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樓主 |
發(fā)表于 2018-4-3 16:00:21
|
只看該作者
17.jpg (38.86 KB, 下載次數(shù): 2)
下載附件
2018-4-3 15:52 上傳
明代中晚期掛軸書法出現(xiàn),宋元無掛軸,我們看《韓熙載夜宴圖》,屏風里都是繪畫,那時沒有掛軸。明代中晚期掛軸的出現(xiàn)和經(jīng)濟發(fā)展、民俗發(fā)展緊密相連。掛軸的興起是蘇州民居廳堂通屏構(gòu)造,需要掛軸。
18.jpg (32.04 KB, 下載次數(shù): 3)
下載附件
2018-4-3 15:52 上傳
現(xiàn)在有兩幅《杏園雅集圖》,一個是藏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你看這《杏園雅集圖》,這里有一個觀畫的,另外一幅《杏園雅集圖》沒有觀畫,掛軸放在手上觀看。可以想象,這一定是一個新生事物,覺得這個很稀奇,如果都有這樣掛軸的話,他不至于畫這個掛軸,這就是一種新的審美的方式。明代萬歷時期,蘇州、揚州一帶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徽商、揚商、晉商匯聚于茲,因其并不與文人藝術(shù)家打交道,只有通過書畫商收藏字畫,以附庸風雅、裝點廳堂門面,同時也為交際官場、培養(yǎng)子女求學入仕而賄賂,于是,畫商經(jīng)營的書畫市場的主要商品便是這種純藝術(shù)書寫的掛軸。畫店老板向書法家定貨,向客產(chǎn)供貨:或者按客戶的要求向書法家定貨,書法家按需創(chuàng)作藝術(shù)產(chǎn)品。
19.jpg (25.11 KB, 下載次數(shù): 4)
下載附件
2018-4-3 15:52 上傳
柯律格教授的著作《雅債——文征明的社交性藝術(shù)》,翻譯成中文在最近十來年風行中國美術(shù)理論界。書畫家為什么寫的字,畫的,什么人把他作品放到鹽商、晉商他們家里掛上,成為雅債,這本書就講這個,通過文化人類學介入講述明代中晚期書畫作品在社會流通的過程。這個流通過程又是這個社會文化基礎(chǔ)所決定的。蘇州的文人知識分子,都要去進行科舉,科舉不是都能考得上。
掛軸的出現(xiàn),民居的改造導致了畫軸出現(xiàn),畫軸出現(xiàn)導致了畫商的出現(xiàn)。畫商的出現(xiàn)就有了我們職業(yè)書法家的出現(xiàn)。所以這個改變是自王羲之書法史以來第二次最重要的改變,出現(xiàn)了職業(yè)書法家。
20.jpg (40.16 KB, 下載次數(shù): 4)
下載附件
2018-4-3 15:52 上傳
這是文征明這個就是高堂大幅掛在通屏上的,這就是丈二的掛軸了,就是人家房子修得高,掛軸很大那個時候突然高堂大軸很多,大的山水就是這個時候出現(xiàn)掛軸,因為這個時候由于通屏的出現(xiàn),這個社會需求量很大,所以書法家在這個時候走入了千家萬戶。這個時候因為普遍的商業(yè)發(fā)展都要掛,所以這個時候是一個書法大普及的時候,繪畫大普及的時代,特別有高堂建筑,房子修得很高,蘇州都還沒有這個徽州地區(qū)、皖南那邊的房子修得高。高堂大軸的出現(xiàn)。
21.jpg (62.23 KB, 下載次數(shù): 2)
下載附件
2018-4-3 15:52 上傳
我在蘇州看的時候也根本沒法掛出來,幾人把它橫著托起來看,高堂大軸,這種掛軸在我們現(xiàn)在西式的建筑立面還沒有地方可以掛,我們中式有通屏的建筑上可以掛巨大的軸,這是明代。
22.jpg (38.46 KB, 下載次數(shù): 3)
下載附件
2018-4-3 15:52 上傳
明代的人的寫字你看這個筆畫就和宋元以前的人不一樣的。這個是陳獻章用茅龍筆寫的,這個茅草做的筆,怎么會精致得起來呢,因為它變大了沒法必須用這個,用長毫筆寫字。大家注意徐渭的這個筆,這個“懷中”的“中”字,從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沒有這種筆法,這是他創(chuàng)造的筆法,為什么呢?他拿了一個小筆,寫了一半就沒有墨了,也寫不了這么粗的筆畫,他就用羊毫,羊毫怎么樣,它很軟,那個時候羊毫質(zhì)量還不好,他完成他的長粗筆的書寫。我們現(xiàn)在講筆法、墨法、章法,你要用常人的方法,這一無是處,他叫什么法呢?沒有啊。歐陽詢?nèi)ā⑵呤ǎǚǘ疾恢邪 槭裁矗抗ぞ吒淖兞耍埫娓淖兞恕H绻覀兘裉爝€是按照王羲之、顏真卿那個方法就寫不了這樣的作品;如果你縮小一看,徐渭的字一無是處,一塌糊涂。為什么?就是工具的變化,紙張的變化造成的。它必須要新的形,它的結(jié)構(gòu)、點畫的形態(tài)是變化的,這就是徐渭的狂草。
作品平面空間擴張后,書寫工具毛筆的材質(zhì)、大小及其使用方法均發(fā)生適應(yīng)性改變,因此要用一種新的技法觀和審美觀來創(chuàng)作和審視書法作品點畫與結(jié)字的視覺形態(tài)。所以我們今天臨帖僅僅臨王羲之、米芾、蘇東坡不行,你還要學習明代以后的書法,這個在日本稱為明清樣,他們就很聰明,直接從中國的掛軸作品里面學習中國書法,而我們中國還在這個帖,那個帖,找不著北。
23.jpg (36.46 KB,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2018-4-3 15:52 上傳
第二個變化是宣紙盛行:墨法變淡。明以前用紙是楮皮紙、桑皮紙張,這種皮紙的吸水功能很弱,沒有一筆見濃淡的功能。明以后在安徽宣稱涇縣生產(chǎn)青檀宣紙,就是用青檀皮加上沙田稻草這兩種成分生產(chǎn)的紙吸水性非常強的紙,一筆下去可以見濃淡。
24.jpg (30.47 KB, 下載次數(shù): 3)
下載附件
2018-4-3 15:52 上傳
明代以前純用楮皮、桑皮纖維做的皮紙吸水功能較弱,沒有一筆落紙見濃淡的功能。 因青檀樹是安徽宣州涇縣當?shù)刂饕臉浞N之一,纖維很長,又與涇縣的沙田稻草按6/4的比例混合后做紙,能飽含水份,便使水墨因浸潤而出現(xiàn)濃淡效果。
因此明代中、晚期以后,這種青檀+稻草宣紙的使用,不僅董其昌用濃淡墨作書,青藤、白陽、八大、石濤的沒骨水墨出現(xiàn)并風行于書畫界。
25.jpg (36.36 KB, 下載次數(shù): 2)
下載附件
2018-4-3 15:52 上傳
在掛軸初期出現(xiàn)的時候,像董其昌的書法章法還只是把橫加寬一點,他還在在變化的過程中。王鐸就很聰明地考慮到這個問題,大家知道王鐸晚年(崇禎十六年以后)居于北京,址到順治九年去世,這么將近十幾年的時間里一日臨帖,一日作書。現(xiàn)在也有人臨閣帖,但是閣帖字很小!王鐸就把小字變成大字。他講什么呢?“用張芝、柳、虞草法,拓而為大”,拓而為大就是解決章法的問題。掛軸出現(xiàn)以后,有時候一個字占三個字的面積,有的三個字相當于一個字的站的距離,這就是章法上的變化。大幅面的作品不能像《蘭亭序》里邊寫的勻稱的字,它必須有視覺上的起伏變化、節(jié)奏跌宕,就是章法的變化。什么叫做章呢?就是衣服上畫的花紋啊,這個花紋要好看,你老是細碎的花,看起來就沒有視覺沖擊。所以這個時候字法、墨法、章法都有巨大的改變。像這種在古代的時候看到是一個廢品了,現(xiàn)在成為一個新生事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