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605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神韻獨超天姿特秀———王獻之書法簡論 蔡永勝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12-2-7 17:10: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神韻獨超天姿特秀———王獻之書法簡論
□蔡永勝





  王獻之(344~386)是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小字官奴。在王羲之的兒子中,王獻之是最杰出的一位,他在東晉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不過為后世稱道的是他的書法,唐太宗不喜獻之書,然宋以后世人以羲、獻父子“二王”并重,流風不衰,影響巨大。
  可能受太宗朝的影響,孫過庭《書譜》中,王獻之似乎是被批評的對象,比如其中記載了發生在羲、獻父子之間的一件事,王羲之外出后,王獻之將父親題壁的墨跡暗自擦去,自己重新題寫,結果羲之歸來以為是自己大醉后所書,即未稱意之謂也。《書譜》又言及當時人對獻之書法的態度,獻之給當時名士謝安修書一封,當然是他精心之作,心期謝安收藏,沒想到謝安非但未收藏,還將回信的評語寫在獻之書后面的空隙,令獻之大為不快。我想孫過庭是想用掌故暗示──獻之書法是遠遜其父羲之的。
  我們分析王獻之傳下的墨跡(羲、獻父子墨跡皆非真跡,而是唐摹本),總體上看,獻之的確不如羲之,因為中國書法美學所理想的最高境界是剛柔相濟、自然沖淡,而羲之堪稱實現此理想的典范,而以此權衡獻之,則遜于羲之也。然而這并非說獻之書法完全在羲之書法的籠罩下而了無新意,相反由于獻之并不完全以其父的美學追求為歸依,因此他雖出于羲之,而有自家門戶,如人們常引用俞焯的評價:“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入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中國書法史將“羲獻”并稱并非因獻之完全沿襲了其父的書風,實際上獻之的出新精神使他并沒有在父親的光環中暗淡乃至消失。
  有一個盛名的父親固然幸運,獻之在少年時代獲得了別人所無的學習優勢,但一旦成人便可能感到有名的父親對自己騰達并不總是有益的,《書譜》記載,謝安問獻之,你比父親的書法如何?獻之竟毫無謙讓地回答“固當勝”。這個記述與《晉書》的記載稍微有些差別,《晉書》記錄的是“安又問曰:‘君書何如君家尊?’答曰:‘故當不同。’”。“故當勝”與“故當不同”雖差異,然揣摩兩書上下文的意思,大體是一致的,孫過庭并未有意貶低獻之,獻之的自負是真實的。可能正因獻之的不羈心理使他在接受父教之后改學張芝等先賢;的確,如果一味沿襲父法,即使肖似到傳神那也不過是乃父的延續,而自我之名卻不能立起來。
  “有我”的心理成就了獻之,同時使他未達父親的化境。然而王羲之建立了一座太高的高峰,獻之固未逾越,后世書法天才又有誰能逾越了呢。如此說來獻之是明智的,“無我”之境界固高妙,然羲之已極,獻之在“有我”境上也便順其自然。說獻之另辟蹊徑可能有些言過其實,羲之的中和沖淡在獻之那里也依然存在,刻本中可見獻之追隨羲之的點畫流美,不過稍覺懈怠松散,獻之的“破體”在《東山松帖》中有所反映,也可能是書不擇筆所致。可能是現代人受清帝“三希堂”揄揚獻之《中秋帖》給人印象太深了,以致于人們即使知道那是米芾的臨本也還是認為為獻之的風度。米芾多取法獻之,他雖“集古字”,然他“刷字”卻要與古人爭高低,米芾推崇羲之,從他書法風格看,其表現欲更接近獻之。
  《中秋帖》雖為米芾所臨,字里行間總有獻之的影子在。如果我們細心觀察王羲之的書法便能領略他分行布白的疏朗明凈與從容不迫,羲之書法絕少字與字接近到筆畫重疊,然《中秋帖》似全不在乎,擁擠粘連,任性使氣,與東晉氣象迥異。獻之并不像米芾那樣縱橫筆墨,然而他可能從張芝那里得到啟示,比乃父稍顯激越而已。孫過庭在《書譜》中說:“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子敬以下,莫不鼓努為力,標榜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意即王羲之的書法在暮年達到了志氣平和、不激不厲的高妙境界,而自從獻之而后,莫不劍拔弩張、追求表面的驚人氣勢。我們說,與王羲之比起來,王獻之只不過是稍微偏離了中和,而此偏離可能激發了后世追求霸悍的走向,然而霸悍雖然遜于中和,但畢竟也是一種美學境界。當然此新境界的出現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此境固然不如王羲之境界的闊大開張,就好比用兵的至境是諸葛亮,然而既然此至境無法超越,就不妨學作張揚外露的周公瑾,乃至橫槍立馬的趙子龍,雖不能運籌帷幄,但總不是失街亭的馬謖。后世書壇的“周瑜”、“趙云”,顯然比“諸葛亮”要多得多,以宋、明的米芾、王鐸兩位高產書法家的師法來看,竊以為將后世草書的巨大能量──通過張旭、懷素、米芾、徐渭、王鐸、傅山等人———釋放出來,獻之的作用可能并不遜于張芝、王羲之。獻之《廿九帖》尚與羲之一脈相承,《鴨頭丸帖》羲之的韻味已淡薄;《鵝群帖》為米芾所臨,去王羲之更遠了。可能正因獻之的“表現主義”才激發了米芾的臨興,比如《鵝群帖》去羲之境界甚遠,然大有可觀處,其中“比復”、“無他”等字雖有些踉蹌不穩,然“鵝”、“謝之”等字堪稱華彩樂章,是東晉人書法中罕見的風度。乾隆帝評王獻之書法“神韻獨超,天姿特秀”,雖以他誤讀的《中秋帖》為根據,不過既然獻之激發了米芾的靈感,說明獻之可能確乎有“超”羲之處,至于“特”,每個人生來性情總與他人有所不同,縱使王獻之一味模仿羲之,必有所出離。如此說來,乾隆帝此題不失為“的評”。

供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5 11:52 , Processed in 0.2427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