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23494|回復: 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履霜》一曲今何在? 杭州高偉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15-3-26 21:51:31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偉6461 于 2015-3-26 13:56 編輯

                         《履霜》一曲今何在?
                                      杭州高偉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 字希文,原名朱說。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謚號“文正”。漢族,祖籍陜西彬州(今陜西省咸陽市彬縣),生于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恢復范姓,后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
     陸游《老學庵筆記》曰:“范文正公酷好彈琴,唯有一曲《履霜》,時人故號范履霜。”陸游《劍南集》中亦詠作:“酒僅三蕉葉,琴才一履霜。”
    “履霜”本自《易經•坤卦》中的“履霜之戒”。坤卦初六:履霜,堅冰至。意為腳下踩到了薄霜,結成堅實冰層的時令就快要到了。因為霜乃冰之先兆,故寓意防患未然,曉以自警。
     為什么范仲淹只彈《履霜操》呢?此曲現在是否留傳下來了呢?
     這第一問,我認為這和范的身世和《履霜操》的內容有關。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
     范履冰(?—689)字不詳,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生年不詳,卒于唐武后載初元年。高祖武德六年(623年)進士,始為周王府戶曹參軍。武后諷召諸文士論撰禁中,履冰亦預其選,時號“北門學士”。凡二十余年。垂拱中(685—688)歷鸞臺、天官二侍郎。尋遷春官尚書(禮部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武曌改中書省為鳳閣,門下省為鸞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既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
     范履冰生于唐朝初年,正是武則天滿懷雄心壯志,想要掌控國家大權的時期。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武則天積極網羅人才為自己稱帝服務。她從左、右史和著作郎中,物色了一批才學俱佳的文人學士。這批文人學士被特許從玄武門(從皇宮北門)出入禁中,時人稱之為“北門學士”。這樣,在朝廷擔任小官吏的范履冰因才學出眾很快脫穎而出,成為武則天的“北門學士”之一,不僅為武則天稱帝鞍前馬后制造輿論,更為武則天治國安邦獻計獻策。
     公元689年,武則天任命范履冰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唐朝宰相職位的一種)。一向謹慎行事的范履冰從幕府走上廟堂之后,凡事都要揣摩圣意,即使是執行《建言十二事》(武則天根據“北門學士”的建言提出的一個政治綱領),范履冰也要呈上細則,以求武后恩準。雖然范履冰行事如他名字那樣,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但是,即將稱帝的武則天對于將她送上帝位的功臣卻始終抱有強烈的猜疑心。為了顯示自己政令的清明,武則天在稱帝前后,無辜誅殺了很多大臣,“北門學士”被她誅殺殆盡。當然,為她登基繼位立下汗馬功勞的范履冰也在被誅殺的大臣之列。
     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時渡江南下,任麗水縣丞,時逢中原兵亂,遂定居吳縣(今蘇州市)。五代時,曾祖和祖父均仕吳越,父親范墉早年亦在吳越為官。北宋建國后,范墉追隨吳越王錢俶歸降大宋,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
     2001年春天,遼寧省燈塔市柳河子鎮上柳村農民范垂鐸家發現了范仲淹家譜。從家譜“序”上可知,范仲淹家譜可溯至唐朝丞相范履冰,范履冰生二子(上面史料說是三子):長子冬芬,次子冬倩。冬芬生昆光,昆光生正始,正始生遠,遠生隋,隋生夢齡,夢齡生贊時,贊時生墉,墉是文正公范仲淹之父,生三子,范仲淹為范墉第三子。
     范仲淹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官宦家庭出生,時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淳化元年(990年),父親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抱著兩歲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長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yuè)。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若夜昏怠,轍以水沃面。往往饘(zhān)粥不繼,日昃(zè)固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雖是蘇州吳縣人,但他卻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蘇州。范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隨其母親改嫁,來到了長山縣的朱氏家中,少年時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種十分艱苦的境遇中度過的。 他在博山的荊山寺刻苦攻讀。
     范仲淹在范泉邊勤奮學習。他的學習生活非常艱苦。范仲淹在追憶他的少年生活時這樣寫到: " 我過去和一姓劉的同學,在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都是極為艱苦的,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二塊。把咸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鹽,燒熟當菜,就這樣的生活過了三年多 " 。雖然范公少年時代的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學習勤奮,胸有大志。曾有人在一座靈祠中聽到范仲淹的禱問: " 我將來能當宰相嗎? " 神說不能。又問: " 我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 " 或當宰相,或當良醫,工作性質雖然不相同,但為民造福卻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醫的思想,確實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的精華。
     范仲淹在二十歲時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離家出走,到南部 " 應天府書院 " 讀書學習。當時他的母親哭著追出去很遠,他甚至都沒回頭看一眼心愛的母親。在南部應天府書院,他 " 晝夜苦學 " ,五年未嘗解衣就枕的舒適生活,寒冬臘月,讀書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臉,再繼續讀。日常生活也非常艱苦,經常吃不上飯,他就以喝粥充饑,一位南都官員的兒子和他是同學,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學習勤奮、生活艱苦的情況告訴了父親。父親便叫兒子把官府為自己準備的飯菜送一份給他,他婉言謝絕了,并說: " 我吃粥慣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為苦了 " 。就這樣他在南部應天府后院寒窗苦讀五年。
      經過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 1015 年)范仲淹考中了進士,這年他二十六歲,做官后,他清正廉潔,辦事公正。
      古琴曲《履霜操》,相傳西周吉伯奇公所作。西周太師尹吉甫公,有長子伯奇,次子伯邽。伯邽是后母所生。繼室想立伯封為嫡,于是就想辦法陷害伯奇,對吉甫說伯奇對她起了淫心。吉甫信以為真,于是把伯奇逐出了家門。伯奇離開家到了野外,“編水荷以為衣,采楟花以為食”。他清晨踩著寒霜,悲嘆自己無罪而被逐,這《履霜操》的文辭是這樣的:“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讒言。孤恩別離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歿不同兮恩有偏,誰能流顧兮知我冤”。
     后來周宣王出游,聽到伯奇彈琴作歌,曰:“此孝子之辭也。”隨宣王出游的吉甫亦聽罷感悟,于是殺死了他的繼室。伯奇冤屈得雪。而《履霜操》也成為名曲。
     后來的文人以《履霜操》作為題目擬作很多。如:
                    《履霜操》(唐•韓愈)
    尹吉甫子伯奇無罪,因後母屢進讒言而被逐,自傷作《履霜操》云:“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讒言。孤恩別離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歿不同兮恩有偏,誰能流顧兮知我冤。”
     父兮兒寒,母兮兒饑。兒罪當笞,逐兒何為。
     兒在中野,以宿以處。四無人聲,誰與兒語。
     兒寒何衣,兒饑何食。兒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眾兒,有母憐之。獨無母憐,兒寧不悲。
                   (《全唐詩•卷23—14》)

              聽《履霜操》   (北宋•黃庭堅)
      靈宮窈窕兮寒夜永,篁打造天兮明月下影,木葉隕霜兮秋聲動。我以歲莫起視夜兮,北山飲予斗柄。幽人拂琴而當予,曰夫子則鍾期,嘗試刳心而為之聽。若有人兮亦既修,宴衽席之言兮不知其子之齊圣。嘉孝子之心終無已兮,不忍忘初之戒命人則不語兮弦則語,客有變容而涕洟,奄不知哀之來處。悲乎痛哉!葛屨翦翦兮絺綌涼涼,衣則風兮車上霜,天云愁兮空山四野,竭九河湔涕痕兮,忽承睫其更下。嫠不憂其緯兮,恤楚社之不血食。盡子職不我愛兮,終非父母之本心。天高地厚施莫報兮,固自有物以至今。雉雊雞乳兮,麋鹿解角天性則然兮,無有要約。哀號中野兮,於父母又何求。我行于野兮,不敢有履聲。恐親心為動兮,是以有履霜之憂。古人之骨朽矣,匪斯今也。蹙然如動乎其指,浩然如生乎其心也。聲音之發,勾其深也。枯薪三尺,惟學林也。

               《履霜操》楊維楨
     霜鮮鮮兮草戔戔,兒獨履兮兒宿野田。
     衣荷之葉兮葉易穿,采葶花以為食兮不下咽。
     嗟兒天父兮天胡有偏,我不父順兮寧不兒憐。
     履晨霜兮泣吾天。

     這第二問,此曲現在是否留傳下來了呢?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我還找到了不同的版本,目前正在打譜和翻譯過程中。
     我對《履霜操》的研究興趣先是從文辭開始,后來擴展到樂曲。據我的研究,《履霜操》是中國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少有的幾首有案可稽的古曲之一,而且可能還經過了孔子等孔門弟子的加工改編。
    《履霜操》的古琴曲譜主要有兩個版本,一是較短的歌曲版,比較簡單,王迪先生已經翻出來了,我認為這是明朝的作品,不是范仲淹的版本,二是較長的古琴樂曲演奏版,前者出自《謝琳太古遺音》,后者出自《XXXXXX》琴譜,目前尚沒有琴家關注演奏過,我試著在打譜。但是自己水平太低,可能要化點時間。
       在發現《履霜操》的同時,我還有了許多意外所得,發現了幾個人們已經失傳的名曲,未來我會一一揭示。
       據載:范仲淹素愛彈琴,曾于琴中思古 ,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請教“琴何為是”,并問還有誰與他志同道合,崔公說是唐處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將師其一二。”他為自己尋到能學琴與琴道的老師快樂如孺子。
       如果有古琴演奏高手對此有興趣,可與我聯系。我也會為自己能尋到懂琴道的知音老師和朋友而快樂如孺子。
       我的電話13857150003。
2#
發表于 2015-3-27 09:32:51 | 只看該作者
傳琴人,聽琴者,幾老描曦之。
3#
 樓主| 發表于 2016-6-28 14:14:24 | 只看該作者
琴曲版<履霜操>從唐宋到清代一共有四個版本,此其中最后一個版本也。其余三個版本將稍后發表。

手抄清代<履霜操>古琴譜之一
4#
 樓主| 發表于 2016-9-16 21:51: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偉6461 于 2016-9-16 13:54 編輯

手抄范仲淹<履霜操>古琴譜開頭局部

PIC_20160730_132353_12C.JPG (401.06 KB, 下載次數: 347)

PIC_20160730_132353_12C.JP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04:42 , Processed in 0.5951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