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國青銅三虎符
孫人杰
IMG_20160512_110555.jpg (168.39 KB, 下載次數: 32)
下載附件
2016-5-20 14:55 上傳
圖1
虎符,是秦國器特有的品類。迄今為止共發現三件。分別是《杜虎符》、《新郪虎符》和《陽陵虎符》。
《杜虎會》(圖1),一九七三年陜西西安市郊區山門口鄉北沉村出土,現藏陜西省博物館,銘文40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殹(也)。
秦稱王從惠文王始,年代在公元前324年丁酉。因此,杜虎的鑄造當為惠文王之前,在公元前337-325年之間。
《新郪虎符》(圖2),現藏法國巴黎陳氏。出土年代不詳。銘文38字(又合文一):”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毋會符,行殹(也)。銘文中“右在王”的“王”為誰待考,但必晚于杜虎符,是秦惠文王以后所鑄。
《陽陵虎符》(圖3),相傳山東臨城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虎頸至胯間左右各有錯金篆書銘文兩行十二字。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右在皇帝”,顯然此符鑄于秦統一之后,字體當屬小篆,是秦國標準文字,與《嶧山刻石》(圖4),《泰山刻石》(圖5),《瑯琊臺刻石》相較,字體一致。
從三虎符銘文相較,可以看出《新郪虎符》用字與《杜虎符》基本一致,《杜虎符》較率簡,《新郪虎符》則整飭。以《陽陵虎符》與《新郪虎符》相較,則二者無甚差別,用字與刻寫風格趨同。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自秦惠文王至秦統一六國,秦國文字基本上沒有變化,是很穩定地使用下來了。那么,秦惠文王以前的秦文字又是什么樣的呢?秦惠文王之前為秦孝公,秦孝公在位時間為公元前364年(庚申)——公元前337年甲申,共24年。秦孝公時期,有紀年的秦國文字資料就是有名的商鞅三器,即十三年商鞅戟(圖7)、十六年商鞅鐓(圖8)、十八年商鞅量(圖9)。
商鞅戟銘二行,正面6字,背面4字,刻“十三年,大良造基巖之造戟”。商鞅鐓銘刻四行13字:“十六年大良造庶長鞅之造雍矛”。商鞅量銘刻十行75字,底部銘文為后補刻。從此三器銘文可以看出,三刻雖然較草率,然字形卻似大篆體式,與三虎符字式有一定差距。據此,我們推斷: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小篆就已具雛形,秦國大小篆的過渡期在秦孝公與秦惠文王之間。
再讀許慎《說文解字敘》“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史率,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則可解讀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推行書同文的措施,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小篆范本供世人學習,而非其創制小篆較為符合歷史事實。
學書一得,謹記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