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3409|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18-5-9 11:41:33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圣祖南巡幸駕曲阜,親至闕里孔子故居,賜御筆「萬世師表」榜書,懸于大成殿中。翌年下詔摹搨此匾,頒發給天下文廟,「萬世師表」四字亦因此成為孔子的最佳代稱。而今,「萬世師表」也是全臺首學臺南孔廟大成殿內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塊匾額。

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79)祖先為受封于宋國的殷商后裔,生于魯國,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世敬稱孔子或孔夫子。他是東周時期的思想家與教育家,曾刪詩書,贊周易,訂禮樂,修春秋,成為后世科舉取士必讀教材,影響華夏文化至為深遠。鄰近的日本、韓國、越南以及東南亞等地區,亦受其學說沾溉,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孔子被孟子尊為「圣之時者」,意思是其思想能適用于各個時代。孔子的言行、事跡,與周游列國的見聞,皆保存于《論語》、《孔子家語》,或散見于《史記》與諸子百家經史故事。本院書畫藏品中,頗多與孔子相關的作品。除了繪畫、版畫中的各類孔子肖像,書法中諸多漢隸名作、歷代碑刻、經典箴言,以及御筆書匾等,也都是漢代以來尊崇儒術所留下的歷史軌跡。本次共選展三十五件,分「圣賢小像」、「刻碑崇圣」、「歷代尊儒」以及「經典圖繪」等四個單元,援以向這位數千年來,以圣德雨露滋養華夏文化的萬世師表致敬。

圣賢小像

至圣先賢半身像


孔子晚年雖然已成王者之師,但最早為孔子畫像塑形的記載,見于《后漢書.蔡邕傳》,直到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置鴻都門學,方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時間比孔子在世時晚了六百多年。今日所見,各種各樣已成既定印象的孔子繪圖,其實泰半出于后人根據文獻描述的揣摩和想像。




宋 高宗書孝經 馬和之繪圖 冊
28.8× 33.7cm

經全文共十八章,據說是曾子(前505-前435)問孝于孔子,由曾子學生們記載而成的一部書。將社會上各階層人士,分為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等五個層級,標示其實踐孝道的法則與途徑。本幅選自《宋人書畫孝經冊》第一開,繪孔子居中講學,曾子長跪問孝。推測原為圖文相連的長卷,后因破損改裝成書畫分開的冊頁形式。全冊圖文相輔,畫幅各藉不同場景,詮釋各階層人士盡孝及忠君的雙重意涵,充分突顯了「為君主立言」的創作初衷。本冊書風略似高宗,應是御書院書手代筆。畫幅風格與馬和之不同,實為宋人託名之作。




〈至圣先師孔子像〉線描版畫,繪孔子濃眉豐髯,冠服端整,持笏正坐。由手勢與面部張口露齒的表情推測,所繪應為《論語?鄉黨》所記孔子「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之言貌。孔子持物見《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則書于笏。笏,畢用也,因飾焉。」依古禮制,諸侯士大夫須持笏見天子,在天子面前若需指畫,則以笏為之。本幅所繪為孔子在廟堂之上為天子陳述政事的情形,線條類似高古游絲描,筆筆均勻細勁。對開文字為自周至隋歷代帝王對孔子的追封。

2#
 樓主| 發表于 2018-5-9 11:49:22 | 只看該作者
刻碑崇圣

孔子逝世之后,歷代帝王與地方官員追封祭祀孔子、修筑孔廟皆刻石立碑以志其事。撰文書碑者皆為當代文壇書壇的一時之選,久而久之,形成了盛名遠播的碑林,其中如〈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等均為漢隸杰作,為今日的書法愛好者,留下諸多值得師法仿效的名品。


漢 乙瑛碑 軸

191.1×88.5cm


〈乙瑛碑〉,東漢永興元年(153)立。碑文記載孔子十九世孫孔麟,請求依照漢代祠廟定制,設立百石卒史,負責孔廟禮器、春秋祭典各項禮儀。事經魯前相乙瑛、后相平,以及司徒吳雄、司空趙戒先后奏聞,終得賢者孔龢,以學德兼備、事親至孝,獲選充任此事。原碑在山東曲阜,又稱「孔龢碑」,目前安置于曲阜孔廟。碑文隸書,端謹肅穆,沉厚雍容,清人推為漢隸典型,是最多人師法的隸書范本之一。

此碑除廟方執事人員外,數度提及「出王家錢給犬酒」,「河南尹給牛羊豕雞□□各一。大司農給米」,可為孔廟草創期祭品的參考資料。


魏 李仲璇修孔子廟碑 軸

213.6×83.3cm


〈李仲璇碑〉,全稱〈李仲璇修孔子廟碑〉,東魏興和三年(541)刻,現存曲阜孔廟。碑額以末端如爪之篆書「魯孔子廟之碑」。文記兗州刺史李珽修繕孔廟頹牆,復塑孔子容像,且為孔門十賢立像事。碑文楷書,隸意為多,間雜有大小篆及分隸等書體,并大量使用異體字,反應當時流行的書藝風尚。

此碑為目前已知最早為孔子及十弟子塑像之紀錄。古時孔廟原有孔子塑像,明太祖(13681398)時因某些雕像無法表現孔子神態,下令爾后新蓋孔廟,皆以牌位取代塑像,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命撤全國孔子像,全以牌位祭祀,是為今日孔廟少見孔子塑像的原因。

歷代尊儒

孔子也許是對中國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其影響力見于歷史長流當中,如荀、孟諸子之言、歷代叢出的解經衍繹之書、名儒秉持孔子精神所撰寫的箴言、以及清代大量被翻譯成滿語的四書五經之中。此外,各地孔廟的御賜匾額,也能看出孔子歿世而名稱,受到歷代帝王追尊的無比殊榮。


清 圣祖 御筆書萬世師表

橫披 109.2×393cm


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崇尚儒學、理學,平生勤于書藝,曾臨晉唐以來古帖,后得沉荃(16241686)指點,習董其昌(15551636)行書并兼取宋元名家。

孔子第六十七代嫡長孫孔毓圻《幸魯盛典》載,康熙二十三年歲次甲子(1684)圣祖駕幸孔子故居,頒贈御書「萬世師表」卷;并于次年下詔摹搨此匾頒贈天下文廟」。

本幅原為孔府文物,字體敦厚,下筆沉穩,力道勻稱,收筆峻快果決,是罕見的圣祖御筆擘窠大字佳作。字畫層次清晰,筆蹤毫芒靡遺,信是目前各地孔廟圣祖御筆賜匾所祖原蹟。


民國 溥儒 滿文書大學

形式:單片 尺寸:20.5× 43.2cm


溥儒(18961963),字心畬,號西山逸士,恭親王奕訢之孫,清室貴冑,世居北京。幼即究心詩詞、經史、書畫。潛心丹青,以臨摹古書畫入手,與張大千并稱「南張北溥」。后遷居來臺,為臺灣近代最重要的國畫大家之一。

本幅為寒玉堂寄存,以滿文官書體錄《大學》,起自「大學之道」,止于「未之有也」。款題:「以上經一章,溥儒。」清代統治者秉持「道統即治統」原則,重視儒家經典,作為合理統治中國的理論依據。康熙年間(16621722)即譯四書成滿文,成為經筵日講的材料。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也影響了滿族思想文化。


清 蔣元樞 重修臺郡各建筑圖說

清彩繪本 32.3×41.1cm(另開杜堇《玩古圖》)


蔣元樞(17381781),字仲升,號香巖,江蘇常熟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人,乾隆四十年(1775)至四十三年任臺灣知府,四十一至四十二年兼護理分巡臺灣道,任內多有建樹。本幅〈孔廟禮器圖〉選自《重修臺郡各建筑圖說》,乾隆四十一年因「臺郡孔廟皆用鉛錫,已屬陋質,至豆、邊、簠、簋,既非合度,且多未備」,故「元樞謹按闕里制度,自吳中選匠設局,購銅鼓鑄備,造禮樂各器,計用銅萬馀,解運來臺」。翌年親撰碑記,與董事陳作霖(約活動于十八至十九世紀)、?朝英(17391816)?石記事,碑現存于臺南孔廟,是早期臺灣尊孔的重要文獻。


經典圖繪

西漢以后,孔子思想日益受到帝王重視,政府大力推行的儒家倫理道德深入人心,調節維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間的關系,并成為士人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精神指導,是社會安定的重要力量。孔子所崇敬的勇者卞莊子、採集的詩篇等,甚至孔門弟子的故事等,都被畫成配合文本相互參照的圖繪。


宋人 卞莊子刺虎圖 卷

39×169.1cm(另開窗口)


卞莊子是魯國(前1027-前250)卞邑大夫,有一舉而獲二虎之勇,齊人懼之,不敢伐魯。此卷所畫故事,見于《戰國策》及《史記.張儀列傳》,故事意涵與鷸蚌相爭類似。畫中一牛已倒斃于草上,二虎爭牛而斗。卞莊子持劍欲行刺虎。一人上前勸止,謂待虎斗畢,再行刺虎則可以逸代勞。卷后負劍、奉軸、操杖、執如意者六人。本幅無款,筆法細勁,畫虎虎相斗,卞莊子之勇,均為宋畫古風,極為生動。

《論語-憲問第十四》孔子答子路成人之問,即以卞莊子為勇者范例。子路與卞莊子同為卞邑之人,崇尚孝親武勇或為其地風俗。


元 趙孟頫 甕牖圖卷

27.1×100.5cm(另開窗口)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詩文清遠,書畫復唐宋古風,為后世所宗。圖繪子貢見原憲于其居所,桑木為門軸,破甕為窗口之陋室,以昭示君子以德樂道之理,故事出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端木賜,字子貢,衛人。少孔子三十一歲,經商相魯致富。原憲,宋人,少孔子二十六歲,樂道隱居而貧。

本幅山石無皴,僅鉤勒輪廓,后填以青綠,人物衣紋行筆柔暢有力,有唐人古風。畫幅右下有千字文「索」字編號,卷后則有項元汴題識「明嘉靖卅年(1558)秋八月重裝于天籟閣」,并有「原價五十兩」之記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07:43 , Processed in 0.37188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