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布時間: 2014-3-31 10:29
正文摘要:【AAC專訪】劉正成偉大的書法藝術都是對生活與生命的體驗 作者:劉倩 【編者按】AAC藝術中國評選已經歷步入第八屆,在這項中國藝術界的? ... |
這座山峰愈來愈高達挺拔了! |
雅昌藝術網:請問您最初是如何進入書法的學習中的? 劉正成:記得我五六歲的時候,我的母親要我寫字,她就拿紙和筆給我。那時我們家神龕,有類似于“堂上歷代高祖”等,我就照著那個地方寫,所以母親是我的啟蒙老師, 雖然她不會寫,當時那個神龕上有字我就照著上面寫的,就是這樣寫。書法文化基因在我的身上不知道怎么流傳到血液里,我自己從小就愛好,我的愛好有兩個:一個文學、一個書法。 真正臨帖是16歲時,有一天我爸爸的朋友來看我,看到我練書法但沒有帖,就帶我到成都市古舊書店給我買了一本趙孟頫的帖。后來我讀到初中畢業以后家里窮,書不能讀了,就幫助父母做小生意,有一次我做小生意賺了三塊錢,我自己跑到成都市古舊書店買了一本姚鼐的《古文辭帖卷》,桐城派的經典,我就讀那本書,背那本書,一邊練書法,一邊背這個。 當時我是初中生,就把人家高中的書借來看,參加工作又借大學的書過來看,到二十多歲在工廠工作,23歲時就寫話劇劇本,我當時是成都市工農兵創作組戲劇組的副組長,改劇本的同時搞書法。大約在文革沒有結束的時候我的作品就參加展覽,那時我的書法已經有了一些名氣,78年考研究生的時候我都是名列前茅,但就是因為我沒有學歷,沒有人收我。后來把我調到作家協會,主編《四川文學》雜志。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來了在北京。當時我沒有北京戶口,也不是黨員,也沒有家庭背景,就來到北京,所以說我是資深北漂,那個時候恰逢85美術新潮,那個時候講究文化界要繁榮,半年左右以后,我才真正把工作調過到北京,從專業的文學走到專業的書法。但是文學是我書法的重要基礎,如果我沒有文學基礎,要實現這樣的愿望也不行的。以前我在工廠工作十幾年,天天讀書,每天晚上讀書,確實靜下心來讀書,因為沒有別的事,那個時候讀書覺得沒有什么用處,今天回想起來都對自己是有用處的。 雅昌藝術網:那您從小到現在的書寫狀態是怎樣的?有沒有經歷過很長時間的基礎訓練? 劉正成:我有一個什么毛病呢?就是手指隨時在動,這是我的老師發現的。我以草書為主要創作,就跟我的“書空”有關系,隨時研究古代書畫家寫的文章,天天在看,所以我并不是天天拿毛筆在寫,而是天天關注這些,我就是讀。人家說你寫的字像徐渭,我根本沒有臨過徐渭,蘇東坡也沒有認真臨過,因為你必須把古代所有的精華融入自己心中然后錘煉出來,你學習的過程最后要入古出新,這是重要的審美標準,如果看你的作品不入古,就沒有藝術積淀,讓人覺得你的詩文里比較有內在,但又不能老套,寫的時候就像親人,要出新,所以鑒定書法作品一個更簡單的標準就是入古又能出新,這就是追求很簡單的審美標準。中國文化最大的遺產就是中國的漢字,漢字附載了所有的文化價值觀,這才是價值,漢字附載的一代一代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雅昌藝術網:現在您對于接下來的創作有沒有什么樣的計劃? 劉正成:我還是會根據我的路子繼續做一些生活體驗、生命體驗,但我不是所有展覽都像“隴上鴻泥”這樣,必須還是要有一段的積累,像這個展覽花了半年的時間,跑了這么多路,投入多少精力,不能用那個計算成本,按照這個計算成本很高的,但是我們的創作不能都是為了錢,它有一種超越性,所以這種展覽還是要更多地籌劃。我的書法是根據我自己的心情和感悟而寫,我也經常寫一些文章,我覺得要有文學和書法雙重能力,要不然能寫書法寫不了文章或者是寫得了文章寫不了書法。 雅昌藝術網:謝謝劉老師帶給我們的精彩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