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28468|回復: 8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連載)徐清著:沙孟海學術研究(不斷更新中)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14-10-22 10:17: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劉正成推薦辭】
徐清:浙江的美女理論家。她是陳振濂先生的博士,現在是杭州師范大學副教授,她協助朱關田先生編撰《中國書法全集-唐代碑刻》等卷次,是一個低調而有實力的理論新秀。她剛寄給我的《沙孟海學術研究》就足見其學術功力。這本新著的插圖也吸引人,除了沙孟海外,陸維釗、黃賓虹、羅福頤這些前輩的信札精彩紛呈,甚是罕見,諸君不妨一讀。




(連載)

沙孟海學術研究



徐清 著









沙孟海(1900-1992)一生親歷20世紀中國社會、文化和學術的發展與變遷,在語言文學、古典文學、金石學、考古學、書學、印學等多個學術領域卓有研究,其晚年被譽為當代書壇泰頭。本書將沙孟海置于20世紀紛繁復雜的歷史情境中,以跨學科的視野,對其學術思想的淵源和生成,學術研究的主要構成、核心內容以及內涵特征,進行系統、完整而又深入的觀照,揭明其求真求實、秉持懷疑精神和理性精神,具有現代特征和豐富內蘊的學術形象。


前 言


當代歷史學家托尼•朱特(Tony Judt,1948-2010)在《重估價值——反思被遺忘的20世紀》一書中指出:今天的世界完全不同于20年前的世界,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遺忘的時代”;在“制造神話”戰勝“理解”、“否認”戰勝“記憶”的過程中,剛剛過去的歷史被擱置一邊。 20世紀看似近在咫尺,實則漸行漸遠,我們對它不乏生疏和隔膜。

沙孟海(1900-1992)一生親歷20世紀中國社會、文化和學術的發展與變遷,在語言文字學、古典文學、金石學、考古學、書學、印學等多個學術領域卓有研究,其晚年更是在當代書壇享有盛譽,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社長,參與籌建中國書法家協會、并任首屆中國書協副主席,被浙江美院(今中國美院)聘為中國首屆書法篆刻專業碩士生導師,又擔任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然而,光環的籠罩和歷史的遠去,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世人尤其是后輩對他的切實理解。多數論者提及沙孟海時,稱其為學者型書家,然而對其治學旨趣、研究內容和知識構成等均不甚了了,實際上主要也只關注沙孟海的書法、篆刻創作風格以及書學、印學觀點本身,而忽略了此種風格和觀點背后的學術支撐,或僅將其學術背景泛泛交待,未能具體辨明彼此之間的關聯。20世紀初期以來,在中國現代學術文化發展與轉型的進程中,國學熱、科學主義、新史學、新文學運動以及疑古思潮等風起云涌、相互激蕩,沙孟海身處其間、經受洗禮,思考和選擇自己的學術之路。凡此種種,需要做出全面、細致的考察和分析,而非一鱗片爪的研究或曲附己意的解說。由此,我希望能真正走進20世紀紛繁復雜的歷史情境中,對沙孟海的學術進行盡可能系統、完整的觀照,力求揭明其學術思想的淵源和生成背景,學術研究的主要構成和內容,以及核心特征和影響,還原一個更真實、立體的人物形象,并非孤立、片面地視其為書法家、篆刻家。如果這一目標得以逐步接近,屆時再回視沙孟海的書學、印學識見和創作,當能有新一層的領會。

2004年,我在整理、研究“20世紀中國書學疑古考辨”時,專門研讀了沙孟海的書學著述,曾提出以下看法:20世紀的書學疑辨在現當代書學發展史上具有“思想啟蒙”和“學術深化”的雙重意義,其中最具引領性、代表性的三位學者是沙孟海、郭沫若和余紹宋。他們的共同之處在于:擁有開闊的學術視野和敏銳的學術感知,能接納多學科的知識和觀念方法,與時代學術文化主動保持密切聯系,具有突出的懷疑精神和問題意識。在沙孟海的知識結構中,除了傳統的文獻學、金石學、古典文學之外,從西方傳入中國的考古學、生物學等亦占據重要位置,尤其是考古學,幾乎貫穿其整個學術生涯,因此他能以其超越于一般書家的學識和素養,對古代書體史、書法斷代史、技法史等進行一系列反思,為后來者提供新的認識起點和研究思路。 選擇沙孟海的治學進行研究,是在上述思考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希望能對其書學觀點的形成、深層學術涵義加以把握。相較而言,“20世紀書學疑古考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整體性、宏觀性,從古代書法文獻和碑帖書跡的真偽與年代,到篆隸楷行草各種字體的起源傳說和發展史觀,再到20世紀諸多書家、學者的觀點論辯,涉及面較廣,而“沙孟海的學術”則是一項個案,選題更集中且趨于微觀。但是,這只是一般意義上的研究“面”與“點”的比較,事實上,以沙孟海治學的多領域多維度以及所跨越的歷史時段而言,這一個案背后的學術含量和豐富性并不亞于前一項,同樣需要研究者具有開闊的視野和深入發掘的能力。

近年來,我圍繞“沙孟海”陸續撰寫了數篇論文,比如《沙孟海書學思想與二十世紀前葉中國新學術》、《沙孟海“執筆”新說及其成因考》、《沙孟海<中國古器物學講稿>引用近現代著述初考》、《論沙孟海“浙派觀”的轉變及其原因》等,均是從具體的小問題切入,而令人興奮的是,每一個小問題都能牽引出沙孟海與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發展以及諸多重要學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正因此,我堅持了最初的疑問和研究目標:沙孟海本不以書法家或篆刻家自命,也未必以書學、印學為其治學之本,真正理解其治學旨趣、學術追求以及背后的促成因素,是還原一個“真實的沙孟海”的關鍵所在。

當代學者許紀霖關于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研究曾有如下一段話:“對知識分子的個案研究是整體研究的基礎,整體研究假如缺乏個案研究的基礎,通常會流于‘知性化’、教條化,無法處理各種很復雜的問題,而個案里面通常各種復雜的思潮、觀念、心態交織在一起,更有一種逼真感,更能達到某種分析的深度,歷史的還原性更好。” 我對于沙孟海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上述學術訴求,并致力于實現“三還原”:一是將沙孟海這一個體還原到整個時代環境中,從20世紀的學術文化、沙孟海的生活歷程、師承交游等方面探討其學術思想得以形成的原因;二是將沙孟海的書學、印學研究還原到他整個的學術生涯和研究體系中,完整地考察其治學內容、觀點以及彼此的關聯;三是將沙孟海的書學、印學研究還原到近現代書學史、印學史的發展脈絡中,進而定位其學術價值和意義。

本研究的具體展開,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和步驟:首先,解讀和梳理基本文獻。這里所說的基本文獻一方面指已出版的《沙孟海全集》、年譜和師友往來信札等,另一方面指沙孟海曾閱讀和接觸過的書籍資料。例如《僧孚日錄》和《蘭沙館日錄》中,較詳細地記錄了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初沙孟海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他與諸師友的交游,他遷轉于甬、滬、杭、穗、寧各地的曲折經歷等,還包括他每日或精讀或點校或瀏覽的古代文史典籍、近現代書籍報刊以及文辭摘抄、學習札記。如果不親自閱讀和了解這些資料,想要真正把握沙孟海所經歷的思想發展和學術脈絡,深刻感受他所處的時代氛圍,也就無從談起。其次,補充新的鮮活的資料。通過實地考察寧波市鄞州區(原稱鄞縣)沙村、海曙區寶興巷“回風堂”、杭州龍游路沙孟海故居等地,采訪其家屬后人、同事和友生,收集口述史料,增強對沙孟海生平和學術的真切感知。第三,宏觀考察。關注20世紀中國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藝術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發展,以近現代中國學術文化史的宏觀視野來認識沙孟海學術思想的生成、學術研究的內容和意義。第四,中觀分析。通過對沙孟海身處其間的地域文化、群體特征的分析,了解其學術淵源和內涵特征,比如他與清代以來的浙東學派之間情感和治學的雙重維系,他與上海的金石書畫家群體、中山大學的學者群體、抗戰期間重慶的學者及篆刻家群體之間的多種關系等。第五,微觀考證。比如沙孟海與語言文字學者聞宥、史學家陳訓慈以及南高師“學衡派”之間的交游往來,他對揚州學派代表汪中之文的由衷敬服,對顧頡剛等人“古史辨”的濃厚興趣,他在1950年代初授課于浙江大學時的《中國古器物學講稿》所包孕的豐富信息等等,這樣的學術“點”不勝枚舉,均被以往的研究所忽略。

2011年,《沙孟海學術研究》被列入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如今荏苒三年,書稿即將付梓。回想該研究最初的源起,實可推至十余年前。2002年春,我從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畢業后,考入同校中國藝術研究所,跟隨導師陳振濂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同年,在導師帶領下第一次來到風景宜人的東錢湖畔,參觀沙孟海書學院、瞻拜墓園。書學院陳列室里的手稿墨跡、文房物品,“研鏡臺”的蒼松翠柏、墨池石亭,以及導師對沙孟海、陸維釗等先輩學術風范的娓娓敘說,都成為最初的、卻又重要的記憶,為我后來的研究種下因緣。2014年春節前夕,導師在與我的一次談話中,以其當年研究陸維釗的切身體會相勉,鼓勵我做沙孟海研究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獨辟蹊徑的勇氣。時隔四個月,當我完成此書第二稿,對內容框架和論述視角尚懷疑惑和不安時,導師抱病審讀,后發來短信:“書稿信息量很大,尤其是跨學科展開,別開生面。論述亦細密,為過去沙老研究所不具備的視角,很吸引人。我很贊成。”沙孟海書學院副院長李立中在審閱書稿后,也給予很大鼓勵,認為:“在近幾十年的諸多研究論文中,能全面切入、系統探討沙孟海學術源頭、流變與生成,洋洋廿多萬言的長篇實為罕見,能從學術層面寫出新的高度和深度的更是鳳毛麟角,這部《沙孟海學術研究》能將沙孟海置于時代大背景、社會大環境和繁多的人脈關系中,多視角多層面地描繪出一位具有現代特征和豐富內蘊、貫通古今的當今書壇泰斗的學術形象,故而對推動二十世紀書法史研究具有啟迪和積極意義。”

作為后生晚輩,又因學識、能力有限,若要對先輩的治學做出切實、深入的理解,實需不斷努力。撰稿前后的數年間,我曾得到諸多師友的悉心指導和傾力相助。2010年金秋,紀念沙孟海誕辰110周年、“沙孟海論壇暨中國書法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舉辦之際,我得緣拜識沙孟海1950年代任教于浙江大學時的學生鮑士杰。時入耄耋之年的鮑老師精神矍鑠,欣然為我講述其與沙老的師生情誼以及聞知的事跡,并在之后多方聯系沙孟海家屬、友生,引介我前往采訪和聯系。此后,沙茂世先生為書稿提出諸多審閱意見,從文章框架到注釋、標點,乃至用詞、配圖,其細致、認真程度令人感佩。李立中老師腿患痛風,尚未痊愈,即親自陪同前往書學院,又對書稿提出寶貴意見。《沙孟海全集》主編朱關田老師就研究思路和具體問題(比如沙孟海的文學和金石題跋等)給予指點,并示以尚未出版的沙孟海信札資料數十件。日本杉村邦彥教授于2013年12月慷慨寄贈沙孟海信札資料,且為述其與沙孟海交往事宜。此外,沙文漢的外孫沙克先生和外孫女沙夢女士曾陪同前往塘溪鄉沙村沙氏故居、拜謁沙氏祖孫三代之墓;沙孟海書學院錢丁盛、張忠良兩位副院長和陳磊先生多次熱心接待,陪同至鄞州區檔案館查閱書學院藏品;寧波天一閣典藏部饒國慶主任和劉曉峰先生,陪同參觀馮孟顓“伏跗室”,并為介紹相關文獻情況。還有,沙孟海長孫沙援先生、長孫媳趙怡紅女士,沙孟海友人葛旸之孫葛以武及孫媳,李文采、陳根民、方愛龍老師,《中國書法》雜志社張永強先生、西泠印社張鈺霖女士以及同門周振等,都為書稿的撰寫和順利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所有這些,既是出于對我的深切關愛,也是源于對沙孟海學術品格、人格風范的由衷敬仰和由此而生的自覺承擔。堅持完成這部書稿,就我個人而言同樣是一份責任,希望它能成為今后沙孟海研究及相關學術探討的一個有效鋪墊。

徐 清
2014年7月1日
于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2#
 樓主| 發表于 2014-10-22 10:29:49 | 只看該作者


徐清

1976年出生。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大學中國藝術研究所博士,導師陳振濂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杭州市131人才第二層次培養人選。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學省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沙孟海書學院研究員。曾獲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二等獎,第六屆全國書學討論會論文三等獎,杭州市第十六、十七屆哲社優秀成果獎,西泠印社“重振金石學”國際這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最高獎)等。在《文藝研究》、《中國書法》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主持省市級哲社規劃課題3項,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古漢瓖同義詞辨釋詞典”、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項目《宋畫全集》整理”等。




3#
 樓主| 發表于 2014-10-22 10:32:52 | 只看該作者

書學研究領域中的新突破
——評徐清著《沙孟海學術研究》

李立中
(沙孟海書學院副院長)


在二十世紀眾多老一輩書家中,沙孟海是一位獨具一格、影響深遠的人物,他不僅精研書藝,以一手雄厚遒勁的“沙體”享譽當世,更因學養深厚、為人誠樸而贏得各界學人的敬仰。啟功先生在《<沙孟海翰墨生涯>序》中講到:沙先生的字給人以浩浩落落之感,往深里看去,有多方面的根柢修養,這應當歸之于功夫、性格、學問、素養綜合的效果。沙孟海的書法藝術之所以具有厚重體格、宏大氣象,正是以其淵博精深的學問為支撐,學術與藝術互相融匯貫通之后達到的境界。

徐清博士積十年心血,對沙孟海的學術淵源與生成,學術研究的構成、內容與核心特征以及治學精神,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深入、獨到的分析,在這部新著《沙孟海學術研究》中以洋洋三十多萬言,多視角多層面地展現了當代書壇泰斗沙孟海具有現代特征和豐富內蘊的學者形象,從內在本質層面挖掘了沙孟海治學與治藝的緊密關聯,相比于以往的研究,達到了新的學術高度和深度,令人耳目一新。該著不僅將沙孟海研究推向深入,而且在個案研究上也具有典型意義和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術范例。具體而言,至少有以下三方面值得充分肯定:

首先是開闊的學術視野。沙孟海本身的學術寬廣度,決定了作者也必須具備跨學科的視域、多領域的學識基礎。該著下篇“沙孟海學術研究的構成與內容”涵蓋了文學、語言文字學、金石考古學、書學、印學等五大學科領域,分章分節詳細展開,已非一般研究者所能駕馭。以語言文字學為例,沙孟海既諳熟傳統的訓詁、音韻、文字理論,將其充分運用于金石碑帖的題跋考證,又能接納近現代語言學、文法學理論,撰成《助詞論》等長篇論文,還曾就中國文字學史、比較文字學和中國字體演變史等提出研究構想、逐步展開系列研究,這就要求作者在該領域具備扎實的基礎,方能理解沙孟海青年時期的學術志向和抱負。徐清在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古代漢語專業的碩士求學歷程和扎實基礎,使她在接觸沙孟海的這些著述材料時,更容易快速而準確地切入。

沙孟海的治學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文化發展以及諸多重要學者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該著能將沙孟海置于時代大背景、社會大環境和繁多的人脈關系中,以此來認識沙孟海學術思想的生成、學術研究的內容和意義。晚清民國時期,西方近代科學、文化觀念被中國學人積極引介,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學說受到新一輪的檢驗和重估,相伴而生的“國學”熱潮、“科學主義”思潮、“整理國故”運動、新史學革命、古史辨運動等風起云涌,沙孟海身處其中,亦經受洗禮,并思考和選擇自己的學術之路。徐清能將沙孟海所置身的時代場景加以清晰地勾勒,更將沙孟海對新文化運動的態度,對章太炎、胡適、顧頡剛等人學術倡導的積極回應和自我立場,做出多層面的分析和梳理。同時,她還從地域文化、交游群體的角度,比如沙孟海與清代以來的考據學派、浙東學派之間的聯系,他與寧波的文學名士、上海的金石書畫家群體、中山大學的學者群體、抗戰期間重慶的學者及篆刻家群體之間的往來等,揭明沙孟海的學術淵源、衍變過程和促成因素。

其次是詳實的文獻資料和精細的梳理解讀。作者能充分利用沙孟海的日記和信札等資料,尤其對是《沙孟海全集》中的《日記卷》四大冊、一百多萬字的手稿,首次作出如此全面、細致的校點、解讀和挖掘,又從《若榴花屋師友札存》和沙孟海書學院藏品資料中發現諸多重要信息、線索,考查了沙孟海與章太炎、馮君木、況周頤、朱孝臧、聞宥、陳訓慈以及南高師學人等交往的關鍵細節,沙孟海早年于考古學家安特生論著的接觸和考古學知識的逐步確立過程等,每一個內容點的揭示,都有助于我們對沙孟海獲得更深入的認識。不僅如此,作者所用資料并不局限于沙孟海本人的著述,還能對沙孟海曾精讀或瀏覽過的古代文史典籍、近現代書籍報刊加以檢閱,真切把握沙孟海所經歷的思想發展和學術脈絡。其中對《中國古器物學講稿》引用近現代中外著述一百余種的一一校核、統計以及列出的附錄簡目,既可見出沙孟海撰《講稿》的廣征博引,同時也體現了徐清在梳理這些著述時所下的細密功夫。此外,從該著最后列出的二十頁、三百余種“參考文獻”,其涉獵之廣、資料之富亦可見一斑。

第三是深入的論證分析和敏銳的思辯能力。作者對沙孟海的治學既全面涉及、又重點突出,能緊扣其核心觀點和學術根基所在,進行絲絲入扣的解析。統觀沙孟海一生的治藝、治學,金石考古學是幾乎貫穿始終的重要支柱。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沙孟海對以往金石學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更將近現代考古學知識和方法納入自己的視野,接觸中國史前考古學,關注安陽殷墟發掘和考古新發現,這段時期的積累對他后來的治學包括書學、印學研究產生重要影響。徐清能從學科的歷史背景出發,考察晚清民國學界對“金石學”、“考古學”學科內涵的不同闡釋和觀念演進,對沙孟海學術理念的嬗新和來龍去脈加以明瞭清晰的闡述,對《中國古器物學講稿》中棄用“金石學”概念、改稱“古器物學”的深意做出準確的剖析,同時她還對沙孟海考古研究中因時代條件、資料局限而產生的偏失進行客觀分析,評價其學術史意義。

沙孟海的書學、印學研究相對于他在其他領域的研究而言,較為書家和藝術界所熟悉,但是深究起來,仍有進一步發掘和探討的空間。徐清對沙孟海《近三百的書學》一文在發表初期的實際影響力重新加以審視,認為并未得到學界足夠的重視,其真正受到關注和推尊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沙孟海書法史著價值在后來的日益顯現或謂“追認”,恰也證明了他的識見不凡。徐清還將沙孟海對印學史的建構置于民國印學研究的背景下加以觀照,既與傅抱石《中國篆刻史述略》、鄧散木《篆刻學》以及羅福頤、王人聰合著《印章概述》等做比較,闡明沙孟海印學理論的鮮明特色和研究體格,又將沙孟海的《印學概論》(一九二七年)與《印學概述》(一九六二年)作對比,明晰其前后期印學觀點的異同,還對沙孟海“浙派”觀的轉變及其外因、內因進行環環相扣的分析。

“沙孟海學術研究”這項個案選題看似普通,因為“沙孟海”之名在當代書壇、印壇無人不曉,被尊為一代學者型書法大家,然而實際上,多數書家和論者對沙孟海的治學并不十分清楚,主要也只關注他的書法、篆刻創作風格和書學印學觀點本身,或僅僅將其學術背景泛泛交待,正如該著《前言》中所說,“光環的籠罩和歷史的遠去,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世人尤其是后輩對他的切實理解”。所以徐清作為青年學者,能有勇氣、膽識選擇對沙孟海的學術、藝術生涯和內涵進行多維度的探究,已然難能可貴,更何況其論述和分析能做到切實、入理,能將傳統的考據與現代的思辯有機結合,靈活運用。

徐清在十年前撰就博士學位論文《二十世紀中國書學疑古考辨之研究》,她的博士生導師陳振濂教授曾給予評價,認為體現出“扎實的文獻功夫與敏銳的思辯能力”,如今對這部新著又給出“別開生面”的稱賞,這并非虛評。沙孟海是真正意義上的二十世紀書法泰斗,徐清的著作為之提供了充分的證明和理由。
4#
 樓主| 發表于 2014-10-22 10:34:17 | 只看該作者



山靜松聲遠,秋清泉氣香。初秋之夜,我閱讀完徐清博士所著《沙孟海學術研究》清樣的最后一節文字,心中生發出無限感慨。合上清樣,步出書房,遠方有陣陣松濤聲傳來,仿佛還夾雜著沙邨老人登上講壇授課時發出的笑語聲……


憶往昔,我游學于著名學者姜亮夫先生門下,曾奉師命拜訪沙老,求學問道于沙府,沙老諄諄教誨,示我以習書研藝之門徑。兩位老人一生結下深摯的友情。在我的眼里,姜老以研治古文字學、古漢語、楚辭學、敦煌學名世,而于書藝之道鐘情一生,師法鐘王與《爨寶子》、《爨龍顏》碑,化古融今,姿態橫生;沙老以書法藝術上的輝煌成就聞名于世,而于學術之道獨辟蹊徑,于書法史、印學史、古文字學、博物館學等卓有建樹,小小話題信手拈來皆為文章。兩位業師相聚,他倆從詩騷談到靜安先生與梁任公、章太炎先生的書法藝術,常常陶醉其間。沙老每次到芳草如茵的西溪校區授課,秀勁的板書、爽朗的笑聲,讓我們沉浸在一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樂園里。沙老幼名“文瀚”,后改名“文若”,字孟海,中年以后以字行,“海”者,《說文》段玉裁注曰:“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沙老的胸襟、氣度,真如大海一般的遼闊。

2010年初秋,我在新浪博客圈開設的“林澤時空”里發表了一篇博文《今日花開又一年》憶及沙老往事,受到無數網友的喜愛。《姜亮夫全集》編纂出版后,誦讀之余,常由姜老思及沙老,并最早提出編纂《沙孟海全集》的設想。我當時擔任浙江人民出版社主管業務的副總編輯,帶了文史編輯室主任汪維玲女士到省有關部門,與朱關田老師及沙茂世、沙更世先生幾輪商討后,經過不懈努力,將該書列入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其后,歷經波折,在沙老一百一十周年誕辰之時,于2010年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這部全集。

全集出版以后,為研究沙老學術思想與藝術成就提供了莫大便利,一股研究熱潮也隨之興起,相當數量的研究論文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問世。在嶄露頭角的中青年學者中,徐清有其獨到的優勢:第一,她具備扎實的藝術文獻學功底,體現她文獻學精湛功夫的碩士論文獲得浙大古籍研究所師生的稱贊;第二,她具有開闊的理論視野和書學史研究新觀念,她的名為“20世紀中國書學疑古考辨之研究”的博士學位論文,對于中國近現代書法史上的疑古思潮作了系統而周詳的闡析,在這部凝聚了她的心血的論著中,就有對于沙孟海先生書學理論所作的細致入微的辨析,對于我們深刻洞悉現代書學史的奧秘有莫大的幫助,深得業師陳振濂先生的首肯與贊賞。我是這部博士論文出版時的終審把關者,深深了解徐清博士對于沙老研究所持的嚴謹態度與獨到見解。因此,我在履職浙江古籍出版社總編輯時,毅然拍板將這部散發著芬芳書香的書稿列入出版計劃付梓問世。

在這部厚實的書稿中,徐清不僅為我們勾勒了一位在20世紀中國書壇及學界辛勤耕耘了一輩子的書法大師的鮮明學者形象,同時,也通過大量與沙老相互關聯的重大學術活動、重要學界名人的追述,解讀20世紀藝術史、學術史上的鮮為人知的關鍵細節,值得關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發展歷程的讀者細讀慢品。

啟功先生曾有一詩道及沙老,詩曰:“柔毫織筆世同殊,腕力沙翁繼缶廬。點染名都助佳麗,奇事妙跡滿西湖。”徐清花去數年光陰寫就這部新著,正可為我們了解沙老的“奇事妙跡”助一臂之力。我衷心祝愿徐清在書法藝術史研究上更上層樓,取得更大的成就。謹以數語綴以篇前,以申賀意!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壽勤澤
二○一四年初秋
于會稽云門慧燈齋

5#
 樓主| 發表于 2014-10-24 15:36:01 | 只看該作者
==導 讀==


前言       

上篇沙孟海學術思想的生成   

第一章生平行跡       

第一節青少年時期(1900-1922)        

一、嚴正家教和新式學堂教育的啟蒙        
二、寧波師友群的砥節礪行      
三、浙東學術文化傳統的潛移默化      

第二節青壯年時期(1922-1949)        

一、滬上五載的學術機緣與觀念更新        
二、廣州、重慶學者群的相互啟發        

第三節中晚年時期(1949-1992)        

一、浙江省文博考古工作的責任擔當        
二、執教高校、引領西泠與學術倡導  




第二章師承和交游     

第一節沙孟海與文學名士        

一、馮君木      
二、張美翊        
三、況周頤        
四、朱孝臧      

第二節沙孟海與書法篆刻名家        

一、吳昌碩        
二、趙叔孺        

第三節沙孟海與思想家、語言文字學者和史學家        

一、章太炎      
二、聞宥        
三、陳訓慈        

第三章學術文化轉型時期的選擇   

第一節清末民國時期的“國學”熱潮      

第二節沙孟海的學術文化視野和立場      

一、支持《學衡》和《華國》        
二、服膺胡適和“疑古派”        
三、接納馬克思主義史學        


6#
 樓主| 發表于 2014-10-24 15:40:14 | 只看該作者

下篇沙孟海學術研究的構成與內容        


第四章文學研究      


第一節博涉駢散諸家,尤重樸學一派   
     
一、不廢桐城        
二、尤崇汪中      
第二節借徑宋人,貫通漢唐:宋詩派影響下的詩學傾向     

第三節“詞為小道”觀的映現和調適      

一、“固非欲為詞人”        
二、研習常州詞派        
三、況周頤、朱孝臧詞論的影響   
     
第四節論新語體文“別有生面”     
   
第五章語言文字學研究      

第一節《中國文字學史》編撰計劃與前期研究      
  
第二節字體字形演變研究     
  
一、論近世文字學研究的偏誤        
二、基本的字體發展觀      
三、論隸、草書的淵源及其變化        
四、楷書研究      

第三節甲骨、金文釋讀        

一、羅振玉《殷商貞卜文字考》釋文批正        
二、金文考釋:以《<攈古錄>釋文訂》為中心   
   
第四節助詞研究        

一、“助詞”的概念界定和分類        
二、助詞的歷史分期和興替原因考察        
三、《馬氏文通》與近現代語言學的啟發  
   
第五節其他相關研究     
  
一、古代名字、姓氏研究        
二、《說文》專題研究   
   
第六章金石、考古學研究   
   
第一節對古代金石學研究的批評   
   
第二節考古學知識和視野的逐步確立     

第三節《中國古器物學講稿》的內容體系和學科指向   
   
一、以甲骨、銅器、石刻為中心        
二、棄用“金石學”概念、改稱“古器物學”的深意        
三、近現代中外著述的征引      
  
第四節論“石鉞與越族的源出”   
   
一、“石鉞”辨識的誤失與時代限制      
二、越族得名于“鉞”的推斷及研究源起  
     
第五節“五代吳越文物”系列研究   
   
第六節“南宋官窯窯址”辨析   
   
第七章書學研究   
   
第一節書法史研究      

一、二十年代的“近三百年書學”研究      
二、七八十年代的書法通史和斷代史研究  
     
第二節“碑學、帖學”觀        

一、對清代碑學書論的傳承和反思        
二、對帖學的傳承和反思   
   
第三節“寫體、刻體”論      
一、二三十年代的“書刻論”      
二、七八十年代的系列論述   
     
第四節執筆論
      
第八章印學研究      

第一節印學史的建構與斷代   
   
一、兩大時期的提出:“創制時期”與“游藝時期”        
二、論印學形成的四個階段        
三、與同時期其他印學著述的比較
      
第二節明清文人篆刻流派研究     
  
一、明清文人篆刻流派體系的梳理        
二、“新安印派”研究      
三、“浙派”觀的轉變及其原因     
   
第三節秦印研究        

結論        

第一節沙孟海學術的主要淵源      

第二節沙孟海學術的內涵特征和影響   
   
參考文獻   
     
7#
 樓主| 發表于 2014-10-24 15:41:00 | 只看該作者
彩 圖

8#
 樓主| 發表于 2014-10-24 15:43:26 | 只看該作者
圖1 寧波鄞州區塘溪鎮沙氏故居外景。筆者攝于2013年。
9#
 樓主| 發表于 2014-10-24 15:44:07 | 只看該作者
圖2 沙氏故居內景。筆者攝于2013年

圖2 沙氏故居內景。筆者攝于2013年.jpg (457.14 KB, 下載次數: 145)

圖2 沙氏故居內景。筆者攝于2013年.jpg
10#
 樓主| 發表于 2014-10-24 15:44:43 | 只看該作者
圖3 通往沙氏故居的石板路。筆者攝于2013年

圖3 通往沙氏故居的石板路。筆者攝于2013年.jpg (555.22 KB, 下載次數: 122)

圖3 通往沙氏故居的石板路。筆者攝于2013年.jp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04:38 , Processed in 0.51163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