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鴻泥”采風行紀
九斤老太
__.JPG (78.07 KB, 下載次數: 49)
下載附件
2013-6-9 18:51 上傳
自“江山尋繹”后“隴上鴻泥”是劉正成先生個人第二次規模性的書法展事。這次“隴上鴻泥”展覽劉先生作了長久的醞釀和充分的準備。去年春夏之交產生在甘肅辦展的想法,進入初冬后正式確定,2013年在蘭州舉辦“劉正成書法展覽”。原甘肅省委書記陸浩同志得知后飽蘸濃墨,主動熱情地書題“隴上鴻泥”展簽,并數易其稿親作展序。
劉正成先生十多年來,多次踏上甘肅這塊蒼涼而宏厚的西北之地,其情、其意,在他的作品里悉數道出;陸浩同志在甘肅生活、工作了三十多年,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牽系著他的深情和夢縈。如果說“隴上鴻泥”是劉正成多年來積淀的一堆蓄勢待燃的“干柴”,那么陸浩同志就是點燃這堆“干柴”的一把“火炬”。
“甘肅”,這個被歲月剝蝕、被滄桑蹂躪、被戰火摧殘成滿目瘡痍的——黃河母親,在她的懷抱里:人文始祖伏羲從仇池山走來,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雄心勃勃的秦始皇的先祖從西漢水出發,完成了一統大業的偉績;曾經輝煌盛極的大唐皇族的根基就在隴西黃土之上,因它而全世界各大都市便有了象征中國的“唐人街”;先后令周穆王、漢武帝魂牽夢繞的西王母,就誕生在汭河與涇河交匯處的回山,曾留給世人多少蕩氣回腸的傳說;軒轅黃帝五回問道的廣成子就修行于涇河源頭的崆峒山,它讓秦皇漢武也幾度前往——尋求治國興邦的方略;還有一個道士,不經意間打開了昭示漢唐盛世以來,各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藝術的寶庫,敦煌從此成為一顆世界的耀眼明珠……。
翻開甘肅黃天厚土的歷史畫卷:從大地灣遺址到仰韶文化、齊家窯文化以及伏羲女蝸、三皇五帝、廣成子、麥積煙云、崆峒奇峰、敦煌莫高窟……都給她增添了層林盡染的絢麗色彩。劉正成先生說,甘肅是一部歷史文化的巨著,他每到一次,都有新的收獲,新的發現,新的驚嘆。他說他深愛這片土地,更喜歡這里的人。他說:甘肅的人像這片淳樸的土地,寬厚豁達,坦蕩熱情;尤其令他敬佩而感動的是,從窮鄉僻壤到城市,處處可見人們對文化藝術的酷愛和尊崇;他說,這是全國范圍內屈指可數的文化沃野,這正是遠古文明延續和近代文化傳承的見證。作為書法家的劉正成先生,多年來癡情于甘肅這片黃土地,不僅僅這里是草圣張芝的故鄉,而是甘肅的山山水水,人文地理帶給他藝術的源泉和創作的靈感。今日“隴上鴻泥”正是劉正成先生獻給甘肅和甘肅人民的一次真情匯報。為了圓滿完成這一飽蘸濃情的任務,劉正成先生忘記自己是年近古稀,毅然離開幾案,走出家門,踏上漫漫萬里采風之路。
按照計劃“隴上鴻泥”采風活動分為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以伏羲、先秦文化為代表的隴右采風,區域包括天水、西和、禮縣、成縣、秦安、通渭、白銀等地;
第二單元,以敦煌佛教文化為代表的河西走廊采風,區域包括敦煌、嘉峪關、酒泉、瓜州、張掖、山丹、武威、蘭州等地;
第三單元是以平涼崆峒山道教文化為代表的隴東采風,區域包括蘭州市、平涼、慶陽、涇川、靈臺等地。
整個采風活動三個單元分為四個部分完成,從2012年11月10日開始,歷時半年之多,跨越50個(次)縣、市,總行程萬余公里。作為這次劉正成先生“隴上采風”活動的親歷和見證者,我目睹和感受了劉正成先生在甘肅大地上,由東到西,從南到北采風創作活動的全過程。故此,拙筆贅述,笑作“隴上鴻泥”采風行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