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9780|回復: 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京圖書館珍藏龍門石窟造像記拓本全編》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03-12-15 17:41: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北京圖書館珍藏龍門石窟造像記拓本全編》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中的造像記是現存石窟中保存數量最為豐富者,是龍門石窟文化藝術遺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獻史料價值早已為世人所矚目。
  北京圖書館在館藏石刻拓本中珍藏有清和民國時期所拓龍門石刻拓本兩千余種,六千余件。其中民國時期所拓《龍門全山造像記》一套保存數量最多,達兩千一百余品,其次還有鐵如意齋主人繆繼珊專藏中龍門石刻本一千三百余品,此外還有清代著名學者顧千里、四當齋主人章鈺等名家專藏中清拓龍 門石刻本精品數十件。這些藏本的總和無論在其藏本的品種數量上,還是在拓本的質量上均可稱最。這次整理以民國時期所拓的《龍門全山造像記》為主,繆繼珊藏本為補充,有相同副本者選用名家專藏中的精拓本。如北魏太和《慧成造像記》、《始平公造像記》選用了清咸豐時胡鼻山人藏本,拓本上有胡震、錢叔蓋等名家十三人題跋。《丘穆陵亮妻尉犀氏造像記》選用顧千里、瞿鏞、丁福保遞藏舊本。《惠感造像記》選用雙 照樓主吳昌綬、鄭齋主人沈樹鏞遞藏本,此本后被章鈺視乾嘉所拓舊本收藏。這次選擇出兩千零二十四品,匯輯影印出版,共計十冊,以供藝術工作者、史學工作者及各界人士需要。
  該書收錄時間起自北魏太和十九年,至明萬歷三十八年止,中間有明確紀年者近七百品,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以北魏、西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十國、宋、明朝代為序,無紀年者分附其后。拓本下有簡要的文字說明,記述拓本的題名、館藏編號、鐫刻時間、所在洞窟名稱、拓本的長寬尺寸和少量的考證文字,以供讀者參考。
  龍門石窟造像記是龍門石窟保存下來最翔實的石刻文字檔案。它記載了龍門石窟開鑿的各個時期造像人的姓氏、籍貫、造像動機與目的,是研究龍門石窟營建史和當時社會生活史的最可靠的文字資料。同時,這一豐富的文化內涵,又為研究北魏至隋唐以來的佛教、歷史、文字及書法藝術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2#
 樓主| 發表于 2003-12-15 17:41:51 | 只看該作者

《北京圖書館珍藏龍門石窟造像記拓本全編》

皇皇巨著詮釋龍門石窟
洋洋大觀展示魏唐諸品
   
--《北京圖書館藏龍門石窟造像題記拓本全編》出版問世
                                                                                                                                               唐長興
      去年,正當我社精心編輯印制的《北京圖書館藏龍門石窟造像題記拓本全編》(以下簡稱《全編》)即將問世的時候,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市舉行的第24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討論通過了龍門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無疑使這套大型歷史文獻巨著成為龍門石窟獲此殊榮的最佳獻禮。
  龍門石窟位于我國著名歷史都市河南省洛陽市南郊龍門山麓間,前濱伊水,是北魏遷都洛陽后開鑿的最重要石窟,它與甘肅省敦煌市的莫高窟、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藝術寶庫。龍門石窟的造像題記,為全國各地造像中數量最多者,其時代上始北魏太和,下迄康熙,前后延續一千余年,其內容極為豐富。
  北京圖書館對龍門石窟石刻拓本的收集由來已久,在館藏石刻拓本中珍藏有清和民國時期所拓龍門石窟石刻拓本兩千余種,六千余件,其中民國時期所拓“龍門全山造像記”一套保存最多,達兩千一百余品,其次還有鐵如意齋主人繆繼珊專藏中龍門石刻拓本一千三百余品,此外還有清代著名學者顧千里、四當齋主人章鈺等名家專藏中清拓龍門石刻拓本精品十件。這些藏本的總和無論在其藏本的品種數量上,還是在拓本的質量上均可稱最。這次整理以民國時期所拓的“龍門全山造像記”為主,繆繼珊藏本為補充,有相同副本者選用名家專藏中的精拓本。經過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的擇選,共精選出2016品,匯輯出版。每張拓本旁有簡要的文字說明,記述拓本的題名、館藏編號、鐫刻時間、所在洞窟名稱、拓本的長寬尺寸和少量的考證文字,以供讀者參考。
  龍門石窟造像記是龍門石窟保存下來最真實的石刻文字檔案,它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一、為研究洞窟的開窟年代提供了確鑿的證據;二、為研究營造龍門石窟的管理機構提供資料;三、為研究中國歷史提供了一些佐證,可補史之缺,證史之誤,訂證前人的著作;四、龍門藥方洞中的藥方具有重要的醫學文獻價值;五、為研究中國佛教史提供資料;六、為研究漢字演變和書法藝術提供資料。
  我社出版的這套《全編》,以歷史朝代為序,無紀年者分附其后進行排列,匯輯成精裝八開本計十冊,每冊均有套盒,采用進口雙膠紙印刷,裝幀古樸典雅,版式新穎大方,印制素雅精美。首冊列有“凡例”,末冊編排有“題名筆畫索引”,便于讀者查閱檢索。相信此書的出版,一定會滿足中外各界學者對龍門石窟文化研究的需要。

   
轉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網
3#
 樓主| 發表于 2003-12-15 17:42:26 | 只看該作者

《北京圖書館珍藏龍門石窟造像記拓本全編》

龍門石窟簡介
  

  
      馳名中外的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城南12公里處,這里香山(東)與龍門山(西)對峙,伊水于山間北流,遠望猶如一座天然門厥,史稱“伊厥”。隋朝建都洛陽后,因宮城門面對“伊厥”而始稱“龍門”。著名的龍門石窟就密布在伊水兩岸長達1公里的兩山崖壁上,它同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前后(公元493年),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宋諸朝,雕鑿不斷。據龍門石窟研究所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40余座,造像10萬余尊。其中北魏石窟占30%,唐代約占60%,其他時代窟龕約占10%。
  龍門石窟雖然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時尚。石窟中至今仍然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是佛教的石刻藝術,然而古代的藝術匠師們卻突破了宗教“儀軌”的束縛,以現實生活為源泉,創制了形態各異、大小不同、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為研究中國的雕刻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龍門山河壯麗,風景宜人,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冠。兩山翠柏與伊水相映,游覽路旁的十幾處泉水構成了優美的景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的佳句,今誦尤新。古老的藝術,優美的環境,方便的交通,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學者和游人。

4#
 樓主| 發表于 2003-12-15 17:42:55 | 只看該作者

《北京圖書館珍藏龍門石窟造像記拓本全編》

龍門二十品
  
    神龜三年三月二十日比丘尼慈香慧政造窟記
熙平二年七月二十日齊郡王元祐造像記
正始四年安定王元燮為亡祖考妣等造釋迦像記
景明四年十二月一日比丘法生為孝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記
景明四年十月七日廣川王祖母太妃侯氏為孫息延年造彌勒像記
景明四年八月五日邑主馬振拜等卅四人造石像記
景明三年八月十八日廣川五祖母太妃侯氏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彌勒像記
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比丘惠感為亡父母造彌勒像記
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邑主高樹唯那解伯都卅二人造像記
景明二年九月三日云陽伯鄭長猷為亡夫敬造彌勒像記
景明年間北海王太妃高氏為孫保造像記
景明年間比丘道匠造像記
太和末至正始末年邑主仇池楊大眼造石像記
太和末至正始末年陸渾縣功曹魏靈藏薛法紹造釋迦像記
太和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北海王元詳為母子平安造彌勒像記
太和二十二年九月十四日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石像記
太和二十年步輦郎妻一弗氏為亡夫張元祖造像記
太和十九年至二十三年都綰闕口游激校尉司馬解伯達造彌勒像記
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彌勒像記
太和十七年景明三年五月二十七日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石像記

   
5#
 樓主| 發表于 2003-12-15 17:43:24 | 只看該作者

《北京圖書館珍藏龍門石窟造像記拓本全編》

龍門石窟經典洞窟
  
   
  從現存龍門石窟中的碑刻及史志記載來看,營造者有皇室、顯貴、民間商會,以至平民百姓,也有少量外國佛教徒留下的作品。北魏時代的代表性洞窟有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魏字洞、皇甫公窟等等。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營造的。公元500年,先在靠近山頂處鑿窟,由于“斬山太高,費功難就”,于正始二年(505年)“下移就平”到現在的位置。到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完成,歷時約二十四年,用工八十萬零二千三百六十六個。窟頂雕飾華蓋,地面作蓮花池狀,前壁兩側的“帝后禮佛圖”是當時宮廷生活、儀仗制度及佛事活動的真實寫照。
  古陽洞是龍們石窟中開鑿年代最早、雕刻內容最豐富的洞窟。南北兩壁各雕三層佛龕,龕內有身著袒右肩袈裟結跏趺坐的釋迦像;有袒上身、下著裙、兩腿交叉在獅子座前的彌勒像;有著褒衣博帶袈裟的釋迦和多寶二佛并坐像。大小龕像造型秀美,龕楣及佛像背光精巧富麗,并有極富變化的裝飾圖案和佛傳紋樣,屬龍門石刻中的精品。金石學家、書法家所矚目的北魏書法代表作“龍門二十品”,就有十九品在該洞。
  蓮花洞由于窟頂刻一高浮雕大蓮花而名,主佛為立姿的釋迦牟尼像,兩旁二弟子二菩薩脅侍,為釋迦云游講經說法像。
  龍門石窟唐代的代表性洞窟有奉先寺、萬佛洞、潛溪寺、看經寺及大萬伍佛洞等。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規模最大,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主佛盧舍那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豐頤秀目,嘴角略翹,稍含笑意,微微俯視的雙眼恰同信徒們仰視的目光交會,形象既莊嚴雄偉又不失睿智慈祥。左側老僧迦葉嚴謹持重。右側阿難文靜虔誠;文殊、普賢二菩薩身著盛裝,佩帶瓔珞寶珠;護法天王身穿甲胄,手托寶塔,足踏地鬼,身軀壯碩,嚴肅鎮定;金剛力士剛強威猛,袒胸赤膊,咄咄逼人。二菩薩的外側還各有一頭梳雙髻、身著長裙、足登云頭鞋、含睇微笑的供養人像。這組群像如眾星托月,襯映出了盧舍那佛的崇高形象,充分顯示了盛唐藝術的至高境界。
  萬佛洞內兩側壁下的伎樂神,有的奏樂,有的起舞,裙帶飄拂,形象生動。洞外的觀世音菩薩像身材勻稱,神態含蓄而微妙。
  東山萬佛溝的西方凈土變,相傳為白居易捐刻,龕中的菩薩與歌舞伎樂婀娜多姿,優美動人。
  看經寺內的禪宗二十九祖羅漢像基本和真人等身,表現了這些佛教史中重要人物的不同經歷、性格和特征。
  龍門石窟第1074窟內地面上,排列有八角形和圓形相間的淺槽。可能是當時用來存放經卷的。在賓陽洞與敬善寺區,分布有唐高宗時期雕鑿的優填王像,數量居全國石窟之首。
  東山擂鼓臺院內廊內有宋代理學家朱熹、清代劉鏞的真跡字碑及五十年代以來收集的零散雕刻五十余件。
  龍門石窟已經歷了1500年的滄桑歲月。由于自然和人為兩方面的因素,損壞嚴重,尤其慘遭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后的盜劫(1965年統計有800余處盜跡),完整者已不多見。1953年中央文化部批準成立了“龍門石窟保管所”,石窟得到了妥善保護。七十年代開始用新的科學技術研究病害治理并進行維修加固,修建了防雨和安全防護設施,石窟雕刻有了安全保障。

   
6#
 樓主| 發表于 2003-12-15 17:43:55 | 只看該作者

《北京圖書館珍藏龍門石窟造像記拓本全編》

傾聽龍門石窟
  
      10月28日,站在龍門石窟的門前,第一個感覺是驚異。
  今年5月,記者也曾到過龍門石窟。當時那里的環境令人不敢恭維:駱駝糞、馬糞遍地都是,“天下第一龍”的廣告,將一個新造的“龍宮”硬生生推入游人的視野,小攤擺得擠擠挨挨,淹沒了龍門石窟的大門,還有一個不倫不類的廁所,把“男”、“女”兩字招搖得比“龍門石窟”的標志還醒目。
  如今,剛剛沿公路轉過山角,兩山夾峙伊河猶如天然門闕的龍門形勝就盡收眼底,那些礙眼的現代建筑,數不清的小攤,曾四處游走的駱駝、馬之類,均蕩然無存,石窟大門前成了一片清爽開闊的綠地。
  這一切,都是因為洛陽市正竭盡全力將龍門石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為此,洛陽拆除了大批違章建筑:龍門鎮集資興建的龍宮、環幕影城、3000多平方米的仿古建筑、東山上的洛陽市電視轉播塔。連建于1934年國民黨時代的伊河水文觀測站也即將“縮”入地下。
  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寶庫。進入90年代,龍門石窟附近卻冒出形形色色的違章建筑,招致了來自國內外的批評。借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東風,洛陽市痛下決心,革故鼎新,8月3日,洛陽郊區魏灣村農民率先在自己的商業房頂掄起拆除違章建筑第一錘……
  為復原龍門石窟環境風貌,投入將高達1億多元,這對于財政很不寬裕、下屬8個縣都是國家級或省級貧困縣的洛陽而言,是非同小可的一件事。
  我國自1986年開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申報工作,目前全世界已經入選的552處遺產中,我國只占21處。近年來,文物大省河南的周邊省份,紛紛成功入選,唯有河南一片空白。河南省文物局局長常儉從坦率地說,這給了河南很大的壓力。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標準有三:一是文化或自然遺產在世界上所具備的獨特的價值,二是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保護該遺產的積極性,三是該遺產相關環境的協調及對不協調狀況的整治程度。面對龍門石窟周邊90多處違章建筑,洛陽市政府咬緊牙關吐出一個字:拆!
  能否申報并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事實上反映了一個地方的文明素質、文物保護意識和政府管理水平。洛陽市一位領導很實在地說:“如果不是這次申報,我們也不懂怎樣保護文物。”而洛陽市民從深夜頻頻傳來的沉悶的爆破聲中,也忽然明白了什么是文物保護的現代意識。
  中國的五千年文明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財富,也是整個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雖然,不少地方政府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初衷,只是為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當成招商引資的一種身份證;也有一些已經申報成功的城市,出現了違章建筑回潮現象。但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在各地受到重視,畢竟給國人特別是政府管理部門,帶來一種與國際接軌的文物保護意識,使人們從一個更開闊的世界視野看待我們的民族文化資源。
  龍門石窟那尊著名的盧舍那佛,以她那曼妙含蓄的微笑,昭示世人:歷史是一個國家向未來前進的支點,而一個保護和珍惜自己歷史的國家,是偉大的、前途光明的。
記者 盧新寧 李泓冰
1999.11.02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20:15 , Processed in 0.2792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