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完人,空前絕后
談蘇東坡的書法、文學與人生
——劉正成先生接受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六集電視紀錄片《蘇東坡》劇組采訪
mmexport1459132537958.jpg (338.02 KB, 下載次數: 51)
下載附件
2016-3-28 10:33 上傳
書法在線 侯勇 近日,劉正成先生接受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頻六集電視紀錄片《蘇東坡》劇組采訪,從蘇東坡的書法,文學而及政治人生等方面進行了一次精彩的對話,用蘇東坡這樣一位空前絕后的古今完人,再次證明了書法與文學,人生這間的關系。書法在線將采訪實錄全文整理,為了不影響整個采訪的完整性,除作順序調整外,未作其它改動,本文未經受訪者審閱,特此說明。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化信手煩推求
重視創作主體對作品的影響關系,奠定了中國藝術審美的根本性改變
記者:北宋的書法跟唐代的書法比起來有哪些新的發展特點,比如說我們后人總結出來的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我覺得宋代的書法更加講究動感,您是怎么理解的?
劉正成: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這是董其昌關于書法史的一個結論。他的結論還是比較準確的,什么叫尚法呢?我理解就是唐代的書法主要講法度,對書法審美,是按照法度去講的,所以當時歐陽詢三十六法,七十二法。而宋代尚意呢,就是寫意藝術觀照對唐代書法巨大的改變,宋代書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它不是重法,而是注重每一個創作者的個性表現,所以宋代書法和唐代書法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它不是完全按照法度來評價書法做審美觀照,而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性格所產生的個性風格,所以說蘇黃米蔡就是重視創作主體對作品的影響關系,所以奠定了中國藝術審美的根本性改變,這個原則就是寫意藝術觀,從這一點上說,文學、詩歌、書法、繪畫都是一體的,這個時候發生的與唐代尚法來說所產生的巨大的轉變。
記者:您在《蘇東坡書法評傳》里也曾寫到,宋人書法跟唐人書法分野的制高點在蘇東坡,這個為什么這樣說?
劉正成:你看唐代的書法,從歐虞褚薛再到顏真卿、柳公權,他們書寫的范式都比較接近,而蘇東坡把唐人楷書的結構完全打了,把字壓扁了。像他和黃山谷調侃的,說這是石壓蛤蟆,把這個字壓扁了,從視覺造型來說,以前的書法沒有和他相同的,后者學他的很多,所以他這種書法的結構,而且厚重也是他作為個性創作中間,是最突出的。很難找到蘇東坡和唐人、北魏哪一家相同,他都不相同。米芾書法基本上和二王很相近的,但是蘇東坡個性更強烈。黃庭堅的行書有些受到蘇東坡的影響,他就比較瘦,但是他在蘇東坡的影響之后。蔡襄的書法,基本上是受唐人,接受二王的書法。《王羲之尺牘》寫的很相近,所以蘇東坡這種個性特征,在蘇黃米蔡北宋書法中,他是最鮮明的。其次是黃庭堅。
記者:剛才你講到蘇黃米蔡,這是宋四家,蘇東坡是排在第一位,您覺得是后人為何這么推崇他的書法成就?
劉正成:寫意藝術觀是蘇東坡最先闡述出來的,他對繪畫的觀點或詩歌的觀點,可以說他在那個時候是第一次提出來的,“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論畫以似形,見與兒童鄰。”“我書意造本無法”這就是他在文學、詩歌、繪畫、書法的總體文學觀。
書法個性創造是先導,他可以說是米芾、黃庭堅的老師,在理論上他也是獨樹一幟,他引導了整個宋代藝術文化觀念。雖然說蔡襄年齡比他大,但是蔡襄的書法屬于上一個時代的,所以把他排在最后,這當然也肯定了蘇東坡在書法的理論和實踐上創造的地位。
記者:剛才您提到蘇東坡的一句詩,“我書意造本無法,點化信手煩推求。”對這句詩,您怎么理解,能不能稍微通俗的給我們講解一下。
劉正成:剛才講了唐人重法,蘇東坡說他的書法是無法的,這一點就直接駁斥了唐代人關于書法審美的觀念。唐代書法是以法度來確定的審美,而蘇東坡不是按法度審美的。雖然說蘇東坡的書法也來源于王羲之,來源于二王,但是他認為他的創造要改變二王的觀點。把二王的審美創造進一步的發展,一定是把書法作品的創造主體突出出來,所以蘇坡坡的書法不是像唐人一樣只講法度,而是在法度之外更有意境,更有藝術家的立場和態度,這是蘇東坡對風格的追求,也是宋代書法最大的改變。
記者:那您最喜歡蘇東坡的書法作品是哪個?
劉正成:最好的作品當然是《黃州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記者:您能給我們講一下這部作品好在什么地方?
劉正成:如果從書法史上評價的話,它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序》,《蘭亭序》是書法作品和作者相聯系起來的最早的一件作品,表現了在東晉時候的人生觀,世界觀。天下第二行書是顏真卿的《祭侄稿》,《祭侄稿》表現那個時代對國家觀念的推崇,這個作品完美的體現了顏真卿的人生和藝術。《黃州寒食詩》這幾首詩,正好是黃州的,蘇東坡生活的寫照,我覺得這是這個詩文獻的價值,文學的價值。這個詩歌首先就體現他在黃州的生活環境,什么叫美,生活就是美,使人想起生活。
第二,這件作品也是蘇東坡書法作品風格的第一次強烈的表現,蘇東坡早年的書法基本上和二王很相近的,他寫二王的楷書帖,可以亂真。這件作品體現了蘇東坡風格的形成,他的字趨于扁,左右開張,這和王羲之或者顏真卿的書法很大不同的一點。
第三個我認為這件作品從視覺形式看,能夠充分表達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間美的創造過程,你想一件作品能夠體現它創造過程的美,在今天來說就是很現代的,梵高的畫為什么推崇呢?就是因為他用了點線,讓人能看見他畫畫的過程,而不是原來內光派,你今天這個畫不知道從哪兒畫的。蘇東坡這件作品書寫的時候,前面是平和的書寫,隨著他感情起伏的時候,這個字逐漸變大,推向高潮。破灶燒濕葦,死灰吹不起,把他的生活環境,他的情感到一下子達到了高潮。最后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對自己身世的悲哀,這首詩又表現他內心的理想或者抱負,他是沒有延續下來。內心的激情,從他書寫的過程,從小到大,起伏能夠看見作品中間,詩相同的情感的起伏推進。
這首詩有很多涂改的地方,我想是他其中詩稿的一部分,他不是抄寫的,蘇東坡留下很多信,有些信說不定就是他兒子抄寫的,這件詩稿,就跟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一樣,它是個詩稿,詩稿能夠比較生動的原原本本的描畫出他創作的激情,如果你把這首詩重新抄一遍的話,就不會有這個作品跌宕起伏的藝術效果。
記者:蘇東坡偏草書的作品比較少見,《梅花詩帖》是他草的一部作品,能不能給我們講講這個作品?
劉正成:北宋的書法中最有名的就是黃庭堅的草書,他是受到張旭、懷素的影響,蘇東坡米芾他們的書法,還是注重文人的書寫,把書法作為他的文學和藝術相結合的創造。張旭懷素是純藝術創造。就像宋人重意,詩也是重意,表達自己的志向,往往他用文章,他寫的詩,在這方面是以書表達比較多,北宋的草書和中唐的草書不一樣,初唐重楷書,中唐重草書,張旭、懷素,這跟一個時代的推崇是相關的,比如宋代很少寫隸書、篆書,到了清代中期以后,篆書很多了。所以一個時代、一個時代的風氣,蘇東坡這個時代,王羲之寫的,包括米芾也一樣,他們寫的草書,都是像王羲之這種小草或者章草,也許他覺得這個更古雅一點,像黃庭堅和他的興趣趣味不太相同,但是我們現在看的《梅花詩帖》,就是蘇東坡草書的代表作,其他草書沒有留下,《梅花詩帖》說明蘇東坡是能寫狂草的,他寫的不太多,主要還是他的行書、行楷比較多。
記者:《梅花詩帖》幾乎是唯一的,我們能看到的一部狂草作品。
劉正成:現在傳世的,如果說按照書法和情感相結合的話,《梅花詩帖》也是蘇東坡情感起伏最大的時候,他不由自主的留下自己的草書作品,因為烏臺詩案,元豐二年冬天把他釋放出來,流放黃州途中經過梅花嶺,那個時候本來就立下決心,再也不寫詩文了,寫詩文很容易被別人抓住把柄,但作為藝術家或詩人的蘇東坡,他克制不住,他寫了這首詩,他是死里逃生,看到梅花,想起自己的身世,正好是梅花開的時候,正好是他在最困難的,最惡劣的環境中,像梅花一樣綻放開了,在寒冷天氣中,它是耐住寒冷的花,所以梅花詩對他當時所處的環境和他的心理是非常契合的,所以不由自主情緒推向高潮,留下這首草書,我覺得這個草書確實不像一般的草書,像黃庭堅的草書,他很注意字的結構創造、章法布局,而這個《梅花詩帖》完全發自內心的,從小、從慢寫到大,寫到快,完全和詩的情緒結構合拍的,雖然只有這張帖,但是這張帖是非常打動人心的。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發憤所作是文學創作一種共同規律
記者:剛才您談到寫過關于黃州的小說,蘇東坡可以說黃州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從蘇軾到蘇東坡的一個過程,他被貶黃州之后,雖然人生遭到了很大的挫折,但是他的文學藝術成就卻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像《赤壁賦》,還有《黃州寒食帖》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您怎么看待黃州在他人生中的地位或者轉折?
劉正成:按照杜甫的說法,他是“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在比較困難的環境中間,反而能夠為文學創作提供很好的素材和機會。蘇東坡自己評價,他說“聞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他覺得他人生中,最重要就是他倒霉的時候。他最困難的時候,他認為是最值得記住的時候。在他貶于黃州,貶于惠州,貶于儋州的時候,對他的文學藝術創造起了重要的作用。黃州的時間是在他人生的高峰時間跌落下去的,從杭州通判到眉州太守,又到徐州太守,到湖州太守,人生創作中間,在他建立功業中間,最重要的時代。在這個時候,突然遭受文字獄,烏臺詩案,差點把他殺掉,所以對他人生情感的刺激,人生觀的刺激,或者對整個社會生活環境的重新認識提供了重要的轉變。他最重要的文學作品,《赤壁賦》在黃州寫的,他最重要的《赤壁懷古》也是在黃州寫的,而蘇東坡書法成熟的時期,也是《黃州寒食帖》,包括《赤壁賦》都是黃州的時間創作出來的。所以古往今來所有文學藝術家,這種規律是相近的。
司馬遷《報任安書》 云:”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所以說古往今來,文學創作一種共同規律。
記者:董其昌曾經評價《赤壁賦》,曾經說過“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您也在蘇東坡書法評論中引用這個話,您對他這個評價怎么理解?
劉正成:董其昌對蘇東坡的評價比較準確,首先他對蘇東坡《赤壁賦》的文字,蘇東坡的賦和漢賦最大的不同,他的賦的文化更清澈,更通俗明白易懂,這是他的文賦跟漢賦,和六朝的詮賦不太一樣,所以他在文體上有一個很大的創造,你讀《赤壁賦》或揚雄的賦是很大不同的。《赤壁賦》是他的行楷書,唐人的楷書有很大不同,他的楷書帶著行書的意味,當然和蘭亭比較起來,蘭亭是行書,我們現在看到的《赤壁賦》是行楷書,那么董其昌的行書《赤壁賦》,他抄寫別人的作品。這件作品書寫的樣式,和《蘭亭序》很不一樣,它的厚重,以它意境的創造為主。《蘭亭序》更多是書法的點化的多姿多彩,所以我覺得蘇東坡《赤壁賦》也是對書法作品關鍵的里程碑式的轉變。
記者:這是《赤壁賦》跟《赤壁懷古》創作出來之后,《赤壁夜游》和《赤壁賦》題材一直被后人所運用,像馬遠畫過《后赤壁賦圖》,像文徵明、仇英他們也都創作過,不管是畫也好,書法作品也好,你怎么看后人對赤壁題材創作的推崇?
劉正成:我想這個《赤壁賦》的主題就是在中國文人低潮時代,理想不可磨滅的典型主題,你想文學藝術中間,或者文,或者賦,或者詩,往往是他感情比較激蕩的時候,而不是春風得意的時候,所以黃州時的蘇東坡,正好是具有離騷情懷,中國文人的一個永恒的主題。
一定是在一個困難的、挫折的環境中間,不忘他的志向,不忘他的理想。文學如果僅僅寫快樂,像杜甫的《三大禮賦》,還有李白為楊貴妃寫的詩,春風得意的詩,往往他不是太在意。那種東西往往應詩而作。而《赤壁賦》、《赤壁懷古》、《黃州寒食帖》是發自自己生活情感、生活命運一種真實的寫照,這也是最激動人心,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就像水一樣,它如果流下來,沒有碰見石頭的話,它不會翻起波浪,正好是這種挫折中間,是人生最佳輝煌燦爛的這么一個瞬間。所以成了中國傳統文人的一種創作靈感來源,往往人們利用蘇東坡的經歷,想著自己的經歷,往往有很多重合的地方,接近他們共同的一些情懷。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樂觀的面對生活,是對我們后代最大的啟發
記者:關于蘇東坡跟王安石的關系,你的小說中有提到,蘇東坡跟王安石雖然政見上有對立面,但是私下里王安石很推崇蘇東坡的文學成就,并且在蘇東坡從黃州回來路過金陵的時候,王安石還專門的去迎接他,兩個人到了王安石的半山園把酒言歡,你怎么看文人宋代士大夫實踐的交往。
劉正成:現在歷史評論認為宋代是中國文人知識分子最好的時代。整個北宋150年之間,沒有一個言論,或者殺個大臣,后來明代、清代完全不一樣了,蘇東坡、王安石都是一代有為的知識分子,而蘇東坡從黃州到金陵的路上,那個時候王安石也是生活經歷的高潮進入低潮的時候,他們共同經歷了比較失落的時代,所以他們能夠更充分的理解對方的心,所以我覺得王安石和蘇東坡,我寫的小說叫《半山唱和》,確實蘇東坡寫了兩首詩,寫得是王安石,王安石看過蘇東坡,也體現了王安石對他的推崇。因為傳說宋仁宗在怎么處理蘇東坡的時候征求過王安石的意見。當時有很多人都說蘇東坡該殺掉,宋仁宗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所以把這個事情請教了王安石。宋仁宗也是很喜歡蘇東坡的,而蘇東坡又是高太后留給宋仁宗的一個很好的忠臣,你要使用。皇帝完全可以獨斷專行,該殺,為什么還要問已經退休的王安石呢?他也希望王安石支持敢于說話的大臣,他就去征求王安石的意見。王安石作為文人他也有遷就之想,愛惜自己的名聲。知識分子有政治斗爭,也有底線,說了一句話,“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盛世不殺才士也是北宋150年中間一種根本的社會價值觀,你可以處理他,你會推行不同的政治見解,但是你不能夠完全扼殺別人說話的權力,所以蘇東坡是批評過王安石,但是王安石有這種同情蘇東坡,不主張殺掉蘇東坡的故事。可能一個政治上的對手更深刻的理解對方,所以蘇東坡到了元豐的時候,司馬光要完全廢除王安石新法的時候,蘇東坡是不同意的,為什么要廢除呢?賦稅制度倒退了,為王安石新法辯論,所以我覺得蘇東坡是那一代知識分子優秀的人物,和王安石一樣,為我們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為人處事不是以利益之分,我們對社會公益到底有好處還是壞處,站在生活的共同立場上,為了國家社會的發展,我想今天這個話是這樣說的。這一點上,蘇東坡和王安石找到了共同點,也給我們以后所有文人知識分子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
記者:蘇東坡后期或者在他人生風光的時期比較少,但是他遭貶的過程占大多數,人生經歷的苦難也是比較多的,從他的身上,或者從他的詩詞當中,很少能看出他表現苦難的東西,經常是一種曠達,或者快樂的心情去對待,這一點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示,您認為是什么方面?
劉正成:這種啟示的力量是巨大的,蘇東坡是用一種幽默、詼諧、快樂的觀點看待他的苦難,剛才我提起他的時候,兩個詩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州的生活是他一生最悲慘的時代,他把它當成生活中間的快樂,或者值得記憶的處理。悲慘命運中間的喜劇一樣來面對生活,我想這是對我們后代最大的啟發。
而且他都能夠苦中作樂,在最困難面前,想辦法把自己的生活維持下去,而這個時候有很多好的文學藝術作品產生出來,我想藝術家、文學家,他的作品也是在這個時代產生的,古今中外都是這樣的。
記者:總結一下,或者簡單的問一下劉老師,蘇東坡在您心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用一個詞,或者一個比較簡單的句子形容他,您會怎么形容?
劉正成:八個字,古今完人,空前絕后。我覺得蘇東坡為什么說他完人呢?他對中國不管是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生活、民俗,他的創造,可以說每一個領域都有建樹,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這個完人不是說他沒有缺點,而是他在多學科、多領域的創造,所以這個人的創造性非常巨大的,包括衣食住行,他就有很多創造,古代的文人中間一個榜樣。所謂空前絕后,他的時代以前還沒有這樣的人物,他的時代,他去了將近1000年了,我看沒有蘇東坡這樣的人物再生。以前認為500年就能出一個大的人物,但是蘇東坡是1000年也出不了的,中國歷史幾千年出了。所以我認為蘇東坡是古今的完人,空前絕后。他像一顆非常摧殘的彗星在天空中掠過,所有其他的行星光芒都掩飾掉了。
記者:評價李白的時候,容易把他稱為仙人,他是天上的。
劉正成:詩仙。
記者:但是蘇東坡更像是人間的,因為他跟老百姓的關系非常的深,更平民化。
劉正成:蘇東坡是人間的仙人,他的才能,只能用仙人解釋他為什么會出現這么一個奇才,他的生活和所有一般老百姓所接觸的生活是非常相近的,他能夠發明東坡肉,他有很多藥方能為大家治病,他到了海南,使用自己造墨,寫字,老百姓對竹子的理解生活,竹子一身都是寶,這種東西確實是貼近生活,貼近普通人的生活。李白的生活更像仙庭中間的生活,像今天講的人間佛學一樣,不是一種純理論,而是我生活中的哲學,生活中的藝術。藝術的生活化或者生活的藝術化,,蘇東坡的生活更有情趣。各個方面都會找到他,點點滴滴的動容之處。
記者:是不是說在中國一提到蘇東坡,人們嘴角都會不自覺的翹起一抹微笑的原因。
劉正成:對,因為你從某一個方面,都能找到他一種示范作用在里面,他并不是很枯燥的關注某某方面,比如說屈原,屈原就是他對國家忠心的觀念,他矢志不渝,留下了《離騷》這樣的。他就是不愿意為五斗米折腰。杜甫,一個知識分子在生活社會的底層,他對國家或者人民利益的關心。蘇東坡出于生活各個層次,他有普通老百姓生活層次,也有廟堂之高,他都有他的生活經歷和記錄。最快樂的杭州時期,最困難的惠州時期,或者儋州時期,他都有他的各個生活面。所以我覺得古往今來,有志向的知識分子,能找到向他學習的地方。
記者:我的問題基本上這些,劉老師,您覺得還有什么跟我們分享的,或者補充的。
劉正成:我覺得蘇東坡為什么在他死了1000多年能夠反復提起他,我覺得他的生命價值,他的文學藝術精神或者生活態度是一種超越的,他超越他的時代,同時也超越我們的時代,就像我們生活中對待快樂的時候,他有處理快樂的方法,對自己命運悲慘的時候,他有處理悲慘的這么一個生活方法,所以我覺得這樣人的精神,可能就是對我們今天的一種最大的啟發。
他在文學藝術中敢于創造自己的藝術,這一點他不約束前人,敢于創新這種精神,也是為我們加深學習的。他的文學,剛剛提到《赤壁賦》,他的詩歌,他的詞創作也是一大改變,宋代的詞,一般都是酒肉歌詩里面取,他把這樣一個詞寫成慷慨激昂的東西,就像《辛棄疾》一樣,我覺得他在某一個文學藝術的方面,他都有所創造,這個創造的精神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可以說永遠的蘇東坡。
記者:謝謝劉老師,今天我們就采訪到這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