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606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正成:耿介耳辭章了得不排外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fā)表于 2016-2-25 11:05:21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劉正成:耿介耳辭章了得不排外






以書論文:才人耿介耳的古今鄉(xiāng)情濃郁不排外。平頂山房主人去年春節(jié)做客松竹草堂,命賦他生活的濟南故鄉(xiāng),讓我頗為猶豫:這幾千年山水都會,演出過多少歷史人文大戲,留下了多少詩文贊頌名篇,我豈敢班門弄斧造次為文?一年之后,催促之下,我竟然賦之書之,竟然示之于濟南名士耿介耳不僅欣然接受,更以“千載形勝一賦中”為題而贊之,的確讓我受寵若驚了!

某曾為作家,后以書家為職業(yè),文學創(chuàng)作實已荒廢二、三十年,竟有濟南名士如耿介耳先生者以書論文,排比梳理,穿越古今而論其文,與一般書評文章大異其趣,真讓人有“外地和尚好念經(jīng)”的概嘆!說句實話,作為作家的宿愿情結,寧可你評之“文勝于書”,而不愿你評之“書勝于文”。于是,介耳先生此文真堪稱搔在癢處!

介耳先生竟稱“后之來者,欲尋歷下之形勝,當必讀劉公此賦”,令我驚喜!又甚至將北宋名賢晁補之和清代名筆蒲松齡相提并論,覺得他如此厚道毫不排外!換位思考,我是成都人,愛成都,對成都的典故名物如數(shù)家珍,對偶爾做客成都的文人來寫一篇《成都賦》,我即使不說沒我寫得好的話,或許至少要用左思的《蜀都賦》來刁難刁難!沒想到古文辭章十分了得的耿介耳如此虛懷接物,謬賞有加,引經(jīng)據(jù)典,情溢于紙,讓我著實感動感慨了一番:山東人確實有孔孟的仁恕之道傳之今世,亦證我所謂“幸也濼水才人,起任湖山之主”一言不虛也!

當然也有一個例外,旅游局長應該很高興:山東人贊山東,四川人北京人也來贊山東,何樂而不為也!讓我向山東才人三鞠躬!





千載形勝一賦中
——讀劉正成《歷下山水賦》

耿介耳




天寶四年,杜甫游歷濟南,在古歷下亭與李邕(北海)、高適的酬唱中,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真切慨嘆。直白的描述,卻豁然將濟南點得透亮。

在杜甫來濟1270年后的乙未年的冬日,當世學者、書法家劉正成先生體驗了老杜及其后來的大批文人詩家對濟南的整體感受,他游歷了新濟南的湖光山色。處處浸染了文脈的泉城勝境,促發(fā)他一氣呵成了《歷下山水賦》,并在大寒雪后,凝神三日,書寫完成了這件蒼古磅礴的丈二幅十二條屏的巨制。

古之五岳四瀆中,頗有依山傍水的地理錯落,在這些交融點上,也生發(fā)了諸多天造不二的美景。而以山水匯聚而凝結社會生氣,轉致而成人文淵藪者,濟南自然是最典型的一處。因為有舜耕歷山的傳布,這個南依泰岱,北擁濟水的北方盆地,衍生了四千年生生不息的齊魯文化交匯融合的文明形態(tài)。因為歷山,“歷下”的稱謂,庶幾成為濟南的文化別稱。

歷下的令人流連,不獨有山,不獨有山深浸潤出的汩汩清泉,亦不獨有泉群匯流而成的瀲滟明湖。

并且,山,并不只是一座,百里延綿的泰山雖然不能在歷下親眼見到,但無形的五岳之尊的天然帷障,成為濟南真實的文化屏風,輝映著這座樸質而優(yōu)美的城市。而構成濟南山色之美的,城南的千佛山、佛慧山、黃石崖,西南側的馬鞍山,城東的燕子山,更有城北組成所謂“齊煙九點”的臥牛山、華山、鵲山、標山、鳳凰山、北馬鞍山、粟山、匡山、藥山,九座孤立的山頭,像是簇擁著濟南的花瓣。

并且,湖,原本也不止一個。除了大明湖,唐宋的時候,鵲山的周圍是洋洋湯湯的鵲山湖,天寶四年(745年)初次來歷下的李白,沒有想到看似很近的鵲山,乘舟前往時竟覺得湖水遙遙。

而且,泉,就更不是三五可數(shù)。遍布城內(nèi)外的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zhí)叮倜}泉等等泉群,星羅棋布,有名泉七十二的美譽。難以計數(shù)的泉眼,那是散落歷下的珍珠。

海岱之間的歷下,以其山川湖泉之美,引歷代無數(shù)的文墨才人,把這些天然的詩材、畫意,點點采錄下來,漸次鋪排擴延,如涓滴成流,匯聚而成歷下人文藪澤。

劉正成的《歷下山水賦》,便依托在這樣的背景中產(chǎn)生。劉正成因為此文,使自己和歷下文化有了一個相互對談的場域。也因為此文,劉正成和歷下山水相互擁有了。

以當代文化背景而論,考量劉正成的書作,必要與他的文人身份并相斟酌;而賞鑒他的文章,亦必復與其書法家的表現(xiàn)并相比照。因為對于始終以文化為生命體認的書法家,劉正成所踐行的正是以文人的內(nèi)蘊,充盈并支持書家的藝術創(chuàng)造。

摹寫濟南風物的歷代詩文書畫浩如煙海。然而僅就傳諸有序、影響及于今的賦體文章而言,所可列出的杰作,或許就是宋人晁補之的《北渚亭賦》,清人蒲松齡的《古歷亭賦》。

晁蒲二氏的賦文,其所同者,悉以一亭之形制,引帶歷下全域的山川形勝。晁氏終始將重心置于地理之間,以小處觀大意,自可以登北渚小丘,即可感群峰林列、川原極望的大境象,因而曠然歡喜,引發(fā)了作者“物之可樂,固不可得而留”“來不可持”“去何必悲”的感慨,有窮盡千古的深致。清人王士禎爬梳古典,以為“吾郡遺文,惟晁無咎《北渚亭賦》最為瑰麗”(《香祖筆記》)可見品評之高。

而蒲松齡的賦文,則高蹈古雅而風神瀟灑,恣肆而不乏蘊藉。其辭采爛漫,如繁花錦團,有猶勝于晁補之者。蒲松齡以描摹景物映帶時事的遷移,興廢之由來往復,“再衰再盛”“復廢復興”之況,自然一發(fā)喟嘆,引讀者深長思之。

劉正成有別于晁蒲二氏,他的《歷下山水賦》下筆即是宏闊,著力在歷史的穿透感。他游歷濟南,以吸納歷下自然菁華為先,“聚山水之精華于一地者,惟其泉城濟南也!”依地理而溯人文,體認物性而盡自然之美,晤對先賢則汲人文風流。“歷下山水景觀,人文情誼,皆在眼下,注入中心”,天人通達,文與書和,其暢快淋漓如此,不由得不教人隨之砰然心動。

他心游萬古,思接千載,巡天地之經(jīng)緯,慕賢圣之流風。他感佩堯舜之禪,管鮑之誼;吟詠李杜,追陪兩安(李清照易安、辛棄疾幼安)。他鐘情于趙孟頫的鵲華秋色,敏感于丹青畫卷所洋溢的那種貫絕古今的氣息,他有王漁洋“十頃玻璃風,鵲華亂煙雨”的縹緲,有曾鞏“莫問臺前花遠近,試看何似武陵游”的陶醉。

當他讀到蒲松齡的《古歷亭賦》,內(nèi)心傾服,詠嘆未已。他忍不住要與蒲公對話。蒲公面對歷下湖山輕聲問詢,“濠濮之淪漣,依然魚鳥;蓬萊之清淺,業(yè)已滄桑;邈矣北海太守,誰操風雅之權?”數(shù)百年后的劉公,將蒲公視為異代知己,吟哦會通之際,他的內(nèi)心分明已將兩人幻化為一體,他自然地溶入了這無邊的山水之間,足可擔當這片湖泉山色的主人了,正是“幸也濼水才人,起任湖山之主”。這仿佛是莊子的濠濮之問,物我兩忘,融融無間了。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代有一代之藝事。數(shù)年前,戲劇家魏明倫談當今書法面貌乃“有筆無翰”,可謂一語中的。書法的技術主義大行其道,是書法文化真正堪憂之所在。劉正成以史家的睿識,以文人的情懷,行之以書道,足成書壇一世模范。

看這件《歷下山水賦》十二屏,莽莽蒼蒼,又水浸玉潤,詠其文,味其旨,但見“陂湖汗漫,葭蘆天畔,菱荷荇藻,蘅荃杜茝,眾物居之,浩若煙海”(晁補之《北渚亭賦》),濟南的意蘊,怎不令人神往?

后之來者,欲尋歷下之形勝,當必讀劉公此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yǎng)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qū)|休閑社區(qū)|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01:04 , Processed in 0.34941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