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8033|回復: 1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傅申:《湖南地區顏真卿風格——以何紹基為中心》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16-3-18 10:54:50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講座記錄︱
《湖南地區顏真卿風格——以何紹基為中心》講座摘錄

湖南省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
主講人:傅申



2016年3月11日,《湖南地區顏真卿風格——以何紹基為中心》傅申先生展覽系列講座在長沙舉行。我們為大家整理了講座的具體內容,包括現場交流探討的過程。將分為五篇與大家一同分享。希望沒有機會去到現場的觀眾能夠從文章中品味出傅申先生的品、學魅力。


傅申先生:美國國立佛利爾美術館中國藝術部主任


我叫傅申,我姓傅。我是1948年解放前去的臺灣,因為父母在臺灣教書。我小時候住在浦東,雖然住在上海但我不是上海人。上海人后來把浦東規定為上海市的一部分,但是我小時候從浦東到上海去,上海的那些蘇州寧波的外地人對我說,你從浦東來,你是鄉下人。所以我是上海的鄉下人。我姓傅,在普林斯頓教書也永遠是副教授,升不上去。古人五六十歲可以稱翁,所以我叫富翁。那我的老婆就叫富婆。湖南很多人對何紹基的書法比我了解得更多更深入,所以我來向大家求教,但是我也要講我一些個人的看法。

本次講座有一個副標題叫《書法的地區風格及書風的傳遞以湖南近代顏體為例》。何紹基以顏真卿為中心,顏真卿生在北方,他在湖南祁陽浯溪崖壁刻了一個《大唐中興頌》,這是顏真卿摩崖刻石中最大的,12*12尺左右大。每個字差不多半尺,六寸左右。這次主要講何氏家族與錢灃的書風,雖然錢南園不是湖南人,他是云南人,但是沒有錢灃來湖南做官當學政,湖南地區的顏真卿風格的復興可能不是這樣的。之后我們會再講到何紹基兄弟、曾國藩與左宗棠,曾熙、李瑞清、譚氏家族以及何紹基對湖湘地區整體書法風格的其他影響。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有一位譚館長,譚家和曾家在湖南是大家族。

在長沙也出土了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毛筆之一。楚帛書現在美國,既有字也有畫,一尺多一點,現在在大都會博物館展出。那個是絹本的,像宋元的絹本畫現在都變成深咖啡色,長霉的地方把原來的顏色弄淺了,好像還原到原來新絹的顏色一樣。所以他們在研究怎樣用霉菌來復原古字畫的原貌。

剛才講到《大唐中興頌》,顏真卿雖然不是湖南人,但是在湖南的浯溪留下了這個摩崖石刻。這個是顏真卿留下的刻本里面字最大的一本,所以湖南對于顏真卿的風格是不陌生的。那么湖南地區的書家有歐陽詢、歐陽通,是湖南本地人。《九成宮》是歐陽詢最有名的碑刻,這次“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就有一本臨摹歐陽通的作品。我以前在湖南大學看到過李邕的《麓山寺碑》,也就是唐代李北海。李北海也不是湖南人,但是他留下了這個碑在碑亭里面。我去的第一次還沒有鐵門,可以直接進去看。麓山寺碑文的拓本老早就流傳了,所以湖南人對這個碑也不會陌生。

湖南最有名的書家之一就是懷素,《懷素自敘帖》是大家對他印象最深刻的草書。寫得非常狂放,字體有大有小,現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在自己的書《書法鑒定——兼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中提出這一本帖不知是否為懷素真跡,但臺灣有一個書法史的研究鑒定者認為這是文徵明的兒子文彭根據一個刻本雙鉤填寫臨摹下來的。我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觀點,我覺得這絕對不是明朝的一件作品。那位學者是說明朝的文徵明和文彭根據懷素真跡刻了一本帖,并說《懷素自敘帖》是根據那個帖描下來的。可是過了很久,日本又發現三段《懷素自敘帖》的殘卷,這三段本跟臺北故宮的太像了,分不出好壞。

后來再繼續研究,北宋人米芾(米元章)他說看到過五六本,而且有一本是蘇舜欽家族臨摹的,他說跟真的一樣,五六本都分不出來,一模一樣。懷素喜歡喝酒后再寫草書,寫出來的字體就一大一小,每一行的字數也不一樣。結果后來日本也發現了三本字體大同小異的刻本。所以,我證明臺北故宮的懷素字跡是一個人臨摹了幾百次上千次,最后才能把懷素的字臨摹得一模一樣。《懷素自敘》是懷素很喜歡的文章,他可以寫幾百遍上千遍。但是都是草書,所以是很狂放的,不會寫得基本可以重疊起來,而且字跡大小都一模一樣。我們鋼筆字的楷書簽名都不一定一模一樣,何況大字毛筆寫的草書。所以我認為臺北故宮的《懷素自述帖》是北宋人根據真跡熟練的臨摹作品而并不是真跡。

另一個話題是湖南和河南有篆書的傳統,夢英寫了篆書碑《千字文》。所以何紹基他的篆書也有傳統有關。現在再講唐宋元明湖南書家的淵源,唐朝有顏真卿,像黃庭堅也曾經到過湖南也在中興柱旁邊題跋,元朝有湖南書家吳子正,明朝有李琦、楊一清、李東陽,這些都是很有名的湖南書家。還有王守仁雖然不是湖南人,但在湖南也寫了一些書法。這都形成了湖南地區的風格。

現在主要講何氏家族與錢灃。何氏家族從何紹基的父親何凌漢開始到幾個兒子何紹基、何紹業、何紹祺、何紹京,何紹基的孫子何維樸,四世孫還有一個叫何善垣也寫得不錯。我在這次展覽里看到了何紹基很好的楷書,但是他的楷書是怎么來的呢?從顏真卿之后有了錢灃。錢灃(錢南園)不是湖南人但是對湖南地區顏真卿風格復興起了關鍵作用。

錢灃是云南人,云南人到了湖南做學政等于教育廳長,他的門生子弟很多,包括何紹基的父親何凌漢就是他的學生。錢灃只擅長一種書法就是顏體的楷書。他的楷書也是從顏真卿處學來的。錢南園的對聯比較接近米芾的風格,所以他也不僅僅局限于楷書。這次展覽可以看到他的學生何凌漢很好的書法,我今天早上去館里看了,我一定還要再回去看。因為這個展覽是我所見的何紹基個展里面最大最豐富的展覽,而且計劃得很周詳。在館里的工作人員對這些字畫也有很仔細的研究。因為受父親影響,在錢南園來到湖南之后當地的書家開始寫顏體。

今天我在參觀過程中,沒有看到何紹基用雙鉤描的顏真卿帖。《何紹基雙鉤臨顏真卿忠義堂帖》中主要是以顏真卿為主的字帖。因為古代沒有影印機更沒有照相機,所以看到一個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雙鉤學習。我在臺灣學習的時候,要學一個篆書碑《嶧山碑》,但是在臺灣沒有別的印刷品,只有老師從大陸帶過去的。老師就借給我,要我以雙鉤方法,臨學瑯琊顏真卿的帖。何紹基還有很多比較小的字,像《封禪書》都是由顏體變化而來的,寫得很好。這次還看到他父親寫的小楷,寫得真精到。

何紹基到山東后,曾經得到《張黑女碑》,后又得到隸書《張遷碑》。《張遷碑》他臨摹了很多遍,這次展覽中展示了九十幾通臨摹的版本。他有一句詩“篆分真草本一事”也就是說各種字體字形書法不同,但是實際上是一回事。他寫的篆書有行書的風格,他的隸書(八分書)成就也很高,這次我們主要展出他的楷行書,但是他的隸書和篆書成就也非常高。我從你們這次展覽的二十幾件隸書作品選了幾張,何紹基的隸書主要是從張遷碑演化而來的。他的篆書也很有特點,筆法比較靈動。清代有很多篆書家比如鄧石如、吳大澂、趙之謙等等,他們的篆書都比較規矩。何紹基用筆很特殊,他有一個特別的執筆法——回腕法。回腕向內執筆,寫一通字還沒寫完就周身流汗,所以他能用很大的力度來寫字。
2#
 樓主| 發表于 2016-3-18 10:57:27 | 只看該作者

何紹業的小篆就比較傳統了。他的篆書用筆比較光潔、光滑,是從秦朝篆書傳下來的,他的行書楷書都和何紹基的風格相近。何紹祺的對聯也寫得很好,都和何紹基的風格類似,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何紹京是四兄弟里面最年輕的一個,也受了何紹基影響。而四兄弟都被父親何凌漢影響。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古代的書家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家人或者兒時老師的影響。

曾國藩對何紹基非常推崇,他曾經說何紹基的書法一定流傳千古。但曾國藩自己的字不受何紹基的影響,他主要學歐陽詢又摻加了趙孟頫等人的風格。所以跟何凌漢、錢灃他們影響下的風格不是一路的。但是左宗棠的書法就直接跟何紹基有關系,他自己的書法里面有很多何紹基的筆法。左宗棠的篆書比較接近傳統的秦篆也多少受到何紹基影響。我曾經看過很多他的作品跟何紹基回腕法風格很類似。

何紹基的影響很大,他曾經在四川任學政很久,也在蘇州做過官。我們接下來介紹的這幾個人不在湖南但是受到了何紹基影響。中國文化史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科舉考試。全國各地的學子們,只要考上了進士,先到北京,然后再去各地做官。云南地區的人不一定排到云南地區做官,比如錢灃,他就在湖南做官,然后把他個人的書法風格傳播到了湖南。如何紹基,他被派到四川等地,也給別的地方帶來了影響。受到何紹基影響的有吳云、趙之謙、楊瀚等等。吳云是安徽人,在蘇州做過知府,何紹基也到過蘇州做官。有一本書里面他就說吳云學猿者,什么叫猿者呢?長臂猿手臂非常長,據說何紹基手臂太長,所以用回腕執筆。


趙之謙是碑學大家,他的隸書魏碑很特殊,一看就是趙之謙風格。可是他早期的行楷還是受到何紹基的影響。他曾說“道州書有天仙化人之妙”,他比何紹基年輕三十歲,從小寫字就受到何紹基的影響。何紹基推崇《瘞鶴銘》,《瘞鶴銘》是在鎮江焦山江心島上的銘文。古時候人說是王羲之寫的,現在不這么認為。

行楷書學何紹基學得最像的是楊瀚,他要是簽了何紹基的名字,我們都不大認得,他在這次展覽當中也有題跋。齊白石也是湖南人,早年還沒有形成自己風格之時也受何紹基影響,寫得像何紹基。金農的小楷也影響了他。齊白石學何紹基還學得很好,如果不看落款很難看出。

所以學鑒定很復雜,每個書家早期中期晚期風格不一樣。在場的觀眾大部分是第一次見到我,少數是第二次、第三次見到,每一次看到的我都不一樣。同一個人他的家人同事朋友對他的了解也不一樣。所以學鑒定就好比,要做一個人的爸爸媽媽知道他年輕時候的樣子,還要做他的兒子,兒子才知道你老了之后什么樣子。但是一個人的書風就像一個人的照片一樣,五六年前的照片有時候都認不出來。

還有常熟的翁同龢,他不是湖南人,但是他寫楷書,完全跟何紹基相似。他也是清末顏書大家,非常推崇何紹基。他家里就掛著何紹基和錢南園的字,可見他們的來源是一樣的。清末到日本去的書家叫楊守敬,他說翁同龢的字非常雄強有力。受到翁同龢影響的也不少,他是光緒的老師。

翁同龢的作品我遇到過兩件一模一樣的,怎么來的呢?中國宣紙有單宣和雙宣,你們去做紙的工廠去看就知道了,單宣抄寫一次是一層,抄寫兩次就是兩層黏在一次。時間久了慢慢就會脫落,據說裱畫偷東西就是要偷下面一層。因為一次寫了,力透紙背,尤其是大字,第二層一模一樣,揭開之后變成雙胞胎,只有雙宣揭開來的都是真的。我買的時候他說松開了第二層沒法貼回去,無法套得一模一樣,但是第二層不見了。我說如果你能找到我上下層一起買,找不到,上層我也不買。比較重的大字透得下去,輕的小字透不下去,還有印章透不下去。印章上面一層礦物質,下面只有一層油,會蒸發。

這次我看展覽,就想到如何鑒別何紹基書法的真假。何紹基的印章往往就是那一對“子貞”或者“何紹基”大同小異。他用同一對圖章用得太久了,后來丟了他就重刻了一對,但是這樣就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樣,多少有點差異。這次我拍了很多何紹基的款字還有印章,雖然展出的都是真的,但不是同一對印章。何紹基對翁同龢的影響不單單是書法,他也非常欣賞何紹基的詩。何紹基的對聯留下的非常多,但內容文字詞句從來沒有一對相同。何紹基非常有文采,經常自己作對聯來寫。在翁同龢影響之下,在江蘇這一代,比如趙古泥(趙石),趙石的弟子是鄧散木,學篆刻的就知道他。趙古泥他的書法跟翁同龢非常相似,也有一種書法認為他是翁同龢的代筆。

再說到曾熙和李瑞清。曾熙是湖南人,但是他倆是非常好的朋友。李瑞清的父親在湖南做官,所以雖然他是江西人,卻在湖南長大。所以實際上他也可以歸納為湖南的書家,尤其是他篆書的筆法跟何紹基很像。這兩個人也是張大千的老師。張大千先去拜曾熙為老師,結果曾熙介紹他的好友李瑞清也做張大千老師。

《張黑女碑》是何紹基所推崇的,后來曾熙跟李瑞清他們倆人用了很多《張黑女碑》的寫法。曾熙的篆隸都有何紹基的影響。李瑞清的篆書中運用的抖動筆法跟何紹基有絕對的關系。

下面介紹湖南譚氏一族。譚延闿的父親譚鐘麟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雖然是湖南人,在北方做官做得很大。譚延闿曾任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長。他家里影響很大。譚延闿顏體寫得非常好,他收藏錢南園和劉墉的作品。劉墉是山東人,他也寫顏真卿體。他們一家收藏了許多錢南園、劉墉、何紹基、翁同龢的書法。譚延闿的行楷寫得非常好,非常大氣。我認識譚延闿的一個兒子,我們在弗利爾美術館收了幾件這些書家的作品。譚延闿的弟弟譚澤闿書法流傳更多。譚澤闿是專業書家,專業書家有點書匠氣。還有譚延闿的秘書朱玖瑩也是書家,活到了九十幾歲。

640.webp (76).jpg (63.36 KB, 下載次數: 17)

640.webp (76).jpg
3#
 樓主| 發表于 2016-3-18 10:58:30 | 只看該作者
我最后就來解讀顏體書風地區風格的傳播。在古代,書家宦游是一種常態。顏真卿是山東人,出生和生活在北方,可是他后來的影響力遍及全國。尤其現在像你們年輕一族,不一定臨王羲之,但一定有臨顏柳。所以,顏真卿可以說是中國第二個“書圣”,因為王羲之留下來的楷書也不多,主要是行書。你們小時候這樣練習大概只有臨顏柳,如顏真卿的《勤禮碑》,柳公權的《玄秘塔》。柳公權也受到了顏真卿的影響,所以我說顏真卿是中國第二個“書圣”,很多人都受到他的影響,但不一定受到王羲之的影響。湖南地區,特別是清朝中葉之后,錢灃到湖南,使得顏真卿的風格更加普及了。

現在是靠資訊、媒體、書籍、網絡與印刷術的發達,增進書風傳播的廣度與速度。因為印刷體多了,大家隨便可以買。我們古時候只能買帖,買不到其他,原帖還買不到就只能買翻刻的帖。我小時候臨柳公權,不但不是柳公權寫的,而且是別人寫的。黃志遠,一個狀元,臨的柳公權的帖,印成黑體白字,就以為是柳公權的《玄秘塔碑》。所以研究碑帖,叫做研究黑老虎,黑老虎容易吃人的,因為翻刻的太多。就像現在臺灣故宮博物院的東西,一下子在臺灣印出來以后,不僅翻印,版權也不管。大陸印出來的字帖臺灣也可以翻印,以前要刻一本才能再出他本。

現在照相智能很方便,所以現在的傳播比以前更寬廣。就像語言一樣,現在推行普通話,因為有廣播、媒體、電視等,很容易推廣。以前各個地區就是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發音。同一個省之內,在很多方面都互相聽不懂。現在有了媒體,語言統一可以更容易。所以媒體、資訊的發達,增進了書風傳播的廣度,并且速度也更快。但是,家教私學,入手的信息還是要靠腦子來加以交流,人不免有地區的風格,就像臺灣跟大陸隔久了,書風就不一樣了。印刷品的傳入,然后人際來往,臺灣的書家到大陸來,大陸的書家又到臺灣去。以前,一看就是臺灣人的書風,一看就是大陸人的書風,現在分界線越來越模糊。所以地區的風格還是會有,因為老師不一樣、家庭教育不一樣,但是這個差異越來越小了。

現場觀眾問答:

問:傅先生您好,謝謝您精彩的演講。顏體在湖南地區非常有影響,包括齊白石在內的很多書家受到了何紹基的影響。但是何紹基作為官員,他的官位并不高;作為書家,他在當時也并不出名,那么他是怎么影響到齊白石、沈葆楨這些名家的,是靠什么來傳承他的字體呢?

傅: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學習書法,就書法而言,其中有筆法,筆法中的特征也各不相同。你要寫出這個筆法一定要去模仿、揣摩他的動作和寫法。唯中國有文人畫,其他國家都沒有文人畫。中國人畫畫不學素描,西方人都要學素描。中國人臨帖,想要臨得像,主要是結字、結構問題。因為顏體、歐體的結構就不一樣,它們的筆法也不一樣。

無論是顏真卿、歐陽修還是歐陽詢,每個人的筆法、結字都不一樣。臨帖就像是素描。因為工具都是一樣的,包括毛筆、紙張等。所以剛才這個問題,何紹基通過什么來影響書家,首先他的學生可能看過他寫字的用筆方法直接學習,比如怎樣執筆、怎樣運筆,但是外界只能通過他的書法作品去影響。你絕對沒有顏真卿寫字的照片或者電影紀錄片給你學習,只能看到他的字形、字的筆法去揣摩。但很多人都看到過何紹基寫字,所以剛才講的幾個主要的學說,可能看到他寫的學生又傳播到學生中去。自此一代一代傳播下去。另外,也有通過何紹基的子孫、學生去向他們學習的。你要是有經驗的話,看到他的書法就會知道字的結構怎么寫、字的用筆怎么寫,看到筆法就懂得應怎樣下筆、提按,怎么樣走動,都可以揣摩出來。所以我想,你臨帖臨得很多的時候,對書家的筆法就很容易揣摩到,他們怎么樣拿筆、怎么樣運筆,就可以學習到書家的字體。謝謝!


問:受時代風氣的影響,目前在湖南甚至是全國,會直接取法顏體楷書的人應該說是很少。因為整個時代的審美風趣似乎已經發生改變,那我們繼續取法顏體,它的意義何在?應怎樣去繼承與取法?

傅:顏體,為什么有些書家特別喜歡?首先是因為它很高大、很雄強,是代表男性的風格,顏真卿體,好像猛男一樣。第二,作為一個男子漢,要有男子漢的樣子,骨骼要堅強。像我家在南方,從小營養不良,所以后來為了健身,中學的時候練單杠、伏地挺身,舉重什么都練過,現在看來這個效果有限。顏真卿體,的確它的筋骨非常強,連董其昌都學。明末清初董其昌的行草非常秀氣,學了王羲之,但是他終身以顏真卿體作為“健身運動”,一直到晚年還在臨顏真卿的各種帖,尤其是行書。因為顏書即便是行書,也有一種非常健康的、健美的形象。你剛才提到的時代風格不一樣了,現在的審美有不同的趨勢,我舉個例子。就比如女人的衣服和旗袍。五四時期的女人穿旗袍非常優美,后來慢慢改良,服裝逐漸融入了西方元素,但旗袍仍舊存在。可這時的旗袍卻變成了改良旗袍。現在的人們也有穿旗袍的,為了迎合自己的喜好或提升自己的審美品味。

宋代書家蘇、黃、米、蔡都推崇顏真卿,顏體的首個復興時期就是北宋后期。包括他們的老師歐陽修,都是寫顏體的。但是每一種風格,不會一直一成不變。就像朝鮮在明朝的時候,完全受到趙孟頫的影響,他們的年號都是用的明朝年號,很多書法都是趙孟頫的“顏草”。但是后來像我的祖先傅山(傅青主),他曾經批評過趙孟頫說太媚 。所以這個跟喜好、跟人的觀念都有關系,我們也不能勉強,讓顏真卿的風格一直延續下去。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人。但是你不能勉強他要變成唯一的字體。個人跟國家的選擇都不一樣。首先你將比較接近你性情、你喜好的去臨摹與學習,等學習到了一個階段,覺得這個帖不好了,要用別的字體來修正,可以再改。要是一開始勉強讓你寫你不喜歡的、不適合你個性的字體,那一開始就會把興趣給扼殺了 。謝謝!
4#
 樓主| 發表于 2016-3-18 11:00:18 | 只看該作者
顏真卿《大唐中興頌》

640.webp (77).jpg (162.68 KB, 下載次數: 12)

640.webp (77).jpg
5#
 樓主| 發表于 2016-3-18 11:01:49 | 只看該作者

《懷素自敘帖》節選 紙本墨跡  
縱28.3厘米,橫775厘米 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27343882_1.jpg (48.61 KB, 下載次數: 18)

27343882_1.jpg
6#
 樓主| 發表于 2016-3-18 11:02:26 | 只看該作者
[size=14.285715103149414px]錢灃書法作品欣賞

640.webp (78).jpg (133.12 KB, 下載次數: 22)

640.webp (78).jpg
7#
 樓主| 發表于 2016-3-18 11:02:59 | 只看該作者

何紹基臨張遷碑冊  
清咸豐十年1860  紙本  25×30.5cm  24開  湖南省博物館藏

640.webp (79).jpg (63.62 KB, 下載次數: 12)

640.webp (79).jpg
8#
 樓主| 發表于 2016-3-18 11:03:42 | 只看該作者
何紹基基隸書“駕言游好”五言聯
清  紙本  106×28.5cm  湖南省博物館藏

640.webp (80).jpg (116.01 KB, 下載次數: 23)

640.webp (80).jpg
9#
 樓主| 發表于 2016-3-18 11:04:15 | 只看該作者
何紹基隸書“小影珠吟館”橫幅
清  紙本  31×119cm  湖南省博物館藏

640.webp (81).jpg (27.31 KB, 下載次數: 17)

640.webp (81).jpg
10#
 樓主| 發表于 2016-3-18 11:04:54 | 只看該作者

何凌漢行書褚遂良《枯樹賦》節選軸
清  紙本  128×30cm  湖南省博物館藏

640.webp (82).jpg (121 KB, 下載次數: 19)

640.webp (82).jp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07:24 , Processed in 0.49282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