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7877|回復: 7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推薦】劉彥卓:試論顏真卿家學對其書風的影響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15-4-24 15:08:22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推薦】
試論顏真卿家學對其書風的影響

劉彥卓 魏倩穎

劉彥卓 暨南大學2012級美術系中國書畫鑒賞專業  510510 魏倩穎 湖北美術學院2012級中國畫系書法專業 430200


摘要:顏真卿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后人稱為“顏體”,居唐楷之先,楷模后世。其余各體亦頗有造詣,是繼王羲之之后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座豐碑。顏氏的書法成就固然與所處時代的審美取向、價值觀念等息息相關,而筆者以為,其自身的家學背景才是極的原因,顏真卿書風中的篆籀之氣、廟堂之風是承襲并發展了家學而最終形成的。與其書風形成密不可分的,除父系顏氏一脈,母系殷氏的書學淵源也是一大因由。

本文試通過厘清顏、殷兩族的淵源,剖析二家的文化傳承,并以殷仲容為例,論述家學對顏真卿書風的影響。


關鍵詞:顏真卿;家學;殷仲容;馬周碑;



2#
 樓主| 發表于 2015-4-24 15:10:26 | 只看該作者
唐代是中國繼漢王朝之后又一鼎盛之世,經過魏晉南北朝洗禮和積淀,彰顯了不同于漢王朝內斂稱雄的另一種開明而張揚的大國氣象。初唐經魏晉南北朝連年戰亂和隋末起義,急需“文景之治”類似的休養生息政策來撫恤百姓,所以以“民本”為核心的“貞觀之治”也就應運而生。唐太宗經歷“玄武門之變”奪取政權,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故而施政鋒芒不露,個性中庸和雅。所謂“書如其人”,唐太宗的治世為人之道也在他的書跡中也得以體現。參照其留給后世的兩件作品《溫泉銘》、《晉祠銘》可以看出他崇尚右軍,書風遒潤,注重骨力,以圓筆藏鋒為主,外顯秀美姿態,內藏雄健骨力,南北書風兼容并蓄。上行下效,唐太宗醉心羲之翰墨,自然群臣也研習右軍書法。這不僅僅影響了唐代以至后世對于書法的評判,也奠定了唐一朝尤其是皇室書風的堅實基礎。雖然之后又經歷了“武帝中興”“開元盛世”,兩任皇帝個性更加張揚開放,其書在氣勢上都有“灌溉乾坤”的味道,但就現存世的書法作品而言,無論是武帝的“飛白書”或是玄宗的《石臺孝經》,均難以“逃脫”唐太宗對于書法早在幾十年前定下的“法度”?,F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玄宗所書《石臺孝經》,可以看出玄宗試圖突破太宗從右軍取法書藝的局限,當時當世,右軍被奉為正統多年,無論從楷書、行書或是草書皆是以效仿右軍為時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得右軍“法”,故而玄宗另辟蹊徑,攫取隸書《曹全碑》《朝侯小子殘碑》的部分“精髓”,摻以唐楷筆法和結字,形成了“唐隸”。但隸不可摻楷,所以唐隸的變革,注定是略帶遺憾的。而殷、顏兩氏家族的書法不然,顏真卿“自秦行篆籀、漢用分隸,字有義理、法貴漢嚴,魏晉以下,始減損筆畫以就字勢,惟公合篆籀之義理,得分隸之謹嚴。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而顏真卿舅祖殷仲容“漢魏遺意尚在”。究其根本,是由于他們的書風是自古而下一脈相承,無論是隸書中的廟堂之氣或是楷書中的篆籀之氣,都是落筆即成,無絲毫矯揉造作。
3#
 樓主| 發表于 2015-4-24 15:13:33 | 只看該作者
一、陳郡殷氏源流及家學

《元和姓纂》載,秦末有一支殷氏族人播遷到了河內野王(今河南沁陽),并于漢初遷至汝南(今屬河南),漢北地(今甘肅慶陽西北)太守殷續再次移居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縣東北)。東漢之前,見諸史籍的陳郡殷氏人物并不很多。

陳郡殷氏西晉時在政壇已開始嶄露頭角;東晉南渡后,出仕為宦者不乏其人;至魏晉南朝時期,陳郡殷氏發展為一支相當活躍的政治勢力,并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均產生了重大影響。

西晉時,殷褒仕為滎陽令、章武太守,殷識官鎮東司馬。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北方殘破,中原人民紛紛南遷過江。陳郡殷氏族人也隨著南遷的人流在江南安家。南渡之后的陳郡殷氏異軍突起,一躍成為東晉政治舞臺上一股重要力量。[1]

陳郡殷氏在東晉的崛起始于殷識之子殷羨、殷融兄弟。殷羨,字洪喬,官豫章太守,性耿直而獨特,官終光祿勛。殷融,字洪遠,官至吏部尚書、太常卿。陳郡殷氏最為顯赫的人物當屬殷羨之子殷浩,正是他把陳郡殷氏帶入了一流世家大族之列。殷融四子殷康、殷師、殷茂、殷允皆為官。之后,殷康之子殷顗,殷顗之弟仲文,殷師之子仲堪,仲堪之子曠之,殷茂之子遹,殷遹之子景仁,殷允之子穆,景仁之子道矜,道矜之子恒,殷穆三子殷淳、殷淡、殷沖等也均在朝為官,殷氏家族顯赫一時。同時,由于陳郡殷氏文化傳家,使家族中文才相繼,好學、博學之士不絕于書,故保持了子弟較高的基本素質。

入齊之后,陳郡殷氏漸趨沉寂,正史立傳者僅有殷鈞、殷蕓、殷不害、殷不佞四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九記:
殷令名,陳郡人。父不害,累代工書畫。殷聞禮,字大端,書畫妙過于父。武德初為中書舍人、趙王友兼侍讀、弘文館學士。 聞禮子仲容,天后任太仆秘書丞、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善書畫...。

然張之說,多有訛誤,沿襲相傳,有背史實。今據有關史料略加考述:

《陳書》卷三十二《孝行》[2]載:

  殷不害,字長卿,陳郡長平人也。...父高明...有弟五人,皆幼弱...長子僧首...


《陳書》卷三十四載:
  
殷不佞,字季卿,不害弟也。少立名節,居父表以至孝稱。好讀書,尤長史術...第三兄不疑,次不占,次不齊,并早亡,不佞最小...

《舊唐書》[3] 載:

殷嶠,字開山,雍州鄂縣人,陳司農卿不害之孫也。...父僧首,隋秘書丞,有名于世。嶠少以學行見稱,尤工尺牘。...嶠從弟聞禮,有文學...

又《元和姓纂》卷四“陳郡長平殷氏”條下記:
  
不占孫聞禮,太子中書舍人,生令名、令德、令言、令威。令名,金部郎中、國子司,生容(仲容),冬官郎中;容生承業,宗正少卿。...
若是,聞禮乃不害孫輩,令名父聞禮,仲容父令名,張氏所記“聞禮子仲容”當為誤記。那么,自上及下,殷氏入齊后家族脈絡應為:殷高明生不害、不疑、不占、不齊、不佞五人;不害長子僧首,僧首生嶠;聞禮為殷嶠從弟,不害蓋聞禮伯祖,即令名曾伯祖,仲容高伯祖。
   
通過對殷氏家族淵源的挖掘與整理,不僅清晰了其宗族脈絡,同時可見殷氏家族“累葉以德行、名義、儒學、翰墨聞”的優良傳統。故筆者以為,殷仲容“以能書為天下所宗”,與其祖上的庭訓是密不可分的。
4#
 樓主| 發表于 2015-4-24 15:21:15 | 只看該作者
二、瑯琊顏氏家學

唐代,對于“家學”、“門風”等觀念的重視并未稍減于前。綜合六朝隋唐書家來看,也成為文化傳承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當時,最能代表這種家族式書法傳承的書法家,以顏真卿等人最具代表性。較之殷氏的文化傳家,顏氏的家學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上追春秋末期復圣顏回,至東晉有大臣顏含“少有操行,以孝聞”,之后更是輩出人才,正史立傳者可謂多矣,如顏協、顏之儀、顏思魯、顏師古、顏元孫等皆以文學、德行聞于世。此節擬就顏氏家族的發展,尤其唐代顏氏家族的家教、家風、家學等問題作初步探討。

唐代顏氏是孔子弟子顏回的嫡系后裔。顏回是顏氏家族處于宗法制家族時的代表人物,也是顏氏家族作為一個文化家族的開創者。自顏回傳二十三代后,至二十四代時歷史己進入魏晉時期。從家族制度的發展來看,己開始發展到世家大族式時期。歷經南北朝,顏氏在唐代得以進一步發展。[4]筆者以為,顏氏雖在政治、經濟上無法比肩同時期王、謝等一流高門,只能算次等氏族,但其之所以延續六百年而長盛不衰的原因就在于文化上的建樹。

顏氏家族的家教可謂源遠流長。瑯邪顏氏世代儒雅傳承,名播儒林。被奉為一世祖的顏回,是孔子著名弟子被后世尊為“復圣”。顏回以下,顏氏家族謹守儒家忠孝仁義之道。顏氏遷居瑯琊臨沂后,至東晉顏含時有了一定的發展。顏含注重實踐儒家的孝悌思想,在當時以孝悌聞名于世。后顏含留下遺訓,名曰:“靖侯成規”,即“汝家書生門戶,世無富貴,自今仕宦不可過二千石,婚姻勿貪世家”。之后,有劉宋的顏延之作《庭浩》對子孫后代的立志、修身、為人、處世等叮囑周至,頗為詳瞻。隋唐時期的顏氏尤其在研習經史及文字訓詁、音韻之學等方面才人輩出,子孫多以名德、學業、著述、文翰留名青史。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顏之儀、顏之推、顏思魯、顏師古、顏昭甫、顏元孫、顏杲卿、顏真卿等。其中,顏之推作《顏氏家訓》二十篇,總結顏氏先人及社會上關于家訓的經驗,提出了一套系統的家教理論,被后世尊為家訓的開山之作,在社會上具有廣泛的影響。顏氏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以傳承與實踐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的優良家風與家學,涌現出震灼千古的愛國主義人物顏杲卿、顏真卿,在民族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字學、書風傳承而言,根據顏真卿所撰的多篇顏氏家族人物的神道碑之記載,其家族自宋齊之世的顏騰之即真卿之九世祖,就已經有善書之譽。八世祖炳之,以能書稱;六世祖協,工于草隸飛白,荊楚碑碣皆其所書;五世祖之推,工尺牘,兼善文字學;高祖思魯博學善屬文,尤工訓詁;曾伯祖師古少傳家業,尤精訓詁;曾祖勤禮工篆籀,尤精訓詁;祖昭甫,工篆籀、草隸,書法與內弟殷仲容齊名,而勁利過之;伯元孫與父惟貞,幼孤,養於舅氏殷仲容,蒙教筆法,皆以草隸擅名。由此可見,顏氏家族自上及下不僅工于翰墨,且多善屬文、精訓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對顏真卿的書學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書史》[5]言:

衛恒四體書勢,秦始皇會稽石刻入隋書經籍志經部字書小學之類,《書品》、《書后品》、《筆墨法》入舊唐書經籍志經部小學類,《書斷》、《法書要錄》、荊浩《筆法記》、二王、張芝、張昶等書一千五百一十卷入《新唐書》藝文志小學類,觀此可知初唐迄宋,字學、書論實為一體,皆小學之節目,其用有不同,而其道為一致。此古人之無分別心也。唐人書家中尤能見此古義者,為顏魯公。

朱長文在《墨池編》第一卷《字學》后的按語中談到:“古之書者,志于義理而體勢存焉。周官教國子以六書者,惟其通于義理也?!?/font>所謂“義理”即包括了造字的原理與規則,顏真卿之書則是朱長文最為推崇的“書有義理,法貴謹嚴” 的代表,這與他的家學淵源是密不可分的。

顏氏家族能夠自三國時期步入士流之后,歷經兩晉南北朝,直至隋唐時出現了興盛的局面,延續六、七百年而不衰,這其中原因就在于顏氏能夠代代以承傳儒家的倫理道德,注重以德育人,以德傳世,形成傳之久遠的優良家風,同時又十分注重文史書法文字音韻等學問的傳承發展,形成優良的家學。也就是說顏氏具有思想文化上的優勢,因之這一家族得以長盛。
5#
 樓主| 發表于 2015-4-24 15:22:23 | 只看該作者
三、殷、顏兩大家族的交融

對殷、顏兩家族的討論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還有,據《顏真卿集》中有關各碑的記載,顏真卿高祖思魯娶殷英童女;曾祖勤禮娶陳郡殷氏;祖父昭甫娶殷仲容之姐;父惟貞娶殷子敬之女;兄闕疑娶殷履直之女;兄幼輿娶殷踐猷之女。顏家五代有六人娶于殷氏,即顏真卿的高祖母、曾祖母、祖母、母親和兩個嫂子都是殷氏?!缎绿茣肪砦迨酥镜谒氖薣6] 記:“殷亮顏氏家傳一卷,杲卿;殷仲容顏氏行狀一卷,真卿。”可見,這種世代通婚的姻親關系,不僅有助于雙方在政治上相互扶持、穩固根基,也有利于兩家在文學、藝術上的交流與融匯。此略舉數例殷、顏兩族的姻親關系,以小窺大,試對殷、顏二族的家學互染等問題做初步探討。

殷仲容妻顏頎是秘書監、海內大儒顏師古之女。顏真卿《顏家廟碑》:“君(按:顏惟貞,即顏真卿之父)仁孝友悌,少孤,育舅殷仲容氏”,可見,顏惟貞受教于舅氏殷仲容家。殷仲容即顏真卿的舅祖父,而顏頎既是顏真卿的堂姑祖母,又是他的舅祖母。  

顏惟貞的妻子、顏真卿的母親殷氏出身于陳郡名門望族,是西漢北地太守殷續之后。五代祖不害,以孝見《梁書》。高祖英童,后周時任御正中大夫、麟趾學士。從伯曾祖開山,為初唐開國元勛、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曾祖聞禮,唐太子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伯祖令名,金部郎中、國子司業。祖令言,校書郎、淄川令。 伯父仲容,“以能書為天下所宗”。父子敬,太常博士、吳縣令。至真卿母殷氏時,兩家已有五世六人結為姻親。殷氏幼承家學,資質非常,道德、文章皆可稱道?!缎绿茣奉佌媲鋫鬏d:“顏真卿...少孤,母殷躬加訓導...”顏真卿幼年喪父后,鞠養之外,她秉承顏、殷兩家的家教傳統,嚴格督學,勞作之余,還認真演示執筆方法,為子女糾正習字姿勢,對顏真卿高尚品格的形成及書法藝術的啟蒙,均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顏真卿的伯父顏元孫,字聿修,官至豪州刺史,贈秘書監,精究訓詁,尤善書翰,見稱于玄宗。唐玄宗曾夸贊其“翰墨之妙莫之與先”。所著《干祿字書》,既考文辭,又兼詳翰墨,影響十分廣遠。故顏元孫被尊為正字學始祖。他給予顏真卿的教益頗多,顏真卿在他的神道碑銘中說:“真卿越自嬰孩,特蒙獎異且兼師父之訓,豈獨猶子之恩。”可見顏元孫與真卿亦親亦師的關系。顏真卿便在如此良好的熏陶中度過了孩提時期。

殷履直,曹州司法兼麗正殿學士,其妻顏真定。殷氏中年守寡,真卿自幼寄居在京師通北坊的殷家,在舅父殷踐猷的照料下生活。顏真定為顏昭甫長女,顏真卿姑母。早年以“精究國史,博通禮經”選為武則天的女史。她作為顏敬仲的親侄女,當叔父被誣害時,不顧武后之酷毒,與兩位妹妹裴夫人和岑夫人割耳爭訟,為叔父申冤,使顏敬仲得以免死,孝烈之舉,給侄兒顏杲卿、顏真卿等一輩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杭州錢塘縣丞殷府君夫人顏君神道碣銘》據碑中顏真卿結銜“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應書于湖州任上被召之時顏真卿為其姑殷履直夫人顏真定追立的。在顏真卿幼時,顏真定對其進行孜孜不倦的教誨,不僅切正言詞,學習音辭之業,而且還教以詩賦,輔導閱讀古代名篇,曾以李延壽的《王孫賦》、崔氏的《飛龍篇》、江淹的《造化篇》和《五都賦》為教材,教授顏真卿等人。她的言傳身教對顏真卿造成了巨大影響。直至十三歲,即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七月,殷踐猷亡故,顏真卿隨母南下蘇州,寄居在當時任吳縣縣令的外祖父殷子敬官舍。

顏氏世代儒雅傳家,家學淵遠,名重當世。殷氏亦系陳郡名門望族。顏、殷兩大家族五世聯姻,世代交好,家學家風互染。少年顏真卿在雙方長輩的悉心呵護與嚴格教育下,學業精勤,尤工書法。顏真卿孩提之年,除了母親悉心垂訓,伯父元孫、舅父踐猷育養誘海之外,還有姑母顏真定孜孜教誨,從而奠定了顏真卿文學藝術的基礎。

顏惟貞少孤,蒙舅父殷仲容養育成人,顏真卿亦早孤,故而雖顏氏家學源遠流長,但在其少時依舊是母家的訓誡伴其身側,新舊《唐書》皆有載殷氏躬親教育的事例。由于真卿父、己兩代誨育于殷氏舅家,外家之學,因此轉為顏氏家學。有學者認為顏真卿書法源流本出殷氏,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在顏真卿之前,在唐代書壇上,殷氏的地位是高于顏氏的。所以,在血統上,顏真卿實承顏、殷兩族之血脈。而顏真卿不媚權貴、舍生取義的大臣風范,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義士氣節無不受家風的積極影響。同樣的,在書法方面,顏真卿不但繼承了顏氏家族工于文字訓詁的傳統,同時也傳承了殷氏家族精擅題署的本領。應承認,他的書法是顏、殷二大書法家族的結晶。

6#
 樓主| 發表于 2015-4-24 15:26:35 | 只看該作者
四、殷仲容及其代表作

殷仲容,字元凱,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縣)人。據《大周故麟太丞殷府君墓志銘》載,生于貞觀七年(633),卒于長安三年(703),出生名門望族、官宦世家。史載“累代工書畫”,其曾祖父、祖父皆有文集行世。尤其祖父殷聞禮、父親殷令名都是初唐名士。殷令名還是隋末唐初聞名的書法家,其代表作品存世的有《裴鏡民碑》。趙明誠《金石錄》稱“筆法精妙,不減歐虞?!?br />
殷仲容是唐高宗至武則天時期名重一時的書法家,官至秘書丞(從五品上階)、工部郎中(從五品上階)、申州刺史(正四品下階)。他擅長篆、隸書,尤精于榜書題額。雖新舊唐書中沒有立傳,但其名屢見于他傳。《新唐書》卷一九九《殷踐猷傳》:“從父仲容,終冬官郎中,有重名?!薄缎绿茣肪砭乓弧独钏谜鎮鳌氛f:“(嗣真)嘗引工展器于廷,后奇其風度應對,召相王府參軍閻玄靜圖之,吏部郎中楊志誠為贊,秘書郎殷仲容書,時以為寵?!笨梢娨笾偃菰谖鋭t天時代書壇的地位是相當可觀的。
殷仲容“歷官一十七政,律改五十余年”,一生的大多數時間在京城的中央政府任文職行政官員,曾兩度被貶遠州,數年后又調歸京城,在政治上沒有取得成就,為人所稱道的還是他的書法。

殷仲容工隸書,尤精于榜書題額,顏真卿記:“仲容以能書為天下所宗,人造請者箋盈幾”?!短苾删┏欠豢肌肪砣?,崇仁坊資圣寺條:“寺額申州刺史殷仲容所題,楷法端妙,京邑所稱?!绷x寧坊化度寺條:“《名畫記》:化度寺額,殷仲容題?!备]臮《述書賦》記載的武德至乾元之間“翰墨之妙,可人品流者”即有殷仲容,說他所書“汴州安業寺額,京師褒義、開業、資圣寺,東京太仆寺,靈州神馬觀額,皆精妙曠古”。可惜的是,這些書法作品我們已經無緣目睹其風采了。殷仲容并無明確題名的書法作品,這是他不為后人所知的最主要原因?,F存公認的殷仲容書跡有《馬周碑》和《褚亮碑》。

《馬周碑》,碑文隸書37行,滿行約84字,除左上部字跡清晰外,余均磨滅,立碑年代和撰書者皆湮沒,現保存在陜西省禮泉縣昭陵博物館。趙明誠《金石錄》載為許敬宗撰,殷仲容書,上元元年(674)立,應是有據之言。殷仲容書《馬周碑》時年42歲,其隸書結體嚴整高古,書風清新雅致,又勁挺多姿,顯示了書者深厚的功力。


(馬周碑局部)

《褚亮碑》,碑文隸書36行,滿行65字,上部字跡尚存,余均磨滅,立碑年代和撰書者皆湮沒,現保存在陜西省禮泉縣昭陵博物館。趙明誠《金石錄》考其立碑年代為高宗之末。此碑書法精工,金石家譽為“唐石之最佳者”  (楊震方《碑帖敘錄》語)。細觀與馬周碑絕似。明趙蛹《石墨鐫華》云:“分隸與《馬周碑》如出一手,疑亦殷仲容書。遂良能書,非仲容輩恐不得汙其父碑也?!比簟恶伊帘反_為高宗末年所立,此時褚遂良已過世多年。然而褚亮作為大書法家褚遂良的父親,能為他書寫墓碑的人,在書壇上的聲望必定不會與褚遂良相差太遠,根據書法風格來看,此碑系殷仲容手書是可信的。





(《褚亮碑》局部)
觀其風骨,殷氏所書漢魏遺意尚在。筆者以為,唐隸雖以氣格言,不可與漢人同日而語,然其骨力特健,有勁俏之風,亦自成一格。如古人云:“漢多拙樸,唐則日趨光潤,漢多錯雜,唐則專取整齊,漢多簡便如真書,唐則偏增筆畫為變體,神情氣韻之間,迥不相同耳。”而殷氏能于唐隸中參以古意,結字舒逸有漢人風韻,章法嚴整有唐人法度,氣體中和,實可稱道。
7#
 樓主| 發表于 2015-4-24 15:28:11 | 只看該作者
五、析殷氏書風對顏真卿的影響

近人馬宗霍《書林藻鑒》云:“唐代書家之盛,不減于晉,固由接武六朝,家傳世習,自易為工,而考之于史,唐之國學凡六,其五曰書學,置書學博士...至專立書學,實自唐始,宜乎終唐之世,書家輩出矣。”[7]唐代書家如云,而顏真卿能以書問鼎當代,誠可謂高矣,如蘇子所言:“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鳖侓敼鋾谔埔炎猿梢惑w,大致與歐、虞、褚、薛其名,但顏真卿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至宋而顯,原因在于宋人尚氣節,主剛直,而魯公其人剛正不阿,其書氣貫千古,格局極大,非歐虞能比,宋人論書以格調、氣度、人品為準繩,故魯公為宋獨尊。朱長文《墨池編》、《續書斷》置其為神品之首,謂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魯公書名盛極矣。此節擬就殷仲容書風對顏真卿“篆籀之氣”的形成做初步探討。

殷仲容本人按照中國古代氏族門第劃分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顏氏家族成員,但由于在書法史的風格劃分上由于殷氏家族和顏氏家族秉承相類似的家學,同時又承襲上至魏晉下至周隋的近似的審美,書法中的篆籀之氣廟堂之風應該也是自然生發的,且殷氏為顏真卿母系氏族,殷、顏兩族世結朱、陳,在顏氏書風的形成與發展中殷氏的影響不容忽視,故做此論。
  
雖然殷氏家族在《新唐書》中記載曾祖輩入關中,世居長安,各代均在朝中為官,是典型的書香門第、仕宦世家,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也高于顏氏家族,但殷氏在書法史上并不如顏氏家族記載甚豐。就殷仲容現存世的幾件代表作《褚亮碑》(現存于陜西西安禮泉縣昭陵博物館)《馬周碑》便可看出,殷氏所寫之隸書,并不像唐代大多數書家的隸書追求華美和表面的氣勢縱橫。其書沉著俊逸,有一種上古而來的魏晉風骨,而不失大唐氣度。取殷仲容《馬周碑》中“城”字而析殷氏的書法風格,其隸書的整體面貌和氣息以取法漢代名碑《禮器碑》為上,行筆清俊硬朗,點畫偏細而不纖弱,這或許是字給人以魏晉風度之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同時字形結構又不完全取法《禮器碑》,帶有《張遷碑》的方正圓渾之感,同時舍棄了《張遷碑》“青拙”,加入了《曹全碑》的“靈”和《孔宙碑》的“巧”,加之家學淵源內心滿腹詩書,這或許是在具魏晉風骨之后又兼有開放氣度的原因。唐代張彥遠所著《法書要錄<卷五>》中便評到:

古者造書契,代結繩,初假達情,浸乎競美……今記前后所親見者,并今朝自武德以來迄于乾元之始,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咸亦書之(周一人:史籀;秦一人:李斯;漢二人:蔡邕、杜操;魏五人:韋誕……鐘會;吳二人:皇象、賀劭;晉六十三人:齊獻王……王羲之、王獻之……宋□;宋二十五人:武帝……羊欣……賀道力;齊十五人:齊高帝……王僧虔……張融;梁二十一人:武帝……范懷約;陳二十一人:武帝……釋智永、智果、江總……賀朗;唐四十五人:神堯皇帝、文武圣皇帝、則天武后……歐陽詢、歐陽通、虞世南、虞纂、虞煥、褚遂良、陸柬之、薛稷、房玄齡、殷仲容、王知敬、王紹宗、孫過庭、張旭、賀知章、徐嶠之、徐浩……李陽冰。并錯綜優劣,直道公論?;蚶肀M名言,即外假興喻;雖闕標舊品,而畢寄斯文??炚`于形聲,定目存于指掌。其所不睹,空居名額,并世所傳拓者,不敢憑推,一皆略焉。

竇氏兄弟所書《述書賦》“翰墨之妙,可入流者‘即有殷仲容’”所撰文可見,殷仲容無論是從書名還是從真實書法的水平在當世就已經得到了認可,而顏真卿更是在《顏元孫碑》更有提及“仲容以能書為天下所宗,人造請著箋盈幾”,故而我們可以了然,殷仲容在篆隸上的成就應該是直接取法秦篆漢隸,就線條而言得秦法,而字形則是的漢味,這與唐隸浮華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雖如此,殷氏的書法相比于顏真卿的書法筆者以為,雖殷氏家族是仕宦之家,并且殷仲容的父親殷令名也是初唐大書家,但相比于顏氏家族為上追數代便以法書聞名于世還是遜色很多。正是由于顏氏家族世代以書法為傳承家學的載體,故此代代都以儒雅傳家,偏重書記。九世祖顏騰之就以草書聞名于世,而六世祖顏協以攻草隸而流芳。但時至五世祖顏之推卻視之為雜藝,《顏氏家訓》所言“此藝不需過精”另言“慎勿以書自命”。顏真卿秉承家教,起初亦慎勿以書自命,其題名之作例如《雁塔題名》都類似于館閣體書家,只為記事便于實用罷了。但顏真卿本人卻是酷愛書法的,雖沒有特意去當作一門藝術學習,然出身于世家府第,自然日日耳濡目染儒家經典和著名書作,經年日久,雖不求其名卻更顯其名。就顏真卿而言,殷仲容對他的影響是家學對他影響的一個縮影。殷仲容所擅長為篆隸和榜書,而顏真卿現流傳于世多是以碑文題記而多,兩者在形式和文字風格上都有很大不同。殷仲容的碑多隸書而字纖細,顏真卿碑多楷書而字肥厚,但面異而神似,兩家落筆都有一種魏晉風骨兼具大唐開放之氣度,誠然,這應該是在同一種家族文化思想、審美標準的熏陶之下而產生的吧。

顏真卿“篆籀之氣”書風的形成,雖說是家學使然,但或許當時文化的發展以及社會大環境的整體改變,給書家自由發展風格也有一定關聯。開元盛世是歷經后武朝政治動蕩之后,得來的來之不易的太平。篆籀之氣在殷仲容和顏真卿二者身上的不同體現形式也體現了這一點。顏真卿的篆籀書風來源于家學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殷仲容生活的年代要早顏氏幾十年,雖然承襲了相同的家學,但他對于篆籀的詮釋則更多的吸收了初唐瘦硬俊朗的風格,而顏氏則是太平盛世,氣度更為廣闊,加之在玄宗“隸書運動”的倡導下,百姓從審美上已經能夠欣賞更加肥壯粗曠的顏氏書法,雖然“隸書運動”本身并沒有直接改變顏真卿書法風格形成的方向,但“隸書運動”的產生使一種新的書法風格被接受和欣賞,這也間接促進了顏真卿“篆籀書風”的形成。

根據部分顏真卿現存世的作品,例如《趙郡王氏墓志銘》(現藏于洛陽師范學院)、《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文》、《勤禮碑》、《東方朔畫像贊》、《麻姑仙壇記》、《顏氏家廟碑》可以清晰的看出顏真卿書風形成的脈絡,徐嶠夫人的墓志銘(即《趙郡王氏墓志銘》)和《多寶塔》碑是顏氏承襲家學初步形成自己風格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能夠看出許多殷仲容等顏氏先輩的俊逸風格,而到《勤禮碑》和《東方朔畫像贊》,則是顏真卿在自己取法篆隸新的形式的自我變革時期,直至晚年,最終形成了《顏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這樣的面貌。
8#
 樓主| 發表于 2015-4-24 15:37:01 | 只看該作者
[1] 2011年1月鄭州大學學報《東晉南朝陳郡殷氏研究》李喬。
[2] 唐姚思撰;中華書局出版。
[3] 后晉劉昫等撰;中華書局出版。
[4]《唐代顏氏家族研究》王春華。
[5] 《書史》季惟齋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八月第一版,107頁《魯公字學》。
[6] 宋歐陽修 宋祁撰《新唐書》(全二十冊);中華書局出版;1975年2月第一版。統一書號:11018.655 1484頁下。
[7] 馬宗霍《書林藻鑒》,文物出版社,1984 年 5 月版,第 77 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04:17 , Processed in 1.7651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