土的無字的甲骨片上仿刻一些文字,或者在有字的甲骨片的空隙部位增刻一些文字,以獲得更多的金錢。但也有的偽品連材料都是用新鮮龜甲骨片炮制而成,然后再在上面亂七八糟地刻上一些符號,可說是偽品中的劣品,因為無論從材料上還是字體上,這種偽品都是最容易辨別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作偽的技術也在不斷提高,變得越來越高明了。他們一方面選用同時出土的無字甲骨為原料進行刻字;另一方面也不斷地改進刻字的方法。他們先用拓印的技術,把有字甲骨的字一個個拓印下來,然后再把它們翻印到無字的甲骨片上,依印描刻。這樣的文字幾乎與真品無異,難以辨認。一切偽制完畢之后,就把這些偽制品埋進被掘過的地方,以顯示這些甲骨是挖掘時遺留下來的。這主要原因是由于地質地層因時間的延長而形成不同的地質結構,時期特征較為顯著,經過挖過的藏有甲骨的土層雖然也是新土,但人們只會認為那是被遺漏的,如果是在沒有發現的地方伴有新土出現甲骨,則就容易為人懷疑。另一方面,當時去小屯村收購甲骨的人,為了避免上當受騙,也往往樂意收購那些自己親眼看見它們出土的甲骨。因此,每當收購者到來時,偽制者就把他們帶到埋有甲骨的地方,當場挖出,眼見為實,采購者也就信以為真,且考證上面的文字與通常所見的文字樣式沒有多大區別,也絕不會相信鄉民們能偽造出水平如此之高的古文字。因而,每得一片甲骨都欣喜萬分,以為是真品珍品。對于真正的真品,挖掘者是絕不會輕易出售給一般的買主的,更不會出售給那些素不相識的上門采購者,而是把它們賣給作偽的人作樣品,或者只賣給熟識的知交,或者是等到社會上對作偽品高度警惕時,那些真品持有者就以“高額壟斷”價格賣給各式各樣的買主。
   在當時的作偽地方中,除了小屯村外,在山東濰縣和北京兩地作偽之風都比較盛行。解放前,山東濰縣是一個文化比較發達的地方,多文人,好古玩,當時的許多古玩商人也都是那里人。由于營利和謀利是商人的本色,因此在販賣古玩時偽制古玩的人也就大有人在。在甲骨文發現伊始,最早赴小屯村購買的也就是濰縣的兩個古董商人范維卿和趙執齋,并且在不到幾年里雙雙成為巨商大賈。風氣所染,山東收購甲骨的人也就日漸增多,漸漸地濰縣也就成了甲骨收購的一大集散地,中外買主都經常光顧,真品供不應求,再加上祖傳的作偽經驗和技術,于是就開始偽制甲骨。其方法是將小屯村的甲骨無論有字沒字、片大片小都成批成袋地買來,有文字就照舊賣出。無文字的就按照商代銅器中的天干地支等文字的形狀筆態描刻上去,然后以醋進行刷洗,使新刻的刀痕老化。再把它們埋進土中,約一年左右再重新挖出。這樣,無論是色調、字體都與真品相差不多,如果沒有一定的辨偽經驗和甲骨學知識則根本無法辨別。
   當時的北京也是古玩最集中的地方,古玩市場的繁榮,偽作也就難免,甲骨也不例外。但北京的甲骨偽制者卻不是古玩商人,而是一些技術頗高的象牙雕刻工人。清王朝時期,北京特別流行象牙雕刻品,上至高官貴族下至普通官吏都以佩帶和收藏象牙珍品為榮,由于市場需求量的增大,大批的象牙工人也就應運而生。但自辛亥革命以后,王子皇孫、高官貴族被趕下了歷史舞臺,牙雕的買主越來越少,牙器也就越來越不流行,往日大量的牙雕工人紛紛失業。其中有的改行,另謀生計。也有一些人為生計所迫,就以偽造古物古玩為職業,并瞄準了剛剛引起轟動的小屯村出土甲骨。但北京的偽制方法與山東的又不一樣,他們是組織一批人去小屯村專買出土的無字甲骨片,因為無字甲骨比有字甲骨的價格低得多。運到北京之后,這些牙雕工人運用其十分高超的雕刻技術,仿照有字甲骨的文字或其拓片或商代鐘鼎銘器上的文字刻上字。刻成之后,再把它們運回到小屯村,和當地地主相勾結,悄悄地埋入小屯村的土地之中。當那些不知底細的人來村購買時,就當場挖出,充當真品出售。由于北京偽制品的雕刻工匠都是名家高手,雕刻技巧十分高超,其中尤以在北京西河沿的姓蕭的兄弟二人技術最為精湛,所偽刻文字神態和甲骨文幾乎無二。因此,在當時,即使是一些鑒別能手也往往為其所騙。
   在談到甲骨偽制者中,不能不提到以偽制甲骨而聞名的藍保光。藍保光系河北省人氏,看去文質彬彬,且心靈手巧。但自幼染有抽大煙的惡習,不務正業,過著流浪漂泊生活。據他自己講,他自幼就喜歡在各種器物尤其喜歡在骨頭上刻字,因而為一些古董商所看重。起初,他們雇用他在銅器和箭頭上刻字,偽造假古董,十分暢銷。當甲骨文發現之后,便開始偽造甲骨。和其他的甲骨偽制者一樣,在剛開始的時候,只是隨意亂刻,后來就照真品臨摹。為了提高刻寫技巧,他還隨身攜帶一本小冊子,專門臨摹甲骨文字。如果碰到以前沒有見過的字或沒有摹寫的字,他就及時把它臨摹在這個本子上。正因為如此,他所刻的“甲骨文字”比其他偽制品更顯得暢達純熟,給人有一氣呵成的感覺,很少有一般偽制品那種斷續不齊的漏洞,從而欺騙了不少購買者,甚至一些甲骨專家都為其所騙。但是他對甲骨文一字不識,更不知卜辭中的行款規律,所以往往把刻辭的位置和左行右行弄倒了。因此,如果掌握了甲骨卜辭中的規律、特征,再盡可能地認識一些甲骨文字,對藍氏的偽制品也是可以辨別的。
3#
 樓主| 發表于 2003-5-5 19:34:08 | 只看該作者

關于甲骨文的五個話題

[這個貼子最后由別部司馬在 2003/05/06 12:52pm 第 2 次編輯]

                           三、甲骨文特征
   前文指出,殷墟甲骨的真正收藏價值不在于甲骨本身,而在于上面的文字——甲骨文及相應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甲骨的收藏就是對這些“文字”的收藏。所以,對于收藏家或古玩鑒賞家,就有必要了解一些有關甲骨文字的知識,以便收藏時作出鑒定的依據和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甲骨文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體系最完備的最早的一種文字,那么它和原始象形文字、西周金文及后的大籀、小篆、隸書等比起來,有以下幾個特征。
   1.筆畫繁簡不固定  甲骨文中的文字往往不計較形體繁簡、筆畫多少,如“羊”在甲骨文中就有好幾種寫法:“”、“”、“”等。又如“田”字,甲骨文的寫法就更多了:  “”、  “”、“田”、“”等。不但是獨體字如此,有些合體字也是這樣。如“”字,甲骨文的寫法就有三四種,最少的兩個“羊”字排列在一起,最多的是四個“羊”字排列在一起。“晶”字也是如此。但不管怎樣變化,作為獨體字它的代表性特征總是保持不變,如“羊”的曲角,  “田”的縱橫界線。作為合體字,其中必有一個“母體”保持不變,如“”字的“羊”,“晶”字的“日”等。
   2.方向和位置不固定  甲骨文中,除一些指事字外,其他的都可以正寫、反寫、倒寫、側寫。如“卜”字,在甲骨文中可寫為“卜”、“”、“  ”、“”等形。又如“明”字,甲骨文可寫作“”或“”。甲骨文的部位雖可變易方向,但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凡變位后容易和其他字相混淆的字均不變位。如“好”字,甲骨文寫作,“毓(育)”字甲骨文寫作,這兩個字在甲骨文中前者一般只作左右換位,后者只作上下換位。很少有違背這一規定的現象的。
   3.選用偏旁不固定  從文字產生、發展、演化的規律可以看出,甲骨文是由最初具體的、個別的特征逐漸向一般的、普遍的方向發展的,也就是說,逐漸抽象化了。如“牢”字,現在固定從牛,而在甲骨文中它還可從羊、從馬、從犬。又如“牝”字,現在也固定從“牛”,但在甲骨文也同樣可以從羊、從犬、從虎、從豕。這就是甲骨文選用偏旁的不固定性。
   從甲骨文自身的特點看來,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有一些異字同形的現象,但這種現象很少。
   初看甲骨文的人,只見上面全是一些縱橫交錯,而且似乎毫無規律可尋的、雜亂無章的符號。但如果對以上的特征有所了解,再掌握一些識讀它的訣竅,那么漸漸就會掌握和認識更多文字。這樣,雖不能盡識一片甲骨上的所有文字,但對其大概內容就能知道一二,在收藏和鑒定時就會心中有數。據統計,甲骨單字共有5000多個,但到目前為止能被識讀的只有1000多個,而且其中有的還有爭議。甲骨學作為一門專門學問,已有近九十年的發展歷史,前人己作了大量的實際研究工作,也有不少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對于我們研究和識讀甲骨文都有指導作用。大致說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如下幾種:劉鄂的《鐵云藏龜》(這是第一部著錄甲骨作的書),孫詒讓的《契文舉例》(這是第一部研究性專著),羅振玉的《殷虛書契前編》、《后編》、《續編》和《殷虛菁華》,董作賓的《殷虛文字甲編》、《乙編》、《外編》和《大龜四版考釋》,郭沫若的《卜辭通纂》和《殷契粹編》,容庚的《殷契卜辭》,明義士的《殷虛卜辭》和《后編》,林泰輔的《龜甲獸骨文字》,方法斂的《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胡厚宣的《雙劍診所藏甲骨文字》、《戰后寧滬新獲甲骨集》、《戰后南北所見甲骨錄》、《戰后京津所獲甲骨錄》和《卜辭同文例》,曾毅公的《甲骨綴合編》,郭若愚的《殷虛文字綴合》,于省吾的《甲骨文字釋林》、《甲骨文字考釋類編》(這是一部集大成的甲骨文字字匯書),孫海波的《甲骨文編》,金祥恒的《續甲骨文類編》,島邦男的《殷虛卜辭綜類》(兼具字典及索引功能,較為實用,但書中有一些錯誤),以及整個綜合性研究甲骨文的集大成之作的、十三巨冊的、匯集甲骨文拓片、摹本及綴合中的珍品《甲骨文合集》。
http://jgw.ayinfo.ha.cn/curio/p56.jpg      
朱書龜腹甲 (乙6423)
長16.6,寬9公分,小屯YH127坑出土
民國二十五年第十三次發掘所得,屬武丁時代。本圖為龜腹甲反面,右邊甲橋「雀入二百五十」一行字,刻后又涂朱。中 間則有兩行用 毛筆寫而未刻 的文字,呈暗紅色。
                                                        (出處:殷墟網站 )

2#
 樓主| 發表于 2003-5-5 19:33:21 | 只看該作者

關于甲骨文的五個話題

[這個貼子最后由別部司馬在 2003/05/06 12:48pm 第 1 次編輯]

                        二、甲骨知識
   甲骨學作為一門專門學問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不少已成為甲骨學中常識性的東西,了解這些常識對于甲骨研究、鑒定、辨偽與收藏都有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下面就從甲骨文開始,介紹一些重要的知識。
   甲骨文就是指這種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殷商人迷信,凡事必占。占卜后就用專門刻字的青銅刀把占卜的結果及其應驗情況刻在烏龜甲殼和牛肩胛骨上,這就是現在所見的甲骨文。從目前出土的甲骨來看,除了龜甲和牛骨外,也發現用其他動物骨頭來刻辭的,如牛的肋骨,或鹿、羊、豬的肩腫骨,甚至人的頭蓋骨,但數量極少。
   龜甲在使用前要將甲殼從背甲和腹甲兩部分的連接處一一甲橋部分鋸開,使甲橋的平整部分留在腹甲上,然后將帶甲橋的腹甲鋸掉甲橋外緣的一部分,使之成為邊緣比較整齊的弧形。背甲則一般直接從中間脊縫處對剖為兩個半甲。有的背甲在對剖之后,還要再鋸掉靠近中脊部位的凸凹較大的部分和首尾兩端,使之成為近似于鞋底狀,并在中部鉆出一個圓孔。這種背甲被稱為改制背甲。牛肩腫骨也要經過加工才能使用。一般先要將骨臼部分從較長的一面切去一半或三分之一,使之成為月牙形,然后再將臼角向下和向外分別切去一部分,使留下的臼角形成一個近于直角的缺口。最后,再將直立的脊骨連根削去,削平骨板和骨臼下部隆起部分。這樣,整個骨板的加工才算初步完成。
   龜甲和牛肩胛骨經過上述初步加工后,還要進一步刮削和磨光,然后在它們的反面挖和鉆制出圓形和長、橢形的梭狀巢槽,以便在占卜時用火在這些巢槽上燒灼,使正面相應的部位現出裂紋,而巫師們就是根據這些裂紋來判定吉兇。長橢形梭狀的巢槽叫做“鑿”,一般長約1厘米左右,口寬底窄,呈梭狀斜槽。圓形的巢槽叫作鉆,一般緊靠鑿邊正中部位鉆出,是比鑿稍小的圓形洞穴,且大都在鑿的內側。鑿和鉆都不能透過骨面,只作到距骨面最薄處。鑿槽和鉆穴的部位都是有規律的,排列也較整齊。鑿鉆的數目是根據甲骨的大小和需要來定。
  

  
http://jgw.ayinfo.ha.cn/curio/p54.jpg
          填色卜龜 (丙1)
長30.5,寬23.5公分 小屯YH127坑出土
民國二十五年第十三次發掘所得,為著名的YH127坑出土甲骨之一。在刻辭的筆劃中間還填上顏色,大字填朱,小字填褐。主要是跟征伐有關的卜辭,屬武丁中、晚期。大字用雙刀刻,充份表現出「雄健宏偉」的書體風格。( 出處:殷墟網站)
  經過鑿鉆以后的甲骨由掌握占卜的史官保存,需要占卜時才取出來。史官還往往在其邊緣部分刻上甲骨來源、制作經過以及卜刻時間等文字,這種刻辭就叫做“記事刻辭”,計有五種:
   1.甲橋刻辭:刻在龜腹甲反面的甲橋上。
   2.背甲刻辭:刻在龜背甲的反面。
   3.甲尾刻辭:刻在龜腹甲尾部的右邊。
   4.骨臼刻辭:刻在牛腫骨頂端的骨臼處。
   5.骨面刻辭:刻在牛胛骨骨面寬薄的那一邊下部。
   在卜兆旁刻上需要祈求的事情及其應驗結果,被稱為“卜辭”或“甲骨卜辭”。卜辭一般都刻在甲骨的正面,也有極少一部分是刻在甲骨的反面。有的是一條卜辭記載一件事情,在正面刻不完,就在反面接著刻。這種正反兩面的刻辭在早期的甲骨文中較常見。但也有在一片甲骨上刻有幾件不同事情的。一般說來,一條完整的卜辭有以下四個部分組成。
   敘辭(述辭、前辭):記敘占卜的時間、地點和占卜者。
   命辭(問辭):命龜之辭,向龜陳述要占問的事情。
   占辭:記錄兆紋情況及所得出的吉兇判斷。
   驗辭:占卜后的結果或應驗情況。
如武丁時期的這條卜辭就是這樣組成的:
   “庚子卜,爭貞:翌辛丑,啟?”(正面)“貞:翌辛丑,不其啟?王固曰:今夕其雨,翌辛丑啟。之夕允雨,辛丑啟。”(反面)
這條卜辭的組成部分和意思分別是:
   敘辭:“庚子卜,爭貞。”意思是:“庚子這天占卜,史官爭問道。”
    命辭:“翌辛丑,啟?貞:翌辛丑,不其啟?”意思是:
   “明天是辛丑,天會晴嗎?(又)問:明天是辛丑,天不會晴嗎?”
    占辭:“王固曰:今夕其雨,翌辛丑啟。”意思是:“商王看了兆紋以后說道:今晚要下雨,明天辛丑,天將放晴。”
    驗辭:“之夕允雨,辛丑啟。”意思是:“傍晚時果然下了場雨。第二天辛丑,天也放晴了。”
    甲骨卜辭中,所用的文字都非常簡單精練,最簡單的卜辭只一個字,如“雨?”一般的卜辭也只是十幾個字到二、三十個字,五十個字以上的卜辭極少,如《殷虛書契菁華》中的第二片和《卜辭通纂》中的第592片,前者長51字,后者54字。而一百字以上的卜辭目前只有數片,如《雙劍診所藏甲骨文字》第212片,正面是170多字的敘事刻辭,反面是干支表。記錄的是帝乙、帝辛時打仗俘虜的卒師車馬盾矢和用俘首祭祀祖先的事情,極為珍貴。
   甲骨卜辭的刻寫行款也有其自身特色,了解它對甲骨鑒定與辨偽也很有幫助,因為偽制者中很少有人懂得這些的。眾所周知,古人的書寫體例是自上而下、自右向左直書,直至近來才采用自左至右、自上而下的橫寫格式。考記事刻辭的行款,大都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即所謂“下行而左”。但卜辭的刻寫完全打破了這種體例,而是根據兆紋的方向或“下行而左”,或“下行而右”,即所謂的“左行右行”。這種特殊的文例,不是為了書寫便利,而是與占卜所得的卜兆分不開。  卜兆一般左右對稱,因此刻在卜兆旁邊的卜辭,也就內向對稱。如龜腹甲卜兆內向對稱,右面的卜兆向左,卜辭右行;左面的卜兆向右,卜辭則左行。龜背甲雖一剖為二,其卜兆、卜辭的情況與腹甲同,其右半者卜兆向左,卜辭右行;左半者,卜兆向右,卜辭向左。還有在龜甲邊緣部分的刻辭,大都是從外向里,在左邊的從左向右,在右邊的從右向左。若在牛肩胛骨上,多數是刻在骨邊。右骨的卜兆向右,卜辭左行;左骨的卜兆向左,卜辭右行。唯近骨臼一端,卜辭左右行,也相對稱,但不拘前例。在較大的甲骨片中,有的是不止一條卜辭,凡一條以上卜辭,其排列形式,早期都自上向下排,晚期則多自下而上排列。一事多卜的辭例,則是連續依時由下向上卜問,稱為“相間卜辭”。由于卜辭的書寫款式有這么多區別,作偽者多不甚了解,他們往往只根據古人“下行而左”的書寫習慣偽制。所以掌握了這種書寫行款,對于區別真品質品有不少作用。
   要做到對甲骨鑒定得精確與熟練,除了對上述的甲骨常識有所了解外,還得對甲骨的幾大分期及其特征有所了解。卜辭是占卜時留下的記錄,而占卜活動又伴隨著大量的祭祀活動存在。祭祀也必然涉及到對祖先的稱謂,若稱謂不同,則肯定屬于不同時期的甲骨。如在卜辭中有父甲、父庚、父辛的稱謂,而在商朝后期,即盤庚遷都以后的甲骨卜辭中有甲、庚、辛廟號。又因為被稱為父輩的商王只有陽甲、盤庚、小車,那么這片甲骨文一定是他們的下輩祭祀其祖先的記錄,也就可根據商王朝的世系表,把這片甲骨定為武丁時期。又如,卜辭上有稱父丁、兄庚、兄己的,則可以斷定這片甲骨是商王武丁的兒子,即祖甲時期。因為父丁是指武丁,兄庚、兄已是祖甲的兩個哥哥。根據卜辭中的稱謂來劃分甲骨文的時期是比較可靠的,因而成為劃分甲骨文時期的第一個標準。
   在卜辭中一般都記錄有“貞人”的名字。所謂“貞人”,即是指占卜時代表上帝、鬼神或祖先意志的史官。如果在許多甲骨中的貞人名字都一樣,且所祭祖先的稱謂也一致,那么可斷定這些甲骨屬于同一個時期。反過來,如果有許多“貞人”的名字出現在同一片甲骨上,也可推測這些“貞人”是同一個時期的,并進而根據他們的名字在其他甲骨中的出現情況,判斷出這些甲骨也屬于同一個時期。“貞人”就成為確定甲骨時期的又一標準。但“貞人”的名字到武乙時期(第四期)已完全不刻了,“貞人”就是帝王自身。相對而言,其他時期甲骨都錄“貞人”,而這個時期不錄“貞人”,也可成為斷代標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5 05:51 , Processed in 0.2803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