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圖片_20191128152217.jpg (47.16 KB, 下載次數: 70)
下載附件
2019-11-28 15:23 上傳
四川著名作家、我的恩師劉元工先生昨晚在成都病逝。我起得晚,上午十點得到消息,趕擬挽聯,又簽二十幾本簽售書,再寫八尺挽聯,一點四十五分吃飯,二點十分上車,三點趕到機場,三點三十五分的航班已關閉,只好改簽五點三十五分的飛機。把票去問詢四川航空,又在網上改簽,累了,換了機票就地坐下正好寫微信。
我把寫好的挽聯發給老師姐、四川著名作家包川審閱,包川回道:“30個字,既表現老師風骨,又傳達我輩哀思……吾言不盡意……師弟才高,佩服佩服!”令我汗顏。聯云:
微信圖片_20191128152220.jpg (150.14 KB, 下載次數: 65)
下載附件
2019-11-28 15:23 上傳
疆場驅馳,文苑耕耘,巴山蜀水育桃李;
文心遺我,帳履歸山,風殘露冷哭恩師!
——悼元工我師
微信圖片_20191128152222.jpg (89.44 KB, 下載次數: 67)
下載附件
2019-11-28 15:23 上傳
我正在請老師令嬡劉琳要照片,包川給我發來三張八十年代初我們和元工老師出川北上組稿的照片:有在北京天安門的、承德避暑山莊的、洛陽龍門石窟的。一會兒,侯勇從《我與書法二十年》中找到一張我與文學老師元工在河南龍門石窟的照片。當然,我們后來也拍過不少照片,可惜旅途中查找困難。去年我去成都東郊一養老院看望元工老師時也拍過照,一時也難找。我就暫時用這幾張老照片作為紀念吧。
包川師姐發來了四川作家協會發的訃告。云:
中國共產黨黨員,退休干部,四川文學編輯部(原現代作家編輯部)編輯劉元恭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9年11月17日21時在成都逝世,享年93歲。
微信圖片_20191128152224.jpg (62.35 KB, 下載次數: 73)
下載附件
2019-11-28 15:23 上傳
劉元恭同志,1926年12月生,四川蒲江人。
1951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198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2月退休,享受副處級待遇。劉元恭同志1951年畢業于四川大學中文系,先后在重慶西南文藝雜志社、紅巖雜志社和四川峨眉編輯部、四川文學編輯部、現代作家編輯部、四川文學編輯部工作。1944年12月至1946年9月期間參加遠征軍,曾任新六軍十四師炮兵營準尉助理員。劉元恭同志畢生致力于文學事業,以編輯刊物、發現和培養作家為己任,為四川文學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劉元恭同志熱愛黨,熱愛人民,擁護黨的路線、政策、方針,忠誠黨的文學事業。一生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堅持原則,清正廉潔,鞠躬盡瘁,待人誠懇,團結友善,深受廣大讀者、文學工作者的尊敬和愛戴。他的逝世,是四川文學界的重要損失。對劉元恭同志的逝世我們深表哀悼。遵照劉元恭同志遺愿,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劉元恭同志遺體定于2019年11月19日10時在成都北郊殯儀館火化。
微信圖片_20191128152226.jpg (49.63 KB, 下載次數: 65)
下載附件
2019-11-28 15:23 上傳
劉元恭同志安息!​
我想查元工老師網上照片時發現了《蒲江人物志》關于元工老師的簡介,我覺得這個更專業更簡潔,且有元工作品簡介,我也補了他的傳記文學作品三本,聊以存之。云:
微信圖片_20191128152228.jpg (59.81 KB, 下載次數: 67)
下載附件
2019-11-28 15:23 上傳
劉元工 (1926~2019)
筆名元工、友方。四川蒲江人。中共黨員。
1951年畢業于四川大學中文系。歷任《西南文藝》、《紅巖》、《峨眉》、《四川文學》,《現代作家》作品組組長,《中國當代書法家傳記文學》叢書主編,編審。四川省作協第二、三屆理事,四川省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小說《鼓師》、《還鄉》、《松花蜜》,報告文學《油海沸騰》,報告文學集《發燙的黑土地》(合作),長篇傳記文學《謝稚柳傳》、《蕭嫻傳》、《林散之傳》。報告文學《發燙的黑土地》獲1989年四川省長起杯優秀作品獎。
飛機要起飛了,趕緊打住!
微信圖片_20191128152230.jpg (131.47 KB, 下載次數: 64)
下載附件
2019-11-28 15:23 上傳
微信圖片_20191128152232.jpg (136.73 KB, 下載次數: 70)
下載附件
2019-11-28 15:23 上傳
(附)元工老師為我的歷史小說初版作序
微信圖片_20191128152234.jpg (279.85 KB, 下載次數: 101)
下載附件
2019-11-28 15:23 上傳
我樂觀地期待
——《地獄變相圖初版代序 》元工
芭蕾,在令人眼花繚亂的旋轉跳蕩之中,又含舒展、飄逸、 流美之妙趣。總之,觀他作書是一種美的享受。然而他不僅 擅書,還善屬文。他的第一篇歷史小說《懷素自敘》和其后 的《地獄變相圖》先后在《四川文學》1980 年 11 期和 1981 年 12 期發表后,便一鳴驚人,令人稱絕!
這兩篇作品,無論從構思、文筆、技巧,還是人物、思 想的深度等方面看,都是無可挑剔的,堪稱上乘。當時有的 老作家、文學界前輩看了后說,對他得刮目相看了。當然, 這里面的內涵,倒不光是作品本身顯示了作家的才氣。按照 過去一般的眼光,總認為能寫幾個字算不了什么。君不見, 許多寫得一手好字的人,不也照樣文化層次不高嗎?而正成 不但能書還能寫小說,而且是寫歷史小說,而且是寫得儼然 有大家風度,這卻不能不令人嘆服了。
大家知道,寫歷史小說首先要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對 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典章禮儀、習慣風 尚,甚至婚喪嫁娶、衣著飲饌等無不有所研究。而這些竟也 沒有難倒年輕的正成君。光憑這一點,也足以證明他是個治 學勤奮的人。事實上,回頭審視他的書法作品,不正是充盈 著書卷氣嗎?!
然而,他能寫好小說,卻還有奧秘在。
我覺得正成的小說,同他的書法一樣,除了具備較深厚 的藝術修養基本功外,主要還有三自:即自信,自然,自我。 他作書,不講究布局,皆依勢隨體。然一撇、一捺、一點、一畫就先有自信:我這樣一筆最好。因此,他的書作舒展、大方,無一怯筆。另外,看他作書,十分輕松,從不矯 揉造作或故意作態,因而作品有種自然的天趣。再就是表現 自我。這就比較復雜。所謂字如其人即是。他的草書,放 縱、恣肆、拓展、開張,不拘成法,創新意識極強。這種創 新意識即是他的自我情懷的表現。
再看他寫小說。由于他對自己所寫的題材十分熟悉,而 且從來就感興趣,因而在提筆之前,便先有股自信:我一定 能寫好。大凡創作莫不如此,當其缺乏自信時,很難設想會寫下 去,更難設想能寫好。勉強為之,便覺筆沉力乏,不是瞻前 顧后,便是東涂西抹,難以成章。正成先有了自信,創作意 識便進入了最佳狀態。
據我所知,他動筆之前,只在總體把握上有個構思,提 起筆來,便調動生活,隨著感覺走,自然寫去,于是作品的 人物心態,純屬自然流露。這樣,自己的個性,亦在其中 了。這樣的小說自然是有個性的小說。值得特別提出的是, 他的小說都是有感而發,不是為歷史而歷史,而是來自他 對生活的敏感和思索。試想,如《地獄變相圖》,只人云亦 云地寫吳道子的妒才嫉能,或寫成文人相輕,不就太一般了 嗎?他不這樣,他寫的是“誰該入地獄”,是凡夫俗子,還 是峨冠博帶者?他一反常規地把后者打入地獄,這不唯是書 中主人公吳道子畫地獄變相時藝術上的一大突破,而實乃作 家觀念的大革新,故而產生了驚世駭俗的力量。
同樣,寫《半山唱和》如只寫王安石和蘇東坡之間的一段佳話軼事,意義也就平平。而他卻把鏡頭對準兩個政敵之間的相互理 解。這也耐人尋味。他是面對歷史,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去面 對人生,去寫人物的政治涵養和博大胸懷。所以他的獨創性 也體現了他的創作個性——歷史中自有“我”在。而其他篇 章如《莊周自傳》則既富思辨色彩,而又內含哲理。加上寓 辛辣于輕松活潑的描寫筆觸之中,世態人情躍然紙上,既給 人以啟迪,又令人饒有興致。所以,讀他的小說,同樣是一 種美的享受。而這一切,都顯示了作家橫溢的才華。
然而,沒有想到,正當他如行云流水般不可遏止地一篇 接著一篇寫得上勁的時候,卻因工作需要調動到北京了。隨 之寫作也戛然而止,這不免令人生起一種失望。文學界同仁 每提及此也為之惋惜,殊不知事情卻并非如此。他入京后, 由于生活的舞臺寬闊了,他的聰明才智更得到了較好的發 揮。他一到中國書協便接手主編《中國書法》雜志,只一兩 年工夫,該刊物便蒸蒸日上,飲譽國內外書壇。不僅此也, 接著又組織力量編寫《小學生習字本》,為我們炎黃子孫的 文化繼承做了件特大好事,目前該習字本已發行一千多萬 冊,成為國內小學生學習的教材。又不僅此也,接著再主編 一套《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這更是個提起來也叫人咋舌 的偉大工程!要知道,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四十年來 的第一部書法大辭典。數百萬字,數千個詞條,數千幅稀有 的圖版資料,并匯集了全國幾百個著名書法家的智慧,克服 了各種困難,特別是巨大的經濟困難而成的。有人算過,這 樣一個浩大工程,如果由國家來辦,其動用的人力、物力也將令人瞠目。有的大辭典,不是在全國組織了幾十個班子, 耗費了幾百萬資金,花了近二十年時間才完成的嗎?而這套 大辭典,只用了近兩年時間。不難想象,這里面該有多艱巨 的組織工作,該有多大的風險,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更不難 想象,這需要有多大的氣魄!
人的一生,能夠干成一件大事,已經不錯了。然而他卻接連干了兩件、三件!
所以,這些年沒有見到他的作品。他哪還有時間顧及寫 作!即如這本小說集,據說兩年前就該問世,出版社也多次 催促,因為還需要補寫一篇,而他卻怎么也抽不出這一點補 寫一篇的時間來。
我常常想,人,有的是專才,有的是通才。專才易得, 通才難求。正成君其通才乎!一個人既是通才,為什么不讓發揮?今天,既然有了他發揮的機會,為什么要放過呢?何況搞別的事業,并不意味著他就從此擱筆。其實,積淀多 了,到一定時候,生活體驗會更豐富,對世態人情的了解會更深刻,在寫作上肯定又會進入一個更高的檔次。本書中補寫的新作《莊周自傳》就是例證。
所以,我還是樂觀地期待著。
1989年5月
微信圖片_20191128152236.jpg (66.31 KB, 下載次數: 73)
下載附件
2019-11-28 15:23 上傳
微信圖片_20191128152238.jpg (110.97 KB, 下載次數: 65)
下載附件
2019-11-28 15:23 上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