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樓主 |
發表于 2004-12-15 09:22:37
|
只看該作者
王鐵成對本站記者暢談書法
唐:上個月,央視生活頻道“人物故事”欄目播出《慈父王鐵成》,講述了您與愛子王蔚平的感人故事,在生活中,您對孩子的關愛是無微不至,比如送王蔚平去學習京劇,練習鋼琴,不斷去發現和培養王蔚平的興趣。不知你是否讓他練習過寫字,你是怎樣來看待書法對人的成長與發展之間的關系??
王:我覺得,練書法是提高整個內在的修養和補充做人內涵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因為,書法它本身是一種文明,又是一種境界和毅力,這里邊不完全說是為了寫字而寫字。這一定對您其他各方面有很多的好處。另外,也不求人,一平方米就夠用。至于,書法是不是藝術,這些都不談,就是把字寫好。中國方塊字本身就有規矩,你就得寫好。
?
唐:在書法界,您除了與歐陽老有交往之外,對現在的書界熟悉嗎?您對當代的書法怎么看??
王:不熟悉。但我都是從改革開放看著他們成長起來的,不管現在書法界的主席、副主席也好。他們開始搞書法展,像河南那十個人展,王澄啊什么的我都知道。但這些,我不好說,要真用我的話來說,現在沒有什么書法家,可是現在書法家是歷史上最多的。但這個標準是什么?我不要求你寫得多好,我只要求看到你這里面有什么帖的基礎。也不是某一個領導,領導一個新潮流,這個潮流就都得獎,那潮流就不得獎!現在,還有人寫出王羲之來嗎?還有人寫出文征明來嗎?還有人寫出沙孟海來嗎?我到沙孟海紀念館去,紀念館同志接待我,我說,這是沙老的真跡嗎?他說,有的是有的不是,我看了半天,我說,嗨,你一個都沒有吧!他才說這是他最好的學生,一個年青的仿的。他開始以為我是一般演員來看看的,沒想到我對沙孟海研究得那么深,包括在人民大會堂拍戲,寫的那個“神龜雖壽”,我就在那兒摹,拿鋼筆就在那兒鉤,記啊!不是一年兩年。
唐:馬一浮的外甥女丁敬涵把馬一浮的作品捐出來,建了一個馬一浮紀念館,只有丁先生去的時候,紀念館的人員才把真跡拿出來展示應付一下,丁先生走了之后就又撤了,平時根本就不展出。不過,這次我去南京江浦參觀林散之紀念館,“散木山房”陳列的都是林散之原作。?
王:我現在,只是一個要求,寫字也好,什么也好,一定不要太突出你個人的個性,你一定要臨一輩子帖,臨一輩子你的個性是超不過兩晉、超不過宋啦!為什么?蘇東坡一輩子寫了多少字啊!?
唐:這就是對毛筆的親和感,現在的人是不可能企及的。古人干什么都用毛筆,而現在僅僅是為了創作,為了表達一種藝術的觀念,才拿起毛筆。?
王:當然,我們還是要強調突出新時代的氣息。書法,如果沒有根基廣,強調氣息,那就什么也不是。(閻阿姨叫去接電話)?
唐:王老師,您在“成都影視名家書法七人展”答記者問時,曾批評年青藝人不習書畫,后來,成都各大媒體包括《北京青年報》和《中華讀書報》都以“王鐵成痛斥年青藝人不習書畫”為題予以了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前不久,我去《無字碑歌》劇組為上官婉兒代筆時,一年青演員就主動向我請教書法學習的一些情況,斯琴高娃為了能親自出演武則天的寫字場景,請張鐵林老師為她準備筆墨紙硯和《中國書法全集·褚遂良附晚唐名家》卷,也開始練習書法。請問,您是如何看待表演與書法??
王:我上次說那個意思,不是說讓你去練書法,因為書法里面包括著很多的修養,你可以看很多書,你會接觸到很多。你的興趣愛好審美在這方面去發展是沒有錯誤的。按照你的興趣,你的發展,你的愛好,你的審美,你在生活當中去撲捉這些東西,這些修養慢慢的積累,各方面知識就越來越多。對于做人也好,做影視也好。影視還有一個份大小的問題 ,我們叫份大小,就是說你在臺上你鎮不住,你演一個師長,不像師長像連長,這都是修養問題,這種修養又不是虛無縹緲的。周總理十八歲的時候寫一篇《我之人格觀》,三千多字,十八歲在南開中學時寫的。完全照著文言文,莊子《逍遙游》那么寫的,有這么一個物,多大?大得蓋天蓋地,自從有人類就有它,這是什么東西呢?沒有這個就亡家亡國。這是每一個人的人格。人格怎么產生的呢?他舉了很多例子,坐有坐的坐法,站有站法,聽人說話要目不斜視,肩膀跟人平行,很多這些,你在寫書法的過程當中,都可能接觸到類似這些東西。那么都對你的各方面修養和審美有一個導向問題。
所以,我才以書法為契子,不寫書法,畫畫也行,不畫畫的話,喜歡古舊物品也可以。你得研究宋官窯是什么啊!宋代五大窯是什么?窯址在那兒?這陶瓷藝術怎么回事?它美美在那兒?這造型如何?后來怎么發展啦,你一定會研究的。這樣的話,就不會再到歌廳去唱那種歌,也不會去洗腳啦,去什么酒吧啦!我是明確反對這些,你到酒吧,你到茶館里面喝喝茶還可以,非要喝那酒,又很貴!我要那個氣氛!這個,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不能在這里斷啦!我們現在奔小康啦!奔小康比較容易,整個文化修養是很難的事情,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所以,影視界也好,年青人也好,沒有什么太直接的關系,但這種關系是最重的關系。表演技巧都好學,到修養這兒了,就不好學了。比如說,書法的悟性也好,結構也好,神韻也好,包括書畫,古人有言“不欲行欲貌,而欲神者,夫人之形貌類同則有之,而神者不然”。字都差不多,形象都差不多,但神態卻不一樣。神是什么?神不是神之又神,神作為人物來講的話,傳神于眼睛,他的喜怒哀樂,行走坐臥都是修養,修養好就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修養不好,他怎么擺,怎么坐,他都死板。這是經驗之談。所以“形為先,神韻超乎其表”“神似勝于形似”!我寫的不是《蘭亭序》,但我《蘭亭序》寫得太熟了,我再寫別的,別人一看,嘿!這有《蘭亭序》的神韻,其實那個字形都不像,你跟《蘭亭序》寫得一模一樣,就很匠。
?
(王老師還要趕著到外地出差,采訪就此中斷。以后有機會,再登門拜訪,聆聽王老師更多更精辟的見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