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非物象而應為心象(鄭維江談畫)
作者: 鄭維江
在繪畫歷史長河中,從來不缺少鴻篇巨制的理論,但不同的時期往往會被一句濃縮了的文字給以概括.
東晉畫家顧愷之就用“以形寫神”概括了當時對繪畫的追求.當歷史走入現代,由于長時間文人寫意畫主導畫壇,畫家石魯用“以神寫形”闡述了自己的追求理念.而齊白石卻以“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言論長時間被中國畫家傳為準繩.綜觀這些先賢所言,的確堪稱當時時代的縮影.這些濃縮了的只言片語不知讓多少人從中得到了藝術上的提升.但由于國門的封閉,信息受阻,中西文化缺少交流的歷史原因,先賢們對西方繪畫藝術已有的發展缺少了解.宏觀認識上受到一定歷史局限,對繪畫藝術的認識基本是以中國水墨畫為標準.在西方,康定斯基的第一幅抽象水彩畫已經早在1910年誕生了.抽象繪畫的誕生證明了繪畫藝術的妙不一定非在似與不是之間.
1979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改革開放使得中西方各領域得以頻繁交流,一些留洋畫家的海歸為中國藝術界注入了新的血液.國門的大開對民族傳統文化來了次前所未有的洗禮.由于西方強大的經濟后盾.這次洗禮雖然沖刷了國人的自尊,但反觀我們的藝術,的確也需要注入一點新鮮血液.事實告訴我們,長期的近親結婚容易產下癡呆兒.
有人說混血兒不中不西.但我覺得混血兒同樣有美麗可人之處.我們允許外國人娶中國女人去生孩子,同樣中國男人也完全可以娶外國女人來生孩子.
也許是經濟落后的原因,在面對文化碰撞問題上好象國人也總是缺少自信.要么就象小憤青似的自大,認為除中國畫外無繪畫藝術,對西方繪畫表現出不肖態度.其實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就算一個總體不如自己的人也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何況是同屬雙胞胎性質的姊妹繪畫.有人總擔心中國人以后畫出來的畫都會成西畫.但西方好多人畫的畫卻不怕吸取東方營養,有的畫換成中國的色彩和中國的紙基本可以算幅現代中國畫.
其實在這種碰撞中大家都會進一步思考,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思想選擇繪畫創作方式,作品出現不同的偏向是正常的.大可不必為這種事大驚小怪.藝術家最在乎的是作品藝術價值的高低,它對人類繪畫藝術最終取到個什么作用?藝術家雖然有國界,但藝術作品卻可以是無國界的.西方藝術家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創作自己混血式的藝術,中國畫家同樣可以用中國的方式創作中國特色混血式藝術作品.
思考一下西方繪畫為什么會有那樣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強大經濟后盾是其次要,得出的結論是它沒有分國界,也不管誰怎樣畫.所有西方國家甚至東方都在研究它.當然,中國畫是我們民族特有的藝術.我們完全可以自豪自己擁有人類一種獨特的精神財富.但現代中國一些人已經把中國繪畫狹隘地固步自封了.中國畫越是固步自封就越不利于它的傳播.如果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得不到有效的傳播,最終將被作為歷史塵封.其實中國繪畫并非就一定是象有的人想的那樣沒有可變性.那是一部分保守派在杞人憂天.如果西方人以前也認為西畫沒有可變性的話?梵高也就永遠得不到人們的承認了.更不會有后來現代派繪畫的崛起.誰能準確地告訴我中國繪畫永遠只能是個什么樣?
還是那句話,時代不同什么都會有所走動.藝術家有國界,是中國的藝術家,只要他不移民,永遠是中國藝術家.至于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品完全可以不必要求它一定是國畫.更不能要求它一定是歷史上某個時期那種典型傳統式中國畫和一些人心中狹隘的中國畫.
|