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碑崇圣
孔子逝世之后,歷代帝王與地方官員追封祭祀孔子、修筑孔廟皆刻石立碑以志其事。撰文書碑者皆為當代文壇書壇的一時之選,久而久之,形成了盛名遠播的碑林,其中如〈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等均為漢隸杰作,為今日的書法愛好者,留下諸多值得師法仿效的名品。
7.jpg (1.06 M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2018-5-9 11:42 上傳
漢 乙瑛碑 軸
191.1×88.5cm
〈乙瑛碑〉,東漢永興元年(153)立。碑文記載孔子十九世孫孔麟,請求依照漢代祠廟定制,設立百石卒史,負責孔廟禮器、春秋祭典各項禮儀。事經魯前相乙瑛、后相平,以及司徒吳雄、司空趙戒先后奏聞,終得賢者孔龢,以學德兼備、事親至孝,獲選充任此事。原碑在山東曲阜,又稱「孔龢碑」,目前安置于曲阜孔廟。碑文隸書,端謹肅穆,沉厚雍容,清人推為漢隸典型,是最多人師法的隸書范本之一。
此碑除廟方執事人員外,數度提及「出王家錢給犬酒」,「河南尹給牛羊豕雞□□各一。大司農給米」,可為孔廟草創期祭品的參考資料。
8.jpg (1.03 M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18-5-9 11:42 上傳
魏 李仲璇修孔子廟碑 軸
213.6×83.3cm
〈李仲璇碑〉,全稱〈李仲璇修孔子廟碑〉,東魏興和三年(541)刻,現存曲阜孔廟。碑額以末端如爪之篆書「魯孔子廟之碑」。文記兗州刺史李珽修繕孔廟頹牆,復塑孔子容像,且為孔門十賢立像事。碑文楷書,隸意為多,間雜有大小篆及分隸等書體,并大量使用異體字,反應當時流行的書藝風尚。
此碑為目前已知最早為孔子及十弟子塑像之紀錄。古時孔廟原有孔子塑像,明太祖(1368-1398)時因某些雕像無法表現孔子神態,下令爾后新蓋孔廟,皆以牌位取代塑像,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命撤全國孔子像,全以牌位祭祀,是為今日孔廟少見孔子塑像的原因。
歷代尊儒
孔子也許是對中國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其影響力見于歷史長流當中,如荀、孟諸子之言、歷代叢出的解經衍繹之書、名儒秉持孔子精神所撰寫的箴言、以及清代大量被翻譯成滿語的四書五經之中。此外,各地孔廟的御賜匾額,也能看出孔子歿世而名稱,受到歷代帝王追尊的無比殊榮。
9.jpg (34.37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18-5-9 11:42 上傳
清 圣祖 御筆書萬世師表
橫披 109.2×393cm
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崇尚儒學、理學,平生勤于書藝,曾臨晉唐以來古帖,后得沉荃(1624-1686)指點,習董其昌(1555-1636)行書并兼取宋元名家。
孔子第六十七代嫡長孫孔毓圻《幸魯盛典》載,康熙二十三年歲次甲子(1684)圣祖駕幸孔子故居,頒贈御書「萬世師表」卷;并于次年下詔摹搨此匾頒贈天下文廟」。
本幅原為孔府文物,字體敦厚,下筆沉穩,力道勻稱,收筆峻快果決,是罕見的圣祖御筆擘窠大字佳作。字畫層次清晰,筆蹤毫芒靡遺,信是目前各地孔廟圣祖御筆賜匾所祖原蹟。
10.jpg (193.37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2018-5-9 11:42 上傳
民國 溥儒 滿文書大學
形式:單片 尺寸:20.5× 43.2cm
溥儒(1896-1963),字心畬,號西山逸士,恭親王奕訢之孫,清室貴冑,世居北京。幼即究心詩詞、經史、書畫。潛心丹青,以臨摹古書畫入手,與張大千并稱「南張北溥」。后遷居來臺,為臺灣近代最重要的國畫大家之一。
本幅為寒玉堂寄存,以滿文官書體錄《大學》,起自「大學之道」,止于「未之有也」。款題:「以上經一章,溥儒。」清代統治者秉持「道統即治統」原則,重視儒家經典,作為合理統治中國的理論依據。康熙年間(1662-1722)即譯四書成滿文,成為經筵日講的材料。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也影響了滿族思想文化。
11.jpg (226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2018-5-9 11:42 上傳
清 蔣元樞 重修臺郡各建筑圖說
清彩繪本 32.3×41.1cm(另開杜堇《玩古圖》)
蔣元樞(1738-1781),字仲升,號香巖,江蘇常熟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人,乾隆四十年(1775)至四十三年任臺灣知府,四十一至四十二年兼護理分巡臺灣道,任內多有建樹。本幅〈孔廟禮器圖〉選自《重修臺郡各建筑圖說》,乾隆四十一年因「臺郡孔廟皆用鉛錫,已屬陋質,至豆、邊、簠、簋,既非合度,且多未備」,故「元樞謹按闕里制度,自吳中選匠設局,購銅鼓鑄備,造禮樂各器,計用銅萬馀,解運來臺」。翌年親撰碑記,與董事陳作霖(約活動于十八至十九世紀)、?朝英(1739-1816)?石記事,碑現存于臺南孔廟,是早期臺灣尊孔的重要文獻。
經典圖繪
西漢以后,孔子思想日益受到帝王重視,政府大力推行的儒家倫理道德深入人心,調節維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間的關系,并成為士人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精神指導,是社會安定的重要力量。孔子所崇敬的勇者卞莊子、採集的詩篇等,甚至孔門弟子的故事等,都被畫成配合文本相互參照的圖繪。
12.jpg (24.82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2018-5-9 11:42 上傳
宋人 卞莊子刺虎圖 卷
39×169.1cm(另開窗口)
卞莊子是魯國(前1027-前250)卞邑大夫,有一舉而獲二虎之勇,齊人懼之,不敢伐魯。此卷所畫故事,見于《戰國策》及《史記.張儀列傳》,故事意涵與鷸蚌相爭類似。畫中一牛已倒斃于草上,二虎爭牛而斗。卞莊子持劍欲行刺虎。一人上前勸止,謂待虎斗畢,再行刺虎則可以逸代勞。卷后負劍、奉軸、操杖、執如意者六人。本幅無款,筆法細勁,畫虎虎相斗,卞莊子之勇,均為宋畫古風,極為生動。
《論語-憲問第十四》孔子答子路成人之問,即以卞莊子為勇者范例。子路與卞莊子同為卞邑之人,崇尚孝親武勇或為其地風俗。
13.jpg (149.8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2018-5-9 11:42 上傳
元 趙孟頫 甕牖圖卷
27.1×100.5cm(另開窗口)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詩文清遠,書畫復唐宋古風,為后世所宗。圖繪子貢見原憲于其居所,桑木為門軸,破甕為窗口之陋室,以昭示君子以德樂道之理,故事出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端木賜,字子貢,衛人。少孔子三十一歲,經商相魯致富。原憲,宋人,少孔子二十六歲,樂道隱居而貧。
本幅山石無皴,僅鉤勒輪廓,后填以青綠,人物衣紋行筆柔暢有力,有唐人古風。畫幅右下有千字文「索」字編號,卷后則有項元汴題識「明嘉靖卅年(1558)秋八月重裝于天籟閣」,并有「原價五十兩」之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