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27288|回復: 1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正成)李灝的意義--李灝先生書法遺作選序

[復制鏈接]
跳轉(zhuǎn)到指定樓層
1#
發(fā)表于 2012-9-14 18:37: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李灝先生書法遺作選序


李灝的意義
---代序



劉正成


     2001年5月,我和鄧琳、龍瑞、敬庭堯、何首巫、曾來德諸家應邀在成都辦了一個“故鄉(xiāng)情--北京川籍著名藝術(shù)家書畫展”,我展出了一件四斗方作品名《錦江四弔》,其文乃弔父母和兩位老師故稱“四弔”。兩位老師一位是孟凌云,另一位就是李灝,其詞曰:

      吾師李灝,號屮善子,四川華陽人士。工書,兼懷諸種才藝,詩、文、經(jīng)學并稱。壽四十九,卒于肺疾。某弔之曰:“四九冬夏,浪跡滄桑,曾經(jīng)山川風云霜露雨;無限春秋,遺形宇內(nèi),仍有琴棋書畫文史哲。”吾知書之途,灝師導也。某略得名于書林,敢忘吾師乎?

      李灝師逝世于1978年夏,我含淚在成都殯儀館主持了祭奠追悼儀式,這個挽聯(lián)當時由我自己書寫掛在大廳內(nèi)。當年他正49周歲,但孑然一身,居無定所,一生在凄風慘雨中渡過,故稱“浪跡滄桑”。灝師死于他寄宿的一個放置生產(chǎn)醫(yī)藥鋇的原料庫而感染肺癌,我在此后兩三年發(fā)表的歷史小說《孔尚任湖海采風記》寫龔賢病死于難避風雨的掃葉樓,就多有灝師抱病而亡的細節(jié)模寫。本集中有《致人杰行書札》①一帖,堪稱灝師當年在失業(yè)饑餓線上的號呼,讀之催人淚下。


      孟凌云師云:二十歲之前,其父在安順橋南側(cè)有諸多房產(chǎn),號稱“李半截”。之后,幾經(jīng)變故,他便赤貧,又逢“反右”時代他給簡化字提意見打成“內(nèi)控右派”,從教師淪為爐前工。1963年秋,我十六、七歲年際,正在臨寫趙孟頫小楷《臨虞世南閑邪公家傳》,好友康圣模告訴我安順橋有個神人叫李灝,晚上在茶鋪說書,寫一筆好字,會拉京胡,下相棋可以同時下四局蒙目棋,還經(jīng)常在茶鋪與四川大學蒙文通教授喝茶擺龍門陣。他把我?guī)У剿拈w樓上看李灝寫給他的一張“春眠不覺曉”小條幅,那秀勁樸茂頗有謝無量風味的小行楷一下吸引了我。我讓他帶我去見識這個神人,終于在我家河對岸一個半邊棚屋內(nèi)見到他。屋內(nèi)一張單人床,坐著一個方面大耳胡須浩然氣宇軒昂卻衣衫補丁的長者(其實那時灝師也就三十掛零年際),令我稱奇。室內(nèi)沒有桌凳,大家坐在床邊聊天。他聽說我喜歡書法正在臨帖,細細打量了我一下,順手從床下雜物中抽出一本陳舊的刻帖來遞給我,算是贈物。這本帖后面有一木夾板,前面木夾板已缺,大約是屋中漏雨,帖中逐頁浸了不少黃斑雨漬。也許是宿命,這是《淳化閣帖》第二冊《歷代名臣法帖一》,我翻開有些受潮粘連的扉頁,張芝《冠軍帖》狂草一筆書赫然如電閃雷鳴灼亮我雙目。我幡然醒悟,遂棄趙孟頫而寫《冠軍帖》和章草《秋涼平善帖》等張芝五帖,走上了胡小石所謂“由草入楷”的學書成書之途。一周前,我應邀為瓜州草圣張芝故里紀念碑書丹,用一種唐、魏之間的楷書寫就,猶讓我想起當年灝師隨手所贈的這本殘?zhí)瑯O為清晰地記起我們整整半個世紀前的第一次因緣際會的情景:他說晚上要說書,正說到陸遜困陣,要趕緊翻一下《三國》,便結(jié)束聊天分手了。

    “文革”開始后,也是鬼使神差般,我從一個“紅衛(wèi)兵”朋友手中輾轉(zhuǎn)得到延光室石印本孫過庭《書譜》和有正書局舊版《廣藝舟雙楫》,拿給灝師看,灝師擊掌連呼:“寶貝!寶貝!”他按住書頁不翻,便閉著眼睛搖頭晃腦背誦了《書譜》中“觀夫懸針垂露之異”一段,和《廣藝舟雙楫-碑品》中“爨龍顏如軒轅古圣” ②一段,他洪亮鏗鏘抑揚頓挫的嗓音傳遞著韻文的強烈感染力,把我?guī)胍粋€奇幻美妙的書法意象世界,這正是我似曾相識的夢想境界!

      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我每周日必從東門安順橋步行十里至老西門城墻邊去看灝師,去時必攜去幾張按月使用的酒票在小飯館聽他聊天。我?guī)サ呐R帖日課,他只略略看過說幾聲好外,從不把筆示范或圈點,便王顧左右而言他,大侃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海闊天空故事,令我思潮激蕩回去要興奮好幾天。如果我今天要理性思考李灝先生對于我的意義的話,我認為正是在那閉關鎖國的文化專治主義時代,他用跨學科的文化知識與觀念,拓展了我無界域的藝術(shù)想像力空間;或者說在沈尹默為主流的書法時代,他用康有為的碑學思想,點燃了我書法世界的智慧之燈。灝師這樣一個極度邊緣化的人物,卻讓我奇跡般地跟上了二十世紀書法藝術(shù)的前沿思潮。我和我的書友們作為蜀中書人拋棄甜俗而從碑學,獨鐘情于謝無量和劉孟伉,與灝師書學思想的影響分不開的。當我翻開這本遺作集,重溫這些我青少年時代即如此熟稔、如此神往的書跡時,深深感觸到先師對我們的美學塑造。

      灝師曾多次向我評價兩位蜀中書家風格分野,亦體現(xiàn)了碑帖融會的創(chuàng)作審美觀:“謝無量寫帖,但寫得樸;張大千寫碑,但寫得秀。” 他告誡我們說:“凡寫碑,下筆以自然入式,不能造糅,更不能顫抖行筆(所謂金刀缺)以為奇在。” ③灝師書法戛戛獨造,有謝無量散逸之韻,然又不同謝無量散淡,這從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取向中也可看出其中端倪。他的楷書法乳顏真卿,而行書、行草則僅僅取顏楷的精湛點畫,而結(jié)體又不取顏楷的方正,多取謝無量的蕭散,並不時用章草筆意,于是兼得典雅與樸厚意境,頗耐品味咀嚼。由此看出,灝師稱贊碑學思想的積極意義,並非庸俗的附合,而是取精用宏,自裁本意。例如他在闡述顏真卿書法的價值觀時,對包世臣、康有為的“卑唐”說法進行了合理的分析與批評。他說:

     書法在唐以前多璞厚,往后尚美觀,故雖得在位置,難免失于神態(tài)。顏魯公取魏晉之式,用而不師,自成一格,以資后學。其書一出,百家法崩,虞、褚大家?guī)子诩帕取G灏鞑鳎∷灞疤浦f,乃泥古誣新語也,余何敢雷同!④


      灝師稱得上一個真正的文人書家,其作品內(nèi)涵一種本真的文人書卷氣息。這里刊載的一些寫給舒炯、孫仁杰兄的翰札類作品,皆讓我仿佛看到灝師當年論書不起底稿一揮而就的風采。包括他評價我和鄭家林等諸兄書法各種幅式的篇章中,不僅分析到位,而且即興所作,從不畫行布格,信手拈來,既讓我感到神奇而不可思議,又讓我心向住之。后來,當我也不知不覺能做到心有所感揮毫成章以抒情達意,傳承著晉唐宋元這種文人書寫經(jīng)典模式的時候,我深深體會到榜樣的巨大力量。灝師云:

      一宇宙之文章,其象顯各具精粗,故書法之善,貴在表意傳神,因勢得之,務求自然。俗者死于形肖,如作畫幅,必曰游魚戲蝶,驚鴉飛鴻,不知為畫為書,此故不足為法式也!⑤


     “表意傳神”、“務求自然”、“死于形肖”,不能把書法混同于繪畫,皆是驚世恒言。在今天這個“滕(謄)文公”書匠時代,把書法的文化價值不是吊在口頭而是融匯于作品行為之中,正是李灝先生在四、五十年前為我們所做的示范。灝師愛作各體書,頗有元、明時代古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民間不過顏、柳、歐、趙幾家體,往往追摹一家而終老的時代。灝師信手作書,則稱得于漢、魏、齊、梁之遺意,或以草、隸、章、楷之破體,令人眼花繚亂之際,已開啟學子破除樊籬,獲得姿肆活潑之意象的審美世界。

      灝師論書,少稱東坡,這是他重唐法、輕宋意的局限。他說:“書法自唐以降,粗劣不足觀。有之,則五代凝式之風流,北宋南宮之逸麗,山谷之秀拔,蔡襄之奇古,至倪云林之拙厚,俱各別別致。有清幾三百年,僅石如灑落大方,板橋雜糅隸草,雖竟時賞,終非大家。” ⑥他對米、黃、蔡的稱道,仍在法理之間。他甚贊康有為之論,不稱康有為之書,也是站在唐法的立場上。作為他的學生,我亦反串其行,既傾慕灝師作書法度謹嚴下筆有形,但少有摹其書者,而獨張宋人散狂意氣。這是否是真正的尊師重道之行呢?舒炯、家林、仁杰諸兄作書皆可與灝師亂真,而我獨不能得灝師書體之精麗。灝師每每批評家林兄,稱其“臨摹妙手”⑦,其實是喜歡他近乃師之謹嚴法度。灝師卻極少批評我的作品,即使有所批評,也是曲折隱晦,我想這正是吾師放我一條生路的深意吧?我謝灝師之善教,感懷莫名于此亦多也!

      當年,我有時也叫他“李師兄”,因為灝師曾向孟凌云師學詩,當著孟老師的面我只好叫他師兄,車過背就改稱“老師”。我之所以提起此事,只是為了讓大家能了解我們當年所處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孟凌云師是成都長春詩社的詩人,做詩敏捷快速,號稱“小八叉手”---傳說溫庭筠做詩快捷稱“八叉手”。凌云師愛讓大家飲酒聯(lián)句,灝師詩才不如文才,聲韻平仄總要遭凌云師挑刺,我似乎也有灝師的“遺傳”,往往畏于做詩。灝師著有《浮沉篇》,他假稱乃父所作,曾向我們講解。這篇經(jīng)學文章采用宋儒模式,文句古奧,注疏繁復,講究微言大義,其實引用了康德二元論哲學思想而成,故挽聯(lián)中有“琴棋書畫文史哲”一說。在“文革”的“評法批儒”高潮中,我們師生常常在錦江邊的夜色中喝茶論道。我佩服毛澤東“造反有理”為秦始皇翻案;孟老師說孔子是“萬古常師”,稱道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說;李老師則帶常提到康德和黑格爾,斷言“中國的前途是修正主義”。大家誰也不服誰,頗有諸子百家爭鳴的遺風。至今想來,還是孟、李二師練達人情,洞明世事,具有歷史的遠見,深感我輩年少糊凃惶恐無知。當年我能背誦賈誼《過秦論》,文曰:秦王“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但是終歸有伏生似的人物口誦《尚書》以傳孔子之學。孟凌云、李灝者,一介草民,“九十傳書”⑧,啟迪后學,是在民間延續(xù)中華文脈的伏生式人物。試問:書法可以離經(jīng)叛道游離于三千年中華文脈而成“藝術(shù)”嗎?書法不要文化的涵詠,離開理性價值的追求,成為“不見字形”的“純藝術(shù)”,搞唯技術(shù)主義的自我發(fā)泄,所謂“繼承傳統(tǒng)”、“回歸二王”豈不是很滑稽嗎?今生有幸,在那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文化蠻荒時代,我們得見和接手于孟老師、李老師傳遞的文化與書法的薪火!

      南北遷徙之中,我手邊本來留存不多的李灝師墨跡只有孑遺一幅,我曾將之發(fā)表在我主編的《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中,后來這一幅小札也不知遺于何處了。我在主編《中國書法》雜志近二十年時間,每每想為灝師做個專題,卻被“天下為公”的理法所囿而不敢為私,至今引為遺撼。今次,鄭家林、孫仁杰、舒炯諸兄發(fā)起,舊友們率皆響應,搜集貢獻出一百余件灝師遺作(見收藏記錄),再集資出書,堪稱大善事。這書不僅是紀念感懷先師成就恩典,也是對我們自身歷史的回顧與總結(jié),此中意味,我等同門之人應該說感知尤為深切。離開我們生話和成長的歷史,對李灝先生書法作品的審美認知肯定是片面的。我曾有幸在“文革”時代得謁見過石壺陳子莊先生,他當時的畫作大多巴掌大小,乃蜀人作手紙的那種草紙畫成,置之今日之豪華大展廳,倍感凄愴神傷。李灝先生自己從沒有正經(jīng)的居室,除了床頭有幾本書之外,書桌筆硯一概不置,凡作書均在學生輩家中即興而為,有什么紙寫什么紙,說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毫無今天的“創(chuàng)作”構(gòu)思之意,他的作品也沒有參加過什么展覽,當然更沒有上報上書之說。今次的輯集出版尚屬首次,所謂“遺作”,確實是散落遺失在弟子們家里的鴻爪雪泥。灝師對孫仁杰兄云:“鯉躍則龍,鹍化為鵬。東風強勁,雷在其中!”⑨我在想,以灝師之文才、之胸次,如果趕在我們這個宣紙如云,筆墨成山、酒肉成林的年代,他能盡情暢飲之后,吟詠之間,潑墨揮毫,唐法宋意,揮斥方遒,又是何等神奇境界也!

     仁杰兄專程來京,代表蜀中諸兄命我作序,我不敢辭。臨紙之際,又感慨萬千,不知所云。匆忙之中,聊作此文以悼我?guī)煟吹街帲€望諸兄萬勿罪我怪我是幸。

     謹代為序。

                               壬辰仲秋草于泥龜夢蝶堂上

注釋:

① 參見本書第29頁之作品。
② 參見本書第22-23頁之作品。
③ 參見本書第27頁之作品。
④ 參見本書第7頁之作品。
⑤ 參見本書第3頁之作品。
⑥ 參見本書第77頁之作品。
⑦ 參見本書第34頁之作品。
⑧ 《漢書•儒林傳》:“伏生,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shù)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齊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
⑨參見本書第2頁之作品。
2#
發(fā)表于 2012-9-14 21:27:57 | 只看該作者
跟帖到發(fā)新話題去了,流汗!
3#
發(fā)表于 2012-9-16 07:48:24 | 只看該作者
::gif88::gif
4#
發(fā)表于 2012-9-16 13:08:39 | 只看該作者
第三自然段"浩"應為"灝",懸針埀霞,應為"露".丩善子,應為"屮(che,草木初生).以上三處尚未校正,請正成兄校定.
5#
發(fā)表于 2012-9-16 13:38:59 | 只看該作者
文帶風騷,情系西蜀,縱論千古,感慨系之。真文妙文騷文也!
6#
發(fā)表于 2012-9-16 17:34:20 | 只看該作者
李灝這樣的神人大概屬于天才了。天才不常有,庸才常有。但四川乃至中國像李灝這樣的神人也很多,只不過沒被發(fā)現(xiàn)而已,浮出水面的大多是庸庸之輩。
7#
發(fā)表于 2012-9-24 07:51:48 | 只看該作者
“念茲在茲,興言感哽。”拜讀斯文,惟感師生情誼之深之重之真之切,誠我后學榜樣!
8#
發(fā)表于 2012-9-24 09:16:49 | 只看該作者
薪火相傳,精神發(fā)揚!
9#
發(fā)表于 2012-10-16 16:19:41 | 只看該作者
受益,向劉公致敬
10#
發(fā)表于 2012-11-2 17:25: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侯勇 于 2012-11-2 17:26 編輯

在閱讀中受益,在熏陶下成長!::gif27::gif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yǎng)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shù)展廳|學術(shù)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qū)|休閑社區(qū)|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01:17 , Processed in 0.7765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