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基因庫
劉正成“甘肅古代文明與書法”學術報告新觀點 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基因庫 其學術觀點有力佐證了我省“一帶三區”總體規劃的科學性
11516142_890000.jpg (43.38 KB, 下載次數: 33)
下載附件
2013-8-23 13:50 上傳
劉正成在報告會上向在座的專家學者闡述自己的學術觀點。
甘肅法制報本報記者 王輝 攝
連日來,在省博物館舉辦的“隴上鴻泥—劉正成書法作品展”在省城蘭州引起轟動。8月17日下午,作為展覽重要組成部分的“甘肅古代文明與書法”的學術報告,劉正成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學術觀點:
其一,漢字是中國最大的文明遺產,是維系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延續幾千年文化薪火相傳的國家最重要的紐帶。而距今8000年的大地灣陶器刻畫符號,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證明了隴上大地灣人對文字發明作出了很大很早的貢獻。
其二,劉正成引用中國首席歷史學家李學勤“中國歷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問題和謎團恐怕都不得不求解于甘肅”的結論,依據大量實證材料證明,甘肅乃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基因庫。他說,如果甘肅古代文明的問題不能求解,中國古代文明史就沒有答案。
其三,劉正成認為,中國三大宗教文化的發源與傳播,均來自或經由甘肅。儒教最重要的經典就是《周易》,《周易》就是用以解讀伏羲八卦、文王六十四卦的經典文本。這個《周易》,當然是甘肅古代文明的專利。道教起源于甘肅平涼的崆峒山。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故事,就發生在甘肅。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原,必經甘肅,當時的譯經,也是起源于甘肅的。
實踐中得來的學術觀點——
“甘肅三個歷史文化區”
十多年來,劉正成始終致力于甘肅古代文化的潛心研究,他以傳統地域與文化遺存相結合的時空為座標,最終形成了“甘肅省三個歷史文化區”的學術觀點——天水、隴南伏羲與儒教文化區;平涼、隴東黃帝與道教文化區域;河西、敦煌漢簡寫經與佛教文化區域。
在報告會上,劉正成關于“甘肅省三個歷史文化區”的學術觀點一經提出,立即得到了各位專家的一致認同。
大家甚至不約而同地發現,其“三大歷史文化區”的觀點竟然與甘肅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一帶三區”的總體規劃存在諸多契合點!
省委宣傳部宣傳處處長王國強用“不謀而合”一詞,來形容其對我省華夏文明傳承區建設“一帶三區”總體規劃的佐證與契合。
2012年,甘肅率先向國家提出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構想,并獲得國務院批復。隨之,甘肅省按照國家關于甘肅發展的戰略定位和建設文化大省的總要求,確定了圍繞“一帶”,建設“三區”,打造“十三板塊”的工作布局。
所謂“一帶三區”,“一帶”就是東西橫貫甘肅境內1600多公里的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叭齾^”就是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以敦煌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區。
事實證明,選擇在歷史文化資源豐厚的甘肅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是在翔實的資源盤點、省情論證、經驗總結、機遇分析后,經過深思熟慮后的科學決斷。
“作為文化資源大省,甘肅很早就認識到了抓文化的重要性?!笔∥N?、省委宣傳部部長連輯說,甘肅文化資源的豐富程度排在全國前五位,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契合一:華夏始祖文化和大地灣文化
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這盤大棋中,天水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為代表的五大文化積淀深厚,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體系。
憑借不可比擬的優勢,天水在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規劃出了建設“三大文化產業區”的宏偉藍圖。
天水三大文化產業區,其一就是規劃建設華夏始祖文化區,打造全球華人祭祖圣地。
劉正成認為,以天水為中心的伏羲儒家文化區域,這個地方誕生了伏羲,天水有個伏羲廟,隴南西和縣有個仇池山,這是傳說中的伏羲誕生地。《史記》中把伏羲寫做伏犧,為上古“三皇”之一。在伏羲的神話傳說中,伏羲為“人首龍身”,由此創立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圖騰“龍”,“龍的傳人”即由此而來,伏羲理所當然被奉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
天水三大文化產業區,還有一項就是規劃建設大地灣國家大遺址保護區,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從現代考古學資料來看,我要提到天水秦安的大地灣文化遺存。”在“天水、隴南的伏羲與儒教文化區”概念中,劉正成首先提到的就是大地灣文化。
“它是中國黃河中游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于約公元前6000年至5000年,距今8000年。大地灣文化遺存比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遺存早一千多年,大約與《史記》所載的伏羲時代重合。這里面的陶器,特別是彩色陶器的彩繪符號,比半坡的陶器繪畫符號早了一千多年。這類刻畫符號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證明了隴上大地灣人對文字發明作出了很大很早的貢獻。大地灣遺址還有很多彩畫,至今光彩照人?!泵鎸⑴c研討的諸多專家學者,劉正成以此來證明大地灣文化的歷史地位和重要性。
契合二:崆峒山、大云寺及柳湖書院
劉正成在報告中說,平涼、隴東黃帝與道教文化區域的界定,是他這些年在甘肅行萬里路得來的一個學術感悟。
魯迅說,中國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用這樣的文化歷史觀來看問題,身處甘肅平涼,在崆峒山就會思考那些歷史傳說的社會學意義。
“傳說女媧娘娘見平涼居華夏之中,便選此地煉五色石補天。不想所剩太多,正愁沒法處置,忽聞涇水潺潺,便靈機一動:‘有水無山,豈非美中不足!’于是用五色石精心裝點,便有了崆峒山。此山奪天地之造化,蒙鬼斧之神工,氣勢磅礴,素有‘西來第一山’之美譽?!?br />
在報告會上,劉正成向大家娓娓道來崆峒山的過去,自然景觀和文化底蘊皆在其中。
提起崆峒山,必然要說到廣成子和黃帝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莊子》里記錄下來的?!啊肚f子·外篇·在宥》記載:黃帝往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后,接受以自然無為之道治國的最初的道家社會倫理觀念。這是由部落時代的原始宗教向邦國時代宗教演進的證據。”劉正成就自己的觀點進行佐證。
當今中國人皆自稱“炎黃子孫”,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不周山篇中首提黃帝及黃帝的事跡。司馬遷寫《史記》時,綜合兩周以來諸多學說,將黃帝列為五帝之首。劉正成推論了黃帝或出生甘肅天水之說。
劉正成在報告中講到,中國新石器時代屬于原始氏族社會后期,包括了母權制和父權制兩個階段,然而母系社會的歷史文化被父系社會有意地抹煞而缺失。但平涼的采風讓他看到了這里的女性文化遺存,其中之一就是涇川西王母宮。而《四庫全書·史部》記載,西王母宮建立于西漢年間。
道教里邊有三個重要人物,分別是玉皇大帝、老子以及瑤池邊上的西王母。《爾雅》記載:五帝時,西王母曾派使者幫助黃帝戰勝蚩尤族,為統一黃河流域作出積極貢獻。劉正成再次證明平涼與道教不可分割的淵源。
關于女性文化的遺存,劉正成還提到武則天大云寺,大云寺佛祖舍利的收藏比陜西法門寺的佛祖舍利收藏早了一百多年。明洪武三年,大云寺毀于洪水。涇川近些年在出土佛骨舍利的原址上,重建了大云寺,現在,唐代建筑風格的大云寺舍利塔就建在涇川北郊,巍峨富麗,下面也建了準備存放佛祖舍利的地宮。
繼承和保護,傳承和創新,大云寺歷經風雨,最終能夠以宏大的姿態重現于世人面前,劉正成倍感欣慰。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平涼市委書記、全國人大代表陳偉就建議,將平涼市涇川大云寺遺址列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由此可見,在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作為“三區”之一,平涼圍繞道教文化和自然資源可做的文章很多。
契合三:敦煌文化、佛教文化與漢簡
眾所周知,佛教從印度向中原傳播的時候,主要走的就是橫貫甘肅東西的絲綢之路。談到佛教和甘肅的淵源,劉正成開篇明義。
——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因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67年,漢使及印度二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抵洛,漢明帝躬親迎奉,往來之路都途經甘肅。當時的譯經,先是從甘肅起源的。
——原籍天竺的鳩摩羅什,就生于西域龜茲國(今新疆、甘肅之間),在東晉后秦弘始三年被姚興派人迎至長安從事譯經,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譯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成為我國第一位大譯經家。
追根溯源,劉正成用大量的史料記載闡明了佛教和甘肅的歷史淵源,其權威性令人不容置疑。
敦煌文化、長城文化、簡牘文化、邊塞軍旅文化等都是河西地區得天獨厚的文化瑰寶,更是“三區”之一——以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不可或缺的古代文化基因。
劉正成在報告中指出:“文字的主要載體不是甲骨而是竹片或木片,叫簡冊。《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意思是說,商人在滅夏時已經有了記事典冊,記載了‘殷革夏命’的歷史。甲骨文中屢見‘冊’、 ‘典’二字,字形像編串好的許多竹簡和雙手捧簡冊狀。”
劉正成說: “當然現在我們沒有找到這個夏商時代的竹簡,因為商代的木器出土的時候,都跟泥土一樣,必須用一種凝固劑把它固定下來,才能挖出來。所以木簡和竹簡,現在沒有實物發現,只傳了甲骨文下來。但是我們說這個時代文字載體主要是簡策。在造紙技術發明以前,中國古代書籍主要是用墨寫在竹木簡上。”
作為一名書法家,劉正成對漢簡可謂情有獨鐘,他向大家娓娓道來漢簡的歷史淵源,以及在文字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劉正成在報告會上表示,在甘肅河西值得他記憶的人物有兩位:一是邊城瓜州的草圣張芝,張芝的重要功績就是把章草演變為今草;另一個值得記憶的就是玄奘,唐太宗貞觀初,玄奘從長安出發,經涼州到瓜州。在此停留一個多月,收徒買馬,打問西去的路徑,在這里留下很多傳說。
然而,面對豐厚的歷史文化,傳承和創建是關鍵。
“瓜州縣抓住了這個歷史文化藝術的節點,在這兒建立張芝紀念館,其意義超過了區域文化建設的范圍。只是文化建設不僅在‘硬件’,還有待‘軟件’建設的加強。”
“瓜州正籌建‘瓜州縣玄奘西行博物館’,紀念和開展對玄奘西行研究。玄奘不僅是一位佛教、佛學發展史上里程碑式人物,為佛經漢譯作出了杰出貢獻,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探險家。開展對玄獎西行的研究,是對甘肅和整個西域歷史地理文化研究的前沿性科學,其研究成果也將極大地有益我國西部開發的宏觀規劃?!?br />
對于張芝紀念館和玄奘西行博物館的建設,劉正成言語當中滿含欣喜,落腳點最終還是回到了古代文明的傳承與創新發展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