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千關于<溪岸圖>的判斷
到底靠不靠得住?
劉正成/文
上世紀末鬧得滿世界風雨的<溪岸圖>真?zhèn)物L波令我對高居翰的鑒定眼光大打問號,總覺得西方人即使是專家要看懂中國書畫不容易。
20世紀70年代中,張大千要從美國佛羅里達的環(huán)畢庵移居臺北摩耶精舍前,他將一些古代藏畫賣給了紐約的收藏家王己遷,90年代中,王己遷將自己收藏的十多件古代書畫賣給了大都會博物館,其中就包括這張<溪岸圖>。不久,高居翰先生指出<溪岸圖>并非北宋董源之作,而是張大千作偽,并且著文論證。當時,作為大都會博館中國部主任的方聞先生頗不以為然,據(jù)說方聞先生還因此擔負采購這些作品的信譽責任。于是,方聞先生在九十年代末策劃了一個國際研討會,就這幅<溪岸圖>的真?zhèn)螁栴}進行討論。于是大陸書畫鑒定界巨擘如啟功、徐邦達、楊仁愷等均應邀赴紐約與會。會后,我曾當面向啟功、楊仁愷二位老先生請益。記得啟功先生沒有直接向我下真?zhèn)蔚慕Y論,他只說:西方學者不懂我們的"望氣",有些東西我們一看就知道真?zhèn)危∥矣謫査麜嫌袥]有爭論呢?他說:大家都是各說各的。楊仁愷先生大概也是這種說法。我私下也在懷疑,人家主人把你從大老遠的中國請去,你難道能去搗亂?后來,作為方聞教授助手的張以國先生從美國攜回了那本方聞先生所著的論證<溪岸圖>非偽的論著,并告訴我他正任職大都會博物館協(xié)助方聞先生編輯了這本書。瀏覽了這本書后,我便深信<溪岸圖>非偽之說。但是,有的基本原則畢竟是學術的紅線而不可違背。例如,論作品真?zhèn)伪仨毧丛鳌_@次在上海博物館看了"翰墨薈萃"展后,深感"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的古訓不過時。
讓我深感幸運而大開眼界的是,這個"翰墨薈萃"展將中西五個著名博博館的兩宋珍藏一齊掛出來,讓人可以并列比較而觀!這讓我忽然有所"發(fā)現(xiàn)":兩宋的作品按畫幅底色品相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底色較淺而勻,一類是底色較深而深淺不勻且有綴補。我記不得是啟功先生還是徐邦達先生說我講過:凡是古代珍品必然品相好,你想,像蘇東坡、黃山谷的精品在當時就十分珍貴,哪個收藏者都會把它當成寶貝愛護有加,豈有讓它日曬火燎的道理,所以傳世珍品品相皆佳,而那些品相差的東西都大可懷疑。后來我看許多古代書畫展,都一再證明此論是真理。以此來看,這<溪岸圖>即屬品相欠佳之作。我所謂"欠佳",即我把頭偏來偏去,就是不能一眼看出此畫畫境的全貌,就是說所畫樹石山水看不出遠近虛實,畫境很平板。我先還以為這是隔著玻璃有反光的原因,后來看到玻璃柜里陳列的上海博物館收藏的董源《夏山圖卷》,以及王詵<煙江疊嶂>卷后,雖然有反光,但畫境看得清清楚楚,底色既淺又干凈。特別是看了美國大克利夫蘭美術館的那幅巨然的山水中堂<溪山蘭若圖軸 >后,我猛然醒悟:這干干凈凈的畫幅才是珍品本相,那些明顯是底色作舊并補綴的東西,才真正是障眼亂真之物。這時我又看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李成山水大條幅<寒林策驢圖軸 >也很像<溪岸圖>的畫面那樣看不清楚。本幅上方還鑲有一條小詩堂,由張大千題"大風堂供養(yǎng)天下第一李成畫"。我可以推斷,這和<溪岸圖>一樣均有大千題跋,則必是大都會博物館從王己遷手中入藏的張大千轉售之物!我的孤陋之見:高居翰的懷疑不是沒有道理,這兩件東西屬明代行貨的可能性極大!
這時,我又回追朔了昔日印象,我在故宮博物院多次看過馬遠的<踏歌圖>,我也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看過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還在巴黎大王宮和臺北故宮兩次看過李成的那幅山水條幅,和這次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李成中堂<晴巒蕭寺圖>一樣,均是底色停勻品相上佳之作!而張大千舊藏的這兩件國寶級宋畫均呈品相低劣的特征。我不由追問:這是為什么?我當然不會懷疑王己遷先生當"托",也不會懷疑方聞先生徇私,我甚至也不會簡單懷疑張大千成心作偽。我在猜想,張大千之所以作赫然題跋為真品,必然怕有人懷疑其偽。再則,張大千是否把上述諸種宋畫國寶并列而觀,從品相分類得出這兩種分類的區(qū)別?
我在上博展廳中將上述想法講給同行的侯勇聽,他也按我這種"底色分類法"去觀察,他也覺得我的有些道理,故發(fā)表此想法與同道討論。
作者正在上博展廳里觀摩上博藏董源<夏山圖卷>
照片 206.jpg (94.75 KB, 下載次數(shù): 49)
下載附件
2013-1-11 10:44 上傳
附記:
我記得我第一次聽劉老師說“望氣”的提法,是去年在薛永年先生七十壽誕學術研討會時,劉正成老師引用啟功先生的話說了這句:“西方學者不懂我們的"望氣",有些東西我們一看就知道真?zhèn)危 薄?/font>
在這次上博《翰墨薈萃-美國收藏中國宋元書畫珍品展》之前,劉正成老師一直強調(diào)的觀點是認為各司其職的好。搞創(chuàng)作的不要踐越去作鑒定評判。他認為:“搞創(chuàng)作的,知道好與不好,但是真假之說,確實不是創(chuàng)作的本份。”在這次上海之行,他把望氣之說用他自己的感觀詮釋出來,個人認為之所以有這種提法,應該是在這次展覽中能夠一次性看數(shù)十幅宋畫的緣故;;在同一展廳,能有數(shù)幅大致相同時間的宋畫同時展出,能有所對比,而出此論斷。正可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提出望氣,有點像玄學,即憑專家學者之深厚學養(yǎng),一眼望去便知真?zhèn)巍J钦娴木褪钦娴模俚木褪羌俚摹>売删褪歉呤值臇|西,一眼就能看到境界,而仿作,必然不是創(chuàng)作,一定會有所限制,為了尋求效果,所以有做舊等諸多方法,而一做,必然與原作的自然多了痕跡。另外,既然是好東西,藏家也必定很珍惜,甚至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保貴,所以必定會細心保護,無疑其品相,境界與仿作無法相比。
此際遇國寶聚首與劉老師之豐富識見之福,受益良多。幸甚,幸甚。
侯勇補記
2013.1.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