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17319|回復: 1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國維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03-5-6 22:20: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是我國近代享有國際盛譽的著名學者。他中過秀才,早年學習英、日文,研究哲學、文學受到德國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和文藝思想的影響,其成果在我國近代文化學術事業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1903年起,任通州、蘇州等地師范學堂教習,講授哲學、心理學、邏輯學,著有《靜安文集》。1907年起,任學部圖書局編輯,從事中國戲曲史和詞曲的研究,著有《曲錄》、《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等,重視小說戲曲在文學上的地位,開創了研究戲曲史的風氣,對當時文藝界頗有影響,辛亥革命后以清室遺老自居。1913年起轉治經史之學,專攻古文字學、古器物學、古史地學,先后致力于歷代古器物、甲骨金文、齊魯封泥、漢魏碑刻、漢晉簡牘、敦煌唐寫經、西北地理、殷周秦漢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釋研究,還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作。他治史嚴謹,考證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見,主張以地下史料參訂文獻史料,多能發前人所未發,對史學界有開一代學風的影響,1925年任清華研究院教授,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并稱清華四大導師“教授的教授”。1927年在北京頤和園投水自盡,給中國知識界留下了深深的顫栗和遺憾,也留下了難解之謎。
  王國維的學術著作,以史學為最多,文學為最深,文字學為最基本,并涉及其他許多方面。換言之,其殷周制度史、宋元戲曲史、古文字學等方面的成就,都是空前而超過了同時代學者的。
2#
發表于 2003-5-7 19:47:46 | 只看該作者

王國維

[這個貼子最后由別部司馬在 2003/05/08 12:58pm 第 3 次編輯]

http://www.china10k.com/images/1/13/13d/zoom/13d040701.gif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
    世代清寒,幼年苦讀,為秀才。早年屢應鄉試不中,遂于戊戌風氣變化之際棄絕科舉。二十二歲起,他至上海《時務報》館充書記校對。利用公余,他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研習外交與西方近代科學,結識主持人羅振玉,并在羅振玉資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學。
  1902年王國維因病從日本歸國。后又在羅振玉推薦下執教于南通、江蘇師范學校,講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復埋頭文學研究,開始其“獨學”階段。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其間,著《人間詞話》、《宋元戲曲史》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國維攜生平著述62種。(收入其《遺書》的有42種,以《觀堂集林》最為著名。) 眷隨兒女親家羅振玉逃居日本京都,從此以前清遺民處世。其時,在學術上窮究于甲骨文、金文、漢簡等研究。1916年,應上海著名猶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滬任倉圣明智大學教授,并繼續從事甲骨文、考古學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翌年,由蒙古貴族、大學士升允舉薦,與羅振玉、楊宗羲、袁勵準等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1924,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國維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桃李門生、私淑弟子遍充幾代中國史學界。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北上時,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地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在其50歲人生學術鼎盛之際,為國學史留下了最具悲劇色彩的“謎案”。
  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這位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于一身的學者,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收入其《遺書》的有42種,以《觀堂集林》最為著名。) 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梁啟超贊其“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而郭沫若先生則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3#
發表于 2003-5-7 19:48:45 | 只看該作者

王國維

《失行孤雁—王國維別傳》

劉克蘇 著
華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
目錄

引子:眾里尋他千百度
第一章 我本江南人,能說江南美
1.1 浪涌出,千古風流人物
1.2 先王鐵鞭鞭一舞,文曲為我從天落
1.3 天時1877
1.4 你的詞就叫人間好了
1.5 王國維另有一個號:永觀
第二章 少年毫無英銳不羈,將來安望有成
2.1 生母凌氏繼母葉,無奈王子因循變
2.2 私塾讀大學,誦背是竅門
2.3 海寧四才子,王某數第一
2.4 如今之教育,殺許多之天才
2.5日本打中國打得最起勁,中國留日學生也最多
2.6 千秋壯觀君知否
第三章 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3.1 沖浪上海灘,書記時務報
3.2 我和你注定此生有緣
3.3 手持紅豆幾摩挲
3.4 四海一身原偶寄
第四章 望盡天涯路
4.1 獨上高樓
4.2 最無用、最有用的就是哲學了
4.3 性善性惡誰也搞不清楚
4.4 真假寶欲
4.5 意志薄弱者的意志哲學
4.6 聞道既未得,逐物又未能
4.7 天不亡我中國學術也
4.8 靜中觀我原無礙,忙里哦詩卻易成
4.9 自家慣作他鄉客
第五章 傾訴盡,人間紛濁
5.1 初入皇城,鋒芒畢露
5.2 算來只合,人間哀樂,這般零碎
5.3 貴族主義教育家
5.4 吾人注定沒有自由
5.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5.6 守制鄉里,婉辭學董
5.7 我國人廢學之病,實原于意志之薄弱
5.8 呔!辜鴻銘也太固陋了
第六章 人間須信思量錯
6.1 美術可以做鴉片
6.2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
6.3 一習其事,終身以之
6.4 教育部的教科書編審
6.5 誰信京華塵里客,獨來絕塞看明月
6.6 一切嗜好都是勢力之欲
6.7 乾坤大,霜林獨坐,紅葉紛紛墮
6.8 哲學絕命書
第七章 在人間
7.1 紅白喜事齊辦,中外學問同修
7.2 詞話人間,筆馳萬象
7.3 學無新舊,無中西,無有用無用
第八章 他年第一難忘事,海外雄都領百城
8.1 琵琶湖畔,山城國里
8.2 烈火幸逃將盡劫,神山況有未焚書
8.3 扶桑風物由來美,回首神州劇可哀
8.4 沉吟墨妙亭,拍遍此君軒
8.5 二田畫廳隅幾田
8.6 請為君歌蜀道難,恰逢鈴木哀將軍
8.7 中國戲曲研究的開山
8.8 君不見蘭亭曲水埋荒煙,當年人物不復還
8.9 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8.10 彼邦信美,終非吾土
第九章 大上海練灘
9.1 告別千千島,重返上海灘
9.2 歷史考證的不易之道:二重證據法
9.3 骨科學家,第二交椅
9.4 王國維儒商練灘,孫中山猛進如潮
9.5 同病相愈,絕妙文章
9.6 辮子軍"軍長"沒有辮子
9.7 《殷周制度論》:一篇轟動全世界的大論文
9.8 千里馬不跟伯樂跑
9.9 王羅同盟,珠聯璧合
9.10 蔡元培三顧茅廬
9.11 要有一種亞洲精神
第十章 亡國維
10.1 亨利·溥儀圣上
10.2 準備北上,事不過三
10.3 南書房行走,純學術跑腿
10.4有“心”為“圣”,便是一怪
10.5 密奏籌建皇室博物館,用古董保家衛國
10.6 再奏《論政學疏》:以西學論證中國道統、學統
10.7 亨利帝驅車奔天津,行走王護駕想自殺
10.8 北大人登宣言,王國維發檄文
10.9 胡博士巧計弄皇權,王先生學問冠清華
第十一章 最是人間留不住
11.1 長子病故,至交失和
11.2 委心任運,不動天君,是處困第一善法
11.3 今日干凈土,只有這一泓彎水了
11.4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昆明湖水中
11.5 恨只是、人間有
11.6 我曾經豪情萬丈


4#
發表于 2003-5-7 19:50:00 | 只看該作者

王國維

《追憶王國維》

陳平原 王 楓 編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1月版
目錄
總序 陳平原
《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王國華
祭王忠愨公文 陳守謙
《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宋春舫
海寧王忠愨公傳 羅振玉
王忠愨公略 樊炳清
誥授奉政大夫 賞食五品俸 南書房行走
特謚忠愨王公墓志銘 楊鐘羲
《人間詞甲稿序》跋 羅振常
《海寧王忠愨公遺書》初集弁言 羅振玉
通州師范的創辦與發展(節錄) 管勁丞
集蓼編(節錄) 羅振玉
五十日夢痕錄(節錄) 羅振玉
愛儷園--海上的迷宮(選錄) 李恩績
愛儷園夢影錄(選錄) 李恩績
倉圣明智大學的回憶(節錄) 蔣君章
觀堂先生別傳 費行簡
上海書林夢憶錄(節錄) 陳乃乾
我的前半生(節錄) 溥 儀
(附)詔書 溥 儀
偽滿宮廷雜憶 周君適
(附)王靜庵先生致死的真因 史 達
舊雨鴻爪·羅振玉 周善培
關于王靜庵先生逝世的史料 陳乃乾
《王忠愨公遺墨》序 陳乃乾
祭王忠愨公文 羅振玉
王忠愨公殉節記 金 梁
王忠愨公哀挽錄書后 金 梁
《昆明湖曲吊王君靜安》序 孫 雄
祭王忠愨公文 王光圻
《王忠愨公哀挽錄》序 羅振玉
《王忠愨公哀挽錄》跋 王高明等
雁塔寒音(書札六通) 張爾田等
王靜安先生墓前悼辭 梁啟超
《王靜安先生紀念號》序 梁啟超
給梁令嫻等的信(節錄) 染啟超
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 陳寅恪
(附一)羅雪堂先生寄陳寅恪書(節錄) 羅振玉
(附二)空軒詩話(節錄) 吳 宓
(附三)王觀堂先生挽詞解(佚序) 吳 宓
海寧王先生之碑銘 陳寅恪
《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陳寅恪
四年的清華園(節錄) 楊步偉
雨僧日記(摘錄) 吳 宓
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河自盡之詳情 吳 宓
(附)繼屈平投江之王國維投昆明湖自殺《順天時報》
悼王靜安先生 顧頡剛
我所知道的王靜安先生 殷 南
徐森玉談王國維 許姬傳
王靜安 馬敘倫
王國維自沉昆明湖實情 梁漱溟
追念逝世五十年的王靜安先生 蔣復璁
我所知之王國維先生 周光午
(附)魯迅與王國維 郭沫若
王靜安先生年譜(節錄) 趙萬里
個人對于王靜安先生之感想 陸懋德
讀陸懋德《個人對于王靜安先生之感想》 戴家祥
悼王靜安先生 謝國楨
(附)題王國維先生書扇面絕筆書遺跡 謝國楨
王靜安先生傳 徐中舒
追憶王靜安先生 徐中舒
關于王靜安的死 陸侃如
記王靜安先生自沉事始末 柏 生
哀余斷憶(五則) 姚名達
友座私語(二則) 姚名達
問學的回憶 皖 峰
王國維先生考古學上之貢獻(節錄) 容 庚
王靜安先生遺札題記 唐 蘭
海寧王國維先生 戴家祥
憶王靜安先生 畢樹棠
甲骨學概況(節錄) 容 庚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始末 藍文徵
王靜安先生手札四通跋 陳邦懷
關于王國維先生之死 商承祚
王國維與梁啟超 徐鑄成
回憶王觀堂先生的自沉 張旭光
王靜安傳略 周傳儒
王(國維)先生的死因,我知道一些 衛聚賢
(附)一代畸人王靜安(節錄) 劉太希
《王國維先生墓碑記》及其他 戴家祥 王季思
(附一)王國維死因又一說 沙 洲
(附二)《舊作〈哭觀堂師〉》注 戴家祥
(附三)對于王國維及其學術的研究應實事求是 戴家祥
王國維在學術上的獨特地位 蔡尚思
憶清華國學研究院(選錄) 姜亮夫
追悼會小啟 狩野直喜等
王靜安先生殉節紀念貼引 狩野直喜
王國維君殉節追悼會 那波利貞
祭文 長尾甲
回憶王靜安君 狩野直喜
回憶王靜庵君 小川琢治
生霸死霸考 新城新藏
(附)《周初的年代》后語 新城新藏
追憶王靜庵君 鈴木虎雄
噫 王國維先生 本田成之
訪王靜安先生 聶斯克
王先生的辮發 青木正兒
(附)《中國近世戲曲史》序(節錄) 青木正兒
懷念王徵君 岡崎文夫
海寧的王靜安君 新村出
憶王靜安師 神田喜一郎
追憶與王靜庵先生的初次會面 青木正兒
靜安學社 石濱純太郎
《王忠愨公遺墨》后記 神田信暢
追想王靜安先生 神田喜一郎等
悼王忠愨公 川田瑞穗
王靜安先生國維蹈昆明湖自殺 橋川時雄
悼靜安先生 橋川時雄
只有遺編照幾頭 八木幸太郎
斯文之厄運 松浦嘉三郎
回憶拾零(四則) 醉
王國維 伯希和
海東雜記 羅 莊
《觀堂外集》后記 羅福成
觀堂別傳 龍峨精靈
《觀堂書札遺錄》跋 羅福頤
記觀堂先生手札二通 羅福頤
跋《觀堂書札》 羅繼祖
《觀堂書札》再跋 羅繼祖
父親之死及其他 王貞明
最是人間留不住 王東明
先父王公國維自沉前后 王東明
為母親說幾句話 王東明
懷念我的父親王國維先生 王東明
觀堂書札三跋 羅繼祖
巨星隕落一甲子 王東明
王靜安之死(選錄) 羅繼祖
對王觀堂的器重 羅繼祖
我所了解的王靜安先生 劉蕙孫
關于《殷虛書契考釋》成書經過的回憶錄 劉蕙孫
(附一)《關于〈殷虛書契考釋〉成書經過的回憶》
補正三則 羅繼祖
(附二)殷虛卜辭綜述(節錄) 陳夢家
王國維先生《水經注校》述略 羅繼祖
后記 王 楓


5#
發表于 2003-5-7 19:51:03 | 只看該作者

王國維

                          王國維的學術三變與其它

                                 盛邦和

  一、學術三變
  王國維學術研究有以下幾個階段的轉折與變化,也可以說王一生有其"史學三變"的經歷。以1907年為界,在此前主要是哲學研究。而主要是對康德、叔本華與尼采的介紹與研究。他敘述自己致力于西洋哲學研究情況說:西洋哲學研究開始于1901年春天,讀汗德(Kant)(即康德)《純理批評》(即《純粹理性批評》寫于1871年是康德的代表作),苦其不可解。接著讀的是叔本華的書,大好之。結果一直到1904年的春天,皆與叔本華為伴,自稱"與叔本華之書為伴侶之時代也"。他做《紅樓夢評論》也全以叔本華觀點為立腳點。后來他發現叔本華思想多闡發主觀而少"客觀的知識",又回到對康德的研究。顯見他思想最早還是康德與叔本華的結晶。
  1903年至1906年是他哲學研究領域收獲甚豐。1903年于通州師范學堂任教,時讀叔本華與康德之書。是年撰有《哲學辨惑》、《叔本華像贊》、《汗德像贊》。并譯有《西方論理學史要》。1904年有《尼采之教育觀》、《叔本華之遺傳說》、《康德之哲學說》、《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書叔本華遺傳說后》、《叔本華與尼采》。至1906年,三十歲時撰有《德國哲學大家汗德傳》、《汗德之倫理學及宗教論》。這時寫《紅樓夢評論》(1904年)所用觀點大抵叔本華思想。
  需要說明的他這時將東西方哲學研究做緊密結合。在研究叔本華、尼采與康德同時,還將很大精力傾注于儒學、諸子乃至清儒思想的研究。
  他在1904年28歲時著有《孔子之美育主義》、《國朝漢學派戴阮兩家之哲學說》。1905年撰有《周秦諸子之名學》、《子思之學說》、《孟子之學說》、《荀子之學說》、1906年三十歲時又有《墨子之學說》、《老子之學說》、《原命》、《孟子之倫理思想之一斑》、《列子之學說》等。至1907年又著有《孔子之學說》,另有《辜氏湯生英譯<中庸>后》。

  他注意將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做比較研究,而獲獨到心得。在他看來,中國哲學有"實際的傾向",而此性質于中國北方之學派中尤見其顯著。這是一種"生活主義"的哲學,是北方哲學的一大特點與宗旨。他強調理論哲學不適合中國人之個性,而中國人的個性"其徹頭徹尾實際的也如是也"。
  也就是這樣的原因,中國的哲學家"無不欲兼為政治家者"。
  1900年至1907是辛亥革命的思想與組織準備時期,中國的思想界處于動蕩與變革中。一方面是西方學術傳入中國,同時也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反省與再思考。文化革命與文化建設的大工程已經啟動,直至1919年的五四運動的爆發,達其高峰。對此王國維做出思想反應。這方面的文章有《就倫理學上之二元論》、《論近年之學術界》、《論新學語之輸入》、《論哲學家及美術家之天職》、《論平凡之教育主義》、《教育小言十二則》、《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后》。還著有《教育家之希爾列爾(即席勒)傳》、《去毒篇(雅〈鴉〉片煙之根本治療法及將來教育上之注意)》。參考干春松、孟彥弘編《王國維學術經典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12頁,《王國維學術簡譜》。
  王國維的第二個學術階段由哲學轉向文學的研究。1907年他經羅振玉介紹得到學部尚書兼軍機大臣榮祿的賞識,此后即任學部總務司行走,并任學部圖書編譯局編譯。他在本年的6月發表《三十自序二》,論己學問已由哲學轉向文學,興趣所致,則主戲曲之研究。這個時期大體延續了4年左右。時間是1907年至1911年。不過這也是一個大致年代的推說,其實早在1906年他已有《屈原文學之精神》,表現了他的民族主義情懷。1906年他已集數年所填詞(1904-1906年)61闕為《人間詞甲稿》。1907年成《人間詞乙稿》。《人間詞話》是王重要研究成果。1908年他在《國粹學報》上刊出《人間詞話》前21則。1909年中又于《國粹學報》第49期與第50期分別將《人間詞話》刊完。直至1910年又將《人間詞話》64則作修訂,并加附記。王的文學研究直到1913年還余音猶在,并獲得新的重要成果。這就是他在此年撰成功《宋元戲曲考》。
  1911年是王學術的最重要的分界線。此年為宣統三年,時35歲。他隨羅振玉全家遷往日本,滯日5年之久。從此后他的學問發生了重大轉折,學術歷程轉向第三變化期,將主要精力置于經史小學與歷史地理研究。尤在用甲骨文考證古史方面作出里程碑式的貢獻。
  1912年羅振玉藏書運到日本,存于京都大學,此為王國維研究創造了條件。1914年,與羅振玉合著《流沙墜簡》,乃為現代西北古地理研究的重要著作。是年他為羅振玉撰《殷墟書契考釋》作校寫,作序與后序。1917年王國維于古史考證方面所獲最豐。2月,王歸國,開始撰寫《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還醞釀寫《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是年9月又撰成《殷周制度論》。9月8日,致羅振玉信云:"《殷周制度論》至今日始脫稿,約得二十紙。此文根據《尚書》、《禮經》與卜辭立說。惟近久不為名理之文,故尚嫌未能暢發,且存此以待后日修補耳"。
  1923年溥儀召王為"南書房行走"(五品)。
  1925年吳宓負責籌辦清華研究院,聘王為導師,就任。此后他的研究轉以西北地理及元史為主。是年他在清華國學研究院講《古史新證》。
  以上是王國維的學術三變的大致路途。從他學術演變的過程將可以對他的學術思想與成就作簡單的敘述。而本編則主要敘述他的文化建設觀點及在建立中國民族史學方面所做的貢獻。
  二、"純粹哲學"的吸納,深層文化的憂思
  中國現代文化史上有兩支基本隊伍。一是舊文化的破壞派;一是新文化的建設派。不能說兩派所主觀點截然相反,在促進中國文化改組,推動中國文化復興方面,他們目標大體一致。只是建設"工程"中所選擇的"工種"不同。一為"破壞",將舊文化解體,將舊文化的"老房子"平為廢墟;一是廢墟上建立新屋,即適應時代的中國嶄新的文化建筑。舊建筑一旦毀壞,新建筑一旦開工,則又有一個建設新建筑的材料選擇的問題。破壞派主張選擇西方材料,而建設派則主張將中國傳統材料做更新后重新使用。這樣,中國現代一切有關于文化建設的爭論,大體集中于兩個方面:要不要將舊屋撤了,或同意撤,撤到什么程度;建造新屋,是全選西方材料(全盤西化)還是全選中國傳統材料,抑或中西合用。假如是一個文化的保守派,首先他不同意將中國封建文化的老屋撤毀,再就是拒絕一切西方文化資料的輸入。事實說明,王國維對西方學術抱歡迎態度,決意將西方文化引入中國,以助本土的文化建設。他開展叔本華、尼采與康德研究,在觀察與吸收西方文化方面,更具深度。
  王在1905年寫有《論近年之學術界》有以下的觀點。首先他認為學術與文化是在不斷變化與發展中的,而在文化進化過程中"外界之勢力之影響學術,豈不大哉!"。他將中國文化發展立出一個進化表來,自周之衰,文王與周公的勢力逐步瓦解,于內是國民智力的成熟,于外政治紛亂的不斷,上無統一之制度,下迫社會之需要,于是諸子九流各創其說,于道德、政治、文化上"燦爛"。王將這個時代稱為"中國思想的能動時代"。至漢武以降,復以孔子之說統一之,其后"儒家唯以抱殘守缺為事",其為諸子之學者,也但守師說,無創造之思想,"學界稍稍停矣"。他對佛教的東傳,乃是抱持一種肯定發態度,值中國思想逐步走向僵化之時,佛教的出現,使中國學者"如饑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飲"。他取得佛教之輸入中國使中國進入"思想受動之時代"。他肯定宋儒的作用,在于使中土思想與佛教思想得以調和。中國思想由此走出停滯的低谷,"由受動之時代出而稍帶能動之性質"。總之,中國思想有其能動之時代,有其停滯之時代,外國思想進入中國絕不是壞事,而使其由停滯而受動,由受動復轉入能動。"至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滯略同于兩漢,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見告矣,西洋之思想也。"
  顯然他對西方學說,不是懼怕,不是回避,不是抵拒,而以興奮之情,一路鼓呼,迎它過來。因為猶如佛教之東傳中國,必將使使中國思想界出現一個大轉化,由停滯而入"能動"。他也看到外域思想傳入古則易,今則難。原因就在于"唐宋之前,孔子之一尊未定,道統之說未起",學者也不似今日,有"入主出奴"的思想,"故其學易盛,其說易行"。然而他還是堅決反對拒斥西學的態度,"疑思想上之事,中國自中國,西洋自西洋,此又不然"。何者?"知力人人之所同,宇宙人生之問題,人人之所不能解也",因而苦痛,因而懷疑, 因而有于思想真諦之渴求。一種思想毋論來自外國或出自本國,"其償我知識上之要求而慰我懷疑之苦痛者,則一也",故不必去講求其出自本土還是來之域外,盡管拿來即是。或許外國思想"其觀宇宙人生也",在方法或表述上總有不同,然取來解決人生之問題,是一個最終的目的。不顧此目的的重要,而糾纏于"彼此之見","此大不然者也"。

  王國維力主引入西方思想,有他的道理。他總覺得,思想有政治思想,有道德思想,此總是維護帝王的利益,總是對社會發生直接的功利。殊不知在以上兩類思想之外還有靈魂的思想,心靈的精神。此類思想與前敘思想不同,看來不是直接為"社會"服務,卻絕對是為救度精神的饑荒,充塞靈魂的空虛,護持心神的安住。一個社會既不可少政治與道德的思想也不可無心靈的精神。唯心靈的精神是"純粹之哲學"。王國維在《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一文中說到這樣的問題。他感嘆云,中國的哲學家只是提及前兩類的思想,只是為政治服務。"我國無純粹之哲學,其最完備者,唯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耳"。于此對應,他們雖是哲學家,"無不欲兼為政治家者"。
  王國維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政治紛亂的時代,也是一個精神斷裂的時代,而他本人又極具敏感的氣質,"體素羸弱,性復憂郁,人生之問題,日往復于胸臆"王國維:《靜庵文集自序》。對精神的疾患益覺難耐。他對中國哲學不滿以至失望,憂結的思緒終與海外哲學相連,靈智的慧目終于投射于康德、叔本華與尼采。
  思想現代化的道路,或者說文化建設的歷程大抵是采納西學,融會中學的道路。就采納西學而言,又經過三個層面。其一是對西方器物文化的接納,其二是對西方制度文化的采擇,其三是對西方心靈文化的領會。這三個層面呈互為表里,逐層深入的態勢。人們對西學的受容過程,工具器械文化的接納在先,制度文化的采擇于中,心靈文化的領會于末。就難容易程度來說,接受西方的工具文化最易,接受制度文化已難,而領會西方心靈文化(即王國維所說的"純粹哲學")則最難。在王國維的眼里,西方算術、天文、地理知識的傳播于中國,"此等學術,皆形下之學",即使嚴復譯書,聳動一時,也也只是功利論,"故嚴氏之學風,非哲學的,而寧科學的"也即是工具的,非心靈的。此種學說,也僅于"社會"有益,"此其所以不能感動吾國之思想界者也"。也就是出于這樣的原因,王國維才在他剛踏進學術已經的領域,就將"純粹哲學"即心靈文化選為自己主攻科目。也正因為此,王國維可稱是最早將西方心靈文化引入國內,進而關注中國心靈文化建設的知識人中的一個。
  對新語言的接受與歡迎,是王國維歡迎新學的又一體現。他有《論新學語之輸入》一文,表達以下思想:近年來在文學上有一最著之現象,則新語之輸入。言語代表著國民的思想,觀語言國民之思想即可知。如影隨形,語言因時而變。周秦之語言至翻譯佛典時已"苦其不足"。當世之語言,至翻譯西籍時也"有苦其不足"者。世事遷移,語言不變是不可能的。就今日來說,中國文化語與西方文化有異,"我國人之特質,實際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之特質,思辨的也,科學的也,長于抽象而精于分類"。故此原因,西方"語言之多,自然之理也",中國向西方學習原因也在情理之中,無可厚非。他又指陳:"言語者,思想之代表也,故新思想之輸入,即新言語輸入之意味也"10年之前,西洋學術之輸入僅限于形而下之學,故對中國文學語言的觸動不大,而近數年來,形上之學漸入于中國,致使中國語言發生莫大變化也是時勢所促成。他肯定日本學界新出之語言傳播中國的必要:"形上之學漸入于中國,而又有一日本焉,為之中國之驛騎,于是日本所造譯西語之漢文,以混混之勢,而侵入我國之文學界",對此情況,好奇者濫用之固為無益,而"泥古者唾棄之",也屬"非也"。
  1911年2月王為羅振玉創辦的《國學叢刊》做《序》提出了"學無新舊,無中西,無有用無用"的觀點。從這個材料可以看到,王國維在吸收西學的時候,并不主張全單照收,"學無新舊"說的是搭建中國新文化,要注意新潮之學與傳統之學的結合;學"無中西"說的是中國文化改建,需要中西調和;"無有用無用",固指歷史求真考據的必須,聯系他對西方哲學的研究經歷,則說明他對"純粹哲學"與文化心靈層次的關注。以上分析是否已可證說本節開頭對王國維的評價。王不僅不是文化的保守派,且在中國人傳輸西方學說方面有過"突出貢獻"。不過王國維的思想畢竟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他主張吸收西方行上之學,而對西方政治倫理乃至科學論卻表現出另類的態度。"光緒中葉,新說漸勝,逮辛亥之變,而中國之政治學術,幾全為新說所統一矣",對此他是不滿的。他一方面是吸收康德、尼采與叔本華的思想,一方面又反對西方政治倫理思想,他對西學的接受是有選擇,有方向的。他在抽象的學問上,傾向于西方,而具體政治態度卻明顯的表現為后退,后來甚至對前半生研究成果(筆者認為,主要指對西方形上思想的研究)也有否定意向。至日本后,盡棄前學,取《靜庵文集》悉燒之,又棄宋元文學。此乃王一生不解的精神矛盾,使其陷入極大的思想苦痛之中。

         三、追尋民族的"記憶",探找種群的根脈
  王國維的內心總有一個求實與求信的緊張沖突。如果沒有這樣的內心沖突,他可能就不會去研究文學,以后也走不到中國古史學的研究道路上去。
   他在《靜庵文集》自序二中說:自己疲于哲學有日矣。哲學之說大抵"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余知真理,而又愛其謬誤"。偉大之形而上學,高嚴之倫理學,與純粹之美學,都是自己所喜愛的,然求其可信者,則寧在知識論上之實證論,論理學上之快樂爭論,與美學上之經驗論。"知其可信而不能愛,覺其可愛而不能信",為他遇到的最大苦惱。他審視自己:余之性質,欲為哲學家則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為詩人,則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是做一個詩人,或是一個哲學家,他日以何日終己身體,"所不敢知,抑在二者之間"。
《靜庵文集》《自序二》。對于哲學研究他有以下的思想:以自己的學力,加之以學問,以研究哲學史,或可操成功之券,然為哲學家則不能。衡量下來,"為哲學史,則又不喜,此亦疲于哲學之一原因也"。由此可見,在王國維寫他的《靜庵文集》自序時他已經決計離開哲學(或說是哲學史)研究的領域了。他最終走向了"知識論上之實在論"的道路。
 
  對中國傳統思想的關懷,也促成王從事中國古史研究。對于20世紀初中國學術界動態。王以下一段議論很能說明問題:"是以歐戰之后,彼土有識之士,乃轉而崇拜東方之學術,非徒研究之,又信奉之,數年以來,歐洲諸大學議設東方大學講座者以數十計。德人之奉孔子、老子說者,至各成一團體。蓋與民休息之術,莫尚于黃老;而長治久安之道,莫備于周禮"。
  王從事古史研究有他自己的理論,此即為了兩重證據法。他在《古史新證》中對這個觀點作了最清晰的解說:"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因得據以補正紙上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印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雖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斷言也"。
  他曾說凡是有大學問出皆有一個大發現與之相伴隨。有孔子壁中書出,而后漢以來古文家之學。有趙宋古器出則有宋以來古器物與古文字之學。晉時的汲冢竹簡出土,"同時杜元凱之注《左傳》,稍后郭璞之注《山海經》,已用其說。"故中國紙上之學問,有賴于地下之學問者。一個史學隆興的時代大抵是史料叢出的時代。王國維認為中國世紀初就是這樣一個時代。他指出史料新發現表現于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甲骨文字。其二是流沙墜簡。其三是敦煌寫書。其四是內閣檔案。其五是東方文字。而近年以來最大的出土則是甲骨文字。
   民國6年(1917年)王國維寫有《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與《續考》運用地下發現與地上文獻的雙重印證,也即他所提倡的"二重證據法",取得了重要成績。《史記》中有《殷本紀》記殷祖先名號即所謂王統。司馬遷是公元前一世紀的人,他根據什么知道公元前20世紀到前15世紀的事?可信何如?這是縈回在近世史學家頭腦中的一個疑問,因此對其求證變得十分必要。王國維通過對安陽小屯甲骨辭的研究證實《史記·殷本紀》的記載是基本上正確的,又糾正《殷本紀》在殷祖先次序排列上的一些錯誤。王國維的努力,有力證明甲骨文的史料價值,甲骨學由此成為一門科學。
  王國維有《殷周制度論》。此論認為,周之所以定天下,是因其制度開始的。周人之制度有異于商者,其一是立子立嫡之制度。由是而生宗法與喪服之制,再則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其二是廟數之制。其三是同姓不婚制。"此數者,皆周之所以綱紀天下,其旨則在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他說,周公制作之本意,實在于此,這并是附會之語,而是有確切的事實根據的。
  《殷周制度論》論武王時例說,當武王之崩,天下未定。以周公"勛勞最高,以德以長,以歷代之制,則繼武王而自立,固其所矣。"而周公沒有這樣做,乃立成王而自攝之,后又返政于成王。其所以攝政,只為時局未穩,為"濟變"也。他論定,由是以后"子繼之法,遂為百王不易之制矣"。
  王論說傳子之制的發生是歷史的進步,其達到的目的就是"息"爭,可以使社會穩定。"兄弟之親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間常不免有爭位之事,特如傳弟既盡之后,則嗣立者當為兄之子歟?弟之子歟?以理論之,自當立兄之子:以事實語之,則所立者往往為弟之子。此商人所以有中丁以后,九世之亂,而周人傳子之制,正為救此弊而設也。"
  他考證中國宗法制度的產生原因在于:是故由嫡庶之制,而宗法與服術兩者生。商人無嫡庶之制度,故不能有只能國法,縱然有之,也是也不過是合一族之人奉之貴且賢者而宗之。其所宗之人,固非一定而不可易,如周之大宗與小宗。"周人嫡庶之制,本為無子諸侯繼統法而設,復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則不為君統而為宗統,于是宗法生。"《殷周制度論》。他又論喪服,其大綱有四:曰親親,曰尊尊,曰長長,曰男女有別。無嫡庶則有親而無尊,有思而無義,而喪服之統發生紊亂,所以殷以前的服制,即使也另成一個系統,但是究竟不如周制之嚴密。
  王國維的古史研究具有極重要的社會意義,誠如郭湛波所云:王國維繼考證學之續,由古籍至古器物。然后至甲骨文,而甲骨文"適為中國社會史之據"。
  上世紀初,活躍于中國古史研究領域中最有影響的是胡適的實證派,與胡適觀點相近的傅斯年史料學派顧頡剛的疑古派。這三家實是一家,在批判傳統,以實證與存疑論為工具懷疑古史方面思想一致。王國維有《古史新證》,此為王國維在清華國學研究院的講義。這部著作闡述研究古史的方法:"事物必盡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雖圣賢言之有所不信焉"。擬與疑古派在某些方面觀點相近。但也有區別,他有以下一段話:"其于懷疑之態度及批判之精神不無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嘗的充分之處理也。"。《古史新證》第四章中更議論云:商之先公先王既見之于殷卜辭,由是觀之,《史記》所敘之商一代之世系,雖有小錯其"大致不誤",總體可斷。由是"可知《史記》所據之《世本》全是實錄"。他進一步推斷:而由殷周之世系之確實,因之推想夏后世之確實,此又當然之事也"。他還強調如下的史觀,"經典所記上古之事,今日雖有未得二重證明者,固未可以完全抹殺也"。
  總述以上,王國維終其一生,學術三變,介紹康德、尼采與叔本華思想于中國、開展宋元文學研究,最終從事中國古史研究,創獲巨大。而以二重證據法為指導,從事中國古史研究,成果累累,更譽滿學界。歷史是民族的"記憶",文化是種群的根脈。王對中國歷史與文化根源的探尋、求信與確認,于中國人確定歷史認同,維護民族自尊,功莫大矣,也于中國文化建設奠定了重要的基石。這是我們紀念王國維的最大的理由。至于王學術思想與政治制度的矛盾,由此矛盾的不解而終至沉湖,也留為永世的話題,啟人無盡的深思。
 

6#
發表于 2003-5-7 19:51:41 | 只看該作者

王國維

王國維及其文學評論

作者:葉嘉瑩
第一編 王國維的生平
第一章 從性格與時代論王國維治學途徑之轉變
一 靜安先生之性格
(一)知與情兼勝的稟賦
(二)憂郁悲觀的天性
(三)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
二 時代對于靜安先生之影響
(一)靜安先生早年讀書之志趣及時代變亂對其所產生的第一度影響
(二)時代變亂對其治學途徑所產生的第二度影響
第二章 一個新舊文化激變中的悲劇人物
--王國維死因之探討
一 自沉之經過及關于其自沉原因的幾種不同說法
二 靜安先生與羅振玉之關系
三 靜安先生與清室之關系
四 靜安先生與民國政府之關系及其真正之死因
五 余論
第二編 王國維的文學批評
第一章 序論
一 靜安先生的兩組文學批評及其重要性
二 中國文學批評之傳統及其需要外來之刺激為拓展的必然性 三 晚清時代靜安先生在西方文化刺激下的覺醒
第二章 靜安先生早期的雜文

一 早期雜文中所表現的有關文學批評的幾點概念
二 形成此幾點概念的重要因素
三 對《〈紅樓夢〉評論》一文的評析
(一)《〈紅樓夢〉評論》之寫作時代及其內容主旨
(二)《〈紅樓夢〉評論》一文之長處與缺點之所在
(三)對《紅樓夢》本身之意義與價值的探討
(四)靜安先生《〈紅樓夢〉評論》一文致誤之主因
第三章 《人間詞話》中批評之理論與實踐
一 《人間詞話》之基本理論--境界說
(一)對"境界"一詞之義界的探討
(二)有關境界的一些其他問題
二 自批評之實踐中所歸納出的一些重要理論
(一)關于"隔"與"不隔"的問題
(二)關于代字、隸事及游詞的問題
(三)關于文學演進之歷史觀
(四)關于創作者所當具之修養與態度
(五)關于《人間詞話》的評賞態度及評說方式
三 余論
--《人間詞話》境界說與中國傳統詩說之關系
(一)嚴滄浪以禪悟為喻的興趣說
(二)興趣之義界--詩歌中興發感動之作用
(三)王阮亭的神韻說及其與興趣說之關系
(四)神韻說與興趣說的主要分岐
(五)境界說與興趣說及神韻說之比較
(六)三種詩說產生之時代背景及時代與詩論之關系
(七)中西詩論之比較及今后所當開拓的途徑
附 錄
由《人間詞話》談到詩歌的欣賞
從《人間詞話》看溫韋馮李四家詞的風格
--兼論晚唐五代時期詞在意境方面的拓展
談詩歌的欣賞與《人間詞話》的三種境界
說靜安詞《浣溪沙》一首
論王國維詞:從我對王氏境界說的一點新理解談王詞之評賞 《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補跋

7#
發表于 2003-5-7 19:52:14 | 只看該作者

王國維

王國維評傳

作者:袁英光
序  鄭學檬
前言
第一章 博綜諸學露崢嶸
一 新舊雜陳的啟蒙教育
二 周游滬上習新學
三 融通中西哲學
四 重評《紅樓夢》
五 教育、戲曲與詞話
第二章 新證古史成宗師
一 避居東瀛治經史
二 在上海哈同花園
三 出任南書房行走
四 清華研究院導師師
第三章 甲骨金文與殷周史研究
一 殷商世系的考訂
二 殷周制度與文化
三 商周史地之研究
第四章 敦煌學的拓荒者(上)
一 《流沙墜簡》及考證
二 敦煌遺書的校勘
第五章 敦煌學的拓荒者(下)
一 于闐國史事考證
二 據唐寫本考證唐代史實
三 據敦煌縣戶籍考證的均田制
四 據碑文證補高昌、回鶻史實
五 研究音韻學和考證唐韻
第六章 漢魏石經之研究
一 漢石經的經數與石數
二 魏石經的經數與石數
三 魏石經的字體特點
四 《魏石經殘石考》
第七章 精熟版本目錄學
一 版本源流的梳理
二 《密韻樓藏書志》的編撰
三 佛經校勘與寫本補史
第八章 校勘《水經注》
一 校勘聚珍本
二 廣校《水經注》
三 豐碩的成果
第九章 研究匈奴史與蒙遠史
一 匈奴民族的源流
二 蒙古史和元史研究
第十章 提倡"二重證據法"
一 "二重證據法"的產生
二 "二重證據法"的應用
三 貢獻與局限
第十一章 自沉頤和園
一 感情與理智的矛盾
二 學術與政治的矛盾
三 "殉清"與逼債問題
四 長子之喪與摯友之絕
五 政治恐懼是自殺主因
附錄
一 王國維史學活動編年
二 略論王國維與陳寅恪
整理后記


8#
發表于 2003-5-7 19:53:00 | 只看該作者

王國維

                         王國維的"人生問題"

                           作者:盛邦和

  什么是現代中國的學問指向?或者說什么是現代中國文化建設的要務?簡單的表達就是:人心與社會。因此也可將中國文化建設簡約為中國人新人生觀建設與新社會觀建設。對此梁漱溟等人都有過類似的表述。中國20世紀20年代曾出現過著名的"人生觀大討論"(科學與玄學之爭)。說實在,這次大討論是中國學人所長期關懷與積壓問題的總攤牌。在此大討論之前,人生觀的問題已經提出。理出這條線索,也許可對"人生觀"(玄學與科學之爭)討論獲得更深刻的認識。
  
  王國維等人的"人生"憂患
  
  王國維在1902年的時候曾到過日本,此后則因病歸國。他在回顧在日本的生活時說:留學東京四五月而病發,遂以病回國,自是以后是獨立自學的時代。他說自己,體質是如此的虛弱,而性格又是如此的憂郁,"人生之問題,日往復于胸臆,自是始決計從事于哲學的研究"。此后他讀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等有關西方的著作,將自己的最大的思想興趣放在對叔本華思想的研究上。他讀叔本華的《意志及表象的世界》,譯叔本華的遺傳說,刊于《教育世界》。繆越在《王靜安與叔本華》一文中論說王國維與叔本華:先生治西洋哲學,qie 且受叔本華思想影響。其原因在于叔本華一方面其思想遠紹柏拉圖、近繼康德,然也旁搜于佛教思想,故具東方思想。他敘述人生凌亂憂苦,故持悲觀主義,而主張擺脫。先生正是用叔本華的悲觀論解說與研究《紅樓夢》。人皆有生活的意志,因而有欲望。有欲望則求滿足,欲望無境,則痛苦難消。此即是王國維治《紅樓夢》的原旨。1905年9月王國維將刊于《教育世界》雜志文章及己所作詩50首集為《靜安文集》。關于《靜安文集》先生的門人趙萬里說:其中有關于哲學的有《論性》、《釋理》、《叔本華之哲學及教育學說》、《叔本華與尼采》等。
  
  由此看來王國維是一個恒為人生問題苦憂著的人。為國家與社會苦憂是憂國,為人生問題苦憂是憂心。既是憂國又兼憂心,且將憂心置于排序之先。這實是寫照出上世紀初,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心路心境。本來中國的儒家思想,兼及佛學,已經為中國的知識分子安排好了現成的可使良知安駐的的心境世界。然而到了二十世紀一切舊有的信仰權威都被置于懷疑之列,于西學的沖擊下日漸解構。人心的安頓之所頓然消解,此使社會的最敏感者因精神的失落,無知所從,無奈漂流于精神的荒野。王國維之死,是一個世紀的謎語,但總覺得他是為"憂心"而死。他找到叔本華做他的精神引領,而從叔本華那里領會到的悲觀主義恰好促成驟然赴死的決心。"人生問題,往復胸臆",度量王國維的一生,尋覓于哲理,探求于史學,往復于"人生"。他在探索史學上做出現代少有人與之比肩的大貢獻,問題在于,他的死是不是說明他往復于"人生"的途中,尋尋覓覓,終而凍餒于野,無得歸所?
  
  其實,王國維也不僅是為"憂心"而死,他的遺言就是明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反顧"。他死的直接的原因是因為"世變"。如梁啟超所說,"他平日對于時局的悲觀,本極深刻。最近的刺激,則由兩湖學者葉德輝、王葆心之被槍斃"。他也是為"文化"而死。凡是一種舊文化消逝,總有為此舊文化徇死的人。王國維屬于這樣的"前朝忠臣"。陳寅恪等人為王國維的驟逝,也由衷發出自己的感慨。如此復見王國維之死也并非憂一己之心。王國維死時也是很從容的,據頤和園園丁云,"先生約上午十點鐘左右進園","初在石舫前兀座,久之,復步入魚藻軒中,吸紙煙"。一個對自己的精神意義世界尋覓無著的人,會如此安詳地從容他界嗎?
  
  顯然王國維是有自己的人生哲學的。他從叔本華那里獲得的是悲觀主義,他用這樣的哲學解析《紅樓夢》,也解析自己的人生,而結果卻斷定脫離這個世界,是脫離一切人間苦痛的唯一路途。王國維顯然有對社會的強烈的關懷,他的死的直接原因,是為社會的,表現出他極大的中國士大夫的"憂國"情結。然有悲觀主義的人生觀在先,故其社會觀也轉而"悲觀"。悲觀主義的人生觀,引致同樣悲觀主義的社會觀。這樣就促使我們做一個思考,人生觀的建立,對一個人即使是名重要一時的大學者又是多么的重要。王國維死在1921年,緊接著23年就有人生觀大討論,假如他能支撐到23年,他會在這樣一場討論中發表意見嗎?或者多少總要受到這次討論的影響。那時他還會下死的決心嗎?


9#
發表于 2003-5-7 19:53:51 | 只看該作者

王國維

                          王國維為何自殺

                          作者:盛邦和

  1927年6月2日上午,中國20世紀杰出的學術大師王國維,正值其學術生涯巔峰之際,卻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自沉棄世。消息甫傳,頓使海內外學界同深哀悼。人們在痛惜他"中道而廢"之時,更競相揣度其不明不白自沉的原因。70余年來,猜測、推論,諸見紛陳而時有新見,又因各執一隅而難以定論,遂成20世紀中國文化界一大"公案"。
  王國維自沉年代,正值中國社會處于激蕩變革之際。1924年,馮玉祥兵臨北京,遜帝溥儀被逐出宮。1926年,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開始后,北洋系統的馮玉祥、閻錫山先后易幟。北洋政府分崩離析,京畿之地草木皆兵。此時,王國維任教的清華校園也失去往日寧靜。
  據當年的當事人回憶,其時王國維雖然日常言行無異常時,但言及時局,輒神色黯然,有"避亂移居之思"。而當時,他生活與精神上的依托者羅振玉已攜眷東渡,梁啟超養疴津門。生性孤僻的王國維與他人少有交往,唯與清華研究院主任吳宓過從頗密。6月2日早晨,王國維忽然找到吳宓,說有事將外出,需借用5元錢。接錢后就出校門雇人力車急行而去。到了下午,家人找到吳宓處,說他沒留片言出門至今未回。吳宓便著人四處尋覓,后從車夫處得知一長者去了頤和園,眾人便到頤和園,也是遍尋不得。后來又從管理員處得知,有一長者曾在排云殿魚藻軒字走廊徘徊多時。大家又尋蹤找去,只見一地煙蒂,卻不見人影。忽見稍遠一點地方水中似有人影,有人就下水探尋,果然觸到一人體,頭沒于湖底泥中,而后背衣衫還未完全浸透  正是已死多時的王國維。
  王國維死后,家人在他遺物中發現了他死前一日所寫的遺書。遺書條理清晰,考慮周密,足見死者絕非倉促尋死。這與王死前幾日無異常舉止相吻合。但遺書一開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十六字,卻給生者留下種種疑竇,成為70多年來其自沉之因久說紛紜,又難以確論的"謎面"。
  對王國維死因,其親屬自始至終諱莫如深。而后世臆測大致又分幾種:
  一為"殉清"說。王為清朝遺老,更對遜帝溥儀向有國士知遇之感  王國維以秀才身份,被溥儀破大清"南書房行走"須翰林院甲科出身的舊制,召其直入"南書房"  有此思想基礎和遺老心態,逢"覆巢"之將再,以自殺而"完節"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啟超以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比之,當時的清華校長曹云祥和羅振玉、吳宓等均持此說。魯迅在《談所謂"大內檔案"》一文中,稱王"在水里將遺老生活結束",可見也為此論。但反對此說者認為,王國維與羅振玉、鄭孝胥、陳寶琛輩有別,鄭等效命清室復辟,不惜委身于日本政客。而王國維卻領清華職,心無旁騖,潛心學術。他雖"忠清",卻不充其鷹犬,以至"愚忠"至"殉清"程度。所以當時就有人說:"你看他那身邊的遺囑,何嘗有一個抬頭空格的字?殉節的人豈是這樣子的?"
  二為"逼債"說。當年溥儀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說:內務府大臣紹英委托王代售宮內字畫,事被羅振玉知悉,羅以代賣為名將畫取走,并以售畫所得抵王國維欠他債務,致使王無法向紹英交待,遂愧而覓死。當時報紙還傳,王曾與羅合作做生意虧本,欠羅巨債。羅在女婿(王長子潛明)死后,羅、王已生隙,羅令女居己家為夫守節,逼王每年供其生活費2000元。王國維一介書生,債務在身,羞憤交集,便萌生短見。此說經郭沫若先生筆播,幾成定論。但從王遺書對后事的安排看和事后其它一些證據表明,王國維生前并無重債足以致其自盡。
  三為"驚懼"說。1927年春,北伐軍進逼北方,而馮、閻兩軍易幟,京師震動。有人認為,王國維自殺是怕自己這個前清遺老落入北伐軍手中,蒙受恥辱;又王視腦后辮子為生命,當時傳言北伐軍入城后將盡誅留有發辮者,所以與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斷。但這種說當時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為不合王國維立身處世方式。
  四為"諫阻"說。認為王國維投湖與屈原投江相類,是以"尸諫"勸阻溥儀聽從羅振玉等人主意,有東渡日本避難打算,并認為王、羅兩人最后決裂的原因也緣于此因。
  五為"文化殉節"說。與王國維同為清華導師,且精神相通、過從甚密的陳寅恪先是以"殉清"論王之死,后又認為:"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后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陳寅恪的詮釋在同類者中立即得到共鳴,并在文化界產生重要影響。但陳之觀點,與其說是對王國維之死的解釋,不如說是他以自己的一種心態來觀照王國維的精神。
  最后一種觀點是"諸因素"。以一遺民絕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學者絕望于一種文化的式微,一介書生又生無所據  當王國維徘徊于頤和園長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剎那間重溫其一生之閱歷"的箴言,遂"奮身一躍于魚藻軒前"。也許,這就是王國維自沉之"謎底"。

10#
發表于 2003-5-7 19:54:53 | 只看該作者

王國維

                        王國維怎樣進清華?

              摘自:《中華讀書報》   胡適看重王國維的學問

  1917年胡適從美國留學7年后回國,在上海,他考察了出版界后得出的結論是:近幾年的學術界"文學書內,只有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是很好的"(《歸國雜感》)。隨之,胡適在中國學術界大紅大紫,為新學領袖。1922年4月15日,胡適在日記中記有:"讀王國維先生譯的法國伯希和一文,為他加上標點。此文甚好。"(耿云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8月28日,胡適又一次表示出對王的好感,他在日記中寫道:"現今的中國學術界真凋敝零落極了。舊式學者只剩王國維、羅振玉、葉德輝、章炳麟四人;其次則半新半舊的過渡學者,也只有梁啟超和我們幾個人。內中章炳麟是在學術上已半僵化了,羅與葉沒有條理系統,只有王國維最有希望。"(1922年《努力》周報第29期登出胡適《誰是中國今日的十二個大人物》一文中,他把王國維與章炳麟、羅振玉,并列在"學者"項目下)。
  1922年王國維在致顧頡剛信(王信的寫作時間只署"初三日",無月份)中說道:"頃閱胡君適之《水滸》、《紅樓》二卷,犁然有當于心,其提倡白話詩文,則所未敢贊同也。"(《文獻》第18輯,1983年12月)1922年9月9日,胡適在上海得見焦循《劇說》六卷,他看后說:"焦氏此書是《宋元戲曲史》的先聲,搜的材料很有可以寶貴的。"(《胡適的日記》)
  1923年,胡適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日譯本作序時,寫道:"近人對于元人的曲子和戲曲,明、清人的雜劇、傳奇,也都有相當的鑒賞與提倡。最大的成績自然是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和《曲錄》等書。"同時他在這年的2月10日又寫了《讀王國維先生的〈曲錄〉》的書評文章,以表示對王國維曲學研究的肯定。
  胡適與王國維的政治思想和文學觀念不同,但作為學人,他們彼此尊重對方的學問。尤其是胡適,他最看重王國維的考據。
  
王國維對胡適的心理震蕩
  顧頡剛是胡適最得意的學生,學術上也最得胡適"疑古"和考索古史的真精神。王氏對胡適評說,很快由顧傳給了胡適。于是,有了胡適對王國維的拜訪。據《胡適的日記》1923年12月16日所記:
  往訪王靜庵先生(國維),談了一點多鐘。他說戴東原之哲學,他的弟子都不懂得,幾乎及身而絕。此言是也。戴氏弟子如段玉裁可謂佼佼者了。然而他在《年譜》里恭維戴氏的古文和八股,而不及他的哲學,何其陋也!
  靜庵先生問我,小說《薛家將》寫薛丁山弒父,樊梨花弒父,有沒有特別意義?我竟不曾想過這個問題。希臘古代悲劇中常有這一類的事。
  他又說,西洋人太提倡欲望,過了一定限期,必至破壞毀滅。我對此事卻不悲觀。即使悲觀,我們在今日勢不能跟西洋人向這條路上走去。他也以為然。我以為西洋今日之大患不在欲望的發展,而在理智的進步不曾趕上物質文明的進步。
  他舉美國一家公司制一影片,費錢六百萬元,用地千余畝,說這種辦法是不能持久的。我說,制一影片而費如許資本工夫,正如我們考據一個字而費幾許精力,尋無數版本,同是一種作事必求完備盡善的精神,正未可厚非也。
  這短短一個多小時的交談,真正使胡適感到了王國維的存在。王氏對古今中外歷史文化的深切關注和獨到的見識,是同代舊派學人所不曾達到的,也是新潮學界所不曾注意的。王國維仍保持著年輕時借助叔本華的哲學來解讀《紅樓夢》的敏銳和好奇。
  王國維所談的三點都是建立在一種比較文化意義上的問題。戴震在人們的共識中是大學問家。胡適認為在清代有學問,沒有哲學;有學問家,沒有哲學家。王國維是學問家,但他同時關注一位學問家的哲學思想。這說明他的思考不是單向的。戴震作為清代大學問家,他的哲學思想也有十分引人注目的東西。他的一元論思想,他反對宋學的空泛和虛無,反對程朱理學的以理(禮)殺人,崇尚實用的思想和學術,使他成為清學的一個高峰。小說《薛家將》的作者不可能看過古希臘的悲劇,更不可能知道戀母弒父的"俄狄浦斯情結"、"哈姆雷特情結",而王國維卻在考慮一個比較文學上的問題。他熟悉古典戲曲,對中國戲劇舞臺上那種虛擬的神似效果也十分清楚。戲劇舞臺上一將幾卒,搖旗揮刀,在鑼鼓聲中,走幾個來回,便表示有千軍萬馬。而西方的電影卻不同,他們把千軍萬馬真的拉到電影的拍攝現場,投入的實際情形很大,追求的是一種宏大、真實的藝術效果。這是在當時所謂的中西藝術的不同。王國維的這份關注是一般文人所不可能有的。作為一個在世人看來保守的舊學者,他考慮的問題卻是十分現代的,他的思想沒有停滯,他對新知的追求沒有停止。更何況在自己不明白的情況下,又主動地向一位后生請教。
  我們只有在王國維這樣的大家身上看到如此的人文景觀。
  胡適不能不對王氏的問題投下相應的關注。
  王國維所談的前兩件事都是胡適不曾注意到的事,自然對他產生了相應的刺激,使他自1917年"暴得大名"之后,那一直處于巔峰狀態的學者心理受到了一次意外的震蕩,多年來他真正有了一次與學界高人交流的機會,并得到了一次學人少有的高峰體驗。也使他進一步明白學術界同樣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高山仰止。從王宅出來,敏感的胡適便到馬幼漁那里借得戴震后學焦循(里堂)的《雕菰樓集》一部。當天晚上,他便開始著手研究戴震,為陶行知發起籌建的"東原圖書館"試作一篇"述東原在思想史上的位置"的短文(未完)。
由此可見胡適敏于思,勤于學的學人精神
  作為老一代學人和"帝王之師",王國維自然也懂得胡適在當今新派學界的地位和如日中天的社會影響。他更不能輕視胡適的存在。深諳學界禮數的王國維,第二天(12月17日)便到胡適府上回訪。
  直到胡適的晚年,他還保留著對王國維的特殊印象,他對助手胡頌平說:王國維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少年時用德國叔本華的哲學來解釋《紅樓夢》,他后來的成就,完全是羅振玉給他訓練成功的。當然要靠他自己的天分和功力。說王"他的人很丑,小辮子,樣子真難看,但光讀他的詩和詞,以為他是個風流才子呢!"(胡頌平編:《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胡適向曹云祥校長力薦王國維
  胡適在學問上日益進取,地位和名聲也與日俱增。這時,他沒有得意忘形,沒敢忽視王國維的真實存在。他時刻在想著王氏的熱能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王氏身上還有一定的待開發的文化余熱資源。從個人情誼上講,他要回報王氏(是王國維啟發他寫了《戴東原的哲學》一書,幫助他編了《詞選》)。
  這里先說胡適與曹云祥校長的前期聯絡工作。
  1924年,清華學校欲"改辦大學",同時設立研究院。清華學校校長曹云祥于1924年2月22日致函胡適,說聘請"先生擔任籌備大學顧問"(耿云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同時,又動員胡適出任籌建中的清華研究院院長(職位同各系科主任)。胡適推辭不就院長(后改為吳宓任主任),
但建議曹校長,應采用宋、元書院的導師制,并吸取外國大學的研究生院的學位論文的專題研究法。胡適還向曹校長推薦了四位導師人選:梁啟超、王國維、章太炎、趙元任。后因章太炎不就,而改聘陳寅恪(由吳宓推薦)。
  1924年12月8日,胡適陪同曹云祥校長拜訪了王國維,第二天,曹云祥在致胡適的信中這樣寫道:適之先生臺鑒:
  昨承偕訪王靜庵先生,晤談之后,曷勝欽佩。敝校擬添設研究院,即請王君為該院院長。茲將致王君一函并聘書送請察閱如蒙同意,即祈轉致,并懇玉成是荷。
  此頌
  道安
  曹云祥謹啟
  十二月九日(耿云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
  隨之,曹云祥校長在12月11日又致信胡適,約定胡適同王國維到清華聚餐(共商聘請王國維之事):
  逕啟者:訂于本月二十日星期六,駕臨敝校午餐,藉以暢談,未知是日有暇光降否?倘因公忙或改二十七日星期六亦可,即祈裁定,并約同王靜庵先生來校,是所至盼。相應函達至,希查照見覆是荷。
  此致
  胡適之先生
  曹云祥謹啟
  十二月十一日(耿云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
  
校長曹云祥親自寫聘書
  由于曹云祥校長求賢心切,在未與胡適、王國維協商妥當的情況下,按本校聘教員的慣例,給王國維送上了校方統一印制的印刷品聘書。事后,曹云祥方發覺此法不妥,忙致信王國維解釋,并附手寫聘書一件。信和聘書均請胡適代轉。
  信及聘書如下:
  靜庵先生大鑒:
  前奉聘書,因系印刷品,表明本校聘請教員事同一律,所以先填送覽。
  茲以添注涂改,殊欠敬意,特另繕一份,肅函奉送。
  敬祈察存
  專泐順頌
  道安
  附聘書一件
  曹云祥謹啟
  十二月三十一日(耿云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
  聘書
  茲聘請
 
  王靜庵先生為本校研究院主任,擔任國學研究事務。即希查照后,列聘約辦理為荷。
  (一)每星期內授課拾點鐘以內。
  (二)每月薪金銀幣肆百元,按月照送。
  (三)一切待遇照本校規定研究院教員任用規則辦理。
  (四)此項聘約以叁年為期(自民國十四年一月起至十六年十二月底止),期滿若得雙方同意再行續訂。
  清華學校校長曹云祥
  中華民國十三年十二月(耿云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
  同時,胡適積極主動地做廢帝溥儀、莊士敦(溥儀的英文老師)和王國維本人的工作。現存胡適給王國維的兩封信,可見胡適本人對此事的投入,尤其是他自己從學術著眼,也希望王氏"宜為學術計,不宜拘泥小節"的那份誠意。其一:
  靜庵先生:
  清華學校曹君已將聘約送來,今特轉呈,以供參考。約中所謂"授課拾時",系指談話式的研究,不必是講演考試式的上課。
  圓明園事,曹君已與莊君商過,今日已備文送去。
  適之上
  (原信無日期)(耿云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
  信中,"莊君"指莊士敦。
  靜庵先生:
  手示敬悉。頃已打電話給曹君,轉達尊意了。一星期考慮的話,自當敬遵先生之命。但曹君說,先生到校后,一切行動均極自由;先生所慮(據吳雨僧君說)不能時常往來清室一層,殊為過慮。鄙意亦以為先生宜為學術計,不宜拘泥小節,甚盼先生早日決定,以慰一班學子的期望。日內稍忙,明日或能來奉訪。匆匆,即送
  起居佳勝。
  適之上一四,二,十三
  (1925年2月13日)(耿云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
  "吳雨僧"即研究院籌備處主任吳宓。吳宓同時奉曹校長之命拜訪王國維,征求他對生活上的具體意見。
 
  胡適的誠意和曹校長的善待感動了王國維。于是,他決定親自到清華研究院去看一看。胡適便用自己的車子拉著王氏,往返陪同,走了一趟清華園。從此,清華園中晃動著一個曾為"帝王之師"而如今仍為廢帝之師的學人身影,清華學子也獲得到了一代國學大師的教誨。這是清華人的驕傲,也是現代學術史上的一件幸事。
  王國維本人在內心深處也會為此事而感激胡適的。
  然而,后學胡適的這份真誠之意和曹校長的求賢之情,并不能完全醫治和撫慰王國維那早已傷透的心,無法再給他一個健全的沒有裂痕的靈魂。1927年6月2日,王國維向頤和園的昆明湖縱身一跳,一代學人的生命和一個時代結束了。
  王國維自沉昆明湖后,陳寅恪在《王觀堂先生挽詞》中特提及王氏晚年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即胡適推薦王國維為清華研究院的導師("魯連黃鷂績溪胡,獨為神州惜大儒"。胡適為安徽績溪人)。人們時常憶念清華研究院時代的人才輩出和"四大導師"的卓越貢獻。而"四大導師"的背后,搖曳著的是胡適的身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20:15 , Processed in 0.3442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