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615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二十一世紀東亞書法的前瞻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04-11-24 20:56: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二十一世紀東亞書法的前瞻
           (劉正成)
2003年9月25日 高中語文在線

           一 書法是東亞文化認同的紐帶
  21世紀,我們生存的地球在全球化趨勢下,將面臨一個進步和一個危機:信息在迅速傳播,人類在失去個性。空間在迅速變小,地球成為一個村落,文化變得單調而毫無色彩。信息的占有者和傳播者,將以震耳欲聾的“獨唱”驅趕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們的一切藝術想象力。世界的文化將由“千人一腔、千人一面”,變成“億人一腔,億人一面”。這是多么可怕的一種文化前景啊!
  大家知道,世界有四大古文化,即以西亞兩河流域為標識的古巴比倫文明,以北非尼羅河為標識的古埃及文明,以南亞印度河為標識的古印度文明,和以東亞黃河流域為標識的華夏文明。四大古文明中的三大古文明早已經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倏然而逝,惟有漫延在東亞的華夏文明香火不斷,綿延至今。當然,華夏文明也存在多個文化中心,在中國土地上,除了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尚有東南的良渚文化、西南的巴蜀文化、西北的馬家窯文化, 以至于中國之外,在韓國,在日本,亦有不少人類古文化的中心區。從時空的觀念看,在東亞土地上的各個古文化,均存在富有特征的共同點,這共同點培育出了東亞地區文化的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這是東亞地區各民族、各國家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在這些貢獻中,尤其值得提到的是漢字及其漢字的藝術——書法的形成與使用。
  最近,饒宗頤教授發表了一部重要的論著,其書名曰《符號?;初文與字母——漢樹》。①“漢字樹”,這個說法非常形象和深刻。他有一個重要的觀點:中國歷代統治者施行以文字控制語言的政策——“書同文”,致使語、文分離,文字不隨語言而變化。漢字演進到甲骨文,走上一形一音的規范化道路,與文字結合書、畫藝術與文學上的形文,形聲的高度美化,造成漢字這一大樹,枝葉繁茂,風華獨絕。文字、文學、藝術(書法)三者的連鎖關系,構成漢文化最大特色和引人入勝的魅力。饒教授在書中畫了一個圖式,論證上述的連鎖關系,成為“不死的文字”的優勢。而相反, 走上字母化、拼音化的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拉丁文字則因為方音的制約,而終于走向死亡。漢字這株生命力旺盛的大樹,又因解決了計算機錄入的優勢,再次在世界上展示了無限的魅力。可以看一看,在中國、韓國、日本的古文獻中漢字記載,不僅記錄了共同的文化特征,也記錄共同的漢字——書法的審美歷程。但是,作為外來文字和外來語——漢字在其本國文字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由古而來,由漢字而來的書法藝術的存在,仍將成為東亞文明中獨一無二,并能驕傲于整個世界的文化藝術特征。如果我們要挽救21世紀人類將失去文化個性的危機,我們都必將會審慎地抓住這株“漢字樹”,并借助于它由數千年所凝聚的生命力而渡過危機,走向新生。書法藝術是東亞文化認同的紐帶,在我們東亞各國、各地區書法家的努力下,這條紐帶會越來越粗,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鮮明個性作出獨特的貢獻。
          二 考古大發現將拓展傳統的領域
  20世紀,是華夏文明考古大發現的時代。考古大發現不僅改變了本世紀的學術觀念、古代史的觀念,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書法藝術的觀念。這些觀念中,最重要的是對書法傳統觀念的幾乎是無限的拓展。
  自秦始皇在公元前220年左右焚書坑儒以來,兩千余年中,中國在考古學上有三大發現,第一是公元前150年左右,即西漢景帝時期魯恭王破孔子宅,發現古文《尚書》等“古文”文獻;第二是公元279年,即西晉武帝咸寧五年汲郡人不準掘戰國魏襄王冢,得《竹書紀年》等小篆古書十余萬言;第三則是100年前,即公元1899年王懿榮在北京發現甲骨文。今年,我國學術界正在紀念甲骨文發現100周年。甲骨文發現,安陽殷墟發掘中國出現了一大批學者, 王國維、羅振玉、董作賓、郭沫若成就為一代大歷史學家,再加上與此同時的敦煌漢晉竹木簡的發現,現代考古學建立起來,開創了20世紀學術新局面。除了歷史學以外,書法藝術是受賜于這第三次考古大發現的最大學科之一。
? 甲骨文的歷史起碼在3000年以上,但是,中國人在其后的2500年之間,沒有記載有人看見過甲骨文。在本世紀以前的1500年之間,中國人也沒有看見過漢晉人墨書在竹木簡帛上的文字,他們看見的漢魏以前的文字均是從青銅器和碑刻摩崖上鐫刻的。除了青銅器的各種銘文外,甲骨文這樣輕松活潑、最具書寫意味的書法使人們對篆書文字有了全新的理解。于是羅振玉、董作賓、黃賓虹的甲骨文篆書,完全打破了李斯《泰山刻石》和唐代李陽冰篆書以來的銘石篆書的呆板格局。對隸書來說,本世紀以前的書家是僅僅從東漢200年中的銘石八分書中學隸書,可以說從唐代史惟則、唐玄宗的隸書,直到鄧石如、何紹基,盡管用筆結字均有變化,均不脫八分銘石書窠臼。漢晉簡牘的發現,人們看見了400年隸變過程中,從古隸到八分的字體、字形的豐富多采的面貌,人們知道,不是從秦小篆一下子跳到東漢末期的八分書的。本世紀60年代以后,幾乎所有的隸書書家創作中,均脫離不開漢簡書體、筆法的影響。剛剛去世的錢君?B051?先生是個典型。甚至在楷書、行草書中,也出現了大量融入漢簡筆法的作品。我將之稱為“諸體雜揉”現象?②。我曾說過,如果撰寫中國書法史,在描述20世紀中國書法的特點時,毫無疑義,漢簡古隸與甲骨文融入書法創作,是20世紀書法的最大標征。
? 中國國內書法界每論及當代書法,均只是注意了碑學書風的影響。其實,從清代乾嘉時代以來,即從鄧石如到趙之謙是碑學書風的全盛時代,康有為在19世紀末所撰寫的《廣藝舟雙楫》,其實是清代200年碑學書風的理論總結。20世紀是碑學書風的余緒,而不是20世紀書法的最主要的特色。
  那么,21世紀呢?當代考古學為我們進一步拓展了新的境界。這表現在書法觀念上。在阮元、康有為以前,中國書法的傳統是惟二王、顏柳、蘇黃米蔡為正宗的;阮、康以后,漢魏銘石摩崖書成為了正宗的二分天下有其一,即學書者不僅僅學二王一路,以墨跡為主的經典書家的經典書作了。而且可以將非經典書家的作品列為經典書作,如康有為所列舉的魏碑中無名書家所作的《爨龍顏碑》、《爨寶子碑》、《靈廟碑陰》、《石門銘》、《龍門二十品》。均可以作為典范來取法。到了今天,除了經典書作,即從甲骨、金文、秦磚漢瓦、漢晉簡牘,均可以從書法的一切造型和寫意的視角去學習和取裁。20世紀是考古發現大爆炸的世紀。隨著考古學者、歷史學者和書法史學者的進一步整理、研究,人們對書法歷史的視野將更為廣大了。可以說,從藝術發生學的角度,從東亞人類最初的審美追求中,就可以發現和延伸其漢文字和書法藝術的美的追求。我認為,本世紀考古大發現對書法藝術的影響還僅僅是近50來年的事情,在未來的50年,或者未來的100年,才最有可能是真正開花結果的時代。

?          三 代表性大師將產生在新世紀
代表性大師即是一個時代藝術高峰的標志。如果說,魏晉是鍾、王,唐代是顏、柳、旭、素,宋代是蘇、黃、米、蔡,元明是趙、董、文、祝、王鐸、傅山的話,清末以來,將在兩百年中篩選出新的領袖群倫的書法大師。從現在開始即將進入的新世紀,將是東亞文明中一個全新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師將具有什么特色呢?
? 文化價值 書法不是亞文化,按熊秉明先生的說法,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③。在高麗民族和大和民族的文化歷史上,書法也從來是精英層次的精英文化。從韓國新羅時代知瑞金生(711—791),朝鮮中宗時代的石峰韓 (1543—1605),直到韓國近代書法之父的秋史金正喜(1786—1856),均是韓國歷史和文化史的精英人物。從日本來說,從平安時代的嵯峨天皇、光明皇后,以空海為代表的三筆和三跡,均是日本歷史文化中的精粹。這些書法史上的重要人物,同樣是國家政治、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從書法藝術這個側面,能反映出他們所在的歷史時代的文化特征。書法家是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去深入和干預他所在的時代的,從而獲得他們作品的文化價值。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尤為突出的。如東漢的蔡邕(133—192)的《三體石經》,東晉王羲之(151—361)的《蘭亭序》,唐顏真卿(709—785)的《祭侄稿》,宋蘇東坡的(1037—1101)的《黃州寒食詩帖》,均是他們時代的文化價值的體現物,而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美術品。
? 20世紀是歐風美雨浸淫的時代,與其政治和經濟形勢一樣,也是東亞文化弱勢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東亞民族的傳統文化一方面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先進和積極的因素,從而使自己有被激活的可能性;而另一方面,又有感染西方文化的消極面,使東亞傳統文化的價值被嚴重削弱和有可能被取代的現實危險。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東亞文化隨著東亞各國政治、經濟的發展,而重新站立起來,改變弱勢地位,而占據優勢的位置。那么,這一個時代的文化價值將體現在什么地方呢?這就是我們東亞民族書法藝術家所追求和體現的目標。富強的經濟目標,和平的政治目標,人文關懷的文化目標,將選擇新時代書法藝術家,去獨領一代新風。
? 本土價值 新世紀的到來,世界文化將處于更為頻繁交流的狀態。書法藝術作為東亞中、韓、日三國甚至更多國家、地區的文化價值體現物,將面臨兩種選擇:一、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與選擇;二、與東亞各國之間的交流與選擇。在這兩種選擇中,我們東亞各國書法家都應該持“以我為本,以外為用”的原則,從而維護和發展本土價值。我們不吸收西方文化的積極因素是不合理的,但我們必須保持東方的本色主調;我們不吸收外國的藝術經驗是不合理的,但我們必須保持本土的優勢。這不是我們一般的文化觀,而是我們作為東亞的民族和東亞的國家的生存現實所決定。沒有民族的觀念,沒有國家的觀念,是不可能成為一個有生活根基的優秀藝術家的。
? 近10年來,甚至近20年來,中國與韓國、與日本的書法交流已日益頻繁。其中包括交流展覽、交流書籍出版物、交換留學生、學術交流會,已經呈現了一個可喜的狀態。中國書法家向韓國和日本書法家學到了不少好東西。這可以說是東亞文化交流的一個新的歷史時代。所有的書法家都在追求著藝術的共同價值,然而,這些共同的藝術價值又體現在各自生活的土壤里面。王羲之、顏真卿、金秋史、空海是屬于我們所有書法家的,但是,我們又是從不同的國土上去獲取這種共同價值的。我們是通過多樣化去體現東亞文化的共同價值的。就中國這個幅員遼闊的書法領域來說,我們也在強調各區域的藝術審美特色。這個要求的實質,就是要求我們把藝術與生活密切聯系起來。書法不僅是文人的玩物,也是我們體現、表現思想、情感、習俗的工具。漢代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法言》云:“書,心畫也。”書法藝術的共同價值,是通過每一個書家的每一顆“心”去實現的。民族的、區域的、個人的藝術風格將構成新世紀絢麗的書法百花園。
? 我在10多年書法史學工作中,一再提出“時空定位”的治史觀念。我深深感到,任何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如果離開了具體的人,在具體的時間和具體的空間的位置上的關系,是無法真正感受和理解其全部的美學意義的。把這個觀念置換到我們的現實中來,我也可以這樣說,我們每一個書家,只有在自己生根其中的每一個具體時間、每一個具體環境的真實的生活追求中,才有可能實現自己追求的藝術和審美價值。這就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1770—1831)所說的“這一個”?④。只有“這一個”,才能真正體現“全體”。這就是我所說的“本土價值”之所在。這樣,才能避免書法藝術成為形式主義的抽象物,而最終失去人生的激情。 創新價值 20世紀的考古大發現,拓展了我們取法傳統的廣闊領域,然而,我們繼承的目的卻在于創造。書法藝術由其悠久的歷史積累,決定了其價值的高度與深度,甚至可以說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測”。它絕不是一般的現代藝術,如曇花般璀璨而轉瞬即逝。這項藝術就要求我們要十分小心地處理好繼承與創造、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作為書法家,不管你是誰,生活在什么地方,倘若你處理不好繼承與創造的關系,你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
? 現代的許多藝術都是可以把其母體摧毀掉,而誕生為新藝術的,如同電影之于戲劇,電視之于電影,裝置之于雕塑一樣。書法這門藝術卻不一樣,在其至少3000年以上的歷史上,它只存在積累式發展,而決沒有取消式發展。正如3000年以前的甲骨文,仍然具有無窮的現實的藝術魅力,而為現代的書法家所追求著。正因其這門藝術的歷史悠久,它所積累的審美價值的高度與深度才如此崇高;同樣,正因為其高不可攀和深不可測的高度與深度,才使這門藝術的創新——即新的積累變得如此困難。同時,正因其無比的困難度,我們在下一個世紀的要實現的“創新價值”才具有無窮的魅力。
? 書法家在自己的每一幅書作創造中,是不可能去區別和界定與唐代書法、宋元書法、明清書法關系的,但是,其總的追求,卻是確立自己的在審美歷程中的新座標。我們要在尋求與歷史上無數經典書家與經典作品審美價值的共同點中,去實現自己作品中審美價值的不同點,即新的創造。這就是我所說的“兩難命題的選擇與追求”?⑤。我們要在一片平坦的田地里壘幾個石塊是容易的,但要我們在金字塔尖上去壘上幾個石塊,是絕不容易的。當然,因為其難,我們僅止在金字塔旁邊逛悠逛悠,我們就絕不是有作為的藝術家,至多只是一個藝匠而已。
? 當然,我們是無法說清新世紀里,創新價值的所在,但我們卻有必然的信心,去追求實現它。
  
          1999年5月20日為6月5日在漢城演講稿撰于松竹草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04:18 , Processed in 0.3589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