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雅昌藝術網專稿
2018.04.17
4月3日,由中央黨校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包商銀行主辦,內蒙古墨潮書畫藝術研究院承辦的“書寫新思想鼓舞新征程—宣傳弘揚黨的十九大精神作品邀請展”在中央黨校檔案館開幕,在此次展覽開幕式上,劉正成先生還向中央黨校圖書館捐贈《中國書法全集》(1套71卷)、《書法藝術概論》(10本)。
1.jpg (54.02 KB, 下載次數: 10)
下載附件
2018-4-18 10:37 上傳
劉正成向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先生介紹中國書法全集的編撰情況
2.jpg (41.66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2018-4-18 10:37 上傳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校(院)委會委員黃憲起為劉正成頒發捐贈證書
4月10日,國際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全集》主編劉正成分別前往中央黨校,為學工人員講解藝術修養和書法審美,奉獻了一場精彩的精神文化的盛宴。
3.jpg (32.34 KB, 下載次數: 7)
下載附件
2018-4-18 10:37 上傳
劉正成 國際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全集》主編
劉正成以《中國書法審美》為主題,從《十九大報告》關于文化建設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的角度,分別從視覺層面、精神層面、文化層面談《書法的審美》,整個講座過程中通過PPT圖文演示,深入淺出,生動細致從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講書法的視覺形式特征,從自然聯想、擬人風格和兼論其人生平等談書法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從文化核心、三大行書經典價值、民族文化圖騰的意義,全面的講述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化自信中的突出作用。更進一步的增進了我們對書法藝術的了解,增進提升我們的文化自覺意識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也對我們學習書法,提高書法審美、提高藝術修養,開辟了學習、鑒賞和創作的新思路。這兩個講座在聽眾中激起了很大的反響,大家深感具有啟發意義。
4.jpg (56.62 KB, 下載次數: 7)
下載附件
2018-4-18 10:37 上傳
講座現場
講座摘要
緒言:講書學比講紅學難
講書學比講紅學難。這句話是中國最著名的紅學家,書法專家周汝昌先生跟我討論書法候說的。
5.jpg (42.7 KB, 下載次數: 7)
下載附件
2018-4-18 10:37 上傳
大概2002年8月,我到他家里訪談的時候,他第一句話說的。為什么呢?一件作品說他美,哪里的美?是那個形、還是那個意?當我們發出“真好”的感嘆時,這是一個什么問題?噢,這是美學、審美感受問題。
在座的各位當你們尋找一件書法作品,人家說好的時候,他要說出為什么好。你在說好的時候,你要說好在什么地方。所以,研究《紅樓夢》,還有字句、典故、情節可供我們捉摸,但研究書法我們從哪里入手?顯然要困難得多。
從某種意義上講,書法在中華文化品格層次上要更高。因此,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如果研究書學下的功夫趕不上紅學,就無所得、無所知。
周汝昌先生這個論斷也很重要,我們所有書法理論家要這樣認識書學問題。我跟他的對話發表在后來的雜志上,這個標題用的就是《講書學比紅學難,書法的中國文化品格層次上要更高》。這個問題我在中央黨校和大家談書法,我曾經有顧慮,但是我回顧了歷史,我們歷代的政治家都有跟書法家交流。梁武帝和陶宏景進就論書,留在中國書法史上重要的篇章。唐太宗與虞世南、褚遂良論書,唐穆宗與柳公權論書,乾隆皇帝和張照論書,毛主席和謝無量、馬一浮、郭沫若也有很多次論書??梢娺@個問題是雅俗共享,可以在普通的愛好者中討論的問題,也可以在文化界政界最高的層次談論這個話題。
我在講課之前就認真讀了《十九大報告》,其中有一段話我覺得就是我談話的主題。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我想這也是我剛才舉的一代的政治家為什么談書法,為什么談文化,它的立足點在這個地方。
我最近幾年經常從事中外文化交流,我和日本、韓國、法國、英國反復給他們講書法,我是書法家,他們就對我很尊重。我主編的《中國書法全集》在大英圖書館目錄中,大英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對我就很尊重。但是我經常跟他們學者交流,要把書法說清楚,書法為什么是藝術。因為書法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另外要讓他們真的懂得書法,然后才能懂得中國的藝術與中國的文化,所以書法審美有這個雙向的要求。
我在談書法審美的時候就自己構思了一個講課的層次,把我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來談。
一、視覺層面上的審美
第一個層次是它的視覺層次,就是我們看書法的點畫。就是筆法、章法、結構,這是書法的形式結構三個主要的部分。如果不把視覺的特點掌握好,就很難進入書法更深的審美層次。
1、結字與字體演進
結字就是字的結構,字的結構是一個意識發展的過程。我們看書法,首先要明白它有哪幾種書體,每一種書體在什么歷史環境當中形成和發展的。
6.jpg (22.8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2018-4-18 10:37 上傳
秦以前的書法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到東漢,只有五百年的時間變化,這個時候是隸書。東晉以后形成楷書和行書。在這四個階段里面同時又伴隨著書寫體,我們中國古來是書分三體,西方的文字也是書分三體。比如說埃及的象形文字,也分圣書體、僧侶體和世俗體。圣書體就是規范的刻在石頭上的文字,僧侶體就是官方文書,因為宗教是代替政治,他們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世俗體就是普通的人,草體。中國也是這樣的。中國書法里篆書有草篆,隸書有草隸,楷書有經草和行草,與它同時形成的,楷書有經草的寫法和行草的寫法。這是我們大體的幾種書體。所以你看書法作品第一個要欣賞它是什么樣的書體,然后按照這個書體再進入它的層次。
篆書審美規范:篆貴婉而通
我先講大篆,草篆,這是大篆,這是西周《石鼓文》,一邊是戰國楚簡,是最近二三十年出的戰國的竹簡。因為這是現代考古學新的成果,中國近代,特別是清代之前寫篆書不是這樣寫的,規范的小篆、大篆,如果你們看到這種篆書,比較潦草的篆書就知道,是現在考古學有一批新的資料,所以你就不奇怪。這個篆怎么和鄧石如篆書不一樣了,因為我們現在的書法受到現代考古學的影響。
篆書發展中間是小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當時有三四十種文字,歸納成八種字體,這是其中一種銘石書,就是小篆。與小篆同時是草篆,篆書的草寫。所以你要看到這種篆書和這種篆書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標準的銘石書,就跟現在人民日報的印刷體一樣,這個就是平時草寫的。
7.jpg (59.86 KB, 下載次數: 8)
下載附件
2018-4-18 10:37 上傳
8.jpg (75.26 KB, 下載次數: 7)
下載附件
2018-4-18 10:37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