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瑯琊顏氏家學
唐代,對于“家學”、“門風”等觀念的重視并未稍減于前。綜合六朝隋唐書家來看,也成為文化傳承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當時,最能代表這種家族式書法傳承的書法家,以顏真卿等人最具代表性。較之殷氏的文化傳家,顏氏的家學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上追春秋末期復圣顏回,至東晉有大臣顏含“少有操行,以孝聞”,之后更是輩出人才,正史立傳者可謂多矣,如顏協、顏之儀、顏思魯、顏師古、顏元孫等皆以文學、德行聞于世。此節擬就顏氏家族的發展,尤其唐代顏氏家族的家教、家風、家學等問題作初步探討。
唐代顏氏是孔子弟子顏回的嫡系后裔。顏回是顏氏家族處于宗法制家族時的代表人物,也是顏氏家族作為一個文化家族的開創者。自顏回傳二十三代后,至二十四代時歷史己進入魏晉時期。從家族制度的發展來看,己開始發展到世家大族式時期。歷經南北朝,顏氏在唐代得以進一步發展。[4]筆者以為,顏氏雖在政治、經濟上無法比肩同時期王、謝等一流高門,只能算次等氏族,但其之所以延續六百年而長盛不衰的原因就在于文化上的建樹。
顏氏家族的家教可謂源遠流長。瑯邪顏氏世代儒雅傳承,名播儒林。被奉為一世祖的顏回,是孔子著名弟子被后世尊為“復圣”。顏回以下,顏氏家族謹守儒家忠孝仁義之道。顏氏遷居瑯琊臨沂后,至東晉顏含時有了一定的發展。顏含注重實踐儒家的孝悌思想,在當時以孝悌聞名于世。后顏含留下遺訓,名曰:“靖侯成規”,即“汝家書生門戶,世無富貴,自今仕宦不可過二千石,婚姻勿貪世家”。之后,有劉宋的顏延之作《庭浩》對子孫后代的立志、修身、為人、處世等叮囑周至,頗為詳瞻。隋唐時期的顏氏尤其在研習經史及文字訓詁、音韻之學等方面才人輩出,子孫多以名德、學業、著述、文翰留名青史。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顏之儀、顏之推、顏思魯、顏師古、顏昭甫、顏元孫、顏杲卿、顏真卿等。其中,顏之推作《顏氏家訓》二十篇,總結顏氏先人及社會上關于家訓的經驗,提出了一套系統的家教理論,被后世尊為家訓的開山之作,在社會上具有廣泛的影響。顏氏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以傳承與實踐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的優良家風與家學,涌現出震灼千古的愛國主義人物顏杲卿、顏真卿,在民族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字學、書風傳承而言,根據顏真卿所撰的多篇顏氏家族人物的神道碑之記載,其家族自宋齊之世的顏騰之即真卿之九世祖,就已經有善書之譽。八世祖炳之,以能書稱;六世祖協,工于草隸飛白,荊楚碑碣皆其所書;五世祖之推,工尺牘,兼善文字學;高祖思魯博學善屬文,尤工訓詁;曾伯祖師古少傳家業,尤精訓詁;曾祖勤禮工篆籀,尤精訓詁;祖昭甫,工篆籀、草隸,書法與內弟殷仲容齊名,而勁利過之;伯元孫與父惟貞,幼孤,養於舅氏殷仲容,蒙教筆法,皆以草隸擅名。由此可見,顏氏家族自上及下不僅工于翰墨,且多善屬文、精訓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對顏真卿的書學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書史》[5]言:
衛恒四體書勢,秦始皇會稽石刻入隋書經籍志經部字書小學之類,《書品》、《書后品》、《筆墨法》入舊唐書經籍志經部小學類,《書斷》、《法書要錄》、荊浩《筆法記》、二王、張芝、張昶等書一千五百一十卷入《新唐書》藝文志小學類,觀此可知初唐迄宋,字學、書論實為一體,皆小學之節目,其用有不同,而其道為一致。此古人之無分別心也。唐人書家中尤能見此古義者,為顏魯公。
朱長文在《墨池編》第一卷《字學》后的按語中談到:“古之書者,志于義理而體勢存焉。周官教國子以六書者,惟其通于義理也?!?/font>所謂“義理”即包括了造字的原理與規則,顏真卿之書則是朱長文最為推崇的“書有義理,法貴謹嚴” 的代表,這與他的家學淵源是密不可分的。
顏氏家族能夠自三國時期步入士流之后,歷經兩晉南北朝,直至隋唐時出現了興盛的局面,延續六、七百年而不衰,這其中原因就在于顏氏能夠代代以承傳儒家的倫理道德,注重以德育人,以德傳世,形成傳之久遠的優良家風,同時又十分注重文史書法文字音韻等學問的傳承發展,形成優良的家學。也就是說顏氏具有思想文化上的優勢,因之這一家族得以長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